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通用作文辅导专题22 参观类 课件(共35张PPT)+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语文通用作文辅导专题22 参观类 课件(共35张PPT)+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7-31 06:22:32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参观类
教学目标:
1.
“参观类”作文的选材及确定中心;
2.
介绍参观过程,运用多种描写方法,描绘具体展品;
3、通过描写的不同侧重点,来突出不同的中心。
教学重难点:介绍参观过程,运用多种描写方法,来突出中心。
一、导入: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获取知识,除了来自于书本,也可以来自于实地参观。学校为我们安排了各种各样的活动,来丰富我们的视野。相信每一次参观活动,你一定收获了很多。请用你的笔,记录下来每一次精彩的体验吧!
二、确定中心
写参观的经历,不能写成流水账,而且最关键的是文章要确定一个中心,你在这次参观中的收获就可以是文章的中心。可以通过描写展厅里精美的工艺品,赞扬劳动人民高超的技术的;可以写参观自然生物类的博物馆,表达自己探索自然的浓厚兴趣的;可以是参观有关科技类的博物馆,表达探索科学奥秘的愿望;可以描写有关历史、古迹的展馆,表达对先人或英雄的崇敬……总之,文章无论是对景物的描写,还是自己的感受,一定要围绕确定好的中心。
三、选材
可以参观的地点有很多,可以从这几方面来分类:
1.
与历史、工艺品有关的:故宫、首都博物馆……
2.
与自然生物有关的:自然博物馆、古生物博物馆、恐龙博物馆、海洋馆……
3.
与科技类有关的博物馆:科技馆、汽车博物馆……
4.
历史古迹方面的:抗日战争纪念馆、地道战遗址、某人故居……
5.
其他。
四、文章的开头和结尾:
(一)开头的基本要求:
①突出文章的主题;
②短小精悍,将读者带入文章情境;
③要有文采。使用修辞等各种表现手法,或场景式开头,都能为开头增色。
结尾的基本要求:
①点明中心,即表现自己参观的收获或感受,并巧妙点题;
②可以结合内容议论抒情;
③运用修辞等表现手法,或场景式结尾,来增强表达效果。
精彩作文开头和结尾举例:
一位著名学者曾经说过这样的话:任何一个多少知道一点自己国家历史的人,都应该对本国过往的历史心怀敬意。历史不仅书写在浩瀚的史籍里,也沉淀在众多的历史古迹和历史文物中。请你任选一处古迹或一件文物,将“
,让我心生敬意”补充完整,构成你的题目,写一篇文章。
示例一:《长城,让我心生敬意》
开头:远远望去,长城犹如一条巨龙,蜿蜒在翡翠般的重峦叠嶂之上。沐浴在阳光中的长城,巍峨雄伟。如今长城已经历经数千年岁月,却依然充满了生命力。
【点评】开门见山,直接点明写作对象。并从整体上写出了长城的雄伟景象,沧桑岁月。
结尾:“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中国龙将如同长城一般盘踞于世界的东方,正在苏醒,一旦腾飞,全世界都要为之震撼!
【点评】用了引用的修辞方法,议论抒情相结合,点明了文章的主旨。
示例二:《故宫,让我心生敬意》
开头:朱红色的墙壁,金黄色的瓦片,壮观的城楼,烈日之下骄傲的闪着独属于自己的光辉。它们有一个共同的所属,那所属的名字叫做故宫。你一定梦见过它,在晨光照亮的地平线上一个模糊朦胧的影子,这是一种民族的记忆,在中华儿女的血脉中流淌。
【点评】用排比的修辞,整体勾画出了故宫的壮观景象。并由外观层面引申到精神层面,奠定了文章厚重的情感基调。
结尾:故宫啊,就是这么神奇的地方,明明骨子里就充满了傲气,但是如果你想要讨厌上它,还真的挺难,也许这就是它的魅力所在吧。它有光明的一面,也有黑暗的一面;有高高在上的一面,亦不缺平易近人的一面。有些人也许会因为片面而将它否决,但是真正了解它的人,才会明白,它比我们想象的要伟大的多。而正是这些,才最终可以使我确凿地说:“故宫,这个地方,让我心生敬意。”
【点评】仿佛在跟故宫对话,概括了故宫的多面特点。最后总结出故宫的伟大,首尾呼应。
五、重点段落的描写方法:
1、多角度观察,描写要按一定的顺序。
(1)定点观察法:可按空间顺序写,也可以按时间顺序写,要学会变换观察角度,或远观、或近看、或仰视,或俯瞰。
