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3.3.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3.3.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粤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0-07-30 20:44: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3.3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2.过程与方法
  ·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和处理。
  ·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课程资源
  1.演示:玻璃杯、一张带底座的玻璃、蜡烛、火柴.
2.学生探究实验器材:一张带底座的玻璃板、两只一样的支架、火柴、一张白纸、刻度尺。
三、教学程序
1、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播放“水中燃烧的蜡烛”视频,学生观察视频感到惊奇。
提问:你能解释一下吗?
同学们想知道这神奇现象的原因吗?
从而引入新课。
2、平面镜的概念
(1)介绍平面镜
生活中的银镜,水面,铜镜,等反射面成光滑平面的镜子
(2)辨别镜子中的像
播放视频“猫对镜的像产生的困惑”,让同学们初步感受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如图下面方框中的四个图像,其中一个是福娃在竖直放置的平面镜中的像,你认为应当是:
3、活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1)引导同学们提出问题并作出假设
(2)设计实验探讨器材的选择及设计表格
玻璃板代替平面镜、(
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两支完全一样的蜡烛
(便于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刻度尺(便于比
较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白纸(便于记录像的位置)火柴
①为什么用玻璃板作平面镜?用镜子做该实验有什么不方便?
②我们怎样确定像的位置?
③物体在平面镜中的像与物体大小关系?
④实验过程中,刻度尺有什么作用?
充分发动学生,尽可能多地猜想。教师在此处的作用是引导汇总。为下面的探究打下基础。
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实验次数
物到镜面的距离
像到镜面的距离
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能否在光屏上成像
1
2
3
(3)进行实验
此处是学生实验,才用边讲边做的方式,过程中强调怎样玻璃板,以及怎样观察虚像。
把学生记录的数据填写在白板上,根据数据得出结论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与物体大小相同;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
结论的填写强调像在前,物在后。
接下来解释成像原理:
人眼能看到各种各样的物体,是因为由物体发出的光或反射的光射入眼中,引起了视神经的感觉,并不是光从眼睛发射向物体的。
如图所示,人眼是根据光的直线传播来判断物体位置的。人能看到像是因为有光线入人眼。点燃的蜡烛上P点射出的任意两条光线PA、PB经平面镜反射后的反射光线E1A、E2B的反向延长线相交于P′点,人就会感到P′点是一个“发光点”,而P′点就是P点的虚像。同理,蜡烛上的其他点也都能在平面镜内产生对应的虚像点,它们共同组成了蜡烛的虚像。因此,平面镜中的虚像是由射入人眼中的发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所形成的。(这是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4)交流与讨论:
①为什么做三组实验才得出结论?
②实验选择在较暗的环境还是在较亮的环境进行
③选用薄玻璃板好,还是厚玻璃板好,为什么?
④玻璃选用有色的好,还是无色的好?
⑤有的同学在做实验时无论怎样移动玻璃板后面物体都无法与前面物体的像重合,为什么?
⑥怎样才能观察出虚像
⑦如果选用蜡烛做为研究对象有什么优缺点
4、作业
能力培养
5、板书设计
3.3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一、平面镜
二、成像特点:
正立、等大、虚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