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浙教版科学暑期培优第7讲:第一、二章复习(2)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浙教版科学暑期培优第7讲:第一、二章复习(2)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0-07-31 21:31: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复习回顾】
1.溶液的概念及特征
溶液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①均一是指溶液内部各处性质相同;
②稳定是指外界条件不变,溶质和溶剂不会分离;
③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故是混合物。
2.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判定
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时,溶质是固体、气体,溶剂是液体。
两种液体互溶时,一般情况下量多者为溶剂,量少者为溶质。但有水时,不论水的多少,水是溶剂。
水是最常见的、也是较好的溶剂。日常生活中除水外,常用的溶剂有酒精、汽油、丙酮等。
注意点:(1)溶液状态不一定是液态。(2)均一、稳定和混合物三个条件是判断体系是否是溶液的依据,缺一不可。(3)同一种溶液中溶剂只有一种,溶质可以有多种。(4)溶液的质量是溶剂和所有溶质的质量之和。
3.悬浊液、乳浊液
悬浊液是固体小颗粒悬浮在液体里而形成的物质,又叫悬浊液,如泥水就是悬浊液。
乳浊液是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物质,又叫乳浊液,如牛奶就是乳浊液。
悬浊液和乳浊液合称浊液,它们的特点是不均一、不稳定。
4.液溶液与悬浊液、乳浊液的比较
名称 特征 溶液 悬浊液 乳浊液
形成过程 固、液、气溶解在液体中 固体颗粒分散在液体中 小液滴分散在液体里
稳定性 稳定 不稳定 不稳定
长期放置(均一性) 均一 不均一,下沉 不均一,上浮或下沉
粒子大小 直径>1纳米 半径> 0.1微米 半径> 0.1微米
5.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在描述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时候,一定要强调:
①一定温度;②一定量的溶剂;③某种溶质。
6.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该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溶解度数值越大,表明该温度下,物质的溶解能力越强。
7.溶解度曲线
通过实验测出物质在各个不同温度的溶解度, 运用数学方法可以绘制出溶解度曲线。溶解度曲线表示以下几方面的意义:
曲线上每个点表示某温度下某溶质的溶解度;
溶解度曲线表示同一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不同溶解度数值;
曲线表示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时的溶解度数值;
曲线表示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大小的情况;
两条曲线的交点,表示在该温度下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曲线上每个点所配制的溶液是该温度下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曲线下方的点表示对应温度下该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8.溶解度的计算
根据溶解度的概念可知,要计算物质的溶解度,溶液一定要是饱和的。
由于在饱和溶液中,溶液、溶剂和饱和溶液的质量比是确定的,因此溶解度跟饱和溶液中的溶质、溶剂和溶液质量之间存在着对应的定量关系:
9.溶质的质量分数
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公式:
公式的变换形式:m质=m液×溶质的质量分数;
m液=m质÷溶质的质量分数;
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中的溶质的质量分数(P%)与溶解度(S)的关系:
P%= ×100%
10.有关溶液稀释问题的计算:溶液稀释问题的特点是:稀释前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保持不变,即:
浓溶液的质量×浓溶液中的溶质质量分数=稀溶液的质量×稀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11.配制一定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溶液:
计算:按配制要求计算所需的溶质和溶剂的量。
称量(或量取):用天平称取固体,用量筒量取液体。
溶解:将溶质和溶剂混合,搅拌至溶质全部溶解。
12.晶体的形成
(1)蒸发溶剂的方法:蒸发溶剂得到晶体这种方法一般用在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的固体物质。
(2)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这种方法一般用来得到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的固体物质。
13.水的净化
污水的处理
(1)沉淀法:加入明矾或活性炭作凝聚剂,静置几分钟,可见泥沙沉到底,水变清。
(2)过滤法:过滤时应注意“一贴、二低、三靠”。过滤时,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
“一贴”指:滤纸紧贴漏斗内壁;
“二低”指:滤纸低于漏斗口、液体低于滤纸上沿;
“三靠”指:漏斗下端紧靠烧杯内壁、玻璃棒末端轻靠在有三层滤纸的一侧、上面烧杯嘴紧靠玻璃棒中下部。
蒸馏法:注意冷凝管中的水流方向应该是从下往上流。
沉淀法、过滤法、蒸馏法的比较:
方法 原理 适用范围 基本操作 所起作用
沉淀法 根据物质溶解性不同 分离液体中混有不溶性固体杂质 加入明矾等凝聚剂,搅拌静置 使水中的悬浮微粒凝聚成较大颗粒而沉淀下来
过滤法 根据物质溶解性不同 除去液体中混有的不溶性固体杂质 溶解、过滤 可除去水中的悬浮颗粒
蒸馏法 根据液体物质的沸点不同 分离或提纯液态混合物 加热、蒸馏、冷凝 可除去水中溶解的物质
14.大气层
分层 高度(千米) 温度分布 特点
对流层 0-17(赤道上空厚度为17~18千米;两极地区厚度为8千米) 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A 对流运动剧烈;
B各种复杂的天气现象(如云、雨、雪、雷电等)都发生在对流层;
C 两极薄,赤道厚;
D 占3/4的大气质量,几乎全部的水汽、固体杂质。
平流层 17-55 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 A 臭氧集中在此,能吸收紫外线,对人类起保护作用;
B 气流平缓,适于飞行;
C 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逐渐增高。
中间层 55-85 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陨石在此燃尽。
暖层 85-500 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 又称电离层,温度高,反射电磁波信号。
外层 500以上 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 卫星接受反射电视、电话信号。
分层依据 大气的温度、密度和物质组成等特点(主要是依据大气温度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
15.对流:
(1)液体的对流

(2) 气体的对流
对流层气温下面高,上面低,容易发生空气对流。显著的对流运动和充足的水汽,使对流层的天气现象复杂多变,是与人们生活生产最密切的一层。
16.大气压的存在——实验证明:
历史上著名的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
小实验——覆杯实验、瓶吞鸡蛋实验、皮碗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
17.大气压的实验测定:托里拆利实验。
实验过程:在长约1m,一端封闭的玻璃管里灌满水银,将管口堵住,然后倒插在水银槽中放开堵管口的手指后,管内水银面下降一些就不在下降,这时管内外水银面的高度差约为760mm。
原理分析:在管内,与管外液面相平的地方取一液片,因为液体不动故液片受到上下的压强平衡。即向上的大气压=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结论:大气压p0=760mmHg=76cmHg=1.01×105Pa(其值随着外界大气压的变化而变化)
说明:
