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二+必修三必背知识点

文档属性

名称 必修二+必修三必背知识点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4.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科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1-07-02 20:10:47

文档简介

生物的变异必背知识点
一、生物可遗传变异: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畸变
1.基因突变:DNA分子中发生一个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
发生时间:主要是有丝分裂间期
特点:普遍性、随机性、不定向性、低频性、大多有害性
意义:产生新的基因
分类:a自发突变:自然状态下突变频率较低。b人工诱变:人为创造突变环境,大幅提高突变率
2.基因重组:有性生殖产生生殖细胞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重新组合
时间:减数第一次分裂,如:AaBb产生ab 、AB 、aB、Ab四种配子的过程。
实例:亲子代之间的差异来源、同胞兄妹之间差异。“一猪生九仔,连母十个样”
类型:自由组合、交叉互换
意义:基因重组是生物变异的来源之一,对生物的进化有重要意义。
3.染色体畸变:
(1)染色体结构变异:缺失、重复、易位、倒位
(2)染色体数目变异:非整倍体变异、整倍体变异
图的识别 : 一倍体
二倍体
三倍体
单倍体:由生殖细胞(花粉、动物卵细胞)发育而成的个体,如雄蜂
二、生物育种
1. 单倍体育种——原理:染色体畸变、
优点:明显缩短育种年限,易得到纯种
2.多倍体育种——原理:染色体畸变
方法:用秋水仙素来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秋水仙素能抑制纺锤体的形成,
导致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两极,使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低温处理可达到相同的效果。
特点:获得营养价值更高的多倍体新品种,果实大,但结实率低
3.杂交育种——原理:基因重组
4.诱变育种———原理:基因突变
利用物理因素(X射线、紫外线)或化学因素(亚硝酸)处理生物,使其发生基因突变。
例如:青霉素高产菌株的选育,太空椒培育
优点:明显提高突变频率,在较短的时间里获得更多的优良变异类型(但不定向)
5.转基因技术——原理:基因重组
优点:跨越物种界限,目的性强,可获得人类需要的生物产物。打破物种界限,定向改造生物。
例如:植物合成动物蛋白,细菌合成人胰岛素
争论: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
一种观点: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不安全,要严格控制。
另一种观点: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是安全的,应该大范围推广
三、人类遗传病: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人类疾病。分为单基因、多基因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1.单基因遗传病: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病(或单个基因异常引起的遗传病)
由显性致病基因引起:如多指,并指,软骨发育不全,抗维生素D佝偻病;
由隐性致病基因引起:如,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白化病、先天性聋哑、苯丙酮尿症。
2.多基因遗传病:受两对以上等位基因和环境共同控制的人类遗传病。
如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哮喘病和青少年型糖尿病,发病率比较高,不易与后天获得性疾病区分
3.染色体异常遗传病:由染色体异常引起的遗传病。如21三体综合征,猫叫综合征
4.人类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
通过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等手段,对遗传病进行检测和预防,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的预防遗传病的产生和发展。
1)产前诊断是在胎儿出生前确定是否患有遗传病或先天性疾病。2)遗传咨询是向咨询对象提出防治对策和建议。
3)人类基因组计划:目的是测定人类基因组的全部DNA序列,解读其中包含的遗传信息。
人类基因组应该测定22条常染色体和两条性染色体(X、Y)上的基因。(即人类基因组应该测24条染色体)
四、生物的进化
1.达尔文进化论内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
以他所处时代的科学无法解释为什么生物会出现变异,因此他的学说中没有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及基因频率定向改变等内容。(此学说的局限)
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以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
基本内容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繁殖的单位;2.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3.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4.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3.进化的必背知识点
1)突变和基因重组(不定向)只是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生物进化方向由自然选择决定。
2)进化基本单位——种群.
