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科学第1讲:光学实验探究
1、请默写凸透镜成像规律
物距
像的性质
像距
应用
倒、正
放、缩
虚、实
u>2f
U=2f
fU=f
u课堂笔记
例1.
为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小金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
(1)当入射角为
40°时,反射角为_____。
(2)小金将纸板
F
绕垂直于镜面
ON
向后转动,在纸板
F
上还能看到反射光吗?
。
请分析原因:
。
(3)若使入射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为
30°,
那么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为:
。
例2.实验室利用光具座研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当三个元件移到图示位置时,光屏上出现了清晰的像,回答下列问题:
(1)光屏上像的性质为
。
(2)关于本实验中得到的像在生活中的应用,举一个例子是
。
(3)从图中读出物距为是
cm.并推算出焦距为是
(选填字母)
A.f<15cm
B.15cmC.f>30cm
(4)如果保持蜡烛与凸透镜的位置不变,撤去光屏,是否仍然成像?
。
例3.如图是小明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实验装置。
(1)你认为本实验小明应选择较
(选填“厚”或“薄”)的玻璃板来完成实验.
(2)在玻璃板前面放一支点燃的蜡烛A,再拿一支外形相同但不点燃的蜡烛B,竖立在玻璃板后面并移动,直到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这样做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
关系.
(3)移去蜡烛B,在其原位置上放置一块白屏,白屏上
(选填
“能”或
“不能”
)呈现蜡烛的像.
(4)小明第一次将蜡烛A置于玻璃板前5
cm,第二次将A向远离玻璃板的方向移动3
cm,再次放置B直到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则A与B的间距为
cm.
(5)除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本实验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是
;为了使像看起来清晰,实验最好在
(选填“较亮”或“较暗”)的环境中进行.
(6)蜡烛能在平面镜内成像的原理是
.
(7)将白纸换成方格纸进行实验,这种做法的优点是
。
.
1.小叶在实验室利用光具座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1)图甲所示,一个点光源A通过凸透镜后在光屏B点处成了一个清晰像,F是该凸透镜的焦点。根据透镜的性质,请画出图中两条光线通过凸透镜后的光线。
(2)当小叶将三个元件移动到图乙所示位置时,光屏中心出现了清晰的像。则光屏上像的性质为
。
(3)在图乙所示中,保持蜡烛和光屏不动,将凸透镜移至
刻度处时,可以再次得到一个清晰的像。
2.实验室利用光具座研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当三个元件移动到图示位置时,光屏上出现了清晰的像。回答下列问题:
(1)光屏上像的性质为__________________。
(2)关于本实验中得到的像在生活中的应用,举一个例子________________。
(3)从图中读出物距为_________cm,并推算出焦距为_________(选填字母)。
A.20cm>f
>
15cm
B.7.5cm
<
f
<
15cm
C.15cm
<
30cm
(4)如果保持蜡烛与凸透镜的位置不变,撤去光屏,让眼睛位于光屏处能否看到烛焰的像?
。
3.小静同学在光具座上做“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凸透镜上半部分粘上一个灰尘颗粒,那么光屛
(选填“上半部分”、“下半部分”或“不会”)出现一个黑点;当她将蜡烛由远处向着透镜以速度V匀速移近,直到位于透镜一倍焦距的过程中(如图甲所示),则像的移动速度大小是否变化?
(若不变则写不变,若改变,则写出如何变化)。实验过程中发现给凸透镜“戴”上远视眼镜,此时光屛上能成一清晰的像(如图乙),若“取”下远视眼镜,为使光屛上的像清晰,在保持烛焰和透镜位置不变的条件下,应该将光屛
透镜。
4.
为了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将一块厚度为0.5厘米的玻璃板(P、Q两个平面都可以作为平面镜使用)竖直架在水平台板上面,再取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分别竖直置于玻璃板两侧,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实验。
(1)在实验中,小明透过玻璃板看到了蜡烛A的2个清晰的像,分别位于图中的A′和A″处,如图所示。其中A′处的像是蜡烛A通过玻璃板的_____(填“P”或“Q”)平面成像得到的。
(2)小明按照图中的测量方法,改变蜡烛A的位置,认真测量并记录了一组数据:
然后得出像距小于物距的结论,你认为他的测量错误在于
.
