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科版八年级上《走进实验室》、《运动与能量》单元检测
[测试范围:第一章
~第二章 时间:90分钟 分值:100分]
一、填空题(共20分,每空1分)
1.坐在温馨的物理考场,仔细想想:你考试的课桌高度约80________,橡皮擦从课桌掉到地面的时间约为0.5________。(填上合适的物理量单位)
2.测得的________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测量物理课本的长度时,多次测量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物理学中把物体________________叫做机械运动。我们能闻到花香说明物质的________在不停地运动。
4.任何运动都伴随着能量转化或转移。壶中的水沸腾时壶盖不断跳动,内能转化为________能;电动汽车行驶时,________能转化为机械能。
5.如图所示,动物们都赶去参加动物晚会,蜗牛看到乌龟驮着小蚂蚁超过了自己,关心地嘱咐小蚂蚁要抓稳了……以乌龟为参照物,小蚂蚁是________(选填“运动”或“静止”)的;以蚂蚁为参照物,蜗牛________(选填“向前”或“向后”)运动。
6.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名法国飞行员在2000
m高空飞行的时候,发现脸边有一只小昆虫在游动着,飞行员把它一把抓了过来,令他吃惊的是,他抓到的竟是一颗德国子弹。这是因为子弹与飞行员在同方向上有相同的________,两者之间保持相对________。
7.如图所示,图中利用频闪摄影记录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时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邻两点间的距离如图所示,时间间隔为Δt,则图中任意两点之间汽车的平均速度大小是________(选填“相等”或“不相等”)的,汽车在此过程中做________(选填“匀速”或“变速”)运动。
8.探索微观世界的过程中,科学家对原子的结构进行猜想和实验,并提出了多种模型。在如图所示的两种模型中,________(选填“A”或“B”)是卢瑟福提出的原子________结构模型。
9.2018年2月,一辆无人驾驶迷你巴士在南昌试运行,它是一辆“微型公交”,体现了“绿色环保、低碳出行”的科学发展理念。为了安全,巴士设计的最大速度是20
km/h。若它匀速行驶6
km,耗时20
min,则巴士行驶的速度是________km/h,合________m/s。
10.一列长为200
m的火车完全通过某隧道用时120
s,全部在隧道中运行用时80
s。则火车行驶的速度是________m/s,该隧道的长度是________m。
二、选择题(共26分,把你认为正确选项的代号填在括号内。第11~16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小题3分;第17、18小题为不定项选择,每小题有一个或几个正确选项,每小题4分。全部选择正确得4分,不定项选择正确但不全得1分,不选、多选或错选得0分)
11.下列对误差和错误的理解,正确的是( )
A.误差就是测量中产生的错误
B.误差和错误,只要我们认真测量,都可以避免
C.只要选用精密的测量仪器就可以消除误差
D.误差只可能尽量减小,不可能避免
12.如图所示,用刻度尺测量铅笔的长度,测量方法正确的是( )
13.小红每天坚持用“微信运动”来统计当天行走的步数,如图所示是她在10月2日的步行情况。按照正常中学生的身体指标和通常的步伐及频率,可以估测出( )
A.小红的身高大约为170
dm
B.小红步行的平均速度大约为10
m/s
C.当天小红走过的路程大约为2000
m
D.步行后小红心跳一次的时间大约为4
s
14.一名短跑运动员在5
s内跑完了50
m,摩托车行驶的速度是54
km/h,羚羊奔跑的速度是20
m/s,那么三者速度从小到大的顺序是( )
A.运动员、摩托车、羚羊
B.摩托车、羚羊、运动员
C.羚羊、摩托车、运动员
D.运动员、羚羊、摩托车
15.关于机械运动的概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平常所说的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于参照物来说的
B.研究物体运动情况时,选择地面做参照物最适宜,因为地面是真正不动的物体
C.所谓参照物就是我们假设不动的物体,以它作为参考研究其他物体的运动情况
D.选取不同的参照物来描述同一物体的运动,其结果可以是不同的
16.甲、乙、丙三辆汽车同时在一条东西方向的大街上行驶,甲车上的人看到丙车相对于甲车向西运动,乙车上的人看到甲、丙两辆车都相对于乙车向东运动,而丙车上的人则看到路边树木向西运动。关于这三辆车行驶的方向,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车必定向东行驶
B.乙车必定向西行驶
C.丙车可能向西行驶
D.三辆车行驶的方向一定是相同的
