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17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教案(表格式)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7-29 21:22: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
17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课时
1
班别


时间




知识与能力:1.掌握“慨叹、玄虚、渺茫”等字词的音形义。
2.通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1.学会区别驳论文中对方错误论点和作者的论点。
2.学习直接批驳和间接批驳相结合的批驳方法。
3.体会本文尖锐犀利,带有嘲讽意味的语言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结合写作背景,理解重要句子的深层含义,增强民族自信心。
重点
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理解重要句子的深层含义
难点
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理解重要句子的深层含义
关键
学习直接批驳和间接批驳相结合的批驳方法




教学内容及流程








二次备课
明确目标
组织教学
导入新课
3、出示目标
导入新课
有一场战争使我们刻骨铭心,一场有关民族精神的大讨论在激烈地展开,中国人是失掉自信力还是没有失掉自信力,当时,有一位思想的巨人、顽强的战士,以犀利的目光洞悉着这一切,一次次振臂呐喊、一次次冲锋陷阵——他,就是鲁迅先生。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板书课题),来感受一下在民族危急存亡之时的民族精神。
出示学习目标
学生准备好教材等学习用品
倾听教师讲述,思考分析,感悟理解
齐读学习目标
教学内容及流程








二次备课
实施目标
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作者作品简介
预习检测,夯实基础
4、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归纳文章层次结构
找出本文批驳的论点,作者的论点,得出的结论
同学们都预习本文了吧?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作者?
教师介绍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中国近代本来就国运积弱、屡遭欺侮,“九一八”事变又在许多中国人心中投下失败的阴影,有些人便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
重点字音
搽(chá)玄虚(xuán)渺茫(miǎo)
脊梁(jǐ)
诓骗(kuāng)
2、舍身求法:为了真理和正义而牺牲自己。
前仆后继:前面的人倒下,后面的人就紧跟上去。形容踊跃前进,连续不断。
自欺欺人:用自己都难以置信的话或手法来欺骗别人;既欺骗自己也欺骗别人。
组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
引导学生分析以下问题:
1、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结构
提示:课文分成四个部分。
2、本文批驳了什么论点?作者的论点是什么,在这篇文章中得出了一个怎样的结论?
总结:批驳的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作者的论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结论:自信力的有无,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学生举手介绍作者:
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是笔名,本名周树人,是浙江绍兴人。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读互考,共同识记本文的重点字音
借助词典等工具,做好重点词语整理
大声朗读课文,理解内容
分析并回答:
第一部分(第1~2段):
第二部分(第3~5段):
第三部分(第6~8段):第四部分(第9段):提出判别标准:“要自己去看地底下”,号召广大中国人民要明是非,识大义。
7’
8’
教学内容及流程








二次备课
目标导学二:精读课文,品味情感
学习驳论文的特点
梳理本文的论证结构
怎样理解文章最后所说“自信力的有无……”一句话
分析国民党会散布“中国人失去了自信力”的原因
“中国的脊梁”在当时的意义
分析语言尖锐的特点
举例证明中国人从来就不缺少自信力
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组织学生精读课文,进一步探究以下问题:
1、认识本文文体特点。
讲解:本文是一篇驳论文。这种文体一般是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
2、请简要梳理本文论证结构。
提示:提出对方的论据论点:
直接反驳:
间接反驳:
最终结论:自信力的有无……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3、文章最后说“自信力的有无,……要自己去看地底下”,你对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
总结:“地底下”指变革社会的积极力量,因为他们来自民众,所以称“地底下”。
4、你认为为什么国民党会散布“中国人失去了自信力”的失败主义论调?
5、“中国的脊梁”在当时有什么意义?
提示:可以鼓舞斗志,增强中国人的自信力。
6、这篇杂文的语言尖锐犀利,带有嘲讽意味。请品读文章,找出能体现这些特点的语句。
请你举一个具体事例证明中国人从来就不缺少自信力。
课堂小结:
本文以驳论方式,揭露国民政府卖国投降本质,肯定了广大抗日军民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学生朗读课文,品味与思考,预期引导:
学生认真倾听,理解驳论文这种文体的特点
学生根据教师提示补充分析:
(1)论据:以前信地、信物、信国联,转而现在的信神;
(2)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1)失掉的是“他信力”;
(2)发展着“自欺力”。
学生结合背景分析:
当时资产阶级指责中华民族失去了自信力,是为国民党反动政府的消极抗战推卸责任。
学生从教材中寻找:
如:在文章开头,“总自夸着‘地大物博’”……
8’
7’
教学内容及流程








二次备课
检测目标
习题检测
总结本课
3、作业
1、熟读课文。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进一步把握文章的内容、感情和语调。
2、文中有许多语句有深刻含义,请大家反复品读语句,联系全文,辨析下列句子中“中国人”的含义。
学生大声朗读并课文,在全班交流展示。
小组讨论分析,尝试理解。
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和体会。
10’










学校检查记实
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