(2)移步换景法:按作者的行踪线索写,或者是和时间的先后来安排。
2、抓住景物的特征,结合各种感官感受,运用多种写作手法。
调动多种感官,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
运用多种写作手法:动静结合、联想和想象、修辞等。
3、描写景物时融入自己的思想感情,要围绕文章所确定的中心来描写。
有的同学在介绍一个博物馆时,把方方面面都介绍得很详细,每段的中心都不一样,这样就出现了中心不唯一的问题。例如有的同学写参观故宫博物院,一段介绍一件具体的展品,表现劳动人民精湛的技艺;另一段介绍一个展厅,表现统治者奢侈的生活,等等。这样中心就不唯一,可以重点写一个方面的内容。
4、点面结合:
面:按照一定的顺序,总体介绍。
如:进入展厅,真是…的景象
顺着走廊向前,我又看见…
又往前走,映入我眼帘的是…
点:具体介绍某一两个景物。
示例一:
忽然一个精致的四足鼎展现在我的面前。整个涂上了黄色的油彩,温润欲滴。其中一些细小的裂纹是自然生成的。四面分别是梅兰竹菊。其中美丽的兰花姿态各异,长长的叶子舒展着腰身。一只翠鸟站在茎上,红色的长嘴舒展着羽毛,目光有神。
讲解员阿姨说:“这只是一只很普通的鼎。”“那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完全做好呢?”“大概要几个月吧!”我瞪大了眼睛,我国古代的技艺真是太精湛了,每个小物件都是智慧的结晶。我顿时从心底产生了由衷的敬佩之情。
示例二:
在故宫中有一个长16.7米、宽3.67米、厚1.7米、重200多吨的大石雕,放在高高的底座上。据说是从北京西郊的房山运来的。我好奇地问讲解员:“古代交通很不发达,是怎么把它运来的呢?”讲解员感慨地说:“大石头都是在冬季运来的。先在路上洒水,结了冰,才能运。”真是太智慧了!而且我还看见石头上刻着很多巨龙的图案,真是神态各异,每条龙长着爪,目光炯炯有神,就像是要腾空飞去。我国古代的技艺真是太高超了,他们留下多么宝贵的财富啊!
【点评】示例一和示例二的中心都是赞扬了古代劳动人民高超的技术。通过描写物体的外观,并通过讲解员的话来表现。
示例三:
其中有一件展品,是一件破损的军大衣。上面有很多的弹孔和刀痕。听讲解员阿姨说:“这是一位无名的抗日英雄。他在树林中跟敌人奋战了几天几夜,为了保护战友的安全,把敌人全部吸引到自己身边。身中数弹后,依然坚持与敌人拼刺刀。”
我顿时对那些英雄产生了无限的敬畏之情。他们为了胜利,顽强抗争,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这里的每一件物品,都是一个动人的故事,都是一曲英雄的赞歌啊!
【点评】示例三主要表现抗日英雄不怕牺牲、英勇无畏的精神。是通过描写军大衣的外观和讲解员介绍当时的情况来展现的。
示例四:
在我面前出现了一个巨大的恐龙骨架。它是亚洲白垩纪时期最大的恐龙!体长12米,身高6米多,有4层楼高。它身体庞大,脖子很长,头很小。
甲龙的身上像披了一件盔甲,那是用来保护
(?http:?/??/?www.zixuekaoshi.net?/?zuowen?/?baohu?/?"
\t
"_blank?)自己
(?http:?/??/?www.zixuekaoshi.net?/?zuowen?/?ziji?/?"
\t
"_blank?),不让食肉恐龙吃掉。甲龙尾巴上有一个大锤头,只要有食肉恐龙来吃它,它就用尾巴上的大锤头打食肉恐龙。这样食肉恐龙就会被赶走了。
讲解员阿姨说:“这种庞然大物在6千万年前不知为何就消失了,有的说是小行星撞击地球的结果,有的说是气候变化的原因。”
我太喜欢这个博物馆了,我学到了很多恐龙的知识,了解了物种的进化与演变。我对自然充满了好奇,我要通过书本和实践,探索更多的自然奥秘。
【点评】示例四表现了“我”乐于探索自然的奥秘。在介绍恐龙化石的时候,我们还可以选择一些有特点的恐龙,如会飞的恐龙,模拟的恐龙捕食的场景等等。
六、分析学生优秀作文。
示例一
题目:老地方,熟悉而又亲切。流连于图书馆、书店,我们畅游书海,与古往今来的智者对话;走进影剧院、音乐厅,我们尽情感受艺术的魅力;驻足于博物馆、美术馆,我们的眼界更开阔,精神更丰盈……这些有文化气息的地方,吸引着我们一去再去,并影响着我们的内心世界。或许,生活中还有些你经常去的地方,对你有着同样的意义。请以“老地方”为题,写一篇文章。
老地方
我坐在大巴车上摇摇晃晃地从市中心一路奔驰,看着远处的风景从高耸的城市楼房直到延伸到地平线尽处的戈壁。敦煌莫高窟,这个无数次在我脑海中浮现的古老传说,在哪里?
