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时
计
划
课题
18
怀疑与学问
课时
1
班别
教
具
时间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譬如、腐草为萤、虚妄”等字词的音形义。
2.通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
1学习本文论点层层深入的写法和层进式论证法、对比论证法。
2.学习本文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怀疑”“思索”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重点
理解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运用
难点
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理解重要句子的深层含义
关键
学习本文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的语言
教
学
过
程
教学内容及流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二次备课
明确目标
组织教学
导入新课
3、出示目标
导入新课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我国当代有一位著名的史学家叫顾颉刚,他幼年读的书多,并且读书时就不肯盲从前人之说,敢于提出疑问。
我们在学习中要心存疑问,勇于提问,不耻下问,随时反问,善于提问,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顾先生的一篇议论文——《怀疑与学问》。
出示学习目标
学生准备好教材等学习用品
倾听教师讲述,思考分析,感悟理解
齐读学习目标
教学内容及流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二次备课
实施目标
目标导学一: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分析文中举例论证及作用
分析文中道理论证及作用
分析对比论证及表达效果
分析第4、5段的内容区别
组织学生精读课文,分析以下问题:
1.试举出文中所用的举例论证,并分析其作用。
示例:第4段举历史上的“三皇、五帝”和《礼记·月令》所记载的“腐草为萤”的例子,使人确信古书记载的传说不一定可靠,怀疑是有必要的……
2.试举出文中所用道理论证,并分析其作用。
示例:课文开头用了程颐、张载的话,用他们的言论做论点,实际上也起了论据的作用,令人信服……
3.下面两组句子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试分析其表达效果。
(1)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
(2)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
讲解:句从正反两方面说理,阐明“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的原
课文中第5段和第4段同是谈怀疑精神对做学问的意义,为什么写了第4段还写第5段?两段的内容有何不同?
总结:写了第4段,又写第5段,可见作者构思的周到。
阅读课文,分析并回答问题:
又如:第6段举清代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大学章句》一步步追问怀疑的例子,论证了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也证明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再如:第6段引用法国哲学家笛卡尔的名言“我怀疑,所以我存在”,论证了“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
学生对比4、5段分析:
第4段说的是对于“传说”要用怀疑的精神对待,第5段则说“对于不论哪一本书,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各种各样书本,做学问者时时在评判,文章的论述才算是全面,漏掉了,将是缺陷。
7’
8’
教学内容及流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二次备课
目标导学二:,品味语言,领悟主旨
本文作者是如何阐述怀疑精神的
分析作者如何阐述“从怀疑到创新”过程的
分析文中“一切”和四个“常常”能删去吗?理由
文中“学术”和“文化”可互换吗?理由
分析本文的语言特点
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组织学生再读课文,进一步探究以下问题:
本文论点是“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作者是如何阐述怀疑精神的?
提示:结全文章内容分析
2.结合课文思考:作者是如何阐述“从怀疑到创新”这一治学过程的?
总结:作者通过举例、正反说理,使内容阐述得鞭辟入里,无懈可击。
3.文中的“一切”和四个“常常”能删去吗?为什么?
总结:四个“常常”,多次重复,突出说明学问家是经常这样做的,表明这样做、这种精神乃是“做一切学问基本条件”。
4.文中“学术”和“文化”这两个词语能互换吗?为什么?
提示:不能互换。因为“学术”是人类众多的“文化”活动中的一种,“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是从部分到整体,互换位置后就讲不通了。
5.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总结:本文的语言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
课堂小结:
本文围绕着中心论点,分设了两个分论点,层层深入地进行论述,条理清楚,中心明确。这种论证结构和方法值得同学们学习。
学生朗读课文,品味与思考,预期引导:
对怀疑精神作者阐述得明确而透彻:所谓疑就是决不轻信,经过思考,分清是非,再决定信与不信;进而把怀疑科学地分为“怀疑”“思索”“辨别”三步。
学生找出分论点:
用这些词,是为了强调所有的学问家全部都包括在内,都善于经常地怀疑、提问、评判、修正过去学者的学说。这是建设新学说的基本条件。
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分析:
因为“学术”是人类众多的“文化”活动中的一种,“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是从部分到整体……
8’
7’
教学内容及流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二次备课
检测目标
习题检测
总结本课
3、作业
1、熟读课文。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进一步把握文章的内容、感情和语调。
2、美国一家工厂的大型机器发生了故障,许多人都未能修好,老板请来一位专家。专家仔细检查后用粉笔在机器的某个地方画了一条横线,机器很快修好了,老板为此付给这位专家一万美元。有人不服气,这位专家说:“画一条线,只值一美元;知道在哪画,值九千九百九十九美元。”
问:从这则材料中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用语言文字表述出来。
学生大声朗读并课文,在全班交流展示。
小组讨论分析,尝试理解。
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和体会。
10’
板
书
设
计
怀疑与学问
顾颉刚
中心论点:做学问“会疑”与“须疑”。(举例论证)
分论点
领
导
评
课
意
见
学校检查记实
教学后记课
时
计
划
课题
18
怀疑与学问
课时
1
班别
教
具
时间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譬如、腐草为萤、虚妄”等字词的音形义。
2.通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
1学习本文论点层层深入的写法和层进式论证法、对比论证法。
2.学习本文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怀疑”“思索”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重点
理解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运用
难点
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理解重要句子的深层含义
关键
学习本文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的语言
教
学
过
程
教学内容及流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二次备课
明确目标
组织教学
导入新课
3、出示目标
导入新课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我国当代有一位著名的史学家叫顾颉刚,他幼年读的书多,并且读书时就不肯盲从前人之说,敢于提出疑问。
我们在学习中要心存疑问,勇于提问,不耻下问,随时反问,善于提问,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顾先生的一篇议论文——《怀疑与学问》。
出示学习目标
学生准备好教材等学习用品
倾听教师讲述,思考分析,感悟理解
齐读学习目标
教学内容及流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二次备课
实施目标
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作者作品简介
预习检测,夯实基础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4、归纳文章层次结构
5、分析本文的结构形式
同学们都预习本文了吧?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作者?