3)生物进化的实质: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
4)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的形成。不同种群之间一旦产生生殖隔离,就不会有基因交流。
但物种形成不一定必须经过地理障碍,比如同地的物种形成——多倍体产生
5)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生物多样性主要包括:遗传(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的原因是由于物种间长时间的共同进化。
五、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
调查的疾病类型:应该选择单基因遗传病,如白化病、色盲
调查发病率——应该选择人群中,范围应比较大。如不可在校园里统计白化病的发病率
调查遗传方式——应该选择患病家族,并绘制遗传图,得出遗传方式
内环境稳态必背知识点
1.植物的激素调节
1)生长素化学本质:吲哚乙酸(IAA),是一类小分子有机物。
2)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产生:产生于生长旺盛的部位。如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如幼桃桃核被虫蛀后将不再生长。
运输: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向重力运输、背光运输
3)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一般情况下,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甚至杀死植物
顶端优势的原因: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在侧芽处积累,抑制了侧芽生长。
4)生长素类似物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涂在未授粉的雌蕊的柱头上,促进子房壁发育成无籽果实(无籽番茄)。
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涂在枝条的形态学下端,能促进扦插枝条的生根。
其他植物激素的作用
赤霉素: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成熟。(分生组织、幼叶、胚)
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和细胞分化。 (根、胚、果实)
脱落酸: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根、茎、叶、绿色果实)
乙烯:促进果实成熟。是唯一的气体植物激素。(成熟果实、茎的节、衰老的叶子)
植物生长调节剂: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
大多数情况下,不是单独一种激素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的平衡作用控制着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如组培中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比例合适回家促进根茎叶分化
在胚芽鞘实验中,产生生长素的部位是 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
向光弯曲部位在 生长素的运输方式主要是
胚芽鞘向光弯曲的原因是
生长素在植物体中相对集中在
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
2.内环境
单细胞生物与环境的物质交换
生活在水中的单细胞生物,可以直接从水里获取生存所必需的养料和氧,并把废物直接排入水中。
人体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以下物质不属于内环境成分:血红蛋白、载体、呼吸氧化酶、核酸
稳态的调节机制 :神经—体液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细胞代谢的进行离不开酶,酶的活性又受温度、pH等因素的影响。只有温度、pH等都在适宜的范围内,酶才能正常地发挥催化作用。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必背知识点
1.神经调节
1)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和腺体)组成。
神经元的结构与功能:神经系统由神经元和胶质细胞组成。一个神经元包括胞体、树突、轴突。
神经元是一种可兴奋细胞,在受到刺激后会产生神经冲动并沿轴突传送出去。
3)神经纤维的两种状态
A.静息状态:神经纤维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此状态为极化状态。细胞对K+的通透性较大,K+ 外移(主动转运),导致极化状态。
B.兴奋状态:神经纤维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此状态为反极化状态。神经纤维膜受到刺激时,细胞对Na+ 通透性较大,钠通道打开,Na+ 内移(主动转运),导致反极化。
4)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双向传导)
当神经纤维某处受到刺激时,这个部位的膜两侧出现暂时性电位变化,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而邻近的未兴奋的部位仍然是内负外正(如图一)。在兴奋部位和未兴奋部位之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而发生电荷移动,这样就形成了局部电流。在神经系统中,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电信号的也叫神经冲动。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
(图一)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单向传导)
突触的类型:轴突——树突 ,轴突——细胞体
突触的结构: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胞吐)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原因: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突触处信号的传递方式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各级中枢的功能 :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的调节中枢,还与生命节律等的控制有关。脑干——有许多维持生命必要的中枢,如呼吸中枢。大脑皮层——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是感觉的产生场所。
小脑: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 脊髓: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
人脑的高级功能(大脑皮层是人体中最高级的神经中枢)
运动性失语症——白洛嘉区受损病人失去说话能力
中央前回是运动区,中央后回是体觉区。
1.未受到刺激时(静息状态)的膜电位 ___________ 兴奋部位的膜电位是
2.兴奋区域的膜电位: ____________,未兴奋区域的膜电位:_______________
3.兴奋区域与未兴奋区域形成______________ ,这样就形成了_____________
4.电流方向在膜外由____________流向__________,在膜内由_______________流向_____________
5.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特点:_____________
6.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通过的结构是 ,信号传递形式是
4.体液调节:包括激素调节和
内分泌腺:无导管,细胞分泌物直接进入毛细血管,随血液运输的腺体,如甲状腺、性腺
激素:在人体内,由内分泌腺分泌、随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的、在血液中含量微少,但调节作用却很显著的物质,叫做激素。
激素调节的特点: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激素种类多、量极微,既不组成细胞结构,又不提供能量,也不起催化作用,而是随体液到达靶细胞,使靶细胞原有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
(1)下丘脑和垂体
