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复习课件(人教必修3)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复习课件(人教必修3)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1-06-30 11:07: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4张PPT)
普 通 高 中 课 程 标 准 实 验 教 科 书
必 修 三
考点一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课标要求】
1、知道诸子百家,了解诸子百家产生的历史背景。
2、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形成的重要意义。
3、了解孔子、孟子、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知识整理
早期儒学
孔子
①强调“天行有常”
②认为人道有为,提出“制天命而用之”重要思想
③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生平:春秋时期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政治主张
教育思想
①提出“仁”与“礼”学说,主张建立礼乐文明的社会
②主张“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
③注重政治与人事, 对鬼神敬而远之
①主张“有教无类”,开创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
②注重人的全面发展,从礼、乐、射、御、书、数六个方面培养学生
文化典籍:整理《诗》、《书》、《礼》、《易》、《乐》、      《春秋》等,后人称之为“六经”
孟子
①发挥了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学说
②提出了“君轻民贵”的思想。这体现民本主义思想
荀子
主张
生平:战国时期思想家,继承了孔子的学说
生平:战国末期儒家代表人物,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主张
【例1】古人所谓“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强调的是祭祀祖先、悼念死者的教化作用。这一主张属于 ( )
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法家思想
※ 题组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例2】古代儒家思想包含了大量社会和谐的内容,儒家强调天人和谐、人我和谐、矛盾和谐、君民和谐以及身心和谐。其中体现“人我和谐”的思想是 ( )
A.天人合一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民贵君轻
D.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答案:C、B
【例3】现在,我们提倡“以德治国”,在春秋时期孔子就提出过“以德治民”的主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孔子的“以德治民”主张在春秋时期受到统治者的推崇
B.其主张能适应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
C.在春秋时期形成了儒家的正统地位
D.孔子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答案:D
【例4】孟子说:“……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日之家可以无饥矣。”对上述言论理解正确的是 ( )
①是对孔子思想体系核心部分的继承与发展
②其主张有利于当时社会生产的发展,有进步意义
③客观地反映了战争频繁年代人民对安居乐业的渴望
④站在平民立场上提出了分给农民土地的思想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④
【例5】孔孟学说主要讨论的是 ( )
A.人与人的关系 B.人与自然的关系
C.国与国的关系 D.夷夏关系
答案:C、B
①把“道”作为最高准则,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
②提出“齐物论”,认为“道”无所不在,没有界限与差别,万物也如此
③崇尚自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
老庄之学
老子
生平:春秋时期道家学派创始人,著有《道德经》
学说
①哲学思想:认为“道”是世界的根本,是永恒不变的
②辩证法思想:事物是矛盾对立的,并可互相转化
③政治学说:“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庄子
生平:战国时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著有《庄子》
主张
【例6】“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於其易,为大於其细。天下难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属于哪个学派的观点 ( )
A.法家 B.儒家
C.道家 D.墨家
答案:C
特点:奖励耕战,实施严刑峻法
李悝:所著的《法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法典
法家思想
韩非子
①法、术、势三者糅合为一,吸收了道家思想,将法家理论系统化
②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国家
③提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主张变法革新
思想
生平:战国时期,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作用
①为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和秦始皇统一全国奠定了理论基础
②汉代以后,法家学派逐渐消失,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成为维护专政政权的工具
①主旨是“兼相爱、交相利”
②提出非攻、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等一系列主张
墨家的主张
创始人:战国初期的墨翟
精神:刻苦俭朴、苦干、自我牺牲的精神
主张
意义:这些主张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
【例7】“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持这一观点的人应是 ( )
A.墨翟 B.孟轲 C.苟况 D.韩非
【例8】墨家主张“兼相爱,交相利”,意思是要人们和平相处,互利互惠。以下文字中与这一主张相近的是 ( )
A.“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B.“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C.“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D.“兵者不详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