(3)在正确地测量物距和像距的过程中,
(选题物距或像距)的测量误差较大,原因是
。
5.如图甲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图。
(1)实验室提供了平面镜和厚薄不同的玻璃板,你应选择
(平面镜/厚玻璃板/薄玻璃板)进行实验。
(2)此实验中选择两支相同的蜡烛是为了
。
(3)小金学习了平面镜成像后,回家观察到他家里的餐桌桌面上有一块水平的圆形玻璃转盘,距转盘1.8m高处有一盏灯,该灯通过转盘成像如图乙所示。若用手拨动转盘使其水平旋转,则会观察到灯的像的位置
。(改变/不变)
(4)细心的小华还发现家里汽车(如图丙)的挡风玻璃是倾斜的,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夜间开车时使车内物体通过挡风玻璃所成的像在车窗的
(上方/下方),不致影响司机观察路况。
实验室利用光具座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当三个元件移动到图示位置时,光屏上出现较清晰的像。回答下列问题:
(1)如何操作找到最清晰的像
;
(2)将烛焰看成物体,水透镜看做晶状体,光屏看做视网膜。当向水透镜中注水(即增加晶状体的厚度),光屏(视网膜)上的像不清晰,则此时像的位置是在图中视网膜
(选填“左侧”、“右侧”、“上面”);
(3)为了让眼球重新看清物体,应佩戴近视眼镜,请用所学光学知识说明理由
。
7.小金在实验室利用蜡烛和茶色玻璃研究平面镜成像的规律。
(1)实验过程和结论:
①如图所示,点燃蜡烛A竖立在玻璃板前,再拿外形相同但不点燃的蜡烛B在玻璃板后移动,使蜡烛B与A的像完全重合,记下A与B的位置,移动点燃的蜡烛A,重做实验。
②用刻度尺测量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发现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③移去蜡烛B,在其位置竖立一光屏,在玻璃板后侧观察光屏上
(选填“能”或“不能”)承接蜡烛A的像。
(2)在上述实验过程与结论中,能说明平面镜成像与物体等大的实验现象是:
。
(3)若把上述实验中的玻璃板换成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蜡烛A和凸透镜的位置如图所示,此时移动光屏可承接倒立、
的实像。
8.如图所示,小金利用下述器材完成“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一个带支架的玻璃板,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一张白纸,一盒火柴,一把刻度尺。
(1)若观察到蜡烛A的像总是在蜡烛B的上方,可能的原因是
。
(2)当玻璃板后面的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时,将蜡烛B换成光屏并前后移动,若
,可说明平面镜所成的是虚像。
(3)当蜡烛完全燃烧后,小金换了一支比平面镜高的蜡烛,此时,平面镜能否成完整的像?请判断并举例说明
。
PAGE
1(共30张PPT)
一.
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应用
(1)
u>2f,
f(2)
u=2f,v=2f,成_______、________的______像,
应用:测焦距
缩小
照相机
倒立
等大
实
(3)
f(4)
u=f,不成像
v>2f
倒立
放大
实
投影仪
(5)
u正立
放大
虚
放大镜
凸透镜成像规律
照相机
f正立、放大的虚像
u>2f
测焦距
v=2f
倒立、等大的实像
u=f
投影仪、幻灯机
v>2f
倒立、放大的实像
f/
/
不成像
u=2f
放大镜
/
倒立、缩小的实像
u应用
像距v
像的性质
物距u
考点精讲
一、
光的反射
1.实验目的: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2.实验结论
(1)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2)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
(3)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3.实验题眼突破
(1)实验仪器的选取。
(2)纸板的作用(显示光的传播路径;若纸板不平整,光路图可能不完整)。
(3)量角器的作用(便于测量反射角、入射角的大小)。
(4)纸板与平面镜的放置要求及目的(纸板与平面镜应垂直,若不垂直则在纸板上看不到反射光线)。
(5)实验时从纸板前不同位置都能看到光的传播路径的原因(光在纸板上发生了漫反射)。
(6)光路的确定(在纸板的光线上描两点,连接并标上方向)。
(7)入射角与反射角的大小关系(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
(8)不容易观察到光的路径的解决办法:
①充烟雾或喷水雾;
②在黑暗环境(如暗室、夜晚等);
③水中掺牛奶;
④直接用激光笔。
(9)“三线共面”的判断方法(如图,将F板绕ON前后转动,观察纸板上是否有反射光线,若纸板上没有光线,说明三线共面)。
(10)证明光反射时,光路可逆(将激光笔逆着反射光线射入,观察光的传播路径是否重合)。
(11)多次改变入射角大小进行测量的目的(保证实验结论具有普遍性)。
(12)数据表格的设计与记录:
(13)实验数据的分析及结论的总结。
考点精讲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入射角
反射角
二、平面镜成像
一、命题题眼突破
1.
