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 5.2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 课件(共40张PPT)+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 5.2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 课件(共40张PPT)+练习(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0-07-31 08:51:15

文档简介

第二节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
课后篇巩固提升
基础巩固
美籍华裔青年谷岳从北京出发,历时3个月,搭车88次,穿越亚洲和欧洲,最终到达德国柏林,完成了搭车去柏林的梦想。下图为此次旅程线路示意图。据此完成第1~2题。
1.从北京到柏林经过的自然地带类型主要有(  )
①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②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③温带草原带 ④温带荒漠带 ⑤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⑤
C.①③④⑤
D.②③④⑤
2.沿途自然地带变化反映出的地域分异规律及其形成的主导因素主要是(  )
A.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气候
B.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热量
C.地方性分异规律—地热
D.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水分
解析第1题,北京为温带季风气候,哈萨克斯坦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土耳其为地中海气候,柏林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因此自然地带主要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荒漠带、温带草原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第2题,从北京到柏林是从沿海到内陆再到沿海,反映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其主要的影响因素为水分。
答案1.C 2.D
读我国某大地形单元自然地带变化图,完成第3~4题。
3.导致图中自然地带A~E更替的主导因素是(  )
A.地形差异
B.热量差异
C.降水差异
D.河流分布
4.图中A地植被类型是(  )
A.常绿阔叶林
B.常绿硬叶林
C.落叶阔叶林
D.针阔叶混交林
解析第3题,根据经纬度和轮廓可以判断本区为青藏高原地区,青藏高原海拔高,地势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升高,来自海洋的水汽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这是造成自然地带更替的主要原因。第4题,A地位于雅鲁藏布江谷地附近,地势较低,纬度较低,热量充足,植被类型为常绿阔叶林。
答案3.C 4.A
读世界某著名山地植被分布示意图,完成第5~7题。
5.该山可能位于(  )
A.非洲
B.亚洲
C.北美洲
D.欧洲
6.该山两坡基带植被分布存在明显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
A.北坡纬度低,热量条件好
B.南坡为向阳坡,气温高
C.北坡为背阴坡,蒸发量较小
D.南坡为迎风坡,降水多
7.甲的植被类型及随着纬度的升高该植被类型在山地分布海拔的变化的组合,正确的是(  )
A.针叶林—逐渐降低
B.常绿阔叶林—逐渐降低
C.针叶林—逐渐升高
D.常绿阔叶林—逐渐升高
解析第5题,该山地基带分布有热带雨林、热带疏林草原,因此可判断该山位于赤道附近,且海拔接近6
000米,最可能为非洲的乞力马扎罗山。第6题,由图可知,该山南北两坡基带植被均为热带植被,故两坡热量条件差距不大;南坡基带为热带雨林,且雪线较低,说明该坡降水较多,为迎风坡。第7题,甲自然地带海拔比热带疏林草原高,比落叶阔叶林低,因此应为常绿阔叶林;随纬度升高,气温逐渐降低,该植被类型在山地分布海拔也应降低。
答案5.A 6.D 7.B
8.读北半球中纬度某山地自然地带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自然地带的分异体现了什么地带性规律?它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2)图中森林带一般属于哪类森林自然地带?该自然地带在南、北坡分布差异的产生原因是什么?
(3)北坡森林带上、下均有丰富的草场资源。为了充分利用草场资源,当地牧民一般把       带(图中自然地带)作为夏季牧场。?