答案:D、D
【例10】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世界观、人生观,为塑造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奠定了基础。与儒家、墨家、道家、法家所崇尚的理想人格相对应的排列组合是 ( )
A.君子、侠客、隐士、英雄
B.英雄、侠客、隐士、君子
C.君子、侠客、英雄、隐士
D.英雄、隐士、侠客、君子
【例9】“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徒役。”这句话主要反映了战国时期的 ( )
A.墨家思想 B.儒家思想
C.道家思想 D.法家思想
答案:A、A
疑难突破
一、对百家争鸣的全面认识
1、含义: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所谓“争鸣”,是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别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做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2、形成的原因
(1)在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2)在政治上,分封制瓦解,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就必然会出现观点各异的现象;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和制约,尽可以畅所欲言。
(3)在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因而特别地礼贤下上;“士”们也希望实现用自己的思想主张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
(4)在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在社会上一批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社会力量被称为“诸子百家”。
3、意义
(1)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
(2)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3)“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例11】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形成了“百家争鸣”局面,其原因有 ( )
①社会大变革使思想界非常活跃
②各国国君为富国强兵纷纷采纳有利于各自统治的学说
③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唯物主义战胜了唯心主义
④改变了学在官府局面,贵族对教育的垄断被打破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D
【例12】哈佛大学教授桂维明教授在《儒学创新的契机》一书中指出:东亚的发展“虽然受西欧和美国的影响,但却不只是西方发展模式的翻版,(东亚各国)都和传统有血肉相连的关系。……(在东亚发展过程中)儒家可发挥积极的作用”。材料表明 ( )
A.儒家学说始终对东亚文明起决定作用
B.儒家学说难以与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融合
C.西方发展模式必须以儒家思想为基础
D.东亚发展既吸取西方文明,又继承儒家文明
答案:D
【例13】下列两图中的历史人物分别是东西方著名 的思想家。伏尔泰在孔子石像下写下了:“他是唯一有益理智的表现者,从未使世界迷惑,而是照亮了方向,他仅以圣贤而从未以先知的口吻讲话,但大家认为他是圣贤,甚至在全世界也如此。”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
A.孔子思想中具有尊重理性、道德,排斥迷信、暴力的因素
B.孔子思想具有民主性
C.儒家所宣扬的“仁政德治”与“开明君主制”有共同之处
D.孔子思想的某些内容符合启蒙思想家的反封建需要
孔子 伏尔泰
答案:D
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汉武帝)
背景
①民族关系:汉武帝时代,“大一统”局面得到巩固
②政治体制: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大体定型
③思想文化:以汉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基本形成
④个人因素:儒学大师董仲舒对儒学的成功改造
①思想核心:罢黜百家,确立儒学独尊地位,倡导儒学,实践德政,推行教化
②中央:创建太学,是中国第一次出现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③地方:命各郡县设学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使儒学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地位
影响
①消极影响: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②积极作用:提升了儒学的地位,对中国文化发展影响深远,儒家思想确立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③深远影响:汉王朝由此加强了对思想、文化和教育的重视,对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有积极意义
措施
知识整理
【例1】在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过程中,糅合道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改造儒家思想的是 ( )
A.荀子 B.董仲舒 C.朱熹 D.王阳明
※ 题组二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答案:B
【例2】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里的“儒术”指 (   )
A.吸收了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儒学
B.正统的孔孟学说
C.糅合了道家、阴阳家等学说的儒学
D.儒家学说与权术
答案:C
【例3】在我国封建社会初期,封建统治者先后采纳法家思想、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作为统治思想,最终儒家思想成为西汉武帝以来历代封建王朝治国的正统思想。上述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
A.儒家思想是封建社会最进步的思想
B.历代都有信奉儒家思想的人做大官
C.适应了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
D.儒家宣扬的政治经济思想得到广大人民的拥护
答案:C