终于,一堵高大的近似于土堆的“墙”体进入了我的视野。它无尽地绵延着,“墙”体上无数个错落有致的黑洞,便是那些窟了吧。它们就像一道道伤痕,越往前走,就会发现的越多,叫人心惊胆战。外壁早已因千年的烈风和日晒而变得危危欲坠,在荒凉的戈壁上破旧却尊严地伫立着,似一位痛苦又苍老的长者,正挣扎地想要恢复昔日的荣光。我曾在梦中与这个地方无数次的相会,而如今我看到的,却是万分陌生的荒凉与凄惨:我不再熟悉它了!
踏入洞窟,室外刺眼的阳光仿佛不曾光临过这间阴暗的小窟,一切黑暗得仿佛从远古混沌中走来,黑暗中似乎飘来沉重又阴湿的气息。我细细地靠近壁面,努力地寻找着每一丝古旧的痕迹。这时一条长长的飞带吸引了我,我便随着它缓缓向前追溯,只见一个小小的仙子正演奏着乐器,他的裙带飞扬又舒展着,就像流动的银河一般,透过有些斑驳脱落的壁层仍能依稀分辨出曾经绚丽的色彩——是飞王。不同于课上放大的PPT上的图片,此刻的他在其他佛尊高大的形体下显得如此渺小,和他一样的还有很多的飞天。他们是最卑微的佛,只有在欢庆的时候他们才会载歌载舞地出现,但在经历了那次浩劫后,最渺小的他们却得以幸存。一回头,却发现对面的石壁上有一片凄楚的空白,在四周因年代久远而昏黄的壁画中显得犹为可怖——这不是我脑海中的那个敦煌。
100多年前,思坦因强行用胶将他所认为有价值的壁画粘走并带回德国,最终成为了西方人眼中的“探险英雄”。那块白色的石壁仿佛是一个民族文明的断篇,却不曾有人问津。莫高窟自开凿以来便在戈壁的风沙中屹立了千年,是中华文明的骄傲。在我梦中的敦煌里,没有了悲伤的过往和屈辱,有的只是千年的荣光和文明的辉煌。然而在这个我所熟识,连中国都曾为之骄傲的老地方,却只能在苦难与沧桑的摧残后沉吟着那些古老的故事。
我们的车远远地从莫高窟飞驰开了。远处,那座巨大的土墙缓缓地远离着我们——它的身上满负着无数的伤痕。那是一个国家的伤痕,更是一个古老的文明的伤痕。我们和它一样,面对历史远去的背影只能默默地感叹时光的无情。这个老地方刻在我心底的,是一种无声的传承与怀念。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在这里伫停,远去,不变的是一个民族对于历史的追思以及对未来的渴望,犹如将自己置身于时空里,和古今对话。敦煌会永远的在我心底的最深处,不会随时间而殆逝。
戈壁上的风起了。急风刮起散落的沙石,在一排排高耸的白杨中穿过,呼啸,似一个沧桑的老人无力地哼唱起古老的歌谣。那声音很沉重,却似穿透了每一层皮肤,一次又一次地击打着我的心。莫高窟在血红的晚霞里悄然消失在地平线的尽头,戈壁也被这霞光映得通红,似在流血一般,无限悲壮。
老地方,老悲伤。
【点评】文章的语言很成熟,情感很厚重,字里行间浸透着莫高窟的沧桑。不仅描写了莫高窟的外观,选取典型的景物,突出它的特色;更联系了它古老的历史。倒数第二段对景色的描写,并将它比喻成沧桑的老人,更浸透着它的悲凉。
示例二
参观科技馆
科技,一个陌生而又熟悉的词语。科技,一个让全人类欣欣向荣的词语。科技,一个充满乐趣的科学世界。科技让我们展望未来,期待科学的发展与创新。“哇!看!那就是科技馆!”同学们的脸贴在窗户上,恨不得插上翅膀,立马飞进科技馆。提起爱因斯坦、牛顿、爱迪生、居里夫人等等,大家的脸上都充满了敬仰。他们都是世界上有名的大科学家,为世界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想着想着,我们走进了科技馆。
初入眼帘的,不是太空飞船,也不是火箭模型,而是同学们认真观察的样子,我感受到了一颗颗对科学热爱的心。
“瞧!这里有显微镜!”同学们争先恐后的往前挤。可我却对四周充满了好奇。不知不觉中,来到了二楼。
这里的一切是那么奇妙。我东望望,西瞧瞧。只听见“砰”的一声响,我们的头齐刷刷的转了过去。一个大铁球正砸着一块并不怎么厚的玻璃,那位掌控铁球的叔叔无论怎么用力砸,也砸不破。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因为那是一种高科技的夹丝玻璃,是用来保护人们安全的。听到这里,我对科技馆的兴趣逐渐浓厚起来。我迫不及待找到电梯,向三楼跑去。
眨眨眼,看见满天星光。我站在三楼电梯旁愣住了,我仿佛进入了广袤无垠的宇宙中。回过神来,向里走去。走进太空舱,感受一下睡太空舱的滋味;穿上宇航服,体验一下当宇航员的感觉;不知何时,来到了一个环形楼梯旁,我信步走了上去。
