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我的叔叔于勒 教案(2课时,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15 我的叔叔于勒 教案(2课时,表格式)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7.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7-29 21:19:20

文档简介





课题
15
我的叔叔于勒
课时
2
班别


时间




知识与能力:1.掌握“阔绰、拟定、栈桥”等字词的音形义。
2.理解全文内容,理解主题思想。
过程与方法:1.学会从多种角度,梳理小说的情节结构。
2.把握这篇小说的主要内容和人物形象。
3.理解人物的心理描写、悬念的运用、情节的安排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文主题的理解,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价值观和人生观。
重点
把握这篇小说的主要内容和人物形象
难点
学会从多个角度对这篇小说的主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关键
理解人物的心理描写、悬念的运用、情节的安排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教学内容及流程








二次备课
明确目标
组织教学
导入新课
3、出示目标
导入新课
出示学习目标
学生准备好教材等学习用品
倾听教师讲述,思考分析,感悟理解
齐读学习目标
教学内容及流程








二次备课
实施目标
目标导学一: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小说从哪些不同侧面勾勒于勒的人物形象
作者塑造于勒形象有作用
分析菲利普对于勒态度的句子,概括前后态度的变化
分析菲利普夫妇的人物形象
分析文中于勒和“我”的特点
组织学生精读课文,进一步分析如下问题:
1.小说从哪些不同侧面勾勒出了于勒怎样的人物形象?
提示:(1)第6段,传说的于勒:品行不好,挥霍钱财。
2.你能否在这些材料中发现一个真实的于勒?我们应该以怎样的态度来看待评价于勒?作者塑造于勒这一形象作用有哪些?
总结:小说紧紧围绕着于勒的命运展开,他起着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3.于勒虽曾是浪子,但终究是菲利普先生的亲兄弟。那么菲利普夫妇是如何对待这位兄弟的呢?请画出表现菲利普对于勒态度的句子,概括菲利普夫妇对于勒前后态度的变化。
提示:根据于勒财产状况
4.通过小说的细节描写,我们可以看出菲利普夫妇是怎样的人物形象?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
总结:菲利普夫妇是很典型的小市民形象,他们自私贪婪、唯利是图、冷酷无情、嫌贫爱富。菲利普还爱慕虚荣,菲利普太太(克拉丽丝)小气精明、临乱不慌、刻薄泼辣。
5.文中的于勒、“我”有怎样的特点?
总结:于勒:原来是一个行为不端,糟蹋钱的人。后来有钱时知恩图报。最后落魄时,是一个自食其力的人。
若瑟夫:真诚,善良,纯洁,有同情心。
学生精读课文,分析并回答问题:
(2)第10段,信中于勒:希望回报家人,渴望亲情,不愿家人担心。
(3)第33段,船长谈于勒:沦为水手,无颜见家人,不愿成家人负担。
(4)第42段,“我”眼中于勒:衰老,愁苦,疲惫,让人同情和怜悯。
学生根据提示分析:
于勒无钱:骂——赶走;
于勒发财:赞——盼望;
于勒落魄:骂——不认。
学生从文中找出语句:
“啊!啊!原来如此……如此……我早就看出来了!……谢谢您,船长。”
虚荣、势利、自私跃然纸上。
“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
7’
8’
教学内容及流程








二次备课
目标导学二:品味情感,领悟主旨
文章开头这样交待的好处
分析本文神态、语言、动作描写提示的人物心理活动及性格
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请你对小说中人物或作者说句话
小说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象
想象于勒百万富翁的情形
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组织学生精读课文,进一步探究以下问题:
1.文章开头在写了菲利普一家的家境后,不接着写于勒,而是写他们一家星期天到海边栈桥散步的习惯,写父亲永不变更的话。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2.本文通过神态、语言、动作描写揭示人物心理活动,刻画人物性格,找出这些句子来进行分析。
总结:一系列神态、动作描写,层次分明地写出了人物紧张、恐慌以至失魂落魄的心理状态。
3.本文中对环境的描写不多,但每一处都有着其独特的作用。试找出文中环境描写的语句,并赏析其作用。
示例:①我们上了轮船……描写了海上轻快明丽的景色,烘托出菲利普一家人欢快的心情。
4.读完这篇小说,大家有没有什么话想对小说中的人物说呢?或者对作者有什么话说吗?
5.这篇小说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象?
总结:小说描写的是普通小市民家庭的日常生活,折射出当时社会的道德观念和价值标准。
6.想象一下,菲利普夫妇在船上发现一位百万富翁像于勒,他们会怎样?试着说一说。
课堂小结:
课文以于勒的遭遇为引线,劈出了病态社会中人性的扭曲。对照生活,思索人生,我们要找到健全人格的答案。
学生朗读课文,品味与思考,预期引导:
这样叙述是设置悬念,使读者急于知道于勒是谁,他在哪里,为什么菲利普一家都急切盼望他回来,从而使情节发展更有吸引力。
学生从教材中找出:
如:开端部分,菲利普一家人为什么每星期日都要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上散步?于勒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曾是灾星的于勒,现在为什么却成了他们的福音?他们极其美妙的梦境是否得以实现?
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自由发言:
例如:老师读完后想对作家说:莫泊桑,谢谢你的一支妙笔,向我们勾画了资本主义社会金钱至上,人性泯灭的现实,在这样的现实中生活,是人类的悲哀!
8’
7’
教学内容及流程








二次备课
检测目标
习题检测
总结本课
3、作业
1、熟读课文。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进一步把握文章的内容、感情和语调。
2、如何把握小说主旨?
提示:①揣摩文眼信息。②感知艺术形象。③把握情感线索。④体悟创作意图。
学生大声朗读并课文,在全班交流展示。
小组讨论分析,尝试理解。
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和体会。
10’