解析第(1)题,该图为同一座山脉随着海拔的不同而分布不同的自然地带,故为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形成原因是随着海拔的变化,水热状况不同,自然环境要素间物质、能量交换差异很大,自然景观也相应地呈现垂直变化。第(2)题,由材料可知,该处森林带位于海拔4
000米左右,气温较低,且位于山地草原之上,故为针叶林。据图可知该森林带南坡海拔较高,且分布较为狭窄,而北坡分布海拔较低且分布较宽,可推出北坡降水比南坡降水多。第(3)题,夏季,气温较高,海拔比较高的高山草甸区也可以作为牧场放牧,而海拔较低的山地牧场可以休养生息,到了冬季,海拔比较高的高山草甸区因为气温低而不能放牧,只能在海拔较低的山地草原牧场放牧,所以把高山草甸作为夏季牧场可以充分利用草场资源。
答案(1)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产生原因:随着海拔的变化,水热状况不同,自然环境要素间物质、能量交换差异很大,自然景观也相应地呈现垂直变化。
(2)针叶林带。北坡降水比南坡降水多。
(3)高山草甸
素养提升
下图为我国东部地区某城市街道机动车道与两侧非机动车道绿化隔离带的景观对比照片,拍摄于某年3月25日。数年前,两侧的绿化隔离带按同一标准栽种了常绿灌木;而如今,一侧灌木修剪齐整(左图),另一侧则杂树丛生,灌木零乱(右图)。拍摄当日,这些杂树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据此完成第1~2题。
1.当地的自然植被属于(  )
A.常绿阔叶林
B.落叶阔叶林
C.常绿硬叶林
D.针叶林
2.图示常绿灌木成为我国很多城市的景观植物,制约其栽种范围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气温
B.降水
C.光照
D.土壤
解析第1题,由题中日期“3月25日”和“杂树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可推知该地植被在冬季时树木落叶,春季时长出新叶,说明此地位于我国北方地区,所以当地的自然植被为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植被,分布于我国南方地区;常绿硬叶林是地中海气候区独有的植被,我国无地中海气候分布;针叶林分布于较高纬度地区,不符合题意。第2题,由于常绿灌木冬季不落叶,所以成为我国很多城市的景观植物。景观植物的最大用途就是营造城市景观,因此需要保持常绿。而我国北方地区冬季气温低,大多数植物都在冬季落叶,故制约常绿灌木栽种范围的主要自然因素是气温,气温低,热量不足,则会制约常绿灌木的栽种范围。
答案1.B 2.A
读沿某半岛甲、乙两地所做的自然环境剖面图,完成第3~4题。
3.图中③植被带形成的原因是(  )
A.处于东北信风迎风坡,降水较多
B.位于山脉东侧,是西南季风的背风坡,降水较少
C.受西风带和副热带高压带交替控制,降水较少
D.受赤道低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降水较多
4.图中①植被带的分布反映了(  )
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C.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D.地方性分异规律
解析第3题,③植被带主要位于山脉(西高止山)东侧,位于西南季风的背风坡,降水较少,为热带草原带。第4题,①植被带所处纬度较低,距海近且位于山脉西侧,位于西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比较多,形成热带雨林带,是地方性分异规律的表现。
答案3.B 4.D
下图为我国某山地北坡甲、乙、丙三地垂直自然地带随海拔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第5~6题。
5.该山地可能是(  )
A.秦岭
B.南岭
C.昆仑山
D.喜马拉雅山
6.甲、乙、丙三地垂直自然地带的类型组合存在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A.光照
B.水分
C.海拔
D.热量
解析第5题,读图,根据图中冰雪带的海拔判断,该山地可能位于青藏高原地区,排除A、B两项;根据材料,山地北坡是暖温荒漠带,海拔1
000—1
500米,位于第二级阶梯,可能是昆仑山,C项正确。喜马拉雅山北坡海拔约4
000米,D项错误。第6题,根据材料,图示山坡为北坡,属于背阴坡,有林地分布。光照、热量条件较南坡差,植被类型变化大致是荒漠—荒漠草原—草原—森林草原—草原—草甸,所以影响垂直自然地带的类型的主导因素是水分,B项正确。
答案5.C 6.B
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植被生长期是指一个地区在一年内适合植被生长的时间。植被生长期因纬度、海拔和植物种类而异。泰加林一般以日均温连续5天≥10
℃的天数计算其生长期。泰加林原是指西西伯利亚带有沼泽化的针叶林,现泛指亚寒带针叶林。泰加林的分布(如下图所示)从大陆的东海岸一直到西海岸,形成壮观的茫茫林海,几乎跨了半个地球。
(1)根据泰加林分布的纬度位置,指出其生长习性。
(2)泰加林横贯沿海和内陆,平原、高原与山地,其分布几乎跨越半个地球,请分析其形成原因。
(3)解释泰加林分布在大陆西岸纬度较高,而大陆东岸则纬度较低的原因。
(4)推测影响泰加林分布最北界的因素,并说明理由。
解析第(1)题,泰加林主要分布在北半球高纬度地区和部分高海拔地区,这些地区冬季寒冷漫长,夏季温暖短暂,所以其生长习性应耐寒;暖季生长快,冬季休眠;因冻土广布,根系较浅,向四周发育较多。第(2)题,泰加林分布大致沿纬线呈东西走向,沿海和内陆的差异主要是水分,说明北半球中高纬度沿海和内陆的水分条件相差不大,因为纬度较高,整体降水较少,蒸发量小,且有积雪融水,所以其水分条件对泰加林的影响较小;平原、高原与山地都有分布,说明地形和土壤条件对其分布影响较小,北半球中高纬度冻土广布,土壤贫瘠,其生长需要的养分主要来源于分解枯枝落叶;根据材料泰加林一般以日均温连续5天≥10