四面墙上印着苍穹,好似在宇宙中漫步。恍惚间,突然有一种抬手便可握住星辰的感觉。正如李白所说:“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置身这里,竟让人流连忘返。不禁感叹:“祖国的科技真是日新月异”
看过夹丝玻璃,拥抱过美丽星辰,我却还从未见过如此可爱的小东西。刚刚还坐在那里画画的小机器人,现在又唱着流行歌“小苹果”,让周围的人忍俊不禁。它还可以与你比赛臂力,还会和你说话,非常智慧又可爱。
参观的时间就要到了,突然间,不想离去。只愿留住这美好的时光。科技不断创新,不断发展,我们展望科技,也享受科技带来的幸福生活。
走出科技馆,我们的心还在畅想之中,让我们插上科技的翅膀,翱翔在美好的未来!
【点评】文章以游踪为顺序,条理清楚。几件展品的描写,与“我”获得的感受相结合,突出了它们的奇妙的科技效果。本文的语言是一大特色,充分表现了我们的新奇、兴奋的心情。例如动作描写“同学们的脸贴在窗户上”表现了同学们对科技馆的渴望;“仿佛我已不在地球母亲的怀抱里,而去了宇宙父亲的身旁”用了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我仿佛置身于太空的奇妙感觉。文章中心突出,表现了同学们探索科学奥秘的愿望。
示例三
参观王羲之故居
著名的大书法家王羲之,被人们誉为“书圣”。星期天,我和几个同学怀着对大书法家的仰慕和崇敬之情,参观了“书圣”故居。
来到故居门口,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五个苍劲有力的大字一一王羲之故居。大门两旁蹲坐着两只威武雄壮的石狮子,好像两名卫士,日夜守卫在门前。进入大门,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个微波荡漾的墨绿色的大水池。池边垂柳悬丝,鲜花盛开,怪石嶙峋,倒映水中,构成了一幅壮观的自然画。据说,这里是当年王羲之苦练书法的地方。由于,“临池学书,池水尽墨”。因此得名洗砚池。
沿着池边往西走,便是一条曲折的长廊——墨华轩。墨华轩是仿古建筑,轩内数百块石碑上,留下了历代书法家精湛的作品,龙飞凤舞,别具风格。其中,以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最令人赞叹,里面有20多个“之”字,竟无一字字形相同,每个字都有独特的风格,可见他练字的功力极深啊!导游告诉我们:王羲之当年苦练书法,有一次,他边吃饭边揣摩写字之事,竟把墨汁当成蒜泥蘸着吃了。听完这个有趣的故事,我不禁笑起来,但静心一想,这正是书圣之所以成名的诀窍吧!
站在墨华轩的尽头往右看,洗砚池北面是座高大雄伟的塑像——羲之青铜立像。只见他一手握笔,另一手背在身后,昂首挺胸,神采奕奕,仿佛正在挥毫书写一幅佳对。这轩昂的姿势,给人以蓬勃向上的力量。
铜像背后就是“琅琊书院”。它是晋代时期的建筑,里面摆放着古桌、古凳。从那残缺的文物上可以看到王羲之和他的儿子王献之的笔墨真迹。还有故居出土的书法用品及晋代器物等。那些真迹“飘若浮云,矫若惊龙”,虽然历经年代已十分久远,墨迹却仍然像未干的样子,真不愧为书坛的珍品。
走出琅琊书院,我们又参观了晒书台、砚碑亭、晋墨斋、石拱桥等各处景点。不论走到哪里,都会使我触景生情,联想到当年书圣王羲之专心研究书法艺术的一幕幕动人情景,心里充满敬意。最后我们穿过一片翠绿的竹林,沿着池边又回到大门口,伫立在“洗砚池”三个大字前,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我酷爱书法,但不知从何做起,今日一游,真是受益匪浅啊!
【点评】文章中心很明确,赞扬了王羲之的书法技艺,表达了对王羲之的崇敬之情。选取了比较有代表性的景物,如洗砚池、王羲之像、书法作品、用品等,都能突出王羲之书法造诣的精湛。文章也结合联想等手法,再现了王羲之当年练习时的情景,使文章的内容更加丰富、生动。
练习:
请以“那里,真让我留恋”为题写一篇记叙文。(我们仅以“参观”为题材,完成这篇作文。)
100
(部分作文纸)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5张PPT)
参观类
教学目标:
1.