学校检查记实
教学后记课



课题
15
我的叔叔于勒
课时
1
班别


时间




知识与能力:1.掌握“阔绰、拟定、栈桥”等字词的音形义。
2.理解全文内容,理解主题思想。
过程与方法:1.学会从多种角度,梳理小说的情节结构。
2.把握这篇小说的主要内容和人物形象。
3.理解人物的心理描写、悬念的运用、情节的安排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文主题的理解,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价值观和人生观。
重点
把握这篇小说的主要内容和人物形象
难点
学会从多个角度对这篇小说的主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关键
理解人物的心理描写、悬念的运用、情节的安排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教学内容及流程








二次备课
明确目标
组织教学
导入新课
3、出示目标
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表达兄弟情深的成语,比如:情同手足、手足之情、难兄难弟、八拜之交、两肋插刀、肝胆相照、患难与共、有福同享、同盘而食、刎颈之交、连枝带叶、风雨同舟、让枣推梨、伯歌季舞、亲密无间……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与兄弟感情有关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体会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兄弟之情是怎样的。
出示学习目标
学生准备好教材等学习用品
倾听教师讲述,思考分析,感悟理解
齐读学习目标
教学内容及流程








二次备课
实施目标
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作者作品简介
预习检测,夯实基础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4、学生复述故事情节
归纳文章层次结构
同学们都预习本文了吧?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作者?
教师介绍写作背景:《我的叔叔于勒》写于1883年,是莫泊桑前期的作品。当时的法国资产阶级不仅和工人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激烈,而且也和小资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激烈起来……
重点字音
栈桥(zhàn)牡蛎(mǔ
lì)
褴褛(lán
lǚ)撬开(qiào)
煞白(shà)诧异(chà)
重点词语
煞白:本文指由于恐惧、愤怒等原因,面色极白,没有血色。
狼狈不堪:困顿、窘迫得不能忍受。形容非常窘迫的样子。
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道理),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
组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引领学生分析以下问题,加深理解:
组织学生复述故事梗概。
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结构
提示:课文分为四个部分。
原因→结果(逻辑)
期待→破灭(心理)
开端→发展→高潮(情节发展)
悬念→结局(技巧)
学生举手介绍作者:
莫泊桑(1850—1893),19世纪后半叶法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自幼酷爱文学,70年代刻苦学习写作,大作家福楼拜是他的文学导师……
以小组为单位,互读互考,共同识记
借助词典,积累重点词语
大声朗读课文,把握内容
分析思考,回答问题:
各小组派代表复述故事情节
第一部分(第1~4段):盼于勒。
第二部分(第5~19段):赞于勒。
第三部分(第20~47段):遇于勒。
第四部分(第48~49段):躲于勒。
7’
8’
教学内容及流程








二次备课
目标导学二:再读课文,理解内容
找出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不同称呼及态度
分析文中于勒是怎样的一个人
菲利普一家为什么盼望于勒回来
小说结尾一家人躲开于勒的原因
分析小说的主人公是谁
分析小说的线索
组织学生精读课文,进一步探究以下问题:
找出文中菲利普夫妇对于勒不同称呼的词语及其态度的变化。
提示:从称呼和态度两个方面整理
2.文中的于勒是怎样的一个人?请尝试从课文内容中归纳出于勒的“简历”。
提示:于勒年轻时,是个浪荡子。他把自己所得的遗产花光了,又花了哥哥菲利普一些钱,因而被家里的人看不起,甚至被视为全家的“恐怖”……
3.菲利普一家为什么盼望于勒回来?
总结:听说于勒在国外发了财,要用这位叔叔的钱“置一所别墅”,“我”的二姐也因这一“福音”定了婚。
小说的结局是菲利普夫妇一家人躲开了日夜盼望的于勒,这是为什么?
提示:分析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
5.本文的主人公是谁?
明确:这篇小说虽然题为《我的叔叔于勒》,而事实上却重在表现菲利普夫妇的人物形象,并且是通过菲利普夫妇来揭示文章主题的,所以说菲利普夫妇才是这篇小说的主人公。
6.通过对故事情节的梳理,你能理解这篇小说的线索吗?
总结:这篇文章有两条线索:明线是菲利普夫妇对待于勒的态度;暗线是于勒的贫富变化。
学生朗读课文,品味与思考,预期引导:
(1)称呼:贫:坏蛋、流氓、无赖。
富: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好心的人、有办法的人。
贫:小子、家伙、老流氓、贼、讨饭的。(2)菲利普夫妇的态度:恐怖——希望——恐怖——仇恨。
学生分析:
其直接原因是菲利普夫妇只认识钱,而于勒又重新沦落为穷人。根本原因是那个金钱至上的社会制度。
学生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分析主人公:
小说虽然题为《我的叔叔于勒》,而事实上却重在表现菲利普夫妇的人物形象,并且是通过菲利普夫妇来揭示文章主题的,所以说菲利普夫妇才是这篇小说的主人公。
8’
7’
教学内容及流程








二次备课
检测目标
习题检测
总结本课
3、作业
1、熟读课文。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进一步把握文章的内容、感情和语调。
2、如何确定小说的主人公?
提示:首先确定整个文章的中心内容是什么,所要表达的感情是什么,然后在整个故事中找到一条叙事线索,在这条叙事线索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或者是说作者着墨最多的(正、侧面描写均可),并且符合中心思想的人物就是主人公了。
学生大声朗读并课文,在全班交流展示。
小组讨论分析,尝试理解。
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和体会。
10’










学校检查记实
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