℃的天数计算其生长期,且泰加林沿纬度分布,说明其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为热量。第(3)题,由上题可知,影响泰加林分布的主要因素为热量,大陆西岸有暖流流经,热量条件相对较好,东岸受寒流影响,气温较低,故西岸分布纬度较高,东岸分布纬度较低。第(4)题,结合前面分析可知,影响泰加林分布的主要因素为热量。结合材料“日均温连续5天≥10

的天数计算其生长期”可知,其最热月气温应达到其生长期的最低温度。
答案(1)由于高纬地区和部分高海拔地区气候寒冷,所以泰加林具有耐寒特点;极夜和低温期间,有较长的休眠期;有冻土现象,根系有横向生长的特点;夏季短促,有可以利用短暂的夏季和极昼现象快速生长的特点。
(2)气候严寒,降水虽然少,但蒸发更弱;冬季积雪量大和冻土现象,使泰加林地带水分条件较充足,因而水分对泰加林分布影响较小。泰加林地带土壤发育深受冻土和沼泽影响,土质贫瘠,树木通过自身分解枯枝落叶提供养分,因而泰加林地带地形和土壤条件对其分布影响较小。泰加林地带对树林生长的限制因素是热量条件,因而其分布沿纬线延伸。
(3)大陆西岸有暖流流经,增温使其分布纬度较高;大陆东岸有寒流流经,降温使其分布纬度较低。
(4)热量;其生长期一般以日均温连续5天≥10
℃的天数计算,因此最热月日均温≥10
℃。(共40张PPT)
第二节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
必备知识
自主检测
一、地域差异
1.形成
(1)地域特征的形成是地域外部条件与内部物质、能量运动的结果。
(2)地域外部条件包括太阳辐射量、距海远近等。
①同纬度地区
必备知识
自主检测
②不同纬度地区
低纬地区与高纬地区吸收的太阳辐射量不同,使得水
循环、生物循环等物质迁移的数量存在差异,从而形成热带与
寒带不同的景观。
2.空间尺度
必备知识
自主检测
二、陆地地域分异规律
1.陆地自然地带
自然环境存在由赤道到两极的规律性变化,形成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横穿整个大陆的自然地带,以及中纬度地区在一定范围内东西向延伸、南北向更替的自然地带。
必备知识
自主检测
世界气候类型与陆地自然地带分布的对应关系如下图所示。
必备知识
自主检测
实践链接从北京到海南岛旅游沿途会经过哪些主要的自然地带?
提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热带雨林带。
必备知识
自主检测
2.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3.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在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向大陆内部也产生了地域分异,呈现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的有规律变化。
必备知识
自主检测
三、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1.形成原因:高大山体随着海拔的变化,水热状况不同,自然环境要素间物质、能量交换差异很大,自然景观也相应地呈现垂直变化。
2.分异规律:
(1)从山麓到山顶,分布着不同的景观带,构成垂直带谱。
(2)山麓与陆地自然地带一致。
(3)垂直带变化与其所在纬度向较高纬度方向上的陆地自然地带变化相似。
必备知识
自主检测
四、地方性分异规律
1.概念:受地形、岩石风化物等地方性因素影响,通过物质与能量再分配,形成了尺度较小的地域分异。
2.案例:温带湿润区植被随高度变化
必备知识
自主检测
1.判断题
(1)地域外部条件包括太阳辐射、距海远近等。
(  )
(2)造成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出现的基础是热量。
(  )
(3)在温带湿润区,其植被类型一定是温带落叶阔叶林。
(  )
答案:(1)√ (2)× (3)×
2.地中海气候对应的植被类型是(  )
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B.热带雨林
C.温带落叶阔叶林
D.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答案:D
必备知识
自主检测
3.同样高度的山脉所处纬度越高,垂直带谱(  )
A.越复杂
B.越简单
C.一样
D.或复杂或简单
答案:B
必备知识
自主检测
读图,完成第4~5题。
4.图中从A到B的自然景观变化体现了(  )
A.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B.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C.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D.地方性分异规律
5.影响图中从C到D自然景观
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  )
A.热量
B.水分
C.地质
D.地形
答案:4.B 5.B
探究一
探究二
当堂检测
陆地地域分异规律
问题探究
边  词
       [唐代]张敬忠
五原春色旧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
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
注:五原位于内蒙古自治区。
结合材料探究:
(1)诗中描述的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反映了哪种地域分异规律?