实验前玻璃管里水银灌满的目的是:使玻璃管倒置后,水银上方为真空;若未灌满,则测量结果偏小。
本实验若把水银改成水,则需要玻璃管的长度为10.3 m
将玻璃管稍上提或下压,管内外的高度差不变,将玻璃管倾斜,高度不变,长度变长。
18.标准大气压:
支持76cm水银柱的大气压叫标准大气压。
1标准大气压=760mmHg=76cmHg=1.01×105Pa
19.沸点与压强
内容: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随着气压的加大而升高,随着气压的减小而降低。
应用:高压锅、除糖汁中水分。
20.体积与压强
内容:质量一定的气体,温度不变时,气体的体积越小压强越大,气体体积越大压强越小。
应用:解释人的呼吸,打气筒原理,风箱原理。
21.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流体流动时,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小;流速小的地方压强大。
升力的形成:机翼横截面的形状为上方弯曲,下方近似于直线。上方的空气要比下方的空气行走较长的距离。机翼上方的空气流动比下方要快,压强变小;与其相对,机翼下方的空气流动较慢,压强较大。这一压强差使飞机获得竖直向上的升力或举力。
【经典例题】
【例1】如图是对20℃一定质量的甲的溶液进行恒温蒸发结晶的实验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蒸发前原溶液是饱和溶液
B.n的数值是12
C.甲物质在20℃时的溶解度是50g
D.甲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例2】20℃时,将硝酸钾饱和溶液100克和200克,分别加热蒸发掉20克水后,冷却到原来的温度,各析出了晶体a克和b克,则a和b的关系是(  )
A.a<b B.2a=b C.2b=a D.a=b
【例3】分析所给数据,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温度/℃ 10 30 50 60
溶解度/g 氢氧化钙 0.18 0.15 0.12 0.11
硝酸钾 20.9 45.8 85.5 110
A.将50℃的氢氧化钙饱和溶液降温会析出晶体
B.30℃硝酸钾的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为45.8%
C.50℃时不可能配得溶质质量分数相等的硝酸钾、氢氧化钙两种溶液
D.硝酸钾的饱和溶液升高温度后还可以继续溶解硝酸钾固体
【例4】20℃时,恒温蒸发某硝酸钾溶液,第一次蒸发掉10克水,没有晶体析出;第二次又蒸发掉10克水,析出3克晶体;第三次再蒸发掉10克水,析出m克晶体(  )
A.m<3 B.m≤3 C.m>3 D.m≥3
【例5】海水淡化可采用膜分离技术.如图所示,对淡化膜右侧的海水加压,水分子可以透过淡化膜进入左侧淡水池,而海水中其他各种离子不能通过淡水膜,从而得到淡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淡化膜可以换成滤纸 B.右侧溶剂质量减少
C.左侧溶液质量不变 D.右侧溶质质量分数减少
【例6】M克食盐与N克水混合振荡,形成的溶液质量是(  )
A.一定等于(M+N)g B.一定小于(M+N)g
C.等于或小于(M+N)g D.无法判断
【例7】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在油、水形成的乳浊液中加入少量洗涤剂振荡,会发生乳化现象使乳浊液稳定
B.温度不变,在X物质的饱和溶液中加入少量水后,溶液一定会变成不饱和溶液
C.温度不变,在X物质的不饱和溶液中加入少量X后,溶液一定会变成饱和溶液
D.20℃时X物质的溶解度为25g,则20℃时该物质饱和溶液中X质量分数为20%
【例8】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10℃时,50g水中最多能溶解5g甲物质,20℃时,100g水中最多可溶解10g乙物质.则在15℃时两种物质的溶解度(  )
A.相等 B.甲大于乙 C.甲小于乙 D.无法比较
【例9】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这正确的是(  )
A.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增大
B.将一定质量某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析出晶体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减小
C.将5g某物质完全溶解与95g水中,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是5%
D.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一定是稀溶液
【例10】下列有关溶液(溶剂为水)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中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
B.一定温度下,同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是稀溶液
C.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中不饱和溶液一定是稀溶液
D.一定温度下,同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
【例11】把20g溶质质量分数为95%的酒精,稀释为溶质质量分数为50%的酒精,根据需加水的体积 (水的密度为1g/cm3),为了减少实验误差,最好选用量筒的量程为(  )
A.10mL B.50mL C.20mL D.100mL
【例12】t℃时,A物质的饱和溶液中A的质量分数为15%,B物质的溶解度是25g,C物质的10g饱和溶液蒸干后可得1.5gC.若取等质量的3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则3种溶液中所含溶质的质量大小顺序是(  )
A.A>C>B B.C>A>B C.B>C=A D.A>B>C
【例13】传统“陈醋”生产过程中有一步称为“冬捞夏晒”,是指冬天捞出醋中的冰,夏日曝晒蒸发醋中的水分,以提高醋的质量.假设用醋酸的质量分数为3%的半成醋,生产500g醋酸的质量分数为5.4%的优级醋,过程中醋酸没有损失,捞出的冰和蒸发的水分的总质量为(  )
A.500 g B.400 g C.200 g D.100 g
【例14】把20%的硝酸钠溶液50g加水稀释到200g,则稀释后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
A.12% B.6% C.20% D.5%
【例15】给下列混合物归类:①食盐水,②牛奶,③色拉油溶于汽油,④血液,⑤肥皂水,⑥泥水,⑦色拉油溶于水.
属于溶液的是   ,属于乳浊液的是   .
属于悬浊液的是   .
【例16】溶液在生活和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某兴趣小组为了研究物质的溶解,做了如下所述的实验:
实验(1)


①10克水中加入2克 碳酸钙 ②10克水中加入2克
氯化钠 ③10克汽油中加入2克氯化钠
上述实验中可得到溶液的是   (填序号),该溶液中的溶质是   ;①和②对比可得出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是   ;②和③对比可得出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是   .
实验(2)
小资料:氯化钠和硝酸钾的溶解度数值:
项目 10℃ 20℃ 30℃ 40℃ 50℃ 60℃ 70℃
食盐 35.8g 36.0g 36.3g 36.6g 37.0g 37.3g 37.8g
硝酸钾 20.9g 31.6g 45.8g 63.9g 85.5g 110g 138g
物质A是   (填“氯化钠”或“硝酸钾”);上述实验过程中所得溶液达到饱和的是   (填数字序号,下同);溶质质量分数最大的是   .
【例17】(1)20℃,100g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保持温度不变,使其变成不饱和溶液的方法是   .
(2)20℃,100g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保持温度不变,使其变成饱和溶液的方法是   .
(3)20℃,100g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保持所含溶质的量不变,使其变成饱和溶液的方法是   .
【例18】化学中有许多概念是相对的,又是统一的.如图反映了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浓溶液以及稀溶液的关系.
(1)从图可以看出,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的关系是   .
(2)20℃时,质量分数为0.9%的医用生理盐水可归于图中   区域(选填“Ⅰ”“Ⅱ”“Ⅲ”或“Ⅳ”).现有一瓶接近饱和的食盐溶液,若要使它变为饱和溶液,一般采用的方法是   或    .