实验目的: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2.
实验结论
(1)像的大小和物体大小相等。
(2)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3)像和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4)平面镜成虚像。
3.
实验题眼突破
(1)本实验所用实验方法(观察比较法、等效代替法)。
(2)实验器材选取。
(3)刻度尺的作用(测量物和像到玻璃板的距离)。
(4)白纸的作用(在白纸上标注镜面、物、像的位置,便于实验数据的处理)。
(5)选择方格纸比白纸好(可以更加准确地确定像和物的位置)。
考点精讲
(6)玻璃板要与水平桌面垂直放置(确保物和像重合。若玻璃板向点燃蜡烛的方向倾斜,则蜡烛的像总在未点燃蜡烛的上方偏高处;若玻璃板向未点燃蜡烛的方向倾斜,则蜡烛的像总在未点燃蜡烛的下方偏低处)。
(7)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原因(玻璃透明,易于确定像的位置和比较像与物的大小)。
(8)选择薄玻璃板的原因(避免厚玻璃板前后表面成像,产生重影)。
(9)选用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的原因(便于对比物像的大小关系)。
(10)选择较暗的实验环境的目的(使实验现象更明显)。
(11)验证平面镜成虚像(用光屏承接不到)。
(12)多次改变蜡烛与玻璃板的间距进行测量的目的(使实验结论具有普遍性)。
(13)若测得的物体和像到玻璃板的距离不等,可能的原因(玻璃板与桌面不垂直、后支蜡烛与前支蜡烛在玻璃板中的像没有完全重合、玻璃板有厚度、测量长度时存在误差等)。
(14)记录测量数据
考点精讲
测量次数
像距/cm
物距/cm
像的大小
像的性质
1
2
3
三、凸透镜成像
1.
凸透镜对光的作用
2.
实验环境的选取(为了方便观察,本实验应选择在较暗的环境条件进行)
3.
实验主要器材的放置顺序(在光具座上依次放置蜡烛、透镜、光屏)
4.
实验前调整蜡烛、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使像能成在光屏中央)
5.
焦距的测量
(1)用一束平行光通过凸透镜后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时,焦距等于光屏与透镜光心的距离(注意光斑应在光屏中心,读数时需要估读)
(2)移动光屏到某一位置恰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倒立、等大的像,此时蜡烛到透镜光心距离的
为凸透镜焦距
考点精讲
6.
焦距范围判断
7.
光屏上找不到像的原因:
(1)物距小于或等于一倍焦距
(2)像距太大,超过了光具座的量程
8.
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时观察像的方法(取下光屏,从光屏一侧,通过透镜,观察蜡烛所成的像)
9.
蜡烛燃烧变短的相关分析:
(1)像的位置变化:像会逐渐向上移;
(2)调节方法:蜡烛上移或光屏上移或凸透镜下移;
10.
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判断仪器的移动方向和成像特点
考点精讲
【分析数据和现象,总结结论】
11.
根据物距与像距的关系判断成像特点
12.
实验数据正误判断(从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角度分析)
【交流与反思】
13.
测量像距误差较大的原因(凸透镜所成像的位置不容易确定)
14.
用纸遮住凸透镜一部分时的实验现象(还能呈现完整的像,但像会变暗)
15.
折射现象中,光路可逆的相关分析:
(1)成清晰像时,蜡烛与凸透镜位置互换仍成清晰像,折射现象中光路可逆;
(2)成清晰像时,蜡烛与凸透镜位置互换后物距与像距、成像特点的判断;
16.
