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发展阶段
教学目标
知道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三个常用指标以及人文发展指数这个综合指标。
知道区域时间发展演化的基本规律。
掌握三个不同发展阶段的基本特征。
教学重点难点
区域时间发展演化的基本规律。
三个不同发展阶段的基本特征。
学习过程与方法
课前自学
一、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三个常用指标: 、 、
。据此可将区域划分为 和 ,或高收入地区、
和 。
人文发展指数(综合指标)是 三项指标的总体反映。
二区域发展的三个阶段区域的区域经济特征
发展指标 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 工业化阶段 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产业构成
劳动力分布
工业化状态
区域内部的经济差异
交通线路
区域对外开放程度
发展状态
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化表现出 的发展趋势。
课中交流:
一、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指标
1、指标
(1)常用指标
国内生产总值: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领土内,本国居民和外国居民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最终产品和提供劳务价值的总和。它能全面地反映社会经济活动的总规模,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实力,评价经济形势的重要综合指标。
国民收入:一个国家国民经济各个生产部门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新创造的价值总和,就是从一个时期内的社会总产品的价值中减去生产上消耗掉的生产资料的价值后剩余的部分。
三次产业产值
按上述指标,区域类型可分为:发达地区和发展中地区;高收入地区、中等收入地区和低收入地区。
判断:高收入地区就是发达地区
(2)综合性指标(如人文发展指数)
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国内生产总值
2、区域的总体发展趋势
在多种因素作用下,呈现出:平衡——不平衡——平衡……的总体趋势
思考:为什么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化不是表现出不平衡—平衡—不平衡的总体发展趋势?
二、不同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
以经济发展水平为主导因素,把握不同阶段区域的产业结构、空间结构、发展状况等
区域发展阶段 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 工业化阶段 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
经济发展水平 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很少 中等 高
区域产业结构 传统农业比重大,资源和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为主 第二产业比重大,第三产业加速 第三产业超第二产业,向资金密集和技术密集型升级
区域空间结构 内部差异小 中心城市的发展速度高于区域平均速度,内部差异大 差异逐渐缩小,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大幅度增强
对外开放程度 较低,典型的自给自足特征 逐步提高 大幅度提高
区域发展状态 低水平均衡状态 不平衡的加速发展状态 较高水平的均衡状态
完成P9、11、12活动
检测巩固:
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常用的指标有
①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②人均国民收入 ③对外贸易总额 ④三大产业产值比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人文发展指数(HDI)通过哪几个指数反映一个区域的总体发展水平
①预期寿命 ②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③教育程度 ④国内生产总值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3.强调以较少的资源和环境代价换取区域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的方式是
A.粗放型的区域开发方式能力 B.高水平的区域开发方式
C.只适合于发达国家的开发方式 D.只适合于发展中国家的开发方式
4.区域发展的不同阶段,人地关系变化是
A.不协调——协调——不协调 B.不协调——协调
C.协调——不协调——协调 D.协调——不协调
5.下列关于传统农业发展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A.工业以资源型工业和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为主体 B.区域内部的经济差异比较大
C.拥有一批具有雄厚实力的大型中心城市 D.大多数劳动力从事第二产业
6. 20世纪50年代开始,德国鲁尔区钢铁工业衰落的主要原因有
①钢铁工业生产技术落后于其它地区;②交通发展缓慢;③煤炭在能源中的地位下降;④世界钢铁市场竞争激烈;⑤新技术革命的冲击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②③④ D.②④⑤
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沿海许多乡镇从以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过渡到工业化阶段,其产业结构的转变模式是
A.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转变为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
B.从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第二产业转变为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
C.从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第一产业转变为第二产业>第一产业>第三产业
D.从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转变为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
8.在工业化阶段,各产业变化的特点是 []
A.第一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继续上升
B.第二.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到相当大的比重
C.第三产业表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
D.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和产值比重明显地超过第二产业
9.下列城市中,主要产业同美国匹兹堡相似的是
A.底特律.长春 B.塔兰托.鞍山 C.休斯敦.新加坡 D.阿伯丁.大庆
拓展应用:
读下面材料和地图,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 在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成长阶段,随着匹兹堡等早期中心城市的逐步扩展,涌现出了芝加哥、底特律、克利夫兰、布法罗等工业中心,工业化区域不断扩大。同时,产业结构也趋于复杂化,出现了机械、化学、纺织等工业部门。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工业生产的需要,当地不仅大规模开采铁矿和煤炭,而且还从外地输入了大量资源。在工业生产的过程中,所排放的废弃物严重污染了本地环境,五大湖的生态也遭到一定破坏,人地关系变得空前紧张。
材料二 近半个世纪以来,美国东北部受到资源衰退、设备老化、污染严重等因素的影响,匹兹堡及其附近地区的钢铁产量明显减少,工业地位显著下降。 目前,匹兹堡的钢铁产量只相当予以往高峰时期的70%~80%。而美国西部的硅谷、南部的休斯敦等新兴的工业中心迅速繁荣起来,对美国东北部老工业基地构成严峻挑战。
(1)图中数字代表的城市名称:
① ,② ,③ ,④ ,
⑤
(2)分析美国东北部五大湖区发展钢铁工业的有力条件。
(3)19世纪中叶,匹兹堡逐渐发展为美国著名的钢铁工业中心的原因是什么
(4)芝加哥、底特律等城市共同的区位特点是什么 对城市的工业发展有何影响
(5)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成长阶段与初期阶段相比,在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导致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6)美国东北部工业区在成长阶段出现哪些问题?
(7)二战后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经济衰退的原因有哪些
(8)针对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经济衰退的情况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
教后反思:
1.2节学案参考答案
检测巩固:
1-5 DCACA 6-9 BACD
拓展应用:
①芝加哥②底特律③克利夫兰④匹兹堡⑤布法罗 (2)发展钢铁工业有阿巴拉契亚山脉的煤、五大湖西部的铁、五大湖及密西西比河便利的水运,以及美国东北部工业地区的市场需求 (3)匹兹堡附近有优质大煤田,19世纪中叶,随着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崛起,尤其是宾夕法尼亚运河的开通和铁路的修建,匹兹堡通过五大湖和运河运进苏必利尔湖附近出产的铁矿石,并发展成为美国著名的钢铁工业中心 (4)靠近五大湖,便利的水运和充足的水源为工业生产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5)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成长阶段,第二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迅速上升,第三产业表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劳动力开始由农业向制造业和服务业大规模转移。区域内部相继出现一系列规模较大的中心城市和工业中心。中心城市的发展速度要显著高于区域的平均发展速度,中心城市对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大幅度加强,交通运输建设显著加快,区域对外开放的程度逐步提高。导致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及其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 (6)大量的废水、废气、废渣的排放,使环境污染加剧,五大湖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人地关系紧张,出现人与自然的不和谐现象 (7)东北部工业区出现了资源衰退、设备老化、污染严重、劳动力价格高、生产成本增加等问题。二战后由于新科技革命的推动,美国南部、西部丰富的资源和优美的环境使新兴的工业中心迅速繁荣起来,对美国东北部老工业基地构成严峻挑战 (8)一方面,区域经济及企业需要寻找新的发展空间,改变区域的产业结构。如运用新技术,改造传统工业部门,减少无增长潜力的产业部门,大力发展增长潜力大、效益好的新兴工业部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等;另一方面,大力治理污染,改善地区投资环境。
教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