【例19】溶解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下表是硝酸钾、食盐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请回答:
温度(℃)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硝酸钾/g 13.3 20.9 32 45.8 64 85.5 110 138 169 202 246
食盐/g 35.7 35.8 36 36.3 36.6 37 37.3 37.8 38.4 39 39.8
(1)20℃时,食盐的溶解度是   .
(2)40℃时,将70g硝酸钾固体加入100g水中,充分搅拌,形成的溶液质量为   .
(3)60℃时,硝酸钾的饱和溶液中含有少量食盐,通过   方法获得较纯净的硝酸钾晶体.
(4)根据表内数据可知,硝酸钾和食盐在某一温度时具有相同的溶解度X,则X的取值范围是   .
(5)某温度下,将一定质量的硝酸钾溶液进行恒温蒸发结晶,实验过程如图所示,则是蒸发前原溶液是   (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n的数值是   .
【例20】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25℃时,将50g甲固体加入到100g水中,充分溶解并恢复到原温度后,得到溶液的质量为   g.
(2)要使35℃时接近饱和的丙溶液变成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可采用的一种方法是   .
(3)现有操作步骤:A.溶解;B.过滤;C.降温结晶;D.加热浓缩.若甲固体中含有少量乙,则提纯甲的操作步骤是   .(填字母序号)
(4)若将35℃时甲的饱和的溶液降温到变成25℃,则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会   .(填字母序号)
A.变大 B.变小 C.不变.
【例21】如图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t1℃时,将25g丙加入到50g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的质量为   .
(2)t2℃时,溶解度甲的溶解度   (填“>”、“<”或“=”)乙的溶解度.
(3)甲中含有少量的乙,欲提纯甲应采用的方法是   .
(4)将100g10%的甲溶液稀释到4%需加入   g 水.
【例22】A、B、C三只烧杯中分别装入等质量的水,在相同温度下,向三只烧杯中分别加入25g、15g、5g同种固体物质,充分溶解后,静置,现象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填烧杯编号):
(1)A、B、C三只烧杯中的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的是   
(2)A、B、C三只烧杯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   .
【例23】如图是对20℃一定质量的甲的溶液进行恒温蒸发结晶的实验过程,请回答.
(1)蒸发前原溶液是   (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n的数值是   .
(2)依据上述实验,你认为甲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趋势是   (填字母)的.
A.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B.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C.无法判断
(3)20℃时,甲溶液的溶液的溶解度为   克.
【例24】如图1,一木块漂浮于50℃的硝酸钾饱和溶液中,当温度改变时(不考虑由此引起的木块和溶液体积的变化),木块排开液体的体积(V排)随时间(t)发生如图2所示的变化,由此推出温度的改变方式为   (填“升温”或“降温”).随温度的改变,硝酸钾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将   (填“不变”、“增大”或“减少”).
【例25】现有一瓶500g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实验室要配制10%的稀硫酸溶液.
①这瓶浓硫酸能配制出10%的稀硫酸多少克?
②配制过程中需要加水多少克?
【例26】已知50℃时氯化铵的溶解度为50g,计算:
(1)50℃时最浓的氯化铵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多少?
(2)50℃时配制300g氯化铵饱和溶液需要氯化铵和水各多少克?
(3)50℃时完全溶解25g氯化铵最少需要水多少克?
【例27】小明利用小注射器(容积为10ml)、弹簧测力计、刻度尺等器材测量大气压强的值,实验步骤如下:
(1)把注射器的活塞推至注射器筒的底端,然后用橡皮帽堵住注射器的小孔,这样的目的是      .
(2)小明用细尼龙绳拴住注射器活塞的颈部,使绳的另一端与弹簧测力计的挂钩相连,然后水平向右慢慢拉动注射器筒,当注射器中的活塞
      时,记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18N,其它数据均记录在表中.依照他的数据算出大气压的值为      Pa.
(3)小明的测量值比标准大气压偏小,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      .
体积 长度 拉力 大气压强
10ml 5cm 18N
【例28】小明利用玻璃瓶、细管和带颜色的水自制了一个气压计和一个温度计(如图甲和乙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拿着甲图中的自制气压计上楼过程中,细管中的水柱会下降
  B. 如用一个细玻璃管在甲图细管口上方水平吹气,管中水柱会上升
  C. 把乙图中自制温度计放入冷水中,细管中的水柱会下降
  D. 用力捏乙图中自制温度计的小瓶,细管中的水柱会上升
【例29】高压锅的锅盖密封性能良好,盖上有一个排气孔,上面倒压一个限压阀(如图所示),利用其重力将排气孔压住,加热时,当锅内气体超过一定压强时会把限压阀顶起,排掉部分气体后限压阀又落回,这样锅内就能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高气压.
p(×105 Pa) 1.0 1.4 1.8 2.2 2.6 3.0
t (℃) 100 110 120 130 140 150
水的沸点与压强有关,某学校科技小组对水的沸点与压强的关系作了研究得到如下数据,请你根据实验数据得出水沸点t与压强p的函数关系:t=      .
有一个高压锅,它的排气孔直径为D=0.3cm,大气压强为1.0×105 Pa,高压锅内最高水温为139℃,则限压阀的质量为      kg.
【例30】如图所示实验装置,容器与粗细不均匀的水平管相连,管口装有阀门,A、B、C为底部连通的敞口竖直管.容器中装有足量的水,当阀门打开水流动时,三根竖直管中的水柱最低的是      管(填:“A”、“B”或“C”).
