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0张PPT)
第三章
物态变化
3.3汽化和液化
【学习目标】
了解汽化和液化,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
知道汽化吸热和液化放热;
了解沸腾现象;了解液体沸腾时的温度特点;
了解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了解蒸发的作用;
能解释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
【课前预习】
1.为了抗旱,向空中云层中发射“干冰炮弹”,就能实现降雨,这是因为
A.干冰熔化变为水
B.二氧化碳气体迅速液化而成的小液滴
C.干冰在云层中迅速升华又凝华而形成的
D.干冰在云层中升华吸热,使云层中的水蒸气液化成小水滴
2.小花从冰箱里拿出了一个鸡蛋,她发现不一会儿鸡蛋上布满了许多细小水珠,过一段时间小水珠又都自动消失了.关于以上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
A.“鸡蛋上布满小水珠”是凝华现象
B.“鸡蛋上布满小水珠”是汽化现象
C.“小水珠消失了”是汽化现象
D.“小水珠消失了”是升华现象
3.生活中我们会看到这样的现象:现象一,剥开棒冰纸时.棒冰周围冒“白气”;现象二,在寒冷的冬天户外的人不断呼出“白气”以上两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分别是( )
A.冰棒局部升华:呼出的水蒸气液化
B.棒冰局部升华;户外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
C.冰棒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呼出的水蒸气液化
D.冰棒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户外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
4.夏天天气热,许多同学喜欢吃冰棒.哟!刚买的冰棒周围还冒着“白烟”,这“白烟”是
A.冰棒升华所致
B.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C.口里冒出的白烟
D.空气液化而成
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春天的早晨经常出现大雾,这是汽化现象
B.夏天揭开冰棒包装后会看到冰棒冒“白气”,这是凝华现象
C.秋天的早晨花草上出现小的露珠,这是液化现象
D.初冬的早晨地面上会出现白色的霜,这是凝固现象
【课前预习】答案
1.D
2.C
3.C
4.B
5.C
【学习探究】
思考
用纸锅烧水,纸锅为什么没被火烧着?
下面的问题你都知道吗?
1.如图所示,温度计的示数为___℃
2.物态变化属于熔化的是___,凝固的是___
a.夏天吃冰棒解热
b.冰箱中取出的冰块化成水
c.冬天河面上结了一层冰
d.钢水浇铸成火车轮
30
20
℃
实验1:
在气球或塑料袋中滴入酒精,挤出空气后扎紧口。放入热水中。请观察现象。
固态
液态
气态
熔化
凝固
液态和气态之间能否进行相互转化呢?
物质从气态回到液态的过程叫液化,需要放热。
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汽化,需要吸热。
气球膨胀
气球收缩
一、汽化和液化
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想想看,从热水中拿出塑料袋,过一会又有什么变化?
讨论
塑料袋膨胀,酒精液体消失.
塑料袋变瘪了,内壁附着小液滴.
分析
为什么塑料袋会鼓起来,酒精液体去哪了?
最后塑料袋里的小液滴是什么?为什么?
是酒精,因为水没有进去.
袋中的酒精受热变成了气体,所以塑料袋膨胀.
结论:
物质的液态和气态可以相互转化.
1
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叫做汽化,汽化的两种方式是蒸发和沸腾.
2
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叫做液化.
小结
水的沸腾
探究
实验
水在沸腾时有什么特征?水沸腾后如果继续加热,是不是温度会越来越高?
提出问题
实验目的:
观察水沸腾时的现象和水沸腾时的温度情况
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
铁架台、酒精灯、火柴、石棉网、烧杯、中心有孔的纸板、温度计、水、秒表
按实验装置图安装实验仪器.
用酒精灯给水加热至沸腾.
实验器材:
实验步骤:
1.按装置图安装实验仪器.
2.用酒精灯给水加热并观察.
3.当水温接近90℃时每隔1min
记录一次温度,并观察水的沸腾现象.
4.完成水沸腾时温度和时间关系的曲线.
沸腾前
观察现象:
沸腾时
1、沸腾前、沸腾时气泡上升时的变化?
2、沸腾前水的温度变化?沸腾后如果继续加
热,是不是温度越来越高?
1.水在加热过程中,温度不断上升,在水沸腾的过程中,虽然继续对它加热,它却保持一定的温度不变。
2.液面上“白气”越来越多。沸腾的时候水中发生剧烈的汽化现象,形成大量的汽泡,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开来,里面的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
3.沸腾后移走酒精灯,水停止沸腾。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
温度/℃
90
93
97
99
100
100
100
实验数据处理
5
105
100
95
90
温度/℃
时间/min
0
15
沸腾是在一定的温度下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概念:
沸腾在沸点下进行,低于这个温度,液体吸热升温,不沸腾;在这个温度,吸热,沸腾,但不升温。
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
2.水在沸腾时 ,这个温度叫做 .
在1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
℃
实验结论:
1.沸腾是在
发生在液体
同
时进行的
的
现象.