17.如图所示,能用来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图像有( )
18.甲、乙两辆车沿同一方向做直线运动,其运动过程中的路程s随时间t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下列关于两辆车的运动情况,说法正确的是( )
A.甲车是在乙车前100
m处出发的
B.在0~1
min时间内,甲车通过的路程长
C.在1~2
min时间内,甲车做匀速直线运动
D.在0~4
min时间内,甲车的平均速度等于乙车的平均速度
三、简答与计算题(共26分,第19小题5分,第20小题6分,第21小题7分,第22小题8分)
19.在春秋战国时代,楚国有个人一次乘船出门,途中不小心把宝剑掉进江里去了。一般人在这种情况下总会让船停下来去打捞。可是,这个楚国人与众不同。他并没有让船夫停船,只是在船帮上宝剑掉下去的地方刻个记号,船开到目的地后,他才从刻有记号的地方跳下江去打捞宝剑。这个故事就叫“刻舟求剑”。
请你回答:这个楚国人能否通过“刻舟”的方法求到剑?请用物理知识解释这个楚国人“求到剑”或“求不到剑”的原因。
20.如图所示是根据王爷爷驾驶汽车在某段平直高速公路上行驶时记录的数据而描绘出的s-t图像。请你根据图像,求:
(1)20~40
min时间段内汽车的速度。
(2)0~50
min时间段内汽车的平均速度。
21.汽车司机座位前安装着速度表,它可以指出汽车的行驶速度。某汽车以如图所示速度表指示的速度匀速行驶时,司机突然发现前方有紧急情况,经过0.5
s(反应时间)后开始制动刹车,又经过4.5
s滑行60
m车停止。求:
(1)速度表所示汽车的速度是多少千米每小时?合多少米每秒?
(2)从司机发现情况到汽车完全停止的这段时间内汽车通过的路程是多少?
(3)从司机发现情况到汽车完全停止的这段时间内汽车的平均速度是多少米每秒?
22.如图甲所示是某市青年路标志牌,图乙是该条道路上的限速标志。
(1)根据图中的信息,计算在不违反交通规则的情况下,汽车通过全段青年路至少需要多少分钟。
(2)为保证交通安全,该道路上设置有地埋线圈测速系统,用来测量汽车通过该系统时的速度,从而判定其是否超速。地埋线圈测速系统原理如图丙所示。汽车完全通过其中的一个埋设于地面的地埋线圈时,主机获得一个感应信号。汽车会经过两个地埋线圈,主机获得两个感应信号。主机通过测量接收两个感应信号的时间差,从而计算得出机动车的行驶速度。已知一辆汽车通过该系统时主机测量出两个感应信号的时间差为0.4
s。请通过计算说明该汽车是否超速。
四、实验与探究题(共28分,每小题7分)
23.如图甲所示,小敏、小颖和小青在玩荡秋千时,感觉到秋千往返摆动的时间有规律。于是对“哪些因素决定秋千往返摆动的时间”提出下列猜想。小敏猜想:可能由秋千的绳长决定;小颖猜想:可能由人与秋千坐垫的总质量决定;小青猜想:可能由秋千摆动幅度(摆动中人离开中心的最大距离)决定。于是进行了如图乙所示实验,一细绳一端拴一小球,一端固定,让小球自由往返摆动,并记录数据如下表。
实验序号
小球到固定点距离(摆长)/m
小球质量/g
摆动幅度/m
小球往返摆动20次的时间/s
小球往返摆动一次的时间/s
1
0.7
20
0.05
33.2
1.7
2
1.0
20
0.08
39.7
2.0
3
1.0
30
0.05
39.8
2.0
4
1.0
30
0.08
39.7
2.0
5
1.3
20
0.05
45.3
2.3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要完成上述实验,除如图所示器材外,还需要的实验器材是:天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验证小颖的猜想,应选用序号为________的两组实验进行对比分析。
(3)选用序号为________的两组实验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对小青的猜想进行验证。
(4)从本次实验可以得到的结论是:小球往返摆动一次的时间由________决定。
(5)摆钟是利用本实验的原理制成的。某一摆钟变慢了,表示每摆动一次的时间变________。要调准它,应将摆钟的摆长调________(选填“长”或“短”)。
24.江西省全面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其中有一项督导工作就是检查实验报告。以下是小璟同学做“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时的实验报告(摘要)。请你将其报告中的问题补充完整。
[实验目的]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
[实验原理]________________。
[实验器材]小车、________、________、斜面、金属挡板、长方体木块。
[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实验数据]如表所示:
测量的物理量
AB段
BC段
AC段
路程s/cm
45
56
101
时间t/s
3
2.8
5.8
平均速度v/(cm·s-1)