“参观类”作文的选材及确定中心;
2.
介绍参观过程,运用多种描写方法,描绘具体展品;
3、通过描写的不同侧重点,来突出不同的中心。
教学重难点:介绍参观过程,运用多种描写方法,来突出中心。
情景导入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获取知识,除了来自于书本,也可以来自于实地参观。学校为我们安排了各种各样的活动,来丰富我们的视野。相信每一次参观活动,你一定收获了很多。请用你的笔,记录下来每一次精彩的体验吧!
二、确定中心
写参观的经历,不能写成流水账,而且最关键的是文章要确定一个中心,你在这次参观中的收获就可以是文章的中心。可以通过描写展厅里精美的工艺品,赞扬劳动人民高超的技术的;可以写参观自然生物类的博物馆,表达自己探索自然的浓厚兴趣的;可以是参观有关科技类的博物馆,表达探索科学奥秘的愿望;可以描写有关历史、古迹的展馆,表达对先人或英雄的崇敬……总之,文章无论是对景物的描写,还是自己的感受,一定要围绕确定好的中心。
三、选材
可以参观的地点有很多,可以从这几方面来分类:
1.
与历史、工艺品有关的:故宫、首都博物馆……
2.
与自然生物有关的:自然博物馆、古生物博物馆、恐龙博物馆、海洋馆……
3.
与科技类有关的博物馆:科技馆、汽车博物馆……
4.
历史古迹方面的:抗日战争纪念馆、地道战遗址、某人故居……
5.
其他。
四、文章各部分要求
(一)开头的基本要求:
①突出文章的主题;
②短小精悍,将读者带入文章情境;
③要有文采。使用修辞等各种表现手法,或场景式开头,都能为开头增色。
结尾的基本要求:
①点明中心,即表现自己参观的收获或感受,并巧妙点题;
②可以结合内容议论抒情;
③运用修辞等表现手法,或场景式结尾,来增强表达效果。
精彩作文开头和结尾举例:
一位著名学者曾经说过这样的话:任何一个多少知道一点自己国家历史的人,都应该对本国过往的历史心怀敬意。历史不仅书写在浩瀚的史籍里,也沉淀在众多的历史古迹和历史文物中。请你任选一处古迹或一件文物,将“
,让我心生敬意”补充完整,构成你的题目,写一篇文章。
示例一:《长城,让我心生敬意》
开头:
远远望去,长城犹如一条巨龙,蜿蜒在翡翠般的重峦叠嶂之上。沐浴在阳光中的长城,巍峨雄伟。如今长城已经历经数千年岁月,却依然充满了生命力。
【点评】开门见山,直接点明写作对象。并从整体上写出了长城的雄伟景象,沧桑岁月。
结尾:
“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中国龙将如同长城一般盘踞于世界的东方,正在苏醒,一旦腾飞,全世界都要为之震撼!
【点评】用了引用的修辞方法,议论抒情相结合,点明了文章的主旨。
示例二::《故宫,让我心生敬意》
开头:
朱红色的墙壁,金黄色的瓦片,壮观的城楼,烈日之下骄傲的闪着独属于自己的光辉。它们有一个共同的所属,那所属的名字叫做故宫。你一定梦见过它,在晨光照亮的地平线上一个模糊朦胧的影子,这是一种民族的记忆,在中华儿女的血脉中流淌。
【点评】用排比的修辞,整体勾画出了故宫的壮观景象。并由外观层面引申到精神层面,奠定了文章厚重的情感基调。
结尾:
故宫啊,就是这么神奇的地方,明明骨子里就充满了傲气,但是如果你想要讨厌上它,还真的挺难,也许这就是它的魅力所在吧。它有光明的一面,也有黑暗的一面;有高高在上的一面,亦不缺平易近人的一面。有些人也许会因为片面而将它否决,但是真正了解它的人,才会明白,它比我们想象的要伟大的多。而正是这些,才最终可以使我确凿地说:“故宫,这个地方,让我心生敬意。”
【点评】仿佛在跟故宫对话,概括了故宫的多面特点。最后总结出故宫的伟大,首尾呼应。
五、重点段落的描写
1、多角度观察,描写要按一定的顺序。
(1)定点观察法:可按空间顺序写,也可以按时间顺序写,要学会变换观察角度,或远观、或近看、或仰视,或俯瞰。
(2)移步换景法:按作者的行踪线索写,或者是和时间的先后来安排。
2、抓住景物的特征,结合各种感官感受,运用多种写作手法。
