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作文审题和确定中心
教学目标:
1、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材料类作文的审题要求。
2、在审题时确定作文中心。
教学重难点:能够灵活运用审题方法,确定作文题目及中心。
一、导入:
从前有一个人,从魏国到楚国去。他带上很多的盘缠,雇了上好的车,驾上骏马,请了驾车技术精湛的车夫,就上路了。楚国在魏国的南面,可这个人让驾车人赶着马车一直向北走去。
路人告诉他说:“到楚国去应往南方走,你这是在往北走,方向不对。”那人满不在乎地说:“没关系,我的马快着呢!”路人阻止他说:“方向错了,你的马再快,也到不了楚国呀!”那人依然说:“不打紧,我带的路费多着呢!”路人极力劝阻他说:“虽说你路费多,可是你走的不是那个方向,你路费多也只能白花呀!”那个人有些不耐烦地说:“这有什么难的,我的车夫赶车的本领高着呢!”
结果可想而知,他离楚国越来越远了。
这就是南辕北辙的故事,说明了方向,也就是目标的重要性。同样在写作文时,审题是第一位的,也就是我们写作的目标,由审题来确定中心,之后才谈得上文章的内容、语言等其他方面。这节课,我们就来系统地谈谈审题和确定中心的问题。
二、审导语和要求:
1、审导语:
随着命题形式的丰富多彩,很多命题除了题目之外,前面还有导语。导语的作用一般有三种:一是拓展写作思路,降低文题难度;二是明确写作方向,暗示写作要求;三是引起考生情感共鸣,便于调动写作素构。
题目一:
经历了多次社会大课堂实践活动,你对自然风景、人文社会等一定会有很多种感受。请选择一次大课堂实践内容,以“靠近你,我
”为题目,横线上可选择“温暖”、“感动”、“激励”、“充实”等一个词语。
【分析】这个导语中有一个明确的限定,就是“选择一次大课堂实践内容”。如果有的同学写,我们班新来了一个同学,我主动跟他接触、交往,也是“靠近你”,显然是不合适的。
题目二:
电脑死机时,或修复更新后,都需要重启,生活也是一样。按下重启键,就可能打开一个新的局面,带来一种新的挑战,开启一段新的征程。请以“重启”为题,写一篇文章。
【分析】这个导语,由电脑死机或修复更新后的重启,引申到了生活中的“重启”。可以是局面、挑战、征程等。这个导语有解释题目、拓宽思路的作用。
2、审要求:
除了审导语、审题目以外,具体要求也是很重要的。例如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表明必须选定一种文体,不能写成四不像,而初中阶段写的最多的是记叙文;②“不少于600字”是对字数上的要求。③“不得套写、抄袭本卷中的材料”,在引用试卷中的材料时就一定要慎重。
三、命题作文:
命题作文:命题者给出一个既定的题目,要求应试者根据这个给定题目进行写作。
1、抓住题眼,来明确命题的题旨。
“题眼”就是指题目中的关键词;“题旨”是指命题者的命题意图,文中表达的思想、情感。“题眼”常常是谓语动词和表示修饰限定的词语。题目中出现的一些虚词也不容忽视,如连词“和”“与”,副词“也”“更”“又”“原来”“依然”“其实”等等。通过分析“题眼”,明确题目指向和限定,确定文章的思想、情感。
练习:分析下面题目的题眼。
(1)《校园里这么一个有趣的地方》题眼是“校园里”“有趣”,限定所写的是“校园里”的地方,而且要突出其“有趣”。
(2)《其乐融融》“乐”和“融融”的场面呈现。
(3)《改变》和《改变一点点》这两个题目的区别:第一个程度范围较广,第二个程度范围较小。
(4)《这也是课堂》注意“也是”这个词,说明所写的内容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课堂,但是也可以使自己学到东西。
2、挖掘出题目的隐性意义,拓宽写作思路。
有一些作文题,不要只理解其显性意义(题目字面本身的意义),而是要借助联想和想象,辨识其隐性意义(题目寄寓的象征意义、比喻意义、哲理意义),进而突破思维局限,拓宽构思空间。
练习:挖掘出下面题目的隐性意义。
(1)《让我飞翔》不是指真正意义上的飞翔,可以指通过努力,自己在某一方面获得的超越。
(2)《支点》本意是杠杆发生作用时起支撑作用固定不动的一点。引申指事物的关键,中心。例如顽强拼搏是成功的支点,母爱是我生命的支点,宽容是友谊的支点,诚信是做人的支点,亲情是幸福人生的支点等等。
(3)《那一抹亮色》“亮色”本意是明亮的色彩。可以引申为精神品质层面值得赞扬之处。另外,要注意的是,“亮色”相对的词是“暗色”,所以文章中要用反衬的手法,来突出“亮色”。例如写街头发生的一件事,周围人的态度较为冷漠、迟疑,而有一个人则伸出了援助之手,呈现了那一抹“亮色”。