表面和内部
剧烈
汽化
温度不变
沸点
一定温度下
100
3.沸腾的条件是:
(1)温度达到沸点
(2)要继续吸热
沸腾在沸点下进行,低于这个温度,液体吸热升温,不沸腾;
在这个温度,吸热,沸腾,但不升温。
1.液体温度越高,蒸发越快
2.液体的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
3.液体表面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
结论
4.液体蒸发的快慢还与液体的性质有关
通过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分析蒸发的特点:
1.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现象1:湿衣服在太阳下晾晒会变干,在阴凉处也会变干了,为什么呢?
现象2:湿衣服弄成一团,衣服的外边干了,但是里边还没干,为什么呢?
现象3:现在我们的秋季校服洗干净后要晾晒一天的时间才能干,为什么呢?
蒸发
2.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液体温度、液体表面积、空气流动速度
现象1:湿衣服在太阳下晾晒很快干了,在阴凉出阴凉处干的慢;
现象2:衣服打开晾晒干的快,弄成一团就干的很慢;
现象3:秋天有风的天气里衣服干的快,没有风的时候干的慢。
分析以下现象,思考哪些因素影响蒸发的快慢:
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提出问题:
蒸发快慢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猜想与假设
设计实验:
蒸发快慢可能与液体表面积、液面上的气流快慢和液体温度有关
得出结论:
收集证据:
1、蒸发快慢是否与液体表面积的有关?
2、蒸发快慢是否与液面上的气流有关?
3、蒸发快慢是否与液体的温度有关?
3.
液体蒸发需要吸热,会导致所依附的物体温度降低,有致冷作用
实验2:
1.温度计置于空气中,读数是____℃
2.在温度计的液泡上沾上适量酒精,把温度计取出来在空气中读数,温度计的示数有怎样的变化?
时间/min
0
0.5
1
1.5
2
2.5
3
3.5
4
4.5
…
温度/℃
85
?
?
?
?
?
?
?
?
?
?
水中气泡
变化情况
沸腾前:
沸腾时:
3.观察现象并记录在表格中
注意观察沸腾前和沸腾时气泡产生的部位以及运动过程中大小的变化,观察水温度的变化,并做好记录。(从85
℃开始计时)
4.分析数据和图像得出探究结论
沸腾前,水吸热温度升高。
沸腾过程中,水吸热温度保持不变。
(2)液体沸腾的条件:达到一定的温度,吸热。
(1)温度变化规律:
5.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从沸点表查出下列物质的沸点
水银:
酒精:
液态氮:
液态铁:
2750℃
357℃
78℃
-196℃
结论: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3、液体的表面上的空气流动快慢.
空气流动得越快,蒸发得越快。
2、液体的表面积大小.表面积
越大,蒸发得越快。
1、液体的温度高低,温度越高.
蒸发得越快。
蒸
发
沸
腾
不同点
温度
发生部位
程度
相同点
蒸发和沸腾的异同比较
达到一定温度
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进行
剧烈
任何温度
液体表面
缓慢
都是汽化现象
都需要吸热
思考:烧开水时,壶嘴冒出的“白气”,
是不是气体?
水蒸气
小水滴
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
思考
1.你知道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液化现象?
2.液化需要放热还是吸热?
液化放热
3.使气体液化有什么方法?
(1)降低气体温度
(2)压缩气体体积
1.你能说出图中所示的现象中“白气”和“水珠”从哪里来的吗?
你能解释下列生活中常见现象吗?
热的水蒸气遇冷的环境而液化成小水珠
2.冬天,截眼镜的人从外面进到屋里来,眼镜上立刻会有一层小水珠。这些小水珠是怎样产生的?
思考
根据液化放热这一性质,为了使气体容易液化你觉得应怎么做?
降低温度
想一想:家中使用的液化石油气是通过什么方法将石油气变成液体装在钢瓶里的呢?
压缩体积
使气体液化有两种方式:
(1)降低温度;(2)压缩体积
液化的实际应用
气体打火机
液化石油气
液氧箱
液氢箱
火箭
实验表明:液体蒸发时,从周围吸热,温度下降。所以液体蒸发有制冷作用。
医生给病人注射前,要先擦酒精消毒,当酒精擦在皮肤上后会有什么感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
实验:
三、归纳小结
1.
蒸发
蒸发——在任何温度下,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2.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a.液体的温度
b.液体表面积
c.液体表面空气流动速度
3.