______
______
17.4
[实验分析]
(1)小车全程做________(选填“匀速”或“变速”)运动。
(2)实验时,为了使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长些,应________(选填“增大”或“减小”)斜面的坡度。
25.如图所示是胡晓设计的测平均速度的实验装置:
(1)确定计时的停表后,为了方便测时间并减小误差,在实验中所增加的器材是________。若还没放开小车之前就已开始计时,则测得的平均速度跟真实值相比________(选填“偏大”或“偏小”)。
(2)如图所示,若停表每格为1
s,该次实验中停表指针旋转不足一圈,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v=________m/s,实验中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为v1,通过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为v2,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为v3,则这三个平均速度中最大的是________(选填“v1”“v2”或“v3”)。
(3)若将木板长度在现有基础上加长,测出此时小车全程平均速度为v4,则v4________(选填“>”“=”或“<”)v3。
(4)(2分)胡晓认为,测出小车一定时间内在斜面上通过的路程,也可以计算其平均速度。请对该实验方案的可行性作出评估:________(选填“A”或“B”)。
A.可行,实验原理相同
B.不可行,路程测量不准确
26.在“比较纸锥下落的快慢”活动中:
(1)如图甲所示,将两个等大的圆纸片,裁去大小不等的一个扇形,做成如图乙所示的A、B两个锥角不等的纸锥。将这两个锥角不同的纸锥从同一高度同时释放时,应该选择图________(选填“乙”或“丙”)所示的位置。
(2)观察纸锥下落的快慢时,小明比较纸锥从同一高度下落到地面的先后;你也可以比较纸锥从同一高度下落______________所运动的距离。
(3)在接下来的“测量纸锥下落的速度”活动中,发现______________(选填“下落的时间”或“下落的路程”)较难测出,于是我们可采用增加____________或选择图乙中的纸锥________(选填“A”或“B”)进行实验。
(4)实验过程中,善于思考的小华猜想纸锥从同一高度下落的快慢不仅与纸锥的锥角有关,还可能与______________有关,因此要研究纸锥下落的快慢与纸锥锥角的关系,发现参照图示方法做成的两个纸锥不符合实验要求,可改进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与部分提示
1.cm s
2.数值 取平均值减小误差
3.位置的变化 分子 4.机械 电
5.静止 向后 6.速度 静止
7.不相等 变速 8.B 核式
9.18 5 10.10 1000
11.D 12.C 13.C 14.A
15.B 16.A 17.AB 18.ABD
19.这个楚国人不能通过“刻舟”的方法求到剑。故事中的记号作为参照物,人和记号之间没有发生位置的变化,即以记号为参照物,人是静止的;掉到江里的剑和记号之间发生了位置的变化,即以记号为参照物,剑是运动的;这个楚国人不能通过“刻舟”而求得剑,是由于他不懂得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0.(1)根据图像可知,汽车在20~50
min时间段内做匀速直线运动,则在20~40
min时间段内汽车的速度为v1===80
km/h。
(2)在0~50
min时间段内汽车的平均速度为v2===96
km/h。
21.(1)由图可知,速度表的分度值为5
km/h,此时汽车的速度为v=90
km/h=25
m/s。
(2)由v=得,汽车在反应时间内通过的路程:s反=v反t反=25
m/s×0.5
s=12.5
m,
从发现情况到完全停止汽车通过的路程:s=s反+s制=12.5
m+60
m=72.5
m。
(3)从发现情况到完全停止所用的时间:t=t反+t制=0.5
s+4.5
s=5
s,
这段时间内汽车的平均速度:v′===14.5
m/s。
22.(1)由图知此路段限速60
km/h,青年路全程长s=181
km-179
km=2
km,
所以由v=可知,汽车通过全段青年路至少需要的时间:t===
h=2
min。
(2)由题可知汽车通过该系统时主机测量出两个感应信号的时间差为0.4
s,此时汽车通过的距离是6
m,所以可得汽车的速度:v′===15
m/s=54
km/h,54
km/h<60
km/h,故该汽车没有超速。
23.(1)停表 刻度尺 (2)2、4 (3)3、4 (4)摆长 (5)长 短
24.[实验原理]v=
[实验器材]刻度尺 停表
[实验数据]15 20
[实验分析](1)变速 (2)减小
25.(1)金属挡板 偏小 (2)0.2 v2
(3)> (4)B
26.(1)乙 (2)相同时间
(3)下落的时间 下落高度 A
(4)纸锥的质量
将剪下的扇形部分粘贴在纸锥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