【课堂演练】
1.生活中的下列物质,易溶于水形成溶液的是(  )
A.面粉 B.蔗糖 C.植物油 D.木炭
2.某溶液恒温蒸发掉部分溶剂后,无晶体析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原溶液可能是饱和溶液 B.剩余的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C.剩余的溶液可能是饱和溶液 D.剩余的溶液与原溶液中的溶质的质量分数可能相等
3.室温时,有两瓶硝酸钾溶液,一瓶为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4%),另一瓶为5%的溶液,下列实验操作中,无法区分这两种溶液的是(  )
A.加一定量的水 B.加入少量硝酸钾晶体
C.略降低温度 D.室温时,蒸发少量水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浓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B.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C.同一温度下,同一物质的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大于其不饱和溶液
D.t℃时a物质的溶解度为50g,则30g该物质投入到50g水中可得80g溶液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任何物质的饱和溶液,当温度升高时,都变成不饱和溶液
B.某物质的溶液,当温度升高时,若溶液的质量不变,则溶液的浓度也不变
C.某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当温度降低时,有晶体析出,变成饱和溶液,但浓度不变
D.饱和溶液就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就是稀溶液
6.有一杯t℃时的硝酸钾溶液,在该溶液中加入x克硝酸钾晶体,充分搅拌后有y克没有溶解;若将原溶液加热蒸发掉2克水再冷却至原温度,溶液恰好达到饱和,则t℃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  )
A.克 B.克 C.克 D.克
7.1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20g,则此温度下硝酸钾饱和溶液中质量比关系正确的是(  )
A.溶液:溶质=4:1 B.溶液:溶质=6:1
C.溶质:溶剂=1:6 D.溶液:溶剂=5:4
8.t℃时,某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和溶液分别是n克和m克,则t℃时该物质的溶解度是(  )
A.克 B.克 C.克 D.克
9.如表是不同温度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温度/℃ 0 20 40 60 80 100
溶解度/克 13.3 31.6 63.9 110 169 246
A.20℃时,100克水中溶解的硝酸钾越多溶解度就越大
B.40℃时,100克硝酸钾饱和溶液中含有硝酸钾63.9克
C.100℃的水能溶解的硝酸钾一定比80℃的水能溶解的硝酸钾多
D.0℃的硝酸钾饱和溶液一定比60℃的硝酸钾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小
10.t1℃时,将等质量的硝酸钾和氯化钾分别加入到各盛有100g的两个烧杯中,充分搅拌后现象如图1所示,硝酸钾和氯化钾的溶解度曲线如图2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烧杯①的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B.烧杯①的溶液是硝酸钾溶液
C.若烧杯②的溶液升温到t2℃时,烧杯底部还有部分物质不溶解
D.若将烧杯①和烧杯②的溶液都升温到t2℃时,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11.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20℃时,甲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比乙溶液的大
B.将40℃时甲的一定量饱和溶液降温至20℃,溶液质量不变
C.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
D.40℃时,分别在100g水中各加入30g甲、乙,同时降温至20℃,甲、乙溶液均为饱和溶液
12.健力宝生产的“魔水”驰名中外.“魔水”内有一定量的二氧化碳气体.打开瓶塞,会自动喷出.喝了“魔水”后常会打嗝.说明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与压强、温度有关.以下关于气体溶解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压强增大,气体溶解度不变 B.温度升,气体溶解度减小
C.压强减小,气体溶解度增大 D.温度降,气体溶解度减小
13.20°C时100g某硝酸钾溶液,经过以下变化,恢复到20°C,最终析出晶体的质量是(  )
A.小于3克 B.等于3克 C.大于3克 D.大于等于3克
14.下列实验能比较出食盐和白糖的溶解性的是(  )
A.向盛有25g冷水的两个烧杯中,分别加入1g食盐、1g白糖,两者全部溶解
B.向盛有25g冷水的烧杯中加入10 g食盐,食盐没有完全溶解;向盛有25g热水的烧杯中加入10 g白糖,白糖完全溶解.
C.向盛有25g冷水的两个烧杯中,分别加入10g食盐、10g白糖;食盐没有完全溶解,白糖完全溶解
D.向盛有25g冷水的两个烧杯中,分别加入10g食盐、5g白糖,食盐没有完全溶解;白糖完全溶解
15.下列做法能改变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是(  )
A.将氯化铵的饱和溶液降温(溶剂的质量不变)
B.将硝酸钾的饱和溶液升温(溶剂的质量不变)
C.将氯化钠的饱和溶液恒温蒸发
D.在蔗糖的饱和溶液中再加入少量蔗糖
16.实验室用密度为1.84g/cm3、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和蒸馏水,配制400g质量分数为20%的稀硫酸,需要用多少毫升的量筒量取多少毫升的浓硫酸(  )
A.100mL 44.47mL B.50mL 44.47mL
C.100mL 44.4mL D.50mL 44.4mL
17.传统“陈醋”生产过程中有一步称为“冬捞夏晒”,是指冬天捞出醋中的冰,夏日曝晒蒸发醋中的水分,以提高醋的质量.假设用醋酸的质量分数为3%的半成醋,生产500g醋酸的质量分数为5.4%的优级醋,过程中醋酸没有损失,捞出的冰和蒸发的水分的总质量为(  )
A.500 g B.400 g C.200 g D.100 g
18.如图是一瓶洗手液.当用手挤压瓶体时,瓶内空气可通过出液管挤出,液面会被挤高;当用手向下挤压出液管顶部时,储液桶中的洗手液会从出液管流出;松手时,由于储液桶中气压低,洗手液会进入储液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洗手液瓶是利用大气压工作的
  B.用力向下挤压出液管顶部时,洗手液瓶受到支持面的支持力和重力是一对平衡力
  C.用手挤压瓶体时,瓶底受到洗手液的压强一定不变
  D.用力向下挤压出液管顶部时,弹簧的弹性势能转化为机械能
19.如图所示,在空铁皮罐中放人少量的水,罐口打开.放在酒精灯加热,待罐口出现白雾时.将罐口用盖子盖紧,小心放入盆内,然后铁皮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罐口的白雾,是水汽化形成的水蒸气
  B.铁皮罐被压瘪,是由于大气压的作用
  C.铁皮罐被压瘪,是由于罐体冷却收缩形成的
  D.铁皮罐压瘪后,过一段时间又自动恢复原状
20.某同学做测量大气压值实验时,测得玻璃管中水银柱高度为760mm.下列几种做法中可使这个高度减小的是(  )
  A.往水银槽中注入水银 B. 使玻璃管倾斜
  C.将实验移到高山上去做 D. 将实验移到矿井中做
21.某同学用嘴对一小空瓶吸一口气,空瓶就能挂在嘴唇上,原因是(  )
  A.瓶内气压减小了 B. 唾液把瓶粘住了
  C.瓶外气压增大了 D. 瓶子质量减小了
22.(1)某同学依次按如图所示操作步骤配制400g溶质质量分数为0.9%的生理食盐水,其中错误的操作步骤有   (填字母),这些错误操作都会导致所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填“偏大”或“不变”或“偏小”).
(2)如图甲为X、Y、Z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根据曲线可知30oC时X的溶解度为   .在40oC时,小明同学欲配制100克28%的Y物质的溶液,他   (填“能”或“不能”)达到目的.
(3)小丽用图乙所示装置进行实验.
若广口瓶内盛有70oC的X物质的饱和溶液,b中是水,当a是下列   (填字母)物质时,X物质的饱和溶液有望变成不饱和溶液.
A.浓硫酸 B.硝酸铵 C.氢氧化钠溶液 D.氢氧化钙溶液
23.将20克氯化钾溶于180克水中,将其溶液均分成4份,那么第一份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  ;将第二份稀释至100克,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  ; 第三份欲使其质量分数增加一倍,应加入氯化钾   克;第四份欲使其质量分数增加到原来的2倍,应加热蒸发掉水   克.
24.已知食盐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数据如下表所示:
温度 0℃ 10℃ 20℃ 30℃ 40℃
溶解度(克) 35.7 35.8 36 36.3 36.6
在20℃的实验室中,小明挖去新鲜冬瓜的瓤,将底部尚有晶体存在的食盐水倒入其中,并将一木块放入这一溶液中,木块处于漂浮状态,如图甲所示.经过t1分钟,观察到仅有部分晶体溶解,此时,食盐水的溶质质量分数是      ;经过t2分钟后,才发现木块下沉.请在图乙中画出食盐水溶质质量分数随时间变化的趋势.
