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粤版2020年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3节 我们怎样区分声音(续)》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沪粤版2020年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3节 我们怎样区分声音(续)》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7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沪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0-07-30 20:26: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节 我们怎样区分声音(续)》教案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什么是响度、什么是音色;能说出决定声音响度的因素,了解响度的单位——分贝。
2.能说出决定声音音色的因素;能在具体情境中区分声音的音调、响度和音色。
3.通过观察与实验,探究声音的响度与振幅的关系;通过小组活动与多媒体,体验利用声音的音色去辨别物体。
4.通过探究实验活动,促使学生养成善于观察,乐于探索的习惯,并通过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合作能力。
5.领略声音的响度和音色现象的奥妙,获得对科学的热爱和亲近感;激发学生具有将物理知识服务于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教学重点
探究影响声音响度的因素。
教学难点
在具体情境中区分声音的音调、响度和音色,并应用于生活。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乐曲,逐渐改变乐曲的音量,声音有什么变化?
展示音箱、收音机等音量调节按钮的图片。这些装置用来调节什么的呢?调节音量是调节声音的哪一特征?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学习《第三节 我们怎样区分声音(续)》的相关知识。(板书课题)
二、自学互研
(一)声音的强弱——响度
自主阅读教材P34~35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
1.物理学中,把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
2.物理学中,用振幅来描述物体振动的幅度。声源的振幅越大,产生声音的响度也越大。
3.如图所示,在鼓面上放一些塑料泡沫,用不同的力敲鼓,听发出声音的变化,并观察鼓面上的塑料泡沫的振动情况。
思考:由实验可知,敲鼓时用力的大小与塑料泡沫振动幅度、鼓声的大小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答:敲鼓时用力越大,塑料泡沫振动幅度越大,鼓声也越大。
(二)用波形比较振幅
自主阅读教材P35~36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
4.在声学上,人们通常用分贝作为单位来计量声音的强弱,其符号是用dB。
5.响度还与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离声源越远,声音越分散,响度越小。
6.海洋动物质量越大,其叫声越是有力而低沉,即响度越大,音调越低。图中甲、乙两曲线为科考船声呐系统收录的500kg的海豚和100t的蓝鲸叫声的波形图,其中甲(选填“甲”或“乙”)是蓝鲸发出的。
(三)声音的品质——音色
自主阅读教材P36~37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
7.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的音色是不同的。音调、响度、音色是乐音的三个主要特性。
8.如图所示的乐器中,利用弦振动发声的是小提琴,人们能够区分出不同的乐器在演奏,是因为它们的音色不同。
给每组分发器材,组织好方案一、二的探究活动,学生观察和体验发生的现象并讨论其原因,教师选择一组在全班进行展示讲解,师生共同评估,得出一致性的结论。
对照学习目标思考:
1.今天我学到了些什么知识?
2.我掌握了哪些研究方法?
3.我还存在的疑惑是什么?9.接听电话时,很容易分辨出熟人的声音,这主要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戴着耳机在嘈杂的公共场所听音乐时,往往需要增大音量,这是增大了声音的响度,若长此以往会导致听力下降。(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
三、合作探究
1.对学
分享独学1~9题:(1)对子之间检查独学成果,用红笔互相给出评定等级。(2)对子之间针对独学的内容相互解疑,并标注出对子之间不能解疑的内容。
2.群学
小组研讨:(1)小组长先统计本组经对学后仍然存在的疑难问题,并解疑。(2)针对将要展示的方案内容进行小组内的交流讨论,共同解决组内疑难。
四、交流展示
方案一 完成教材P35的“活动1”的探究活动。
方案二 完成教材P37的“活动2”的探究活动。
五、板书设计
第三节 我们怎样区分声音(续)
1.声音的强弱——响度
2.用波形比较振幅
3.声音的品质——音色
六、教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