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 课件(共2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故都的秋》 课件(共28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7-30 14:35: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郁达夫
本课时教学目标:
1.梳理脉络,把握结构思路。
2.理解作者笔下秋的特点及作者对秋的情感。
3.学会知人论世,知人析文。
检查预习
凋谢 混沌 潭柘寺 一椽破屋
驯鸽 陪衬 点缀 落蕊 扫帚
细腻 潜意识 衰弱 嘶叫 蟋蟀
夹袄 平仄 歧韵 橄榄 颓废
萧索 譬如 廿四桥 普陀山 鲈鱼
思考:本文的题目能否改成“北平的秋” ?
不能。
“故”,有“以前”、“旧”之意,本身就有一种时间久远之意,含有更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底蕴;而且“故”字也带有一种曾经体验过的意味,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
配乐朗读课文
诵读提示:本文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诵读时宜慢不宜快,认真体会景物描写所蕴含的思想感情。作者直接抒怀部分要读得意味深长,准确表达出作者的心境、情怀。
自主探究
1、作者笔下的故都之秋有何特点?
清、静、悲凉
2、文中反复提到南国之秋,用意何在?
3、结构思路
一、总起(1-2)
总写对北国、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
二、分写(3-12)
从绘秋和议秋两方面赞美北国之秋。
三、总括(13-14)
再次强调南国之秋的色味不及北国之秋,直抒作者对故都之秋无比眷恋之情。
局部品读 领悟情思
1、速读3-11节,概括作者描绘了哪几幅秋景画面?
庭院清秋
秋槐落蕊
秋果奇景
秋雨话凉
秋蝉残鸣
2.品味前两幅图,思考:这两幅图是怎样体现出故都之秋“清”“静”“悲凉”的特点的呢?
3、作者为何痴恋这样的秋色?
知人论世
身世经历
个人性格
家国情怀
个人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
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
课后练笔:以校园秋天的景为描写的内容,借景抒发欢乐或苦闷的心情,但不能直抒胸臆,要学会以情驭景、以景显情。字数要在200—300字之间。
郁达夫
目标:鉴赏本文的艺术特色
思考:写景抒情散文
的鉴赏角度
鉴赏角度的提示
1、景物描写
2、抒情方式
3、语言的锤炼和修辞
4、表现手法
5 、行文技法

(冷色调 )

清冷
孤独
凄冷
青天(碧绿)蓝朵(蓝色)秋草(黄色) 落蕊(灰白)树影(暗灰)灰沉沉的天(灰色)青布(蓝绿)枣树(淡绿微黄)
鸽声(飞声) 蝉声 风雨声 人声
(反衬)静


以景显情
赞美
眷恋
人的动作心理感触
主观感受(悲凉)
“细数”“静对”,(透露出悠闲、惬意)自然而然地也能感到十分的秋意。
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
物象的选择,特点鲜明
视觉 听觉 触觉 调动感官
绘形绘声绘色
衬托 以动衬静
文体特点:形散神聚
形:故都的自然风物,具体说就
是那五幅秋景图。
神:是赞美故都的自然风物,抒
发出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
真情,流露出深远的忧思和
孤独感。
形与神的结合点就是“清、静、悲凉”。
拓展练习:结合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给下面的秋景补充定语。
陶然亭( )的芦花
钓鱼台( )的柳影
西 山 ( )的虫唱
玉 泉 ( )的夜月
潭柘寺( )的钟声
阮郎归 初夏
苏轼
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水沉烟,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注释】①水沉烟:指沉香点燃时所生的烟或香气。
(1)诗人是从哪些角度描写初夏之景的?试简析。
(2)试析“燃”字的妙用。
(3)简析划线句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情。
1)诗人是从哪些角度描写初夏之景的?试简析。
诗人分别从视觉、听觉和触觉的角度描写初夏之景:写看到了枝叶繁茂的槐树,高大的柳树,水花散溅到荷叶上,像珍珠那样圆润晶亮的景象;听到了浓绿深处的新蝉鸣声乍歇;感受到了怡人的熏风(和风)。
2)试析“燃”字的妙用。
榴花本是静物,但用了一个“燃”字,又使它仿佛动了起来,化静为动。表现了石榴花色的红艳,突出了石榴的生气。对活跃气氛,丰富画面无疑起了有益的作用。(此处或答烘托女主人公的喜悦心情)
(3)简析划线句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情。
要点:这位女主人公索性端着漂亮的瓷盆到清池边玩水。水花散溅到荷叶上,像珍珠那样圆润晶亮。真切地展示了这位少女喜悦、兴奋的心情。(或答:真切地展现了主人公轻快、喜悦的心情。)
   以校园冬天的景为描写的内容,借景抒发欢乐或苦闷的心情,但不能直抒胸臆,要学会以情驭景、以景显情。字数要在200—300字之间。
课外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