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区域经济联系》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4区域经济联系》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1-07-02 11:30: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四节 区域经济联系
教学目标
1、南水北调的原因,线路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理解)
2、西气东输的线路、意义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理解)
3、西电东送的原因、线路、意义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理解)
4、产业转移及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简单应用)
教学重点
1、通过对我国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的学习,掌握他们的具体方案,理解其产生的影响。
2、能够运用相关资料,说明产业转移的主要原因、类型及其影响。
教学难点
能够运用相关资料,说明产业转移的主要原因、类型及其影响。
学习过程与方法
课前自学
一、当代世界经济的两大发展趋势: 。
是区域经济联系的重要形式。
二、我国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所取得的成就:① ;②招商引资发展较快;③科技、信息和人才的联系日益密切;④ 。
三、我国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的具体方案。
1、意义:
有利于资源的 ,是缩小东西差距和 差距、实现我国经济社会
的重要途径。
2、南水北调
线路 输出地 输入地 经过省区
东线 天津、 、威海 、鲁、津
中线 北京、天津 、豫、 、京、津
西线 通天河、 、大渡河 上游 藏、 、青
3、西气东输
(1)工程起止点:主体新疆塔里木盆地的 到 。
分支: 、 、到湖北、湖南。
(2)意义:改善东部地区的 ,治理 ,改善沿线地区及长江三角洲人民的生活质量,促进西部大开发,拉动 地区的经济发展,促进 和社会稳定。
4、西电东送
(1)路线:开发 、 、 、 、 、 、
、 等省的电力资源,输送到广东、上海、江苏、浙江、和北京、天津等地区。
(2)意义:将给我国 地区提供大量电力,为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保证。
四、我国产业转移的基本特点: ; ;(发达地区内部的) (“二次转移”)。
课中交流:
区域经济合作
阅读教材P24,思考讨论:
问题1: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是什么?
问题2:什么是区域经济合作?如何形成的?
阅读教材P24─25“阅读”,了解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
阅读教材P25第一段,思考讨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后,东、西部地区之间的经济合作明显国加快,取得了哪些成就?
资源跨区域调配
南水北调
规划了东、中、西线,把 、 、 、 、四大流域连接起来,形成“四横三纵”的总体布局。
线路 西线 中线 东线
调水源地
线路走向 开凿穿过巴颜喀拉山的输水隧道,调长江水入黄河上游 沿唐白河流域西侧过秦岭后,经黄淮海平原西部边缘,在郑州以西过黄河,沿京广铁路西侧继续北上,可基本上自流到京津 利用大运河提水北送,连接洪泽湖、骆马湖、南四湖、东平湖。然后分两路:一路向北,经隧道穿越黄河至天津;一路向东,经胶东地区输水干线至济南、烟台、威海。
可调水量 较小 较大 大
源地水质
地形、地势对调水路线的影响 地形复杂,工程量大 虽然地势较复杂,但地势南高北低,水可自流向北 黄河以南需动力提水,黄河以北可顺地势北流
现有配套设施 差,可利用的设施极少 较好,有丹江口水库、三峡水库可利用
思考P27活动题分析南水北调工程对调出区和调入区的影响(从有利和不利),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西气东输
读图1─22,找出西气东输的起点和终点;跨越的省区和地形区;跨越的河流;输送方式。
【总结】西气东输的影响
西气东输对输出地的影响:
(1)经济效益:有利于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2)生态效益:利于西部城市改善能源结构和大气环境质量
(3)社会效益:带动相关产业增加就业
西气东输对东部的影响:
(1)经济效益:缓解能源不足
(2)生态效益:利于改善能源结构和大气环境质量
(3)社会效益:缓解因运煤造成的铁路运输紧张的矛盾
西气东输对沿线的影响:
(1)沿线形成经济崛起带,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经济效益)
(2)利于沿线改善能源结构和大气环境质量(生态效益)
(3)带动相关产业增加就业(社会效益)
(4)不利:沿线经过自然保护区,破坏植被,加快荒漠化,阻碍了动物的通道,破坏湿地等。
思考P29活动题完成1、2题
西电东送
北线工程—主要集中在华北和西北两大地区。主要任务是将“三西”(即内蒙古西部、山西、陕西)的火电(坑口电站)和黄河上游的水电送往京津唐地区。
思考:目前北路送电线路输送的主要是火电,它是将煤炭资源转化成电能输出,这种能量输送方式与过去传统的输送方式相比,对京津唐地区的经济和环境有哪些有利之处?
中线工程—将沿长江展开。长江为深谷型河道,可开发22座水电站。随着这些梯级水电站的开发建设,将有数千万千瓦的强大电力,源源不断送往华中、华东和福建以及广东等地区。
思考:中路送电线路主要输送水电。该能源供应地的电力开发对长江上游地区经济发展有哪些有利之处?
南线工程——以开发云南、贵州、广西的水电为主,以开发贵州等地火电(坑口电站)为补充,向广东等东部用电负荷中心送电。
思考:南路送电线路输送的主要是红水河的水电。红水河(珠江支流)的长度只有几百千米,为什么水能却很丰富?