调动多种感官,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
运用多种写作手法:动静结合、联想和想象、修辞等。
3、描写景物时融入自己的思想感情,要围绕文章所确定的中心来描写。
有的同学在介绍一个博物馆时,把方方面面都介绍得很详细,每段的中心都不一样,这样就出现了中心不唯一的问题。例如有的同学写参观故宫博物院,一段介绍一件具体的展品,表现劳动人民精湛的技艺;另一段介绍一个展厅,表现统治者奢侈的生活,等等。这样中心就不唯一,可以重点写一个方面的内容。
4、点面结合:
面:按照一定的顺序,总体介绍。
如:进入展厅,真是…的景象
顺着走廊向前,我又看见…
又往前走,映入我眼帘的是…
点:具体介绍某一两个景物。
示例一:
忽然一个精致的四足鼎展现在我的面前。整个涂上了黄色的油彩,温润欲滴。其中一些细小的裂纹是自然生成的。四面分别是梅兰竹菊。其中美丽的兰花姿态各异,长长的叶子舒展着腰身。一只翠鸟站在茎上,红色的长嘴舒展着羽毛,目光有神。
讲解员阿姨说:“这只是一只很普通的鼎。”“那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完全做好呢?”“大概要几个月吧!”我瞪大了眼睛,我国古代的技艺真是太精湛了,每个小物件都是智慧的结晶。我顿时从心底产生了由衷的敬佩之情。
示例二:
在故宫中有一个长16.7米、宽3.67米、厚1.7米、重200多吨的大石雕,放在高高的底座上。据说是从北京西郊的房山运来的。我好奇地问讲解员:“古代交通很不发达,是怎么把它运来的呢?”讲解员感慨地说:“大石头都是在冬季运来的。先在路上洒水,结了冰,才能运。”真是太智慧了!而且我还看见石头上刻着很多巨龙的图案,真是神态各异,每条龙长着爪,目光炯炯有神,就像是要腾空飞去。我国古代的技艺真是太高超了,他们留下多么宝贵的财富啊!
【点评】示例一和示例二的中心都是赞扬了古代劳动人民高超的技术。通过描写物体的外观,并通过讲解员的话来表现。
示例三:
其中有一件展品,是一件破损的军大衣。上面有很多的弹孔和刀痕。听讲解员阿姨说:“这是一位无名的抗日英雄。他在树林中跟敌人奋战了几天几夜,为了保护战友的安全,把敌人全部吸引到自己身边。身中数弹后,依然坚持与敌人拼刺刀。”
我顿时对那些英雄产生了无限的敬畏之情。他们为了胜利,顽强抗争,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这里的每一件物品,都是一个动人的故事,都是一曲英雄的赞歌啊!
【点评】示例三主要表现抗日英雄不怕牺牲、英勇无畏的精神。是通过描写军大衣的外观和讲解员介绍当时的情况来展现的。
示例四:
在我面前出现了一个巨大的恐龙骨架。它是亚洲白垩纪时期最大的恐龙!体长12米,身高6米多,有4层楼高。它身体庞大,脖子很长,头很小。
甲龙的身上像披了一件盔甲,那是用来保护自己,不让食肉恐龙吃掉。甲龙尾巴上有一个大锤头,只要有食肉恐龙来吃它,它就用尾巴上的大锤头打食肉恐龙。这样食肉恐龙就会被赶走了。
讲解员阿姨说:“这种庞然大物在6千万年前不知为何就消失了,有的说是小行星撞击地球的结果,有的说是气候变化的原因。”
我太喜欢这个博物馆了,我学到了很多恐龙的知识,了解了物种的进化与演变。我对自然充满了好奇,我要通过书本和实践,探索更多的自然奥秘。
【点评】示例四表现了“我”乐于探索自然的奥秘。在介绍恐龙化石的时候,我们还可以选择一些有特点的恐龙,如会飞的恐龙,模拟的恐龙捕食的场景等等。
六、分析学生优秀作文。
示例一
题目:老地方,熟悉而又亲切。流连于图书馆、书店,我们畅游书海,与古往今来的智者对话;走进影剧院、音乐厅,我们尽情感受艺术的魅力;驻足于博物馆、美术馆,我们的眼界更开阔,精神更丰盈……这些有文化气息的地方,吸引着我们一去再去,并影响着我们的内心世界。或许,生活中还有些你经常去的地方,对你有着同样的意义。请以“老地方”为题,写一篇文章。
老地方
我坐在大巴车上摇摇晃晃地从市中心一路奔驰,看着远处的风景从高耸的城市楼房直到延伸到地平线尽处的戈壁。敦煌莫高窟,这个无数次在我脑海中浮现的古老传说,在哪里?