25.现有一件刚用洗涤剂洗过的衣服,“拧干”后湿衣服上残留的溶液为200g,其中含洗
涤剂的质量分数为1%.为将洗涤剂洗去,妈妈和小丽分别采用了不同的漂洗方法(假设“拧干”后湿衣服仍残留200g溶液).
小丽采用的漂洗方法是:取3800g清水一次漂洗,然后“拧干”.
采用小丽的漂洗方法衣服上残留洗涤剂的质量为200g××100%=0.1g
妈妈采用的漂洗方法是:取3800g清水平均分成质量相等的两份,进行两次漂洗,每次漂洗后都将湿衣服“拧干”.
请计算妈妈经两次漂洗后的衣服上残留洗涤剂的质量.通过以上内容你受到什么启发(答出两点即可)?
26.某同学在实验室进行有关浓硫酸的实验,观察到瓶上的标签如下表所示.他从瓶中倒出200毫升用于配制稀硫酸.求:
浓硫酸500毫升
溶质的质量分数 98%
密度 1.84克/厘米3
强腐蚀性,阴冷,密封储藏
(1)这200毫升浓硫酸的质量是      克,其中含溶质硫酸有      克.
(2)若将这200毫升浓硫酸与1000克水均匀混合,所得稀硫酸的质量分数是      .
(3)欲配制1000毫升(密度为1.14克/厘米3)质量分数为19.6%的稀硫酸,需要这种浓硫酸和水各多少毫升?
27.如图所示的高压锅的锅盖上有一空心柱为排气孔,空心柱带着一个帽子为限压阀,当高压锅内气体超过安全值时,锅内的气体就会冲出限压阀,气体跑出一部分,使锅内气体压强减小。现有一个直径为2.4厘米,空心柱小孔的横截面积为10毫米2,限压阀质量为100克的高压锅。若当时的大气压为1.0×105帕,问:
(1)若用此高压锅煮饭则比普通锅 ,若用此高压锅烧开水则比普通锅 (填“快”或者“慢”)。
(2)此高压锅内气体能达到的最大压强为多少?
【巩固练习】
1.嵊泗是个易旱缺水的海岛县.现在依靠海水淡化技术,每天可生产6600吨淡水,解决了缺水问题.该技术(原理如图所示)采用对海水加压,海水中的溶剂分子可以通过半透膜,而溶质分子很难透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浓海水中溶质质量增加  B. 水分子能透过半透膜
  C. 浓海水的溶质质量分数减小  D. 解决了缺水问题,就可以不用节水了
2.现有100克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某溶液,使其浓度增大一倍可采用的方法是(  )
  A. 溶剂的质量蒸发掉一半 
  B. 溶质的质量增加一倍
  C. 蒸发掉的溶剂质量等于溶液质量的一半 
  D. 加入200克溶质质量分数为30%的此溶液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从质量分数为20%的100g氯化钠溶液中取出10g溶液,则取出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
  B.100g氯化钠溶液中含有15g氯化钠,再往其中加入1g氯化钠,并使其完全溶解,则溶质的质量分数变为16%
  C.400g甘油溶解在100g水中,所得甘油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80%
  D.在100g水中溶解20g氯化钠,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0%
4.电解水时,常在水中加入少量硫酸以增加水的导电性,硫酸不参加反应.若用5%硫酸40g通直流电进行电解水的实验,过一段时间后,硫酸的浓度变为8%,则参加电解反应的水质量为(  )
  A. 25g B. 20g C. 15g D. 2g
5.稀释质量分数为98%(密度为1.84g/mL)的浓硫酸配制500mL质量分数为20%的稀硫酸(密度为1.14g/mL),稀释时需用的水的体积约为(  )
  A.436.8mL B. 453.7mL C. 456.0mL D. 458.3mL
6.烧杯中盛有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氯化钠溶液,溶液全部倒出后,用蒸馏水洗涤2次,每次用20mL蒸馏水,若烧杯内每次残留0.5mL溶液,经2次洗涤后烧杯内残留的氯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约为原氯化钠溶液的(氯化钠溶液的密度均按1g/cm3计算)(  )
  A. B.   C. D.
7.春天是放风筝的好季节.风筝在空气中飞行利用了下列什么原理(  )
  A. 风筝下方空气流动速度小,空气压强小
  B. 风筝下方空气流动速度大,空气压强大
  C. 风筝上方空气流动速度大,空气压强小
  D. 风筝上方空气流动速度小,空气压强小
8.如图是家用煤气灶灶头的示意图.使用时打开煤气阀门,拧动点火装置,煤气和空气在进口处混合流向燃气头被点燃,而煤气不会从进口处向空气中泄漏,其原因是(  )
  A. 进口处煤气流速小,压强小于大气压强
  B. 进口处煤气流速大,压强小于大气压强
  C. 进口处煤气流速小,压强大于大气压强
  D. 进口处煤气流速大,压强大于大气压强
9.深圳地铁站采用先进的技术,在上车处设置了屏蔽门.当火车停稳后,屏蔽门才能打开,而当所有的屏蔽门都关上后,火车才能开动.如果没有屏蔽门,容易发生交通安全事故.下列解释正确的是(  )
  A. 火车周围的气流速度比站台里面的速度小,火车周围的风把人吸向火车
  B. 火车周围的气流速度比站台里面的速度小,站台的风把人吹向火车
  C. 火车周围的气压比站台里面的气压小,站台的大气压把人压向火车
  D. 火车周围的气压比站台里面的气压大,火车周围的大气压把人吸向火车
10.在科学晚会上,小亮用一根胶管表演了一个有趣的节目.如图所示,他一只手握住管的中部,保持下半部分不动,另一只手抓住上半部,使其在空中快速转动,这时下管口附近的碎纸屑被吸进管中,并“天女散花”般地从上管口飞了出来.产生这一现象的物理原理是(  )
  A.流体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大
  B.流体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小
  C.碎纸屑具有惯性
  D.胶管具有惯性
11.学习了“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后,为了解决“H”形地下通道中过道的通风问题,同学们设计了如下几种方案.如图所示,黑色部分为墙面凸出部分,“”为安装在过道顶的换气扇,其中既有效又节能的是(  )
  A.
B.
C.
D.
12.试管中有一段被水银柱密封的空气柱,将此试管分别如图所示旋转,若空气柱的压强为P,大气压为P0,则满足P<P0的是(  )
  A.甲 B. 乙
  C.丙 D.乙和丙
13.如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10℃时,甲物质的溶解度      乙物质的溶解度(填“>”、“<”、“=”);
(2)40℃时,将40克甲物质放入100克水中,形成的溶液是      (填“饱和溶液”或“不饱和溶液”);
(3)若固体甲中含有少量的乙,可用      方法提纯甲(填“蒸发结晶”或“降温结晶”);
(4)40℃时,将等质量的甲和乙分别溶解于水恰好形成饱和溶液时,甲物质需要水的质量      乙物质需要水的质量(填“>”、“<”、“=”).