三、产业转移
(一)产业转移的概念
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的现象。
国际产业转移:跨国的产业转移。区域产业转移:国内的产业转移。
(二)产业转移的原因
依据所学知识,思考并讨论产业转移的原因有哪些?
案例一:沿海企业向内地的迁移
案例二:台湾产业向大陆转移
案例三:广东边远地区的产业集群效应
完成教材P32的“活动”
(三)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检测巩固:
1、1989年,亚太地区建立了亚太经合组织;1993年,欧共体12国宣告欧洲联盟诞生;1994年,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建立了北美自由贸易区,这表明
A、世界经济一体化均势加强 B、区域经济一体化均势加强
C、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均势加强 D、世界形势总的均势走向缓和
十几年来,引黄济青工程累计向青岛市内四区供水超过10亿立方米,完全满足了青岛市的用水需求,确保了青岛市的稳定发展。回答下列2-3题。
2.引黄济青工程最直接的环境作用是 ( )
A.使青岛市民用到了洁净的生活用水 
B.使济南恢复了“泉城”的美誉
C.减缓了青岛城市地面的下沉和海水的倒灌
D.改善了青岛的小气候,增强了城市的“雾岛效应”
3.引黄济青工程每年到冬季11、12月至次年2月进入引水季节,其原因是:
A.冬季山东降水稀少,青岛缺水最严重
B.冬季黄河水含沙量较低、同时可避开春秋农业用水高峰
C.青岛市冬季工业生产需水量最大
D.冬季黄河流域的降雪对引黄济青工程的水源有一定的补充作用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香港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企业大量迁入内地,回答4一5题。
4、这种产业迁移
A、是第三产业的迁移 B、是技术指向型产业的迁移
C、阻碍了迁入地的城市化进程 D、可能对迁入地的环境造成污染
5、香港制造企业迁移的原因有
①香港地价较高 ②内地服务业发达 ③内地工资水平较低 ④香港人口数量剧减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下图为沿106.5°E我国局部地形剖面图。分析完成6~8题。
6.秦岭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其地理意义表现在( )
A.为农耕区和畜牧区的分界线
B.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和温带季风气候区的分界线
C.为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经过的地区
D.是长江水系与淮河水系的分界线
7.有关①地形区农业发展条件及面临的问题,叙述正确的是( )
A.河网密布,灌溉水源充足
B.地势平坦,草原辽阔
C.水土流失严重,陡坡应退耕还林还草
D.土壤盐碱化严重,多中低产田
8.有关②地说法正确的是( )
A.与①地气候类型相同
B.与①地相同,以水田为主
C.地带性土壤为红壤
D.盆地地形,比①地太阳辐射量多
拓展应用:
根据下列相关材料和某区域图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我国与东盟国家局部示意图。
材料二 综合新华社电 应越南中央总书记
农德孟和越南国家主席阮明哲的邀请,中
共中央总书记、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于
2006年11月15日抵达越南中部城市岘港,
开始对越南进行国事访问。据了解,中越双
方目前正在积极商讨加强在基建、能源及交
通等领域的长期合作。其中一个重要项目就
是合作开发“两廊一圈”。“两廊一圈”是指“昆明-老街-河内-海防-广宁”、“南宁-谅山-河内-海防-广宁”两个经济走廊和“环北部湾经济圈”。
(1)图中位于青藏高原东南边缘云南西北部并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的是“三江并流”,它是由图中的① ② 和③ 三条河流共同组成。分析“三江并流”形成的主要自然原因。
(2)该区域具有世界意义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试简要分析该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主要区位因素。
(3)简要分析图中珠江上游红水河水能资源丰富的原因,以及水能开发对流域内经济发展的影响。
(4)“环北部湾经济圈”很有可能会成为中国继“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圈之后的“第四圈”。试分析其发展的有利条件。
教后反思:
1.4节学案参考答案
检测巩固:
1、B 2、C 3、A 4、D 5、B 6、B 7、C 8、C
拓展应用:
(1)①怒江 ②澜沧江 ③金沙江 河流的发育受地形、地势和降水的影响;横断山区是由一组南北走向的平行山岭组成的,沟壑相间,地势北高南低;横断山区受夏季风影响降水丰富。
(2)水稻种植业 地形平坦:土壤深厚肥沃:水热组合好(雨热同期)种植历史悠久,有种植水稻的传统经验和劳动力丰富等
(3)自然原因:降水丰富,径流量大;峡谷多,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
影响:①能有效缓解珠江三角洲地区能源紧张的状况,促进经济的发展。②可以将西部地区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③水能开发的大量投资,将推动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没,增加就业机会,并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④能有效地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保护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
(4)①首先,经济圈内的广西、广东、海南和越南北部诸多大巾城市的经济实力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和水平,以大中城市和产业为依托的发展局面基本形成;②其次,该区域内石油、天然气和海洋生物等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③三是北部湾纠纷已经解决,为中越两国共同开发北部湾清除了障碍;④四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和泛珠三角经济区建设进程加快,中国西部大开发已取得明显成效。多重有利因素叠加.将进一步推动环北部湾经济圈的崛起。(只要言之有理,可以酌情给分)
教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