凸透镜前加镜片的相关分析:
(1)加远视镜(凸透镜)(光线提前会聚、像距变小、像变小;要仍想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光屏应向靠近透镜的方向移动)
考点精讲
(2)加近视镜(凹透镜)(光线延迟会聚、像距变大、像变大;要仍想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光屏应向远离透镜的方向移动)
17.
用发光二极管代替蜡烛的优点(成像稳定,容易对比物与像的大小关系)
实验结论
(1)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此时f<v<2f;
(2)当u=2f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测焦距),此时v=2f;
(3)当f<u<2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投影仪),此时v>2f;
(4)当u=f时不成像;
(5)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放大镜)。
考点精讲
例1.
为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小金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
(1)当入射角为
40°时,反射角为_____。
(2)小金将纸板
F
绕垂直于镜面
ON
向后转动,在纸板
F
上还能看到反射光吗?_____。请分析原因:
。
(3)若使入射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为
30
°
,
那么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为:_____。
40°
不能
因为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纸板
F转动后与E不在同.一平面内
120°
典型例题
例2.实验室利用光具座研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当三个元件移到图示位置时,光屏上出现了清晰的像,回答下列问题:
(1)光屏上像的性质为
。
(2)关于本实验中得到的像在生活中的应用,举一个例子是
。
(3)从图中读出物距为是
cm.并推算出焦距为是
(选填字母)
A.f<15cm
B.15cmC.f>30cm
(4)如果保持蜡烛与凸透镜的位置不变,撤去光屏,是否仍然成像?
。
仍然成像
倒立、缩小、实像
照相机
40.0
B
典型例题
例3.如图是小明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实验装置.
(1)你认为本实验小明应选择较
(选填“厚”或“薄”)的玻璃板来完成实验.
【解析】(1)因为厚玻璃板的前后两个面都可以当作反射面,会出现两个像,影响到实验效果,所以应选用较薄玻璃板;
薄
典型例题
(2)在玻璃板前面放一支点燃的蜡烛A,再拿一支外形相同但不点燃的蜡烛B,竖立在玻璃板后面并移动,直到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这样做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
关系.
【解析】(2)在玻璃板前面放一支点燃的蜡烛A,再拿一支没点燃的相同的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至与蜡烛A的像重合,说明像与物的大小相等,故这样做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大小
典型例题
(3)移去蜡烛B,在其原位置上放置一块白屏,白屏上
(选填
“能”或
“不能”
)呈现蜡烛的像.
【解析】(3)实像和虚像的重要区别是实像能用光屏承接,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故白屏上不能呈现蜡烛的像;
不能
典型例题
(4)小明第一次将蜡烛A置于玻璃板前5
cm,第二次将A向远离玻璃板的方向移动3
cm,再次放置B直到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则A与B的间距为
cm.
【解析】(4)由于物到镜面的距离和像到镜面相等,所以A与B的间距为16
cm.
16
典型例题
(5)除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本实验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是
;为了使像看起来清晰,实验最好在
(选填“较亮”或“较暗”)的环境中进行.
(6)蜡烛能在平面镜内成像的原理是
.
(7)将白纸换成方格纸进行实验,这种做法的优点是
.
刻度尺
较暗
光的反射
方便测量物距和像距
典型例题
(8)小明将蜡烛A以3
cm/s的速度远离玻璃板,像的大小将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为了找到像的位置,蜡烛B应以同样的速度
(选填“远离”或“靠近”)玻璃板.
(9)若将显示时间为
?????的电子时钟放在平面镜前,则在平面镜中看到时钟显示的时间是
.
不变
远离
10:51
典型例题
实验探究
1.小叶在实验室利用光具座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1)图甲所示,一个点光源A通过凸透镜后在光屏B点处成了一个清晰像,F是该凸透镜的焦点。根据透镜的性质,请画出图中两条光线通过凸透镜后的光线。
(2)当小叶将三个元件移动到图乙所示位置时,光屏中心出现了清晰的像。则光屏上像的性质为
。
(3)在图乙所示中,保持蜡烛和光屏不动,将凸透镜移至
刻度处时,可以再次得到一个清晰的像。
倒立放大的实像
55cm
2.实验室利用光具座研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当三个元件移动到图示位置时,光屏上出现了清晰的像。回答下列问题:
(1)光屏上像的性质为__________________。
(2)关于本实验中得到的像在生活中的应用,举一个例子________________。
(3)从图中读出物距为_________cm,并推算出焦距为_________(选填字母)。
A.20cm>f
>
15cm
B.7.5cm
<
f
<
15cm
C.15cm
<
30cm
(4)如果保持蜡烛与凸透镜的位置不变,撤去光屏,让眼睛位于光屏处能否看到烛焰的像?