14.已知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1,根据题意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a与b相比,a的溶解度大于b的溶解度
B.在t1℃时,a与b的溶解度相等
C.t2℃时,将30g a物质溶于50g溶剂中,可得到80g溶液
D.从t2℃降温至t1℃时,c有晶体析出
(2)如图2所示,将盛有c物质饱和溶液的试管置于盛有适量水的烧杯中,需向烧杯内加入下列哪种物质,才能使试管内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      .
A.浓硫酸 B.氢氧化钠 C.蔗糖 D.食盐 E.硝酸铵.
15.某实验小组利用图1所示仪器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
(1)图1中缺少一种必须用到的玻璃仪器,它是      
(2)图2中的操作错误是      ;若按图2操作,取用的氯化钠实际质量为      g.
(3)量取蒸馏水的体积读数如图3所示,则该实验小组原计划配制的氯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水的密度为1g/cm3)      ,而实际得到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4)在上述实际配得的溶液中加6.0g水,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5)在上述实际配得的溶液中加23.0g氯化钠,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已知:25℃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g.计算结果均保留一位小数)
16.某同学在学习溶液时进行了如下实验探究:
(1)上述实验所形成的溶液中,溶质是      .
(2)上述①②③烧杯的溶液,一定属于饱和溶液的是      [填烧杯编号].
(3)若要使烧杯②中的剩余固体全部溶解,除了实验中已经采取的措施外,还可以采取的措施为:      .
(4)图2是氯化钠和硝酸钾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中b表示      的溶解度曲线;在t1℃时,硝酸钾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氯化钠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氯化钠和硝酸钾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0~100℃)的变化见下表:
0℃ 20℃ 40℃ 60℃ 80℃ 100℃
氯化钠(g) 35.7 36.0 36.6 37.3 38.4 39.8
硝酸钾(g) 13.3 31.6 63.9 110 169 246
17.根据图一实验现象和图二的甲、乙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图二中,甲物质的四种溶液状态“a、b、c、d”中,处于不饱和状态的是      (填写编号).
(2)t2℃时,50克水中加入      g甲物质,所得溶液恰好饱和;此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
(3)在某温度范围内,将等质量的甲、乙两种固体物质溶解在水中,所得现象如图一所示,则两溶液质量分数甲      (填“大于”或“小于”)乙,实验时控制温度t的范围是      时,均能达到上述现象.
18.小明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测量本地大气压的大小,其中弹簧测力计和2mL注射器的自重可忽略不计,活塞与针筒之间气密性很好,但摩擦较大.他进行了如下实验.
(1)拔去橡皮帽,将活塞推至底端,当绳端钩码加至2N时,针筒恰由静止开始向右移动,此时弹簧测力计示数为1.5N,则活塞与针筒间的摩擦力为      N,若绳端钩码增加为3N,则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将      (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2)为减小活塞与针筒之间的摩擦,小明找来润滑油涂在活塞与针筒壁上,再次测量后发现摩擦减到很小.于是他重新将活塞推至底端,用橡皮帽密封小孔.当弹簧测力计示数为5.1N时,针筒开始向右移动,又测得针筒全部刻度的总长度为4cm,则本地大气压强的测量值为
      Pa.小明发现将活塞推至底端时,注射器前端小孔内的气体无法排尽,这将使得大气压的测量值      (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19.过氧化氢的质量分数为30%,溶液质量1000g. 若用这瓶双氧水配制过氧化氢的质量分数为3%的医用双氧水1500g,需要这种双氧水的质量是多少?
化学实验室现有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但在实验室中常需要用较稀的硫酸.要把50g上述浓硫酸稀释为质量分数为10%的硫酸,需要水的质量是多少?
21.某温度时,欲用200g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0%的氯化钠溶液,配制成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的氯化钠溶液,需要加入水的质量是多少?
【课后作业】
1.将烧瓶内的水加热至沸腾后移去火焰,水会停止沸腾.迅速塞上瓶塞,把烧瓶倒置并向瓶底浇冷水(如图),你会观察到烧瓶内的水又沸腾起来,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A.瓶内气体温度升高,压强增大,水的沸点降低
B.瓶内气体温度降低,压强减小,水的沸点降低
C.瓶内气体温度降低,压强减小,水的沸点升高
D.瓶内气体温度升高,压强增大,水的沸点升高
2.如图所示的实验中吸盘都保持静止,但所挂钩码已是吸盘所能提起的最大重物.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图中大气对吸盘的压力等于钩砝的重力
B.乙图中大气对下面吸盘的压力等于钩砝的重力的1/2
C.利用甲图的实验可以粗测大气压的值
D.利用乙图的实验可以粗测大气压的值
3.近年关于“吸物超人”的报道层出不穷,把陶瓷盘、塑料遥控器、金属勺等物往“超人”胖乎乎汗津津的身上按一下,物体就被身体“吸”住而不掉下来,下列分析中合理的是( )
A.“超人”身上有强磁性,所以能够吸物
B.“超人”身上有静电,所以能够吸物
C.“超人”身上有汗水,所以能够粘住物
D.“超人”身体吸物是假,大气压物是真
4.大气压是由于空气受到重力而产生的。如果地球的表面约为5×1014m2,那么,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地球周围的空气质量约为(标准大气压取1.0×105Pa,g=10N/kg)( )
A.5×1012kg B. 5×1018kg C. 1×1018kg D. 1×1012kg
5.如图甲,开口饮料瓶的侧壁上钻有两个小孔M和N,里面装有一些水,M、N的高度差为h1.图乙是一个“自制气压计”(用插有细管的橡皮塞塞住装有水的瓶子口,下管口没入水中,通过上管口向瓶内吹气,水沿管上升到P点).P点与瓶内水面Q高度差为h2(两图中水的密度均为ρ).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
A.N处水流比M处水流喷出速度大,N孔内侧比M孔内侧的压强大ρgh1
B.用瓶盖封严图甲的瓶口,过一会儿,发现M处先停止喷水
C.带着“自制气压计”登山,会发现h2会增大
D.带着“自制气压计”登山,当登上山顶时发现h2变成h3,则山顶处的大气压值为ρgh1
6.塑料吸盘是家庭常用的小工具,小明做了如图的实验,在实验中吸盘都保持静止,但所挂钩码已是吸盘所能提起的最大重物,你认为正确的是(  )
  A. 甲图中如果将塑料吸盘戳个小孔,吸盘仍能吸在墙面上
  B. 甲图中大气对吸盘的压力等于钩码的重力
  C. 利用乙图的实验可以粗略测量大气压强的值
  D. 利用乙图的实验在海拔更高的地区仍能提起该重物

第6题图 第7题图 第8题图
7.如图所示为托里拆利实验的装置图,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 将玻璃管稍微倾斜,管内外水银面高度差将不变
  B. 将玻璃管稍微向上提起但没有离开液面,管内外水银面高度差将变大
  C. 向槽中继续注入少量水银,管内外水银面高度差将变小
  D. 换根粗一些的等长玻璃管,管内外水银面高度差将变小
8.在测量大气压的实验中,为消除活塞与针筒的摩擦力对实验的影响,某同学采用了图示装置,将注射器固定在水平桌面上,把活塞推至注射器筒底端,用橡皮帽封住注射器的小孔,活塞通过水平细线与烧杯相连,向烧杯中缓慢加水,当活塞刚开始向左滑动时,测得杯中水的质量为880g;然后向外缓慢抽水,当活塞刚开始向右滑动时测得杯中水的质量为460g,烧杯质量为100g,活塞面积为7×10﹣5m2,g=10N/kg轮轴间的摩擦和细线重不计,则所测大气压的值应为(  )
  A. 1.26×105Pa B. 1.10×105Pa C. 1.01×105Pa D. 0.96×105Pa
9.将mg硫酸钾的不饱和溶液恒温蒸发水分至有晶体析出,在此变化过程中溶液里溶质质量分数p%与时间t的关系正确的是(  )