3、为题目添加一些因素,使写作范围更加具体。
当题目的写作范围很宽泛的时候,我们可以添加一些因素,使文章的内容指向更明确。添加的因素选择自己熟悉的,尽量角度新颖。
例如题目《节日》,很多同学都写春节、国庆节等等。而有的同学写“祖父的节日”,写得独特,深沉而有味道。
练习:为下面的题目添加因素。
1、《在我们这个年龄》
在我们这个年龄会经历很多事情,会获得不同的感悟。有成功,也有挫折;有欢乐,也有忧伤。我们学会了理解和分享,懂得了感恩和担当……我们选取的事情,主要突出某一方面,来展开描写。
2、《记号》
学生作文示例一:主要写“友情的记号”,围绕一件物品展开,同学矛盾,物品损坏,产生误解,物品重新修好,追回友情。这件物品也就成为友情的记号。
学生作文示例二:主要是写一次“我”走夜路,一位陌生的老人给予我无私的帮助,最后那盏小灯他忘了取走,我也无法再找到他,小灯就永久成为了“善良的记号”。
四、半命题作文:
半命题作文:题目只出现一半或一部分,另一半或一部分由我们自己去补充。
1、特点:
(1)限制性:审已有的文字,方法同命题作文。
(2)灵活性:定待填的内容。
2、如何补题:
(1)扬长避短:补出来的题目,要有利于发挥自己的长处,便于写出自己独特的经历、体验和感受,避免作茧自缚。例如《我们的名字叫
》,有不少命题十分出彩,显示出小作者鲜明的个性特长。如《我们的名字叫网虫》《我们的名字叫坐在最后一排的人》《我们的名字叫灌篮高手》等等,充分表现了自己的特长。
(2)脱俗出新:补全的内容,力求脱俗出新,使命题与众不同,既醒目别致,又便于写作。这就需要我们尽量发挥自己独特的体验,发掘广博的知识积累。例如《精彩
》有的学生就是从导语中选择现成的词,如“一幕”“瞬间”“人生”,缺乏亮点。而的学生却独辟蹊径,如《精彩语文》,充分利用自己的古诗词积淀,展示了他深厚的文学功底;《精彩乡村夜》以自己的生活阅历、体验,描写了乡村梦幻般的迷人夜景图;《精彩三笑》,叙写了妈妈、外婆、老师对自己的关爱与微笑,赋予这“三笑”以深厚的内涵。这样的题目容易取胜。
命题、半命题作文审题练习:
(1)《向你致敬》
“你”可以指谁?既可以是大人物,也可以是生活中平凡的小人物。为什么要向其“致敬”?他有哪些事迹、哪些品质?这是文章表现的重点。
(2)《我尝到了
的滋味》
中心词是“滋味”,可以是酸、甜、苦、辣、咸之类表示滋味的词语,也可以是痛苦、幸福、喜悦、沮丧等表示思想感受的词语。注意要写出是怎么尝到这个滋味的,和这个滋味对自己的影响和启示。
(3)生活中,有些事情看起来很困难,但只要你愿意去做,就会觉得其实很简单;有些事情看起来很容易,但做起来却不简单。相信你也有类似的体验。从两个题目中任选一个,在横线处填入合适的词语(如:拥有幸福、拒绝诱惑、关爱他人……),然后作文。
题目:《
很简单》或《
不简单》
解析:《
很简单》要突出看似不简单,但只要愿意去做,付诸努力,就会觉得很简单;《
不简单》是看似很容易,但中间会遇到一些阻碍,或者是一直坚持下来并不简单。
五、给材料作文:
1、审材料、明确立意的常见方法:
(1)直接提炼中心:
这是写材料作文最为常见且最为稳妥的审题立意方法。写材料作文时,如果能准确地提炼出材料的中心,并以其作为文章的主旨,一定会使所写文章既切题又有深度。所以,写材料作文时应尽量采用这种方法来立意。
【材料】一次,盖达尔旅行时,有一个小学生认出了他,抢着替他提皮箱。小学生见皮箱十分破旧,便说:“先生是大名鼎鼎的盖达尔,为什么用的皮箱却是随随便便的呢?太不协调了。”“不协调吗?如果皮箱是大名鼎鼎的,而我却是随随便便的,那岂不是更糟?”盖达尔笑着说。小学生看着盖达尔笑了。
【分析】分析这则材料,我们可以提炼出这样的中心意思:这则材料通过写大名鼎鼎的盖达尔和小学生关于皮箱破旧的对话,表达了身外之物可以随随便便,但做人却不能随随便便的道理。据此,学生可以提炼出如下两种观点:(1)做人不应该随随便便;(2)做人要做有真才实学的人,不能徒有虚名。
(2)拓宽思路,挖掘象征意义:
有寓意的材料或叙述“物”的材料,要用“由物及人”的横向联想法进行立意,即由材料中的物联想到人,进而联想到与材料内容相类似的人生哲理、社会现象等,从而提炼出写作的观点。
【材料】据《深圳风采周刊》报道,不久前浙江嘉定徐行镇发生了一件怪事,一位朱姓村民家中的小猫竟被老鼠活活咬死了。
德国海德堡大学教授穆勒博士在分析研究城市老鼠猖獗的原因时指出:当代城市中的猫,处于一种恶性循环中,一方面是因为猫已普遍家养,有充足的食物而不必以捕鼠为生;另一方面是因为猫无法从老鼠体内获取一种名为牛磺酸的物质——这种物质能提高猫的夜视能力,于是现在家养的猫几乎丧失了夜视能力,捕鼠的能力也就越来越差,因此老鼠咬死猫就不奇怪了。
