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革命失败
南昌起义
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井冈山会师
根据地的广泛建立
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屠杀政策
秋收起义
打响第一枪
重心转移到农村
第一块根据地
巩固和扩大
中华苏维埃政府成立
温故知新
长征
这些千千万万青年人的经久不衰的热情、始终如一的希望、令人惊诧的革命乐观情绪,像一把烈焰。所有这一切,都体现在现代史上无与伦比的一次远征的历史中了。
《红星照耀中国》
《埃德加 . 斯诺》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一 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
二 过雪山草地
三 红军胜利会师陕甘
目录
由于________等人在军事指挥上“左”的错误,红军_______________失利,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________年10月,中央红军突围西进,开始长征。
冲破四道封锁线,渡过_______,强渡乌江,攻克_______。
________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
肯定了_________的正确军事主张。
意义: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__________的转折点,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_______的标志。
自主预习
一、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
博古
第五次反围剿
1934
湘江
遵义
1935
毛泽东
生死攸关
成熟
1.战略转移
一、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
由于红军势力的增强和根据地的壮大,引起了国民党的恐慌,蒋介石指挥军队连续对红军发动了五次围剿。
国民党对红军的五次围剿
战略战术
第四次
第五次
毛泽东
制定和执行了符合根据地特点的战略战术:如避敌主力,敌进我退,敌退我打,打敌虚弱等。
红军指挥者
共产党军人数
国民党军人数
制定了违背根据地实际情况的“左倾”战略战术:如全面出击。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朱德、
周恩来
博古、
李德
10万
20万
30万
50万
50万
8万
7万
3万
5万
4万
胜 利
失 败
博古
李德
一、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
1934.10
战略转移
一、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
2.长征开始
红军长征
开始时间
原因
性质
由于博古、李德等人在军事指挥上“左”的错误,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1934年10月
这时毛泽东同志,提议进军贵州,得到大多数同志的支持。于是红军强渡乌江,攻克贵州北部重镇遵义。
2.长征开始
一、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
“左”倾领导人还想去湘西,而敌人已在红军去湘西的路上布置了新的防线。
长征初期,红军冲破了敌人的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但人员只剩下三万多人。
江西瑞金武阳渡口
冲破四道封锁线,
渡过湘江
损失过半
渡过乌江
遵义
湘
西
瑞金
3. 遵义会议
1935年1月
贵州遵义
1.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
2.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一、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
时间:
地点:
内容:
( 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
毛泽东
周恩来
朱德
张闻天
王稼祥
3. 遵义会议
1935年1月
贵州遵义
1.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
2.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一、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
时间:
地点:
内容:
( 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
遵义会议旧址
遵义会议旧址内部
3. 遵义会议
1935年1月
贵州遵义
1.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
2.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一、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
时间:
地点:
内容:
( 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
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
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意义:
历史意义:
1个“确立”
3个“挽救”
1个“转折”
1个”标志”
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遵义会议前,由于红军在“左”倾错误思想的指导下,第五次反“围剿”遭到失败,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被迫战略转移。遵义会议的召开,结束了“左”倾冒险主义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地位,在极端危险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从而使党中央和红军能胜利完成长征,转到抗日的前线,开始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理解记忆:
假如没有及时召开该会议,继续让“左”错误延续,红军很可能会
全军覆没
冲出重围:四渡赤水,渡过_________,强渡大渡河,飞夺_________,翻雪山、过草地,突破________,进入甘肃。
自主预习
二、过雪山草地
1.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在_________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2. ________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_______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
3. 意义:保存了党和红军的__________,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________。
三、红军胜利会师陕甘
金沙江
泸定桥
腊子口
吴起镇
1936
会宁
基干力量
新局面
四渡赤水、
渡金沙江、
强渡大渡河
飞夺泸定桥、
爬雪山、
过草地
贵州遵义
突破天险腊子口
吴起镇
二、过雪山草地
四渡赤水
巧渡金沙江
强渡大渡河
飞夺泸定桥
翻雪山
过草地
突破腊子口
遵义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
四渡赤水、
渡金沙江、
强渡大渡河
飞夺泸定桥、
爬雪山、
过草地
贵州遵义
突破天险腊子口
吴起镇
红一方面军
(中央红军)
二、过雪山草地
长征各部队
红一方面军
中央红军后改称:红一方面军
红二方面军
后同红一方面军第三十二军合编为:红二方面军
红四方面军
注意:没有“红三”军!
三、红军胜利会师陕甘
红四方面军
红二方面军
红一方面军
1935年10月,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
遵义
瑞金
吴起镇
会宁
1936.10. 红一、二、四方面军于会宁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
三、红军胜利会师陕甘
瑞金
遵义
1934.10
1935.1
吴起镇
1935.10
会宁
1936.10
红一方面军
渡过湘江、乌江
渡赤水、
金沙江、
大渡河
夺泸定桥、
过雪山草地
过腊子口
红二方面军
红四方面军
1934.10 ——
1936.10
长征起止时间:
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
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长征精神
不怕艰难险阻、勇往直前,战胜一切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的精神。
开始:1934年10月
遵义会议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原因
过程
意义
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时间:1935年1月
内容:纠正“左”的错误
意义:转折点、成熟的标志
胜利会师:1936年10月,长征胜利结束
课堂小结
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铸就了长征精神
1.1934年,中央红军进行长征的主要原因是( )
A.将革命形势推向全国
B.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
C.建立新的革命根据地
D.北上抗日
B
A
课堂检测
2.红军长征打乱敌人的追剿计划是在哪一事件后
A.四渡赤水 B.渡过乌江 C.渡过金沙江 D.飞夺泸定桥
3.“群龙得首自腾翔,路线精通走一行。左右偏差能纠正,天空无限任飞扬。”这首诗是朱德为纪念遵义会议而作。“群龙得首”是指遵义会议确立了谁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
A.博古?? B.陈独秀??? C.毛泽东?? D.邓小平
C
4. 毛泽东于1935年10月著诗《七律·长征》:“……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诗中表达了红军哪一次胜利会师的喜悦心情( )
A.遵义会议??B.会宁会师??C.井冈山会师??? D.吴起镇会师
B
5. 红军长征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是( )
A.红军指战员英勇善战
B.日本加紧侵略中国,国民党力量受到牵制
C.长征路上地势险要,便于红军作战
D.遵义会议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D
开始:1934年10月
遵义会议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原因
过程
意义
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时间:1935年1月
内容:纠正“左”的错误
意义:转折点、成熟的标志
胜利会师:1936年10月,长征胜利结束
课堂笔记
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铸就了长征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