  A. B.
C. D.
10.甲、乙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如右图所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20℃时,甲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等于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B.40℃时,分别在100g水中加入40g甲、乙,所得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C.40℃时,分别在100g水中加入30g甲、乙,同时降温至20℃,甲、乙溶液均为饱和溶液
  D.20℃时,分别在100g水中加入40g甲、乙,加热到40℃时,乙溶液为饱和溶液
11.根据图甲、乙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T1℃时,甲的溶解度小于乙
  B. T2℃时,100g甲的饱和溶液中含有60g甲物质
  C. T2℃时,甲、乙的溶解度相等
  D. T1℃时,取60g甲和60g乙分别加入50g水中,二者均可得到饱和溶液
 
12.A,B,C三种不含结晶水的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t1℃时,A的饱和溶液65g中含有溶剂50g
  B. 将t2℃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时,C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保持不变
  C. 在t2℃,A,B两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同
  D. 要从B溶液中得到B,通常可采用蒸发溶剂使其结晶的方法
 
13.下列混合物中不属于溶液的是据此数据,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温度/℃ 20 40 60 80
溶解度/g 40 50 58 68
  A. 20℃时,氯化铵饱和溶液中氯化铵的质量分数是25%
  B. 20℃时,70g氯化铵的饱和溶液升温至40℃得到不饱和溶液
  C. 40℃时,75g氯化铵的饱和溶液中加入25g水后氯化铵的质量分数为30%
  D. 80℃时,84g的氯化铵饱和溶液降温至60℃时有5g氯化铵析出
14.如图为晶体M(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a、b两点分别表示M物质的溶液.下列有关说法或a、b间的转化方法错误的是(  )
  A. t2℃时,a是饱和溶液,b是不饱和溶液
  B. 将两份溶液温度降到t1℃时,a、b中都有晶体析出
  C. 从a→b:先将a降温到t1℃,过滤后将滤液升温到t2℃
  D. 从b→a:在b中加入M至刚好饱和
15.某工厂欲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稀硫酸,则所用浓硫酸(密度为1.84g/cm3,溶质的质量分数为98%)和蒸馏水的体积比大约为(  )
  A. 1:2 B. 1:4 C. 1:7 D. 1:10
16.通过对溶液知识的学习,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无色透明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B. 配制溶液时,搅拌可以增大溶质的溶解度
  C. 将10%的氯化钠溶液倒出一半,剩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仍为10%
  D. 同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它的不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
17.如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1)      ℃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2)t2℃时,将等质量的甲、乙两种物质加水溶解配制成饱和溶液,所得溶液质量的大小关系为:甲      乙(填“>”、“<”或“=”).
(3)把甲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填序号,下同).
A.溶剂的质量一定变小 B.溶质的质量可能不变
C.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变大 D.溶液的质量一定变大
(4)除去甲物质中少量乙物质可采取      结晶的方法.
18.右图是某固体物质R的溶解度曲线,请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处于A点状态的R溶液当温度有t2变到t1时,其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将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处于B点状态的R溶液其它条件不变,当恒温蒸发溶剂时,B点的变动情况为下列选项的      (填序号):
①向左平移 ②向右平移 ③向上平移 ④向下平移 ⑤保持不变
(3)将R的溶液B状态变到A状态,请设计并简述一个最简单的实验操作途径      .
19.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据图回答:
(1)要使接近饱和的丙物质溶液变为饱和,可采取的一种措施是      ;
(2)50℃时,将等质量的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同时降温至10℃时,析出晶体最多的是      .
(3)下表是10g水在不同温度下最多能溶解A物质的质量.
温度/℃ 0 20 40 60
溶质的质量/g 1.5 2.5 4 6
请在坐标图中绘制A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在答题卡坐标图中作图)
20.如图所示,一物体悬挂在饱和的氯化钠溶液中,在恒温条件下向烧杯内溶液中分别加入下列物质(悬挂物不参与反应),说明弹簧秤示数变化情况(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1)如果加入氯化钠晶体,弹簧秤示数      ;
(2)如果加入蒸馏水,弹簧秤示数      ;
(3)如果加入氯化钾晶体,弹簧秤示数      .
21.t℃时,分别向盛有100g水的两个烧杯中加入等质量的A、B两种固体物质,使其充分溶解,观察到图1所示现象.
(1)t℃时,      烧杯中的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填“甲”或“乙”).
(2)图2中表示A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是       (填“m”或“n”),要使甲烧杯中的剩余固体继续溶解可采用的方法是      .

第21题图 第22题图
22.如图是A、B、C三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根据图回答:
(1)在10℃至20℃之间,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顺序是:      .
(2)N点是30℃A物质的      溶液,M点的意义:      ,该温度下30克B的饱和溶液中含B物质      克;
(3)若要从A中含少量B的混合物中分离出A,则可采用      的方法进行;
(4)10℃时,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至30℃有晶体析出的是      ;
(5)除以上内容,根据此图你还能获得的信息有:      .
23.下表列出了硝酸钾与氯化钠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温度(℃) 0 10 20 40 60 80 100
硝酸钾的溶解度(g) 13.3 20.9 31.6 63.9 110 169 246
氯化钠的溶解度(g) 35.7 35.8 36.0 36.6 37.3 38.4 39.8
(1)现有含123g硝酸钾与17.9g氯化钠的混合物,某同学设计了以下实验除去硝酸钾中的氯化钠(操作过程中不考虑额外的水损失).
①向混合物中加入适量水,加热溶解;
②继续加热溶液至100℃并恒温蒸发浓缩;
③将溶液降温至10℃,仅得到硝酸钾晶体,过滤,将所得硝酸钾晶体洗涤并干燥.