蒸发的特点:液体在蒸发过程中吸热
4.使气体液化的两种途径:(1)降低温度;(2)压缩体积
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
液化过程要放热
【课后练习】
1.据有关资料报道:目前全球海水淡化日产量约为3500万产方米,其中80%用于饮用水,解决了1亿多人的用水问题。现在所用的海水淡化的方法有很多种,其中一种是蒸馏法,即将海水中的水蒸发而把盐留下,再将水蒸气冷凝为液态的淡水。以上过程涉及到关于水的物态变化有( )
A.汽化 凝固
B.汽化 液化
C.液化 凝华
D.升华 凝华
2.目前家庭汽车保有量越来越高,以下跟汽车有关的热现象中说法错误的是(
)
A.汽车玻璃起“雾”影响行车安全,是车内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B.冬天排气管冒出的“白气”,是水蒸气凝华成的小冰晶
C.汽车水箱中加入适量酒精降低了水的凝固点,防止水结冰胀破水箱
D.空调制冷时,制冷剂汽化吸热、液化放热,将车内的“热”“搬”到车外
3.夏天小丽将冰水和热水分别注入常温下的两只透明烧杯中,如图所示,一会儿发现两只烧杯的杯壁上都有一部分出现小水珠,变得模糊了。针对这一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两杯都在内壁出现了水珠B.甲杯的内壁出现了水珠,乙杯的外壁出现了水珠
C.甲杯的外壁出现了水珠,乙杯的内壁出现了水珠
D.甲、乙两杯都在外壁出现了水珠
4.下列关于物态变化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春天,河里冰雪消融的过程要吸热,是升华现象
B.夏天,雪糕周围冒“白气”的过程要放热,是汽化现象
C.秋天,早晨花草上形成露珠的过程要吸热,是液化现象
D.冬天,戴眼镜的人从室外进入室内,镜片变“模糊”的过程要放热,是液化现象
5.热现象在一年四季中随处可见,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春天的早晨经常出现大雾,这是凝华现象
B.夏天揭开冰棒包装后会看到冰棒冒“白气”,这是升华现象
C.秋天的早晨花草上出现小露珠,这是液化现象
D.初冬的早晨地面上会出现白色的霜,这是凝固现象
6.海水淡化可有效解决人类的用水问题.淡化海水的方法有很多种,其中一种是“蒸馏法”,即将海水中的水蒸发出来,再将水蒸气冷凝成液态淡水.以上过程涉及的物态变化有
A.汽化和凝固
B.汽化和凝华
C.汽化和液化
D.升华和凝华
7.下列实例中,为了加快蒸发的是
A.利用管道代替沟渠输水
B.把新鲜的蔬菜装入保鲜袋中
C.给盛有酒精的瓶子加盖
D.将湿衣服晾在通风向阳处
8.我国科学家通过自主创新研制的飞机刹车片是一种特殊的碳材料.其主要特性是:硬度几乎不随温度而变化,当温度升高到2000℃时硬度才会适度变小,但不会熔化,温度到3000℃时开始升华.关于这种碳材料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发生升华时吸收热量
B.熔点是2000℃
C.沸点是3000℃
D.凝固点是3000℃
9.物理课上,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实验:先让学生观察盛有干冰(固态CO2)的容器外壁出现一层白霜的现象,接着学生用镊子夹取一块干冰放入装有常温水的烧杯中,令人惊讶的现象出现了:水立刻剧烈“沸腾”起来,内部有大量气泡产生,水面上方出现大量白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白霜是凝固现象
B.气泡内主要是水蒸气
C.气泡内主要是二氧化碳气体
D.白雾是水蒸气
10.下列现象属于液化现象的是(
)
A.烧开水时壶嘴冒的“白气”
B.洗热水澡时,浴室内的镜头变模糊
C.清晨,草木上挂着露珠
D.寒冷的冬天滴水成冰
11.盛夏时节天气炎热,小莉从冰箱里拿出根冰棒吃了起来,顿时感觉凉爽了。冰棍在熔化过程中要____热量;哥哥从冰箱中取出瓶矿泉水,不久后发现,原本干燥的瓶壁上有了许多水珠,这是发生了______现象(填一种物态变化名称)。
12.夏日炎炎,小东从开着空调的屋内刚走到室外时,眼镜的镜片变模糊是由于空气中的水蒸气______形成;他在游泳池游泳后走上岸感觉到有点冷是由于身上的水________吸热所致;他买了冰棒含嘴里过了一会感觉到凉快是由于冰棒____吸热所致.(均填物态变化名称)
13.自然界中的水循环是通过水的物态变化实现的。地面上江、河、湖、海中的水在太阳的照射下不断________成水蒸气,流动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空气后______成小水滴或直接________成小冰晶,就形成了云。在一定的条件下,小冰晶熔化成水与原来的小水滴一同下落,形成雨水,汇集到江、河、湖、海中。
14.某品牌空调器使用的是新型制冷剂R600a是一种对臭氧层破坏较小、极容易汽化又容易液化的物质,它在室内汽化时吸热,在室外液化时_______.压缩机通过使制冷剂不断发生液化和汽化,将室内的内能搬至室外,制冷剂在室外液化的方式是__________(选填“降低温度”或“压缩体积”).
15.针对运动损伤的疼痛常用“冷疗法”治疗,其原理是用一种叫做氯乙烷的气态有机物,对准损伤处喷射,使人体受伤部位的温度降低,皮肤血管收缩,神经纤维传导速度变慢,防止伤口处形成淤血,同时减缓人的伤痛感.氯乙烷采用________的方法液化后储存在罐中,喷在皮肤上迅速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同时________
大量的热.
【课后练习】答案
1.B
2.B
3.C
4.D
5.C
6.C
7.D
8.A
9.C
10.ABC
11.吸收;液化
12.液化
汽化
熔化
13.汽化液化凝华
14.放热
压缩体积
15.压缩体积
汽化
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