终于,一堵高大的近似于土堆的“墙”体进入了我的视野。它无尽地绵延着,“墙”体上无数个错落有致的黑洞,便是那些窟了吧。它们就像一道道伤痕,越往前走,就会发现的越多,叫人心惊胆战。外壁早已因千年的烈风和日晒而变得危危欲坠,在荒凉的戈壁上破旧却尊严地伫立着,似一位痛苦又苍老的长者,正挣扎地想要恢复昔日的荣光。我曾在梦中与这个地方无数次的相会,而如今我看到的,却是万分陌生的荒凉与凄惨:我不再熟悉它了!
踏入洞窟,室外刺眼的阳光仿佛不曾光临过这间阴暗的小窟,一切黑暗得仿佛从远古混沌中走来,黑暗中似乎飘来沉重又阴湿的气息。我细细地靠近壁面,努力地寻找着每一丝古旧的痕迹。这时一条长长的飞带吸引了我,我便随着它缓缓向前追溯,只见一个小小的仙子正演奏着乐器,他的裙带飞扬又舒展着,就像流动的银河一般,透过有些斑驳脱落的壁层仍能依稀分辨出曾经绚丽的色彩——是飞王。不同于课上放大的PPT上的图片,此刻的他在其他佛尊高大的形体下显得如此渺小,和他一样的还有很多的飞天。他们是最卑微的佛,只有在欢庆的时候他们才会载歌载舞地出现,但在经历了那次浩劫后,最渺小的他们却得以幸存。一回头,却发现对面的石壁上有一片凄楚的空白,在四周因年代久远而昏黄的壁画中显得犹为可怖——这不是我脑海中的那个敦煌。
100多年前,思坦因强行用胶将他所认为有价值的壁画粘走并带回德国,最终成为了西方人眼中的“探险英雄”。那块白色的石壁仿佛是一个民族文明的断篇,却不曾有人问津。莫高窟自开凿以来便在戈壁的风沙中屹立了千年,是中华文明的骄傲。在我梦中的敦煌里,没有了悲伤的过往和屈辱,有的只是千年的荣光和文明的辉煌。然而在这个我所熟识,连中国都曾为之骄傲的老地方,却只能在苦难与沧桑的摧残后沉吟着那些古老的故事。
我们的车远远地从莫高窟飞驰开了。远处,那座巨大的土墙缓缓地远离着我们——它的身上满负着无数的伤痕。那是一个国家的伤痕,更是一个古老的文明的伤痕。我们和它一样,面对历史远去的背影只能默默地感叹时光的无情。这个老地方刻在我心底的,是一种无声的传承与怀念。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在这里伫停,远去,不变的是一个民族对于历史的追思以及对未来的渴望,犹如将自己置身于时空里,和古今对话。敦煌会永远的在我心底的最深处,不会随时间而殆逝。
戈壁上的风起了。急风刮起散落的沙石,在一排排高耸的白杨中穿过,呼啸,似一个沧桑的老人无力地哼唱起古老的歌谣。那声音很沉重,却似穿透了每一层皮肤,一次又一次地击打着我的心。莫高窟在血红的晚霞里悄然消失在地平线的尽头,戈壁也被这霞光映得通红,似在流血一般,无限悲壮。
老地方,老悲伤。
【点评】文章的语言很成熟,情感很厚重,字里行间浸透着莫高窟的沧桑。不仅描写了莫高窟的外观,选取典型的景物,突出它的特色;更联系了它古老的历史。倒数第二段对景色的描写,并将它比喻成沧桑的老人,更浸透着它的悲凉。
示例二
参观科技馆
科技,一个陌生而又熟悉的词语。科技,一个让全人类欣欣向荣的词语。科技,一个充满乐趣的科学世界。科技让我们展望未来,期待科学的发展与创新。“哇!看!那就是科技馆!”同学们的脸贴在窗户上,恨不得插上翅膀,立马飞进科技馆。提起爱因斯坦、牛顿、爱迪生、居里夫人等等,大家的脸上都充满了敬仰。他们都是世界上有名的大科学家,为世界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想着想着,我们走进了科技馆。
初入眼帘的,不是太空飞船,也不是火箭模型,而是同学们认真观察的样子,我感受到了一颗颗对科学热爱的心。
“瞧!这里有显微镜!”同学们争先恐后的往前挤。可我却对四周充满了好奇。不知不觉中,来到了二楼。
这里的一切是那么奇妙。我东望望,西瞧瞧。只听见“砰”的一声响,我们的头齐刷刷的转了过去。一个大铁球正砸着一块并不怎么厚的玻璃,那位掌控铁球的叔叔无论怎么用力砸,也砸不破。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因为那是一种高科技的夹丝玻璃,是用来保护人们安全的。听到这里,我对科技馆的兴趣逐渐浓厚起来。我迫不及待找到电梯,向三楼跑去。
眨眨眼,看见满天星光。我站在三楼电梯旁愣住了,我仿佛进入了广袤无垠的宇宙中。回过神来,向里走去。走进太空舱,感受一下睡太空舱的滋味;穿上宇航服,体验一下当宇航员的感觉;不知何时,来到了一个环形楼梯旁,我信步走了上去。
四面墙上印着苍穹,好似在宇宙中漫步。恍惚间,突然有一种抬手便可握住星辰的感觉。正如李白所说:“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置身这里,竟让人流连忘返。不禁感叹:“祖国的科技真是日新月异”
看过夹丝玻璃,拥抱过美丽星辰,我却还从未见过如此可爱的小东西。刚刚还坐在那里画画的小机器人,现在又唱着流行歌“小苹果”,让周围的人忍俊不禁。它还可以与你比赛臂力,还会和你说话,非常智慧又可爱。
参观的时间就要到了,突然间,不想离去。只愿留住这美好的时光。科技不断创新,不断发展,我们展望科技,也享受科技带来的幸福生活。
走出科技馆,我们的心还在畅想之中,让我们插上科技的翅膀,翱翔在美好的未来!