A.步骤②中,为确保没有晶体析出,溶液中至少要保留      g水;
B.步骤③中,最多可得到硝酸钾晶体      g;
C.根据上述实验可概括出除去硝酸钾中少量氯化钠的主要步骤:
加热溶解→蒸发浓缩→      →过滤→洗涤→干燥;
D.洗涤时,应选用少量      (选填“热水”或“冷水”).其目的是:      ;
(2)除去氯化钠中少量硝酸钾的一种方法是:将氯化钠和硝酸钾的混合物置于适量水中,加热,搅拌,待硝酸钾全部溶解,趁热过滤,将过滤所得的氯化钠晶体进行洗涤和干燥.上述方法中,趁热过滤的目的是:      ;
(3)取23.4g氯化钠和40.4g硝酸钾,加70g水,加热溶解.在100℃时蒸发掉50g水,维持该温度过滤,得到的晶体质量为   g;将滤液冷却至10℃,充分结晶,写出析出的晶体的名称:     .
24.木糖醇是一种理想的蔗糖替代品,在某些温度下其溶解度为:30℃时70g、50℃时84g,、60℃时90g.右图表示的是木糖醇等固体的溶解度曲线.
(1)则木糖醇的溶解度曲线为      .(填X、Y、Z)
(2)50℃时,100g水中加入80g木糖醇,充分搅拌,可得到      溶液.(填“饱和”或“不饱和”)
(3)若将50℃时Z的饱和溶液降温到10℃,溶质的质量分数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4)30℃时,X、Y、Z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最大的是      .
25.右图是K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X、Y两点分别表示K物质的两种溶液(溶剂质量都是100g).据图回答:Y点表示K物质的      溶液(填“饱和”或“不饱和”),要使Y溶液变为X溶液,应采取的措施是      ;X点表示的含义是      ,写出计算X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数学表达式      .
26.有一包固体混合物含有硝酸钾和不溶性杂质,把它们加入一定量的水中充分溶解,其结果如下:
温度/℃ 10 40 75
剩余固体质量/g 65 43.5 21
硝酸钾的溶解度:
温度/℃ 10 40 50 55 60 65 75
溶解度/g 21 64 85.5 95 110 126 150
通过计算求所用水的质量为多少克?
(2)原固体混合物中含硝酸钾多少克?
(3)若要完全溶解此混合物中的硝酸钾,应该将温度升高到多少摄氏度?
【参考答案】
经典例题
【例1】C;【例2】D;【例3】D;【例4】D;【例5】B;【例6】C;【例7】C;【例8】B;【例9】B;【例10】D;【例11】C;【例12】C;【例13】B;【例14】D;
【例15】①③;②⑤⑦;④⑥;
【例16】②;氯化钠;溶质的性质;溶剂的性质;硝酸钾;②④⑤;④;
【例17】增加溶剂;增加硝酸钾或恒温蒸发溶剂;恒温蒸发溶剂或降低温度;
【例18】饱和溶液可能是浓溶液,也可能是稀溶液;Ⅲ;加入氯化钠固体至不再继续溶解;蒸发溶剂至刚好有晶体析出;
【例19】36g;163.9g;降温结晶;36g~36.3g;不饱和;9;
【例20】130;加溶质或蒸发溶剂;ADCB;B;
【例21】70;=;降温结晶;150;
【例22】C;A≥B>C;
【例23】不饱和;11;C;50;
【例24】降温;减少;
【例25】①这瓶浓硫酸能配制出10%的稀硫酸4900g;②配制过程中需要加水4400g.
【例26】(1)50℃时最浓的氯化铵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33.3%;(2)50℃时配制300g氯化铵饱和溶液需要氯化铵和水分别为100g、200g;(3)50℃时完全溶解25g氯化铵最少需要水50g.
【例27】(1)为了排尽注射器内的空气;
(2)刚被拉动;90000
(3)空气没有排尽
【例28】A
【例29】(1)t=2.5×10﹣4P+75(2)m==0.113kg;
【例30】B
课堂演练
1.B;2.C;3.A;4.C;5.B;6.C;7.B;8.B;9.D;10.D;11.D;12.B;13.D;14.C;15.A;16.D;17.B;18.A 19.B 20.C 21.B
22.AB;偏小;20g;能;A;
23.10%;5%;6.25;25.
24.26.5%
25.小丽的漂洗方法衣服上残留洗涤剂的质量为200g××100%=0.1g,
妈妈的漂洗方法衣服上残留洗涤剂的质量为≈0.2g,≈0.02g, 二次漂洗比一次漂洗的效果好;节约用水
26.(1)184,180.32;(2)26.50%;(3)123.91,912.
27.(1)快 、慢;(2)2×105Pa
巩固练习
1.B 2.C 3.C 4.C 5.B 6.D 7.C 8.B 9.C 10.B 11.C 12.C 
13.(1)<;(2)不饱和溶液;(3)降温结晶;(4)<.
14.(1)B;(2)E;
15.(1)玻璃棒;(2)砝码应放在右边,氯化钠应放在左边;12.0g;(3)12.8%;(4)12.0%;(5)26.5%.
16.(1)硝酸钾;(2)②(3)升高温度;(4)氯化钠;小于;
17.(1)b;(2)25,33.3%;(3)小于,0℃≤温度<t2 
18.(1)1.5;不变;
(2)1.02×105;偏小.
19.150
20.解:设要加水的质量为x,根据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
则50g×98%=(50g+x)×10% x=440g.
答:需要水的质量是440g.
21.解:设要加水的质量为x,根据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
则(200g+x)×10%=200g×20%
x=200g.
答:需要加入水的质量是200g.
课后作业
1.B 2.D 3.D 4.B 5.D 6.C 7.A 8.B 9.C 10.A 11.B 12.C 13.BD 14.B 15.C 16.C
17.(1)t1;(2)<;(3)B;(4)蒸发 
18.(1)变小;(2)③;(3)可先将温度降低到t2℃,再恒温蒸发溶剂至有晶体析出 
19.(1)升高温度、添加丙或蒸发溶剂(2)甲
(3) 
20.(1)不变;(2)变大;(3)变小. 
21.(1)甲(2)n;升高温度或加入溶剂 
22.(1)B>C>A;(2)不饱和溶液;在20℃时,A与B溶解度相等为20克;5;(3)降温结晶;(4)C;(5)B中含少量A,可用蒸发溶剂法结晶提纯B
23.(1)A、50;B、112.55;C、降温;D、冷水;防止温度高硝酸钾又溶到水中;(2)温度高硝酸钾的溶解度大,不会析出;(3)15.44;氯化钠 硝酸钾
24.(1)X;(2)不饱和;(3)不变,(4)Z.
25.(1)不饱和;向Y溶液中加入(m2﹣m1)g固体K.(2)×100% 
26.(1)50g;(2)54.5g (3)60℃.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