【例4】从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到西汉时期“独尊儒术”的文化体制与思想局面的转变里,我们能够看到              (   )
①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②古代学术思想自由发展的终结。
③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确立
④中央集权的加强和自然经济的鼎盛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A
疑难突破
一、全面认识董仲舒新儒学
  1、确立为正统地位的原因
 (1)汉武帝时,王国问题,边境不宁问题,土地兼并问题等迫切需要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汉初黄老无为思想已不适应形势需要。
 (3)董仲舒改造的新儒学适应了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
 (4)汉武帝采取一系列加强儒学的措施。
2、内容和影响
 (1)“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对于维护国家统一、加强中央集权有积极作用,但也充满了唯心主义色彩.并且形成了文化专制,钳制了其他思想的发展。
  
 (2)“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的思想为儒学披上了神学外衣,带有封建迷信色彩,但也起到了限制君权、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的作用。
 (3)“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的思想,继承了儒家“仁”的思想,维护了封建统治秩序,同时也有利于中国封建经济的发展。
 (4)“三纲”,即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充满了封建意识,应该持批判态度。“五常”,推崇仁、义、礼、智、信。去除其中的封建成分,就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孝道”注入社会主义的道德内涵,依然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例5】董仲舒说:“国家将有失败之道,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这表明董仲舒 ( )
①宣扬“天人感应”学说
②继承了荀子的“天行有常”思想
③要求君主施行仁政
④认为君主的地位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例6】冯天瑜等著作的《中华文化史》指出:“董仲舒是自汉代以来最有影响的思想家之一,
……我们民族性格中的封闭自我,因循守旧等等劣根性,都与之直接相关。”其表述的观点是   ( )
A.肯定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
B.肯定董仲舒的“独尊儒术”主张
C.否定董仲舒的“大一统”学说
D.否定董仲舒关于“三纲五常”的学说
答案:D
  【课标要求】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主张,说明宋明理学对中国政治和文化的影响。
考点三 宋明理学
①周敦颐、邵雍:运用系统的思辨,将宇宙的自然结构与人的精神结构融合起来,寻找其统一的本原,为理学的建立开辟了道路
②张载:开创了理学中的“气学”一派,严格区分、天、道、性、心等概念。是理学中唯物主义的杰出代表
③程颢和程颐:合称“二程”,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认为“仁”是“天理”的核心和修养的最高境界
知识整理
理学创立(五子)
概念:为了与佛老思想相抗衡,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天理” 的高度,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 这就是理学,又称新儒学
开创者: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和程颐,并称“北宋五子”
主张
理学的成熟(朱熹)
生平:南宋时期,理学的集大成者
学说
理气论
修养论
社会政治理论
①理比气更根本,逻辑上理先于气(“理”是世界的本原,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实质是维护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②万物之理终归为一,是为“太极”。(属客观唯心主义)
①区分教育的“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强调教育要日积月累和循序渐进
②强调“仁”,是人的爱心及一切首先价值的终极源泉
③仁者境界强调获得精神自由的同时,还应有社会责任感
①道的价值内涵是“三纲五常”,只有达到仁者境界,才算有道。
②要求儒家干政,干政的关键是“正君心“。
著作:《四书章句集注》,将《大学》、《中庸》与《论语》、《孟子》 集为《四书》,并对之注解,成为理学的经典
地位
①被誉为一代儒学宗师,地位仅次于孔孟。
②他的思想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后世六七百年之久,对维护专制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影响:心学的出现,标志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
理学的发展——陆王心学
概念:吸取佛教禅宗思想,形成指以陆九渊和王守仁为代表的理学, 属主观唯心主义
陆九渊
生平:南宋思想家,心学的开创者。
主张
①核心命题:“心即理也”,意思是本心即天理
②提出“发明本心”,主张在人生日常处直接体悟理
③名言: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王守仁
生平:明代思想家,心学的集大成者
主张
①主张“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认为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原,
②提出“致良知”的学说,认为修养的关键在于“致良知”
③特别强调“知行合一”
【例1】右图绘佛、道、儒三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老子、孔子三人于一图之中,似正在辩经论道,它反映了唐宋时期佛、儒、道三教的关系是 ( )
A.尖锐对立,水火不容
B.相互渗透,趋于调和
C.取长补短,融为一体
D.独立发展,自成系统
宋明理学
※ 题组三
答案:B
【例2】宋代理学的形成是由于( )
A.道教思想融入儒学
B.佛教思想融入儒学
C.儒家的伦理观出现本质变化
D.吸收佛道的思辨哲学阐释儒学
答案: D、A
【例3】宋明理学对先秦两汉儒学的发展主要体现在( )
A.提出“理”的观念系统,用以解释传统儒学,实现儒学的哲理化
B.提出“格物致知”的方法
C.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D.强调克服内心的私欲以“致良知”
①儒家思想是人身修养的重要内容
②书院注重对学子个人品德的养成
③儒家传统道德是维护封建统治的重要工具
④理学的伪善和欺骗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例4】下面是朱熹为湖南岳麓书院的题字,这些题字反映了 ( )