。
倒立、放大、
实像
投影仪
15
B
能
实验探究
3.小静同学在光具座上做“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凸透镜上半部分粘上一个灰尘颗粒,那么光屛 (选填“上半部分”、“下半部分”或“不会”)出现一个黑点;当她将蜡烛由远处向着透镜以速度V匀速移近,直到位于透镜一倍焦距的过程中(如图甲所示),则像的移动速度大小是否变化?
(若不变则写不变,若改变,则写出如何变化)。实验过程中发现给凸透镜“戴”上远视眼镜,此时光屛上能成一清晰的像(如图乙),若“取”下远视眼镜,为使光屛上的像清晰,在保持烛焰和透镜位置不变的条件下,应该将光屛
透镜。
不会
速度先小于V后大于V
远离
实验探究
4.
为了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将一块厚度为0.5厘米的玻璃板(P、Q两个平面都可以作为平面镜使用)竖直架在水平台板上面,再取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分别竖直置于玻璃板两侧,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实验。
(1)在实验中,小明透过玻璃板看到了蜡烛A的2个清晰的像,分别位于图中的A′和A″处,如图所示。其中A′处的像是蜡烛A通过玻璃板的_____(填“P”或“Q”)平面成像得到的。
(2)小明按照图中的测量方法,改变蜡烛A的位置,认真测量并记录了一组数据:
然后得出像距小于物距的结论,你认为他的测量错误在于
___.
(3)在正确地测量物距和像距的过程中,
(选题物距或像距)的测量误差较大,原因是
。
P
像距测量错误,忽略了玻璃板的厚度
像距
因为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要不断向前向后移动玻璃板后的蜡烛,判断是否与虚像重合,误差较大。
实验探究
物距U(cm)
5.0
6.0
7.0
8.0
像距V(cm)
4.5
5.5
6.5
7.5
5.如图甲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图。
(1)实验室提供了平面镜和厚薄不同的玻璃板,你应选择
(平面镜/厚玻璃板/薄玻璃板)进行实验。
(2)此实验中选择两支相同的蜡烛是为了
。
(3)小金学习了平面镜成像后,回家观察到他家里的餐桌桌面上有一块水平的圆形玻璃转盘,距转盘1.8m高处有一盏灯,该灯通过转盘成像如图乙所示。若用手拨动转盘使其水平旋转,则会观察到灯的像的位置
。(改变/不变)
(4)细心的小华还发现家里汽车(如图丙)的挡风玻璃是倾斜的,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夜间开车时使车内物体通过挡风玻璃所成的像在车窗的
(上方/下方),不致影响司机观察路况。
薄玻璃板
比较像和物体的大小关系
不变
上方
实验探究
6.实验室利用光具座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当三个元件移动到图示位置时,光屏上出现较清晰的像。回答下列问题:
(1)如何操作找到最清晰的像
;
(2)将烛焰看成物体,水透镜看做晶状体,光屏看做视网膜。当向水透镜中注水(即增加晶状体的厚度),光屏(视网膜)上的像不清晰,则此时像的位置是在图中视网膜
(选填“左侧”、“右侧”、“上面”);
(3)为了让眼球重新看清物体,应佩戴近视眼镜,请用所学光学知识说明理由
。
当蜡烛和凸透镜的位置确定后,移动光屏,当光屏上出现最清晰的像时即可
左侧
原本晶状体偏折能力强,成像在视网膜前,近视眼镜是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这样就刚好在视网膜上成像了。
实验探究
7.小金在实验室利用蜡烛和茶色玻璃研究平面镜成像的规律。
(1)实验过程和结论:
①如图所示,点燃蜡烛A竖立在玻璃板前,再拿外形相同但不点燃的蜡烛B在玻璃板后移动,使蜡烛B与A的像完全重合,记下A与B的位置,移动点燃的蜡烛A,重做实验。
②用刻度尺测量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发现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③移去蜡烛B,在其位置竖立一光屏,在玻璃板后侧观察光屏上
(选填“能”或“不能”)承接蜡烛A的像。
(2)在上述实验过程与结论中,能说明平面镜成像与物体等大的实验现象是:
。
