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区域发展差异
教学目标
1. 结合教材内容,能够描述东、中、西部经济地带的划分,说明西部大开发的背景、范围和意义。
2. 理解并掌握我国东、中、西部的区域发展差异;
3. 联系生活实际,学会分析我国南方与北方的区域差异、限制因素及发展方向,并能掌握分析区域差异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1)、理解并掌握我国东、中、西部的区域发展差异;
2)、联系生活实际,学会分析我国南方与北方的区域差异、限制因素及发展方向,并能掌握分析区域差异的方法。
2、难点:理解并掌握我国东、中、西部的区域发展差异;
学习过程与方法
课前自学
东部经济地带除台、港、澳外共包括 个省级行政单位,中部经济地带包括 个
省级行政单位,西部经济地带共包括 个省级行政单位。西部大开发范围包括整个西部地带以及中部地带的 和东部地带的 。
在以下“中国政区空白图”上绘出三个地带的分界线,并认读三个经济带内各省级行政
单位的名称等。
导致三大地带经济发展差距的重要原因是 差异。东部地带 和 相对发达,但在中、西部地带 在国民经济中还占有较大的比重。从工业结构来说,我国大致上具有“ ”的基本特征。
近年来,东、中、西部地带工业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分别约为 、 和
。
是导致区域发展差异的重要因素。
课中交流:
一、东中西的差异
阅读书本,思考讨论:
问题1:我国的三个经济地带划分的依据?
问题2:包括的省级行政区?
看教材14页的图1-13,思考:
1、三个地带经济发展的共同趋势是什么?
2、哪个地带的经济发展最快?为什么?
东中西的发展差异:
1、产业结构差异是经济发展差距的重要原因
思考并做教材15页的活动题
2、工业与城市化差异
3、对外开放的区域差异直接影响区域经济增长
思考并完成教材20页的表格
★总结归纳:地带性差异的原因(影响因素)
1. 自然原因
(1)自然条件:气候、地貌、土壤、水文等
(2)地理区位:是否临海、交通区位等
2. 社会和经济原因
(1)历史原因:社会经济基础差别大
(2)文化原因:人的思想观念(东部较开放)和竞争意识
(3)产业结构比较:东部较优(一、二、三大产业比较)
(4)政治原因:我国改革开放是从沿海开始的
二、南方与北方差异
秦岭—淮河一线南北的差异
以北 以南
一月均温 <0℃ >0℃
河流状况 有结冰期 无结冰期
年降水量 <800毫米(半湿润) >800毫米(湿润)
森林植被 温带落叶阔叶林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耕地类型 旱地为主 水田为主
粮食作物 小麦、玉米 水稻
经济林木 苹果、柿、枣 茶树、柑橘、柚
1、地形差异
2、气候差异
3、河流水文特征差异
4、农业生产的区别差异
5、矿产资源与工业类型的差异
思考并完成教材21页的表格
三、西部大开发
思考:
1. 为什么要实施西部大开发?
2. 西部大开发的范围?
3. 西部地区的优势和劣势分别是什么?
4. 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意义?
西部大开发的重点:
1、加强生态建设和保护;
2、加强基础建设和重大工程项目建设
3、积极发展有特色的优势产业,推进重点地带开发;
检测巩固:
1.下列四组省区全部属于东部经济地带的是
A.吉林、山西、湖南、海南 B.山西、内蒙古、陕西、广东
C.河南、黑龙江、江西、湖北 D.浙江、山东、辽宁、广西
2.下列省级行政区与其所属区与三个经济地带对应正确的是
A.吉林、辽宁、浙江——东部经济地带 B.内蒙古、陕西、西藏——西部经济地带
C.江西、福建、上海——东部经济地带 D.安徽、湖南、山西——中部经济地带
3.我国三大自然区与其最突出的区域特征组合,正确的是
A.东部季风区——高温多雨 B.东部季风区——冰川纵横
c.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伏旱 D.青藏高寒区——“高”和“寒”
4.根据经济发展状况将我国分为三大经济地带,南京与银川分别属于
A.中部、西部地带 B.东部、西部地带
C.东部、中部地带 D.西部、东部地带
5.青藏高寒区农作物主要分布在河谷中,最主要的自然原因是
A.河谷地区土壤肥沃
B.河谷地区气温较高,热量条件较好
C.河谷地区人口稠密,劳动力多
D.河谷地区有丰富的水源
(07年广东模拟)下表为我国三种产业生产布局的变化,根据所学的地理知识回答6~7小题。
甲产业 乙产业 丙产业
1990年主要生产省份 上海、广东、北京、天津、山东、安徽、河南、江苏、四川
2004年主要生产省份 广东、山东、安徽、河南、江苏、四川 北京(39%)、广东(26%) 上海(35%)、广东(28%)、江苏(20%)
6.影响甲产业布局的主要因素是( )
A.原材料的供应 B.大量廉价的劳动力
C.交通的便利程度 D.市场的开放程度
7.决定乙、丙产业集中分布在京、沪、粤三地的最主要原因是( )
A.经济因素 B.环境因素
C.技术因素 D.劳动力因素
拓展应用:
甘肃省定西县是全国著名的贫困县,在西部大开发的推动下,逐渐脱贫致富。读图回答问题。
(1)导致定西县贫困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该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有:① ;② ;③ 。
(2)定西县脱贫致富源于退耕还林、还草,坚持走生态农业之路。结合上图完成下列要求。
①将下列含义的字母代号填入上图中的方框内。
A.牛、羊 B.沼渣、沼液
C.沼气池 D.肉、奶、皮毛
②据图说明定西县脱贫致富的主要措施。
教后反思:
1.3节学案参考答案
检测巩固:
1、D 2、D 3、D 4、B 5、A 6、B 7、C
拓展应用:
(1)水土流失 黄土高原西部,土质疏松 夏季多暴雨 毁林开荒,破坏植被
(2)①见右图
②调整产业结构,开展多种经营;开展农产品的综合利用,增加了经济效益,保护了生态环境;开发利用沼气、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改变单一的以柴草为主的能源结构。
教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