答案: A
【例5】清风吹动旗幡,一人说是风动,一人说是幡动。禅宗六祖慧能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而是两位的心动。在世界本原问题上,与慧能的观点有相似之处的思想家是 ( )
A.孔子 B.程颢 C.朱熹 D.王阳明
【例6】下列言论不符合宋明理学思想观点的是 ( )
A.“夫天下之事,莫不有理”
B.“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C.“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D.“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答案: D、C
一、心学与理学的关系
1、心学是理学的新发展,心学是明朝时期的理学。不论是程朱理学还是陆王心学,都是对儒学的继承和发展。到封建社会后期,儒学越来越成为统治阶级维护专制制度的工具。
2、相同之处:
(1)思想上:都属于唯心主义;
(2)目的上:都要求克服私欲,维护封建统治的社会秩序。
3、不同之处:把握“理”的方法。
(1)理学:认为“理”是万物之根本,是世界的本源,谓“天理”,属客观唯心主义。
(2)心学:提出核心命题是“心即理也”,即认为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原,属主观唯心主义。
疑难突破
4、评价:
(1)消极: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
(2)积极: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积极作用。
考点四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课标要求】
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儒学思想发展的原因及内容,并分析其对中国近代民主产生怎样的影响。
①将矛头直指封建正统思想和封建礼教,具有鲜明的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是我国反封建专制思想的先驱
②其代表了中小地主和工商业者的利益,具有很大的进步性
知识整理
李贽
生平:明后期独具个性的思想家。福建晋江人。祖、父两辈都从事商业 活动的伊斯兰教徒,自幼受传统思想的束缚较少
主张
①认为“理”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从而否定了“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论
②否定儒学正统的权威性,不能以“圣人”之言作为判别是非的标准
③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反对礼教的虚伪与官场的欺诈
代表作:《焚书》、《续焚书》、《藏书》、《续藏书》等
评价
【例1】《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某人的著述“狂悖乖谬,非圣无法”“排击孔子,别立褒贬”。这里的“某人”是指 ( )
A.李贽 B.黄宗羲 C.顾炎武 D.王夫之
※ 题组四
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
【例2】以下观点哪一项最有可能是明代思想家李贽的主张 ( )
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孔子之是非不是判别是非的标准
C.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
D.人伦道德的价值内涵在于“三纲五常”
答案: A、B
黄宗羲
生平: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号梨洲,浙江余姚人
主张
著作:《明夷待访录》
影响:为中国近代反专制主义思想家们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①批判君主专制,“君主乃天下之大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废除君主专制下的“一家之法”,建立“天下之法”
②提出君臣平等思想,批判“君臣纲”的愚忠
③提出限制君权的主张,学校是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
④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认为工商皆本
顾炎武
生平: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人称亭林先生,江苏昆山人
主张
①批判“私天下”的君主专制
②提出了“众治”的主张,“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
③梁启超把其观点归结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④主张“经世致用”,注重实学
著作:《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
影响:是清初经世致用的推动者,其思想具有强烈的批判和启蒙精神
①政治思想:主旨是“循天下之公”,批判“孤秦陋宋”,深刻揭露了历代帝王把天下当作私产的作法
②从横征暴敛、帝王独尊、法制之弊三个方面批判了秦朝以来的暴政
③哲学思想:发挥了古代“气一元论”的唯物论思想,提出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唯物主义思想家)
王夫之
生平: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人称船山先生,湖南衡阳人
主张
著作:《宋论》
评价:其哲学思辨代表着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顶峰
【例3】儒学思想在后世不断发展,下列主张哪个具有民主启蒙色彩 ( )
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制天命而用之
C.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D.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答案: D、C
【例4】明末清初三大进步思想家从儒家思想中汲取了有益的营养,但不完全拘泥于传统旧儒学的樊篱,如黄宗羲继承了先秦儒家民本思想,提出了 ( )
A.博学于文,行已有耻 B.天命论、生知论
C.天下为主,君为客 D.工、商皆民生之本
【例5】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而曰一贯,曰无言,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他所抨击的是 ( )
A.先秦儒学 B.汉代经学
C.隋唐佛学 D.宋明理学
【例6】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的思想,其实质是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活跃,他们使儒家思想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近,该思想是 ( )
A.经世致用思想 B.君民共主思想
C.自由平等思想 D.重农抑商思想
答案: D、A