下丘脑释放:促激素释放激素或抑制素释放激素,作用的靶腺体是垂体
垂体:分为神经垂体和腺垂体
神经垂体:分泌抗利尿激素和催产素
腺垂体 : 长生促激素、生长激素、催乳素等
(知道相应的激素缺乏症和激素过多的症状)
(2)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
下丘脑释放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至垂体,垂体释放促甲状腺激素至甲状腺,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
反馈调节:当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又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进而使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体内的甲状腺激素含量不至于过高。又如血糖调节。
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体温调节:下丘脑是神经中枢;汗腺、毛细血管是散热结构;肌肉、肝脏是产热结构。
水盐调节:下丘脑是神经中枢;尿量、主动饮水是方式。(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合成分泌,由垂体释放)
血糖调节:胰岛素降低血糖水平;胰高血糖素升高血糖水平
(注意它们本身的作用效果影响它们分泌的反馈调节)。
5.免疫调节
免疫系统组成: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活性物质;主要功能:防卫、监控、清除
第一道防线:人体的皮肤、粘膜等
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第三道防线:(免疫应答) 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
(1)细胞免疫:
(2)体液免疫 抗原(不一定是蛋白质)、抗体(是蛋白质,由浆细胞分泌);
(3)免疫学的应用
1、疫苗的发明和应用。被动免疫、主动免疫
2、用人工标记的抗体检测组织中的抗原。
3、器官移植:组织相溶性抗原(HLA)要达到50%以上。
(4)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
艾滋病的的全称、病原体及其存在部位
全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病原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侵染部位:T淋巴细胞。
艾滋病发病机理、症状
HIV侵入人体后与T淋巴细胞相结合,破坏T淋巴细胞,使免疫调节受到抑制,并逐渐使人体的免疫系统瘫痪,功能瓦解,最终使人无法抵抗其他病菌、病毒的入侵,或发生恶性肿瘤而死亡。
艾滋病流行与预防
6.种群和群落
(1)种群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概念: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形成种群
基本特征:一、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二、出生率和死亡率。三、迁入率和迁出率。
四、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五、种群的空间特征
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方法一:样方法(适用于植物或者运动能力小的动物) 方法二:标志重捕法
种群的分布型:集群分布、均匀分布、随即分布
种群的存活曲线:凹型(贝类、树蛙)、凸型(人)、对角线型(水螅)
(2)种群的数量变动及数学模型
“J”型曲线:条件: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实验室)等条件下,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建立模型:t年后种群数量为:
“S”型曲线:条件: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当种群数量达到一定值时,种内斗争加剧,种间捕食出现。会出现K值,K/2时增长率最大。
环境容纳量(K值):在环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建立自然保护区,提高环境容纳量,是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降低环境容纳量,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
(3)研究种群数量的意义
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很多,气候、天敌、食物、传染病等,大多数种群数量总是在波动中,在不利的条件下,种群数量还会急剧下降甚至消亡。
种群数量的调节因素:外源性调节因素:气候、温度、湿度、寄生、捕食
内源性调节因素:行为调节和内分泌调节
7.群落
(1)群落:一定时间,一定区域内所有不同生物种群的集合称为群落,包括所有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1)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物种丰富度)
2)种间关系:捕食、竞争、寄生和互利共生。
3)群落的空间结构:垂直结构(分层)和水平结构(镶嵌)
垂直结构:植物的垂直结构与对光的利用有关,动物的垂直结构与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有关。
(2)生态位:指物种利用群落中各种资源的幅度以及该物种与群落中其他物种相互关系的总和。它代表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作用和重要性。
生态位重叠:完全重叠和部分重叠。当完全重叠,又资源有限时会发生竞争排除。
(3)群落的类型:森林(北方针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热带雨林)、草原、荒漠、苔原
(4)群落的演替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种群被另一个种群代替的过程称为演替。
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的演替。如: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
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
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人类可以砍伐森林、填湖造地、捕杀动物,也可以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甚至可以建立人工群落。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8.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类型 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
生态系统的结构 结构: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营养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太阳能大约只有1%以可见光的形式,被生态系统的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转化成为化学能,这样太阳能就输入到了生态系统的第一营养级。
第一营养级的能量:①一部分在生产者的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了;②一部分用于生产者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储存在植物体的有机物中。③一部分随着残枝败叶等被分解者分解释放出来,④另一部分则被初级消费者摄入体内。
能量流动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注意:物质利用可逆,能量利用不可逆,只能多级利用)
2)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多吉利用,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还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物质循环的概念和特点
概念: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的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物质循环。 特点:全球性。