(3)若把上述实验中的玻璃板换成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蜡烛A和凸透镜的位置如图所示,此时移动光屏可承接倒立、
的实像。
不能
玻璃板后的物体与玻璃板前物体的像完全重合
放大
实验探究
8.如图所示,小金利用下述器材完成“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一个带支架的玻璃板,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一张白纸,一盒火柴,一把刻度尺。
(1)若观察到蜡烛A的像总是在蜡烛B的上方,可能的原因是
。
(2)当玻璃板后面的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时,将蜡烛B换成光屏并前后移动,若
,可说明平面镜所成的是虚像。
(3)当蜡烛完全燃烧后,小金换了一支比平面镜高的蜡烛,此时,平面镜能否成完整的像?请判断并举例说明
。
玻璃板没有与水平桌面垂直
在光屏上始终看不到像
能,在家里的镜子里能看到对面的整幢楼房
实验探究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活动中(如图)
原放置
玻璃板处
纸张
纸张
甲
(1)实验室提供了如下器材:①厚为2毫米的茶色玻璃;②厚为5毫米的透明玻璃;③直尺
④光屏;⑤两支相同的蜡烛;⑥火柴。探究活动中应选用的玻璃板是—(填序号)。
(2)为了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
(填“较明亮”或“较黑暗”)环境中进行。
用平板玻璃代替平面镜做实验,其好处是」
3)如图所示,点燃A蜡烛,在玻璃板的另一侧慢慢移动B蜡烛,直到与A蜡烛的像为
止,证明像与物的大小相同。
(4)为了探究平面镜成像的虚实,先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原位置上放一光屏,发现在
光屏上(填“能”或“不能”)观察到玻璃板前点燃蜡烛的像证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虚像。
(5)此时用另一支完全相同的蜡烛B在玻璃板后的纸面上来回移动,发现无法让它与蜡烛A
的像完全重合(图甲)。你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
(6)实验时,有一组同学是将玻璃板和蜡烛放在方格纸上进行实验的。你认为选择白纸和
方格纸哪种做法更好?说出你的理由
2.小华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实验时,应调节烛焰、透镜和光屏的中心大致在」
(2)如图所示将焦距f=15厘米的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50厘米刻度线处,将点燃的蜡烛放
置在光具座上20厘米刻度线处,之后应将光屏向(填“左”或“右”)移动,才能在光
屏上观察到烛焰清晰的
(填“正立”或“倒立”)的像。
(3)请指出用烛焰作为发光物体完成“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3.小红和同学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时,在水平桌面上用玻璃板、两支相同的蜡烛、白
纸、刻度尺等器材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B
处
B
纸张
(1)用平板玻璃代替平面镜做实验,其好处是
玻璃板应该
放置在水平桌面上
(2)小红经过仔细观察,通过玻璃板看到了同一支蜡烛的两个挨得很近的像,产生这种现
象的原因是
解决上面的问题后蜡烛B与蜡烛A的像能够完全重合,说明」
(3)图乙是他们经过三次实验后,在白纸上记录的像与物对应点的位置。他们下一步应该
怎样利用和处理这张“白纸”上的信息得出实验结论
4.在探究凸透镜成像实验中
(1)如图甲,要使像能够成在光屏的中央,应将透镜向
填“上”或“下”)调整
(2)若凸透镜的焦距是10厘米,当烛焰距凸透镜15厘米时,能成倒立、的实像;当烛焰向
左(远离透镜)移动后,要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需将光屏向」
(填“左”或“右”)移
(3)在上一步实验获得清晰的像后,小明取了一副近视眼镜放在凸透镜前(如图乙),要使
光屏上还能成清晰的像,可将蜡烛向(填“左”或“右”)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