(2)内蒙古自治区自然景观的东西差异是什么?形成原因是什么?
探究一
探究二
当堂检测
提示:(1)诗中描述的现象是由两地的热量差异造成的。反映了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2)东部以草原为主,西部以荒漠为主。东部距海近,降水多,西部距海远,降水少。
探究一
探究二
当堂检测
关键能力
陆地地域分异规律
受热量和水分条件的影响所形成的陆地自然地带在水平方向上虽存在地域分异,但又呈现出明显的规律性,如下表比较:
探究一
探究二
当堂检测
探究一
探究二
当堂检测
探究一
探究二
当堂检测
典例剖析
例题1读澳大利亚自然地带分布图,完成下列各题。
(1)与①处自然地带的形成无关的因素是(  )
A.暖流
B.山脉迎风坡
C.大气环流
D.寒流
(2)④地自然地带的名称是(  )
A.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B.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C.热带草原带
D.温带草原带
(3)自然地带①→②→③体现的自然地带的地域分异规律是( )
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C.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D.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探究一
探究二
当堂检测
解析:①是热带雨林带,由于位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沿岸有东澳大利亚暖流经过,因此降水丰富,形成热带雨林带;②是热带草原带,③是热带荒漠带,④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由于①→②→③自然地带降水量逐渐减少,体现了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答案:(1)D (2)B (3)B
探究一
探究二
当堂检测
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问题探究
大林寺桃花
       [唐代]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注:大林寺,是庐山上香炉峰顶的一座寺庙。
结合材料探究:
(1)古诗反映了哪种地域分异规律?形成这种地域分异的原因是什么?
(2)我国东部地区这种地域分异最明显的山地是什么?
提示:(1)垂直地域分异规律。随着海拔的升高,水热条件发生了明显变化。
(2)台湾山脉(玉山)。
探究一
探究二
当堂检测
关键能力
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判读
(1)山麓自然地带的确定
山地垂直自然地带是在水平自然地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山麓自然地带与该山所在水平自然地带一致,因此,可以根据山麓的自然地带确定纬度和气候带;反之亦成立。
探究一
探究二
当堂检测
(2)山地垂直带谱复杂程度
①山体所在纬度——纬度越低越复杂,纬度越高越简单。
②山体海拔——海拔越高越复杂(当然有极限),海拔越低越简单,甚至无。
③山顶与山麓之间相对高度——相对高度大则复杂,相对高度小则简单。
探究一
探究二
当堂检测
(3)同一自然地带不同坡向的分布高度
一般来说,向阳坡高于背阴坡,这与向阳坡热量条件高于同一高度的背阴坡有关;迎风坡高于背风坡,这与迎风坡降水量大于同一高度的背风坡有关,具体如下图所示:(以北半球中纬度地区为例)
探究一
探究二
当堂检测
垂直带谱的复杂程度与山体所在纬度、山体的相对高度、山体海拔相关,具体如下图所示:
探究一
探究二
当堂检测
(4)影响雪线高度的因素
雪线是山上积雪冰川带下界,其分布高度和山坡的坡向、山体所在纬度有关,具体如下表所示:
探究一
探究二
当堂检测
探究一
探究二
当堂检测
技巧归纳
“四看法”判读山地垂直自然地带
(1)一看基带类型:由基带类型可推知山地所处的气候区。
(2)二看带谱的丰富程度:一定高度的山地,自然带垂直带谱越丰富,说明山地所处的纬度越低。
(3)三看同一自然带在山地不同坡向分布的高低:一般情况下,同一自然带在向阳坡、背风坡分布的海拔较高。
(4)四看雪线在不同坡向分布的高低:雪线较低的往往为迎风坡。
探究一
探究二
当堂检测
典例剖析
例题2读甲、乙、丙三地的垂直自然地带分布图,甲、乙两地均位于我国,丙地位于某岛屿。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探究一
探究二
当堂检测
(1)甲、乙、丙三地纬度按由高到低排列,正确的是(  )
A.甲、乙、丙
B.乙、丙、甲
C.丙、甲、乙
D.丙、乙、甲
(2)甲地某高度上,北坡为针叶林带,南坡为灌木草甸带,可能是因为(  )
A.南坡为阳坡
B.北坡为阳坡
C.南坡为迎风坡
D.北坡为迎风坡
(3)乙地山脉为我国两大自然地理区域分界线,则乙地可能是    (山脉)。?