4)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 (温室效应)
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1)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称为物理信息。
化学物质,诸如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等代谢产物以及动物的性外激素等是化学信息。
动物的特殊行为,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也能够传递某种信息,即生物的行为特征可以体现为行为信息(蜜蜂跳舞、孔雀开屏)。
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信息还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2)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一是提高农产品或畜产品的产量;二是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2)抵抗力稳定性(抵抗干扰后恢复)和恢复力稳定性(遭受破坏后恢复)
食物网越复杂,营养结构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越大,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小。
3)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一方面要控制对生态系统干扰的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另一方面,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
生态环境的保护
人口增长对生态系统环境的影响 过度利用耕地和开垦出更多的农田;人类还有多种物质和精神需求;人口增长过快,还在消耗大量自然资源的同时加剧了对环境的污染,增加了治理的成本和难度。
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和生物多样性锐减等。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意义: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潜在价值、直接价值、间接价值(生态功能,这也是最要的价值))
措施:就地保护和易地保护,对于濒危物种可以建立精子库或者在基因层面保护。在“减数分裂”教学中的专题引申
一、 同源染色体的识别依据——同源染色体的定义,即:
大小长度相同,形状(着丝粒的位置)相同,来源(颜色)不同
例:右图几组染色体中,属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是:D、E
二、各期的染色体、DNA、同源染色体、四分体等数量计算
该种题型主要有两种出题方法:
1.给出减数分裂某个时期的分裂图,计算该细胞中的各种数目。
例:计算右图中染色体、DNA、同源染色体和四分体的数目
(1)染色体的数目=着丝点的数目
(2)DNA数目的计算分两种情况:
①当染色体不含姐妹染色单体时,一个染色体上只含有一个DNA分子;
②当染色体含有姐妹染色单体时,一个染色体上含有两个DNA分子。
(3)同源染色体对数:减Ⅰ分前的间期和减Ⅰ 为本物种染色体数目的一半,减Ⅱ及以后对数为零
(4)在含有四分体的时期(四分体时期和减Ⅰ中期),四分体的个数等于同源染色体的对数。
(答案:染色体 4条 ;DNA  8个;同源染色体 2对;四分体  2个)
2.无图,给出某种生物减数分裂某个时期细胞中的某种数量,计算其它各期的各种数目。
例:人的体细胞中有46条染色体,计算减Ⅰ后期和减Ⅱ后期的染色体、DNA、同源染色体的数目。
分析:现以教材27页图为例把减数分裂各期的各种数目归纳如下表:
依据左上表数据绘制减数分裂各期染色体(实线)、DNA数量(虚线)变化图像,如右上
三、细胞分裂图的识别
给出几个细胞分裂图,判断分别属于什么分裂方式(有丝分裂、减Ⅰ、减Ⅱ)及什么时期。
方法:可归纳成6个字,即:看特点,找同源
减Ⅰ分裂有同源染色体,而且出现联会、同源染色体分离
有丝分裂有同源染色体,而减Ⅱ分裂各期的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
看书本30页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中的差异——包括是否均等分裂,形成的生殖细胞个数等
第三章必备知识点
1.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
1928年格里菲思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说明: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体内存在“转化因子”。
1944年艾弗里通过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证明:DNA才是使R型转化成S型菌的“转化因子”。
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完成了噬菌体侵染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烟草花叶病毒的成分中只有RNA去感染烟草后才出现斑病证明:RNA是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资。
因为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所以说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关注书本中的元素示踪法,还有噬菌体感染实验中的被标记元素的去处)
注:所有细胞生物都有DNA和RNA,DNA就是遗传物质。病毒只含一种核酸DNA 或RNA,那它们的遗传物质就是DNA或RNA。
2.DNA分子结构和特点(DNA分子双螺旋结构,1953年由沃森和克里克提出)
(1)DNA分子结构
1)DNA分子是由两条链组成。这两条链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
2)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对排在内侧
3)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
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腺嘌呤A一定与胸腺嘧啶T配对;鸟嘌呤G一定与胞嘧啶C配对。
(看书本笔记内容,关于DNA中各种碱基在不同链中的比例问题)
(2)基因和遗传信息的关系: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遗传信息:指DNA中四种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
(3)DNA分子的复制(从这些方面归纳:场所、模板、原料、产物、酶、能量、碱基互补配对)
1)时间:有丝分裂的间期和减数Ⅰ的间期
2) 过程:DNA的复制是指以亲代DNA为模板,合成子代DNA的过程。DNA分子首先利用细胞提供的能量在解旋酶的作用下,把两条螺旋的双链解开,这个过程叫做解旋。然后以解开的每一段母链为模板,在DNA聚合酶等酶的作用下,利用细胞中游离的四种脱氧核苷酸为原料,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各自合成与母链互补的一段子链。随着模板链解旋过程的进行,新合成的子链也在不断的延伸。同时,每条新链与其对应的模板链盘绕成双螺旋结构。
3)特点:半保留复制、边解旋边复制
4) DNA分子复制的实质及意义
实质:DNA分子的复制是一个边解旋边复制的过程,复制需要模板、原料、能量和酶等基本条件。DNA分子独特的双螺旋结构和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保证了复制能够精确、准确的进行。
意义:DNA分子通过复制,将遗传信息从亲代传给子代,保持了遗传信息的连续性。
3.基因的表达——转录和翻译
(1)转录:
场所: 主要在细胞核(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也可)
模板: DNA的一条链为模板
原料: 4中核糖核苷酸
原则: 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U)
产物: mRNA(出核孔,至细胞质中)
意义:信息从DNA传递到RNA上
(2)翻译:
场所: 核糖体
原料: 氨基酸
模板: mRNA
转运工具: tRNA
原则: 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产物: 蛋白质
(3)中心法则
(黑色的两个箭头只能发生在少数的RNA病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