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粤版九年级物理下册17.1 关于电动机转动的猜想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沪粤版九年级物理下册17.1 关于电动机转动的猜想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沪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0-07-30 21:28: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7.1
关于电动机转动的猜想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
②初步认识科学与技术、社会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经历制作模拟电动机的过程,通过实验方法探究直流电动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物理知识如何转化成实际技术应用,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科学技术知识和应用物理知识的兴趣。
重点:
①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到力的作用,力的方向跟电流的方向、
磁场的方向都有关;
②直流电动机的能量转化。
难点:
电动机能够持续转动的原因。
教学准备
教师:U形磁铁、电源、导线、开关、线圈和电动机演示模型。
学生:U形磁铁、小小电动机线圈、5号电池(2节)、金属支架、硬纸板和电动机模型。
板书设计
17.1
关于电动机转动的猜想
一、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
结论:①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到力的作用。
②通电导体所受力的方向跟电流方向、磁场方向有关。
二、电动机的基本结构①
②换向器的作用:改变线圈的电流方向,使线圈得以持续转动。
三、生活中的电动机
①电动机的作用:把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说明
导入新课介绍几种有电动机的机械,暗示电动机的位置,并提出问题:电动机转动的原理是什么?
思考是什么带动机械转动的?
让学生知道这些靠电转动的机器都少不了一个重要的设备──电动机,激发学生探究电动机转动的奥秘。
讲授新课提示回忆奥斯特电生磁的实验,用课件展示奥斯特实验的过程、结果及实验装置图。引导学生进行逆向思维:磁体对电流有没有作用?(即磁体产生的磁场对电流有没有力的作用?)怎么样去验证你的想法。
回忆奥斯特实验,进行逆向思维,猜想问题的结论。小组讨论解决问题的办法并讨论实验的方案和实验中可能出现的情况。
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和猜想,再由猜想去寻找验证猜想的实验方案。从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出发,可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而且他们观察的目标也更明确。
由学生猜想、讨论得出“导线在磁场中有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实验方案,出示演示实验仪器,并演示实验验证学生的猜想。写出实验结论。
观察实验现象。
多点时间让学生讨论,并提出他自己的看法。不能单由教师一味地“灌”,自己把实验演示一下就简单完事。
提出“通电导线在磁场中是不是永远向一个方向运动”的问题让学生继续猜想,然后按照学生的猜想演示实验,验证他们的想法。最后让学生将看到的实验现象总结得到: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到的力的方向和电流方向、磁场方向有关。
思考问题,并提出自己的想法,观察导线运动的情况。总结实验结果,思考并着手验证自己的想法。
由学生自己总结,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让学生明白一个正确的判断不仅要有理论依据还要用实验来证明。
在总结以上实验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思考:把一个通电线圈放在磁场里,线圈会怎样运动?指导学生做好“小小电动机”的实验,说明实际的电动机就是这样工作的。并提出疑问为下一节课做铺垫。
小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叙述实验的现象并加以总结。课后思考问题,提出自己的想法。
学生通过探究实验和总结实验结论,检验了自己的判断。在学生学习后提出问题并给他们思考的空间,这样容易引发他们探究的兴趣。
让学生观察直流电动机由什么部分组成?通过演示实验和多媒体展示分析出:普通的线圈在磁场中是不能持续运转的。让学生联系所遇到的问题思考解决的办法(提示和“小小电动机”相比较)。从学生提出的解决办法中总结,引出直流电动机的换向器。让学生观察换向器的工作情况。
观察,回答问题。回答上次留下的问题,并讨论解决问题的办法。提出各自的想法。观察演示图,分析受力的情况。
通过直观教学,为探讨电动机的工作做好铺垫。承前启后,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利用直观的方式(模型),结合图示,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合乎情理地进入学生的认知结构。而且是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符合学生接受知识的特点。讲解了换向器的工作原理再由学生自己验证想法,使他们印象更加深刻。
总结学生的叙述,并且说明科学探究应多思考、多动手实践,必须付出艰苦的劳动。
观察,并说明换向器是怎样工作的。
培养学生认真研究和坚持不懈的科学态度。
提问:电动机的主要作用是什么?(提示可以从能量方面来考虑)  引导学生自己列举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电动机。
认识到科学探究不能马虎了事。
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激发学习兴趣。  由所学过的知识回答问题。  思考,举例。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电动机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电气化设备,应用很广,种类也很多,但它们工作的原理都是一样的。如何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入手,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是新课标的新体现。教材从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现象入手,激发学生的兴趣,再探讨电动机制原理,“从生活走向物理”,这样使学生更易于接受。教材中的课外活动“制作一台简易电动机”,通过这一制作活动对于学生了解电动机的基本构造有很大的帮助,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电动机的原理和换向器的作用,为后两节的学习做好了铺垫。在自我评价与作业第2小题由学生讨论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用到电动机,真正体现“从物理走向生活”的新理念。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