(4)甲地雪线南坡高于北坡的原因是什么?
探究一
探究二
当堂检测
解析:第(1)题,甲地位于我国,基带是荒漠带,应该位于温带;乙基带为常绿阔叶林带,应该位于亚热带;丙基带为雨林带,应该位于热带。纬度由高到低依次是甲、乙、丙。第(2)题,甲位于我国,山地同一高度南坡热量高于北坡,北坡出现针叶林带,而南坡为灌木草甸带,说明北坡降水多于南坡,处于迎风坡。第(3)题,乙地山脉为我国两大自然地理区域分界线,且南坡基带为常绿阔叶林带,北坡基带为落叶阔叶林带,应该是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可能是秦岭。第(4)题,甲地位于我国,南坡为阳坡,气温高于北坡,且北坡为迎风坡,降水多,故北坡雪线低。
答案:(1)A
(2)D
(3)秦岭
(4)甲地位于北半球温带地区,南坡为阳坡,气温较北坡高,且北坡为迎风坡,降水量大,故雪线南坡高于北坡。
探究一
探究二
当堂检测
读景观图和世界局部地图,完成第1~2题。
图1
图2
探究一
探究二
当堂检测
1.世界局部地图中的点与景观匹配正确的是(  )
A.a—①
B.b—②
C.c—③
D.d—④
2.c—b—a—d的景观变化体现了(  )
A.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B.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C.地方性分异规律
D.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探究一
探究二
当堂检测
解析:第1题,图1中①表示热带雨林景观,多分布于热带雨林气候区;②表示亚寒带针叶林景观,多分布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③表示热带荒漠景观,分布于热带沙漠气候区;④为企鹅,生活在南极地区。图2中a位于北美洲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区,b位于北美洲的热带沙漠气候区,c位于南美洲的热带雨林气候区,d位于南极洲。图1中的景观与图2中的点正确匹配应该是a—②,b—③,c—①,d—④。第2题,c—b—a—d的景观变化,明显地体现了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答案:1.D 2.D
探究一
探究二
当堂检测
雪线高度是指永久性积雪的下限高度,与所在地区的气温与降水有密切关系。下图是根据我国气象站观测资料模拟的各地雪线高度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第3~4题。
探究一
探究二
当堂检测
3.模拟的我国雪线高度分布的基本趋势是(  )
A.从南向北逐渐升高
B.从西向东逐渐升高
C.从西南向东北逐渐降低
D.从西北向东南逐渐降低
4.梅里雪山位于横断山区,雪线高度4
000米左右。该山雪线相对较低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形抬升,降水丰富
B.纬度低,气温比较高
C.距海远,降水比较少
D.山坡陡,冰雪下移快
探究一
探究二
当堂检测
解析:第3题,分析图中数据的变化可知,我国雪线的分布趋势大致是从西南向东北逐渐降低。第4题,一般来说,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主要有气温和降水。气温越高,雪线越高;降水越多,雪线越低。横断山区受海洋湿润气流影响大,地形抬升,多地形雨,因此梅里雪山雪线相对较低。
答案:3.C 4.A
探究一
探究二
当堂检测
下图表示的是某山垂直自然地带的分布。读图,完成第5~6题。
探究一
探究二
当堂检测
5.图中①②③依次代表(  )
A.积雪冰川带、高寒荒漠带、高山草原带
B.高寒荒漠带、山地落叶阔叶混交林带、高山草原带
C.高寒荒漠带、积雪冰川带、高山草原带
D.高山草原带、山地针叶林带、高寒荒漠带
6.该山可能位于(  )
A.5°N附近
B.40°S附近
C.40°N附近
D.极圈附近
探究一
探究二
当堂检测
解析:第5题,在高山地区,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随高度的增加而变化,从而形成山地垂直自然地带。结合图中信息可以看出,③地以下为山地森林与草原过渡带,所以③地应该为高山草原带;②地比③地气温低、降水少,所以为高寒荒漠带;①地海拔最高,为积雪冰川带。第6题,根据基带植被带与山地所在纬度的植被带相同的规律,此图基带为热带草原带,所以可以判断此山可能位于热带地区。
答案:5.A 6.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