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新课标教材(人教版)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1
空气
第1课时
板书设计
教学效果预期
课题1 空气
“空气”是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课题1的内容。以学生熟悉的“空气”作为较系统地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开始,符合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的物质入手进行科学教育的原则。通过对空气的认识和了解,可以比较顺利的引导学生进入化学世界来探索物质的奥秘,为本单元和后续课程的学习打好基础。
课题1 空气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积极态度。
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一般方法,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学会通过实验,进行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了解空气的组成,对物质进行简单分类。
课题1 空气
教学
重点
通过实验探究空气的组成
课题1 空气
教学
难点
探究空气组成的实验原理;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与分析;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对科学方法的体验。
学情分析
课题1 空气
空气是学生在化学课上学习的第一种物质。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对空气已经有了常识性的了解,知道空气有体积,有质量,能形成大气压强,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知道动植物离开空气便不能生存等。因此本课对于学生来说,在知识方面没有难点。但从化学学习要求的角度看,学生仅知道这些科学常识是不够的,还需要系统地掌握空气的组成和重要性质,更需要系统地学习对物质进行研究的方法和思路。
教
法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九年级学生感性认识较强、理性思维正在逐步形成。针对这一特点,我将采用直观演示法、问题教学法、活动探究法等形式进行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实效。
课题1 空气
课题1 空气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打不湿的红花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实际,可操作性强的小实验,让学生感知空气的存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的兴趣。
课题1 空气
教学过程
(二)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再次感知空气的存在,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就在身边。
你已经知道空气中有哪些物质?请用具体的实例说明。
课题1 空气
教学过程
(二)提出问题
为了弄清楚空气的成分,很多科学家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如瑞典化学家舍勒和英国化学家普里斯特里.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做的实验.
拉瓦锡是怎么探究空气成分的?得到了什么结论呢?
结论:空气由氧气和氮气组成,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1/5
的结论。
设计意图:通过拉瓦锡测定空气组成的实验,启发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探究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教学过程
(三)拉瓦锡实验
课题1 空气
教学过程
(四)分组实验,探究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实验用品:注射器
烧杯
橡皮塞
火柴
酒精灯
止水夹
热水
白磷
红磷
木炭
资料:1.白磷在40℃时,与空气接触可燃烧,生成白色固体。
2.红磷在240
℃时,与空气接触可燃烧,生成白色固体。
3.木炭在空气中燃烧后会生成CO2气体。
设计意图:通过亲自动手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讨论合作完成实验方案
(五)交流成果
教学过程
课题1 空气
(六)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
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等到燃烧停止,冷却后,瓶内水面上升了约1/5体积。
教学过程
实验现象:
实验分析:
由于过量的磷燃烧时基本上耗尽了集气瓶内空气中的氧气,使瓶内气压减少,压强降低。打开止水夹后,大气压将烧杯里的水压入集气瓶中。集气瓶内被消耗的氧气的体积就是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
(六)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
实验结论:
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
教学过程
文字表达式:
符号表达式:
P
+
O2
P2O5
设计意图:在本课题中首次出现了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全书第一次出现化学上专门使用的语言---化学符号。这样可以分散难点,等到学习”
元素符号、化学方程式“时,学生已有较多的感性认识了。
(七)反思实验
教学过程
(1)装置气密性要良好;
(2)红磷要足量;
(3)点燃红磷后迅速伸入集气瓶内,立即塞紧瓶塞;
(4)待集气瓶冷却到室温后打开止水夹。
实验注意问题:
为什么在实验的过程中有些同学测出氧气的体积小于空气总体积的1/5呢?
(1)装置气密性不好;
(2)红磷量不足;
(3)未冷却到室温便打开止水夹。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细节决定成败“,体验科学探究的艰
辛与快乐。
实验前空气体积为50ml
燃烧后体积迅速到60ml
教学过程
(八)延伸课堂
热水
热水
白磷
未冷却时体积约为45ml
冷却至室温时体积约为40ml
教学过程
(八)延伸课堂
教学过程
思考:1.注射器的活塞不在“0”刻度,说明什么?
说明空气中还有其他气体。
2.从实验中得知其他气体的性质是什么?
既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分析此实验与前一实验相比突出的优点。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驱动让学生很自然地从探究实验中知道空气的组成不是单一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除了氧气空气中还有哪些气体呢?
(八)延伸课堂
(九)阅读教材27页,得出空气的组成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十)物质的分类
混合物:
由多种物质组成
如:空气
海水
河水
矿泉水等
纯净物:
由一种物质组成
如:N2、O2、CO2、P、P2O5、H2O
(十一)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比较
设计意图:认识了空气的组成后,结合空气的例子,给出了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初步概念,由于学生还没有学习元素、分子等概念,因此只给出最基本的一些知识,不扩展。
教学过程
纯净物
混合物
组成
只有一种成分
由几种纯净物组成
组成性质
固定
不固定
表示方法
有化学符号
无固定符号
举例
氧气(O2)
五氧化二磷
(P205)
空气,海水
教学过程
(十二)小结知识,进行训练
(1)小结本节课知识
(2)进行课堂练习,布置课外作业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归纳所学知识,进一步巩固对知识的理解,运用所学知识指导生活。
课题1 空气
1.下列事实说明空气中含有哪些成分:
(1)人和动植物的呼吸
;
(2)炸脆的食物放置一段时间后变软
;
(3)小白鼠在盛有空气的密闭容器中可以生活一段时间,说明空气中含有
。
(4)还有哪些现象或事例说明空气中有水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判别下列各物质哪些是混合物,哪些是纯净物?
①水②澄清石灰水③铁水④冰水混合物⑤海水
⑥氧气⑦五氧化二磷⑧清新的空气⑨铝⑩加碘盐
属于混合物的是
;
属于纯净物的是
。
练习展示
练习展示
3.如图所示,等体积的甲乙两集气瓶内充满空气,燃烧匙内分别盛有过量的红磷和木炭,点燃使其充分反应,冷却至室温,打开止水夹,出现的现象是(
)
A.甲瓶没有水流入,乙瓶中有水流入
B.甲、乙两瓶均有水流入
C.甲瓶中有水流入,乙瓶没有水流入
D.甲、乙两瓶均无水流入
课题1
空气
教学时间分配
情景引入……………………2
自主学习……………………3
自主合作探究………………12
分析演示论证………………10
知识运用……………………
6
小结及板书…………………
3
课堂练习及作业布置………
9
共计45分钟
1.通过教学,我预计会达到以下教学效果:
(1)了解空气的组成,对物质进行简单分类。
(2)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积极态度。
2.教学过程中有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由于学生尚不完全具备相应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对独立设计并完成“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实验有一定困难,教师可通过拉瓦锡“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实验原理启发引导学生,尝试设计实验来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
课题1 空气
具体的课堂还要根据当时的情景、突发事件等灵活处理,尽量做到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进行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各种教法的作用,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高效性,让学生在掌握知识和方法的同时,各方面的能力都有所提高。
谢谢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