教师介绍写作背景:这篇文章论述的是怀疑精神在治学过程中的作用。顾先生在研究工作中,善于怀疑和辨伪,有不少创建。据说他幼年读书就不肯盲从前人之说,敢于提出疑问。顾先生读书总喜欢把自己的主张批注在书上,书上写不下了,便记入笔记本里……
重点字音
顾颉刚(jié) 程颐(yí) 师塾(shú) 停滞(zhì)
重点词语
腐草为萤:语出《礼记·月令》,意思是腐草能化为萤火虫。
不攻自破:不用攻击就自动破灭,形容情节、论点虚谬,经不起反驳、攻击。
尽信书不如无书:语出《孟子·尽心下》。
辨伪去妄:要善于辨别,分清真假。
组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提问下列问题,请同学思考回答:
1、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结构
提示:分三部分
2、本文采取的结构形式是怎样的?
教师小结:本文的结构是层层深入的递进式结构。
学生举手介绍作者:
顾颉刚(1893-1980),历史学家,江苏苏州人。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和历史研究。他在研究工作中,善于怀疑与辨伪,有不少创见。编有《古史辨》、著有《汉代学术史略》《史林杂识初编》等……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读互考,共高识记本文的生字
借助词典等工具,做好重点词语的积累
大声朗读课文,把握内容
分析并回答
第一部分(第1~2段):提出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的中心论点。
第二部分(第3~5段):论证怀疑是辨伪去妄步骤。
第三部分:怀疑是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7’
8’
教学内容及流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二次备课
目标导学二:再读课文,理解内容
本文作者所持的观点
引用名言提出论点的好处
围绕核心论点,作者又提出的两个分论点分别是什么
两个分论点是如何提出的
分析第3段所起作用
理解第3段四句话的层次关系
组织学生再读课文,进一步探究以下问题:
(1)对“怀疑与学问”这一命题,作者所持的观点是什么呢?
(2)引用学者的名言以提出论点,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总结:这种写法,既提出了论点,同时学者的名言本身也是一个证明论点的有力论据,这就使得论点的说服力更为增强。
(3)“研究学问必须有怀疑精神”是文章的核心论点,围绕这一核心论点,作者又提出了两个分论点,请找出本文两个分论点。
(4)两个分论点如何提出的?
总结:第6段开头,作者用一个由递进复句组成的过渡句巧妙提出了这两个分论点。
(5)第3段在文章中起到哪些作用?
提示: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①引出下文,使文章上下紧紧相联。
②形成层进,使文章论说深入一步,进了一层。
③铺石垫基,使文章的说服力增强。
(6)对课文第3段中四句话之间的层次关系怎样理解?
提示:
因果关系:因为(1)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而(2)事实和证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这种可靠。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这种不一定可靠)(3)譬如国难危急的时候……,所以(4)做学问所依据的材料也有两种……
学生朗读课文,品味与思考,预期引导:
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学生找出分论点:
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学生根据教师的三方面提示,分析:
这段讲了做学问的一个必不可少的依据是“靠别人的传说”,自己如何对待这“传说”,而下文紧接着就谈论这个问题……
学生概括教师的提示和分析,理解因果关系的论证在第3段里的体现
8’
7’
教学内容及流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二次备课
检测目标
习题检测
总结本课
3、作业
1、熟读课文。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进一步把握文章的内容、感情和语调。
2、你一定有过不少怀疑的经历。请选择你印象最深刻的一次,以《我尝到了怀疑的甜头》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
学生大声朗读并课文,在全班交流展示。
小组讨论分析,尝试理解。
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和体会。
10’
板
书
设
计
怀疑与学问
顾颉刚
中心论点:做学问“会疑”与“须疑”。(举例论证)
分论点
领
导
评
课
意
见
学校检查记实
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