【例7】传统文化强调人要奋发有为,勇于担当。下列名句中体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有 ( )
①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③位卑未敢忘忧国
④天下兴亡,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
⑤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②③④⑤ D.①②④⑤
答案: C
一、比较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三大思想家
1、历史背景
(1)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产生与发展。
(2)政治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进一步强化,封建专制统治日趋衰落。
(3)文化上:明代晚期的思想界(理学)因循守旧,日益僵化。
2、三人的共同主张
(1)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提出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
(2)经济上:重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提出“工商皆本”。
(3)学术上:主张“经世致用”。
疑难突破
3、评价:
(1)积极性:
①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了强烈冲击。
②形成中国带有反封建的早期启蒙(民主)思想的潮流,使儒学正统受到冲击,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
③对后世思想有一定的影响。
(2)局限性:
资本主义萌芽力量弱小,早期的民主思想不占统治地位,无法撼动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不能引起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
二、明末清初的早期民主思想与欧洲的启蒙思想
明清之际的民主思想 欧洲启蒙思想
政治
条件 封建专制制度空前强化,封建统治十分稳固,还未形成资产阶级力量 进入早期资产阶级革命阶段,封建统治风雨飘摇,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经济
条件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受到封建制度的阻碍 资本主义手工工场迅速发展
内容 ①抨击君主专制,提倡注重实际,具有一定的民主色彩;②未明确提也建立新的社会制度,也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①批判封建专制制度;
②并为资本主义设立了一套政治方案,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影响 ①对当时的封建专制制度有一定的冲击;②但未能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 ①为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备;②极大地推动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③对亚洲革命运动也起了鼓舞的作用
本质 资本主义萌芽薄弱,批判思想未打破传统儒学 资产阶级作为独立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其思想属资产阶级政治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早期儒学
早期儒学 老庄之学
法家思想
墨家主张
百家争鸣
儒学兴起
宋明理学
明末清初思想活跃
焚书坑儒
罢黜百家
汉代:儒学兴起
宋明:儒学发展
北宋五子—理学的创立
朱熹一理学的成熟
陆王心学一理学的发展
李贽—反正统
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
顾炎武—启蒙精神
王夫之—“孤秦陋宋”批判
明清:批判反思
专题体系
※ 题组五
综合题
【例1】中国儒家思想在封建社会的演变历程中 ( )
①逐渐理性化、思辨化
②逐渐神化
③影响逐渐国际化
A.①②正确,③不正确
B.①③正确,②不正确
C.①②③都正确
D.①②③都不正确
答案: C
【例2】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世界文明史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历史的长河中,有无数先哲曾留下若干睿智的言论。下列人物组合与表中引文顺序完全吻合的是 ( )
甲:“亲吾父以及人之父,以及天下人之父”,要“视天下为一家,中国犹一人”。
乙:“工、商皆民生之本”。“天下为主,君为客”。
丙:“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丁:“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
A.朱熹、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
B.程颐、朱熹、李贽、黄宗羲
C.王阳明、黄宗羲、董仲舒、顾炎武
D.王夫之、程颢、王阳明、顾炎武
答案: C
一、对儒家思想的综合认识
1、儒家思想演变:
(1)儒家思想的形成——先秦时期
(2)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汉代
(3)儒学的发展——宋明理学
(4)儒学的继续与变异——明清
2、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
(1)儒家思想所提倡的道德规范意识:有利于培养现代公民意识;
(2)大一统思想: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定团结;
(3)以人为本的治国思想:有利于今天的政治建设;
(4)和为贵思想: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5)民本思想: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
(6)“义利观”: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
疑难突破
3、儒家思想的消极方面
(1)首先它是封建文化的主体,它倡导的三纲五常的道德戒律,束缚了人们的意志和人格,保守、封闭的民族性格,不利于民主和科学精神的形成;
(2)它宣扬的封建礼教和束缚妇女的戒律,负面作用明显;
(3)它宣扬的等级制度,愚忠愚孝等更应抛弃。
4、儒家思想的现代影响:
儒家思想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影响,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儒家思想在日本、韩国、东南亚乃至欧洲影响巨大。
5、对待儒家思想的正确态度
总的原则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既要继承儒家传统文化中的宝贵遗产,又要批判和否定其中的消极落后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