【点评】文章以游踪为顺序,条理清楚。几件展品的描写,与“我”获得的感受相结合,突出了它们的奇妙的科技效果。本文的语言是一大特色,充分表现了我们的新奇、兴奋的心情。例如动作描写“同学们的脸贴在窗户上”表现了同学们对科技馆的渴望;“仿佛我已不在地球母亲的怀抱里,而去了宇宙父亲的身旁”用了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我仿佛置身于太空的奇妙感觉。文章中心突出,表现了同学们探索科学奥秘的愿望。
示例三
参观王羲之故居
著名的大书法家王羲之,被人们誉为“书圣”。星期天,我和几个同学怀着对大书法家的仰慕和崇敬之情,参观了“书圣”故居。
来到故居门口,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五个苍劲有力的大字一一王羲之故居。大门两旁蹲坐着两只威武雄壮的石狮子,好像两名卫士,日夜守卫在门前。进入大门,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个微波荡漾的墨绿色的大水池。池边垂柳悬丝,鲜花盛开,怪石嶙峋,倒映水中,构成了一幅壮观的自然画。据说,这里是当年王羲之苦练书法的地方。由于,“临池学书,池水尽墨”。因此得名洗砚池。
沿着池边往西走,便是一条曲折的长廊——墨华轩。墨华轩是仿古建筑,轩内数百块石碑上,留下了历代书法家精湛的作品,龙飞凤舞,别具风格。其中,以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最令人赞叹,里面有20多个“之”字,竟无一字字形相同,每个字都有独特的风格,可见他练字的功力极深啊!导游告诉我们:王羲之当年苦练书法,有一次,他边吃饭边揣摩写字之事,竟把墨汁当成蒜泥蘸着吃了。听完这个有趣的故事,我不禁笑起来,但静心一想,这正是书圣之所以成名的诀窍吧!
站在墨华轩的尽头往右看,洗砚池北面是座高大雄伟的塑像——羲之青铜立像。只见他一手握笔,另一手背在身后,昂首挺胸,神采奕奕,仿佛正在挥毫书写一幅佳对。这轩昂的姿势,给人以蓬勃向上的力量。
铜像背后就是“琅琊书院”。它是晋代时期的建筑,里面摆放着古桌、古凳。从那残缺的文物上可以看到王羲之和他的儿子王献之的笔墨真迹。还有故居出土的书法用品及晋代器物等。那些真迹“飘若浮云,矫若惊龙”,虽然历经年代已十分久远,墨迹却仍然像未干的样子,真不愧为书坛的珍品。
走出琅琊书院,我们又参观了晒书台、砚碑亭、晋墨斋、石拱桥等各处景点。不论走到哪里,都会使我触景生情,联想到当年书圣王羲之专心研究书法艺术的一幕幕动人情景,心里充满敬意。最后我们穿过一片翠绿的竹林,沿着池边又回到大门口,伫立在“洗砚池”三个大字前,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我酷爱书法,但不知从何做起,今日一游,真是受益匪浅啊!
【点评】文章中心很明确,赞扬了王羲之的书法技艺,表达了对王羲之的崇敬之情。选取了比较有代表性的景物,如洗砚池、王羲之像、书法作品、用品等,都能突出王羲之书法造诣的精湛。文章也结合联想等手法,再现了王羲之当年练习时的情景,使文章的内容更加丰富、生动。
【练习】
请以“那里,真让我留恋”为题写一篇记叙文。(我们仅以“参观”为题材,完成这篇作文。)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0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