【分析】分析类似的材料时,学生要把握这样一个原则——一切非人的东西都要联想到人。上述材料中的主要叙述对象是小猫,立意时学生可以把小猫想象成人。
如青少年,把饲养小猫的主人想象成青少年的父母,并由“小猫被老鼠活活咬死”联想到如今的青少年由于父母溺爱、家庭生活条件优裕等,逐渐丧失了自食其力的能力,从而提炼出这样的立意——只有放手让孩子在生活的风雨中经受磨炼,才能培养他们的生存能力。
(3)从多角度立意:
有些材料作文的材料比较散,常常会出现许多人和事,好像根本就没有一个明确的中心。对于这样的材料,审题时可以从多角度立意。比如,既可以着眼于甲事物立意,又可以着眼于乙事物立意,还可以着眼于甲乙两事物的关系立意;既可以联系事物(对象)的正面立意,还可以联系其侧面和反面立意。
【材料】2002年8月20日,3000多位世界一流的数学家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了第二十四届国际数学大会开幕式。
在诞生过张衡与祖冲之的华夏古国召开这样的大会是我们祖国的一大盛事。大会名誉主席——97岁的陈省身教授坐在轮椅上发言时,身边的国家主席欠身为他调好麦克风。陈省身在发言时含蓄地说:“中国数学领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大会颁发了数学领域与计算机理论运用方面的世界最高成就奖“菲尔茨奖”与“内万林奖”。三位获此奖项的都是“老外”,他们都只有36岁,全是1966年出生的。
【分析】这则材料,学生可以采用多向辐射法进行立意。
(1)从主席欠身为陈省身教授调整麦克风的细节出发立意——我们国家以及国家领导人非常尊重知识和科学,对科学家更是充满无限敬意。
(2)从获奖者全是“老外”的角度立意——我国的科学工作者任重道远,我国还需要再次吹响“向科学进军的号角”。
(3)从三位获奖者全是36岁的角度立意——我国在科学领域也要“年轻化”。
这样提炼出多个立意后,学生应该择优进行写作。
(4)抓住主要内容立意:
有些材料作文的材料往往会牵涉许多人和事。因此,审题时学生要明确哪些是材料的主要人物或事件,哪些是材料的次要人物或事件,并舍弃次要人物或事件,从主要人物或事件的角度审题立意。
【材料】从前,有位年轻的猎手枪法极准,但总捕不到大雁。于是,他去向一位长者求教。长者把他领到一片大雁栖息的芦苇地,指着站得最高的一只大雁说:“那只大雁是放哨的,我们管它叫雁奴。它只要一发现异常情况就会向雁群报警,所以接近雁群很困难。但是,我们有办法,你现在故意惊动雁奴再潜伏不动。”
年轻人照着做了,雁奴发现年轻人后立即向同伴发出警告。正在休息的雁群得讯后纷纷出逃,但没有发现什么危险。于是,它们又飞回了原地。长者让年轻人如法炮制了好几回。终于,有几只以为受骗的大雁向雁奴发动了攻击。如此再三,几乎所有的大雁都以为雁奴是谎报军情,纷纷把不满发泄在了它身上——可怜的雁奴被啄得伤痕累累。
“现在,你可以逼近雁群了。”长者提醒道。于是,年轻人大摇大摆地走进芦苇地。雁奴虽然瞧在眼里,但它已经懒得再管了。年轻人举起了枪……
【分析】这则材料中共出现了四个“人物”——年轻人、长者、雁奴和雁群。审题时,学生可以舍弃年轻人和长者这两个次要人物,从雁奴和雁群的关系入手确定如下立意。
(1)从雁群角度立意:不要轻易误解忠诚的人,因为被误解的人因此会放弃忠诚。
(2)从雁奴的角度立意:忠诚被误解后该怎么办呢?是坚持到底,还是放弃忠诚,这是对忠诚的真正考验。
(5)多个材料:
要找出共同点。
【材料】①马克思23岁被誉为当时德国最伟大的哲学家。②恩格斯21就著文批判当时德国哲学家谢林。③列宁17岁就开始革命活动。④毛泽东26岁主编《湘江评论》。⑤徐特立48岁留法,克服困难,学会法语。
【分析】
五个材料都是讲伟人们在事业上都有所成就,这是材料的共性,倘若就此立论,观点就缺乏深度了。
进一步分析材料会发现①—④还有一个共同点,即青年时代就出成果,而材料⑤是讲徐特立48岁苦学法语有所成,年龄特点与前四位伟人不同。根据这个不同点可以立论:年青时代是出成果的黄金时代,但是,年龄并不是成就事业的唯一条件,关键在于有无坚定的志向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要互补结合来看。
【材料】
①佛罗伦萨诗人但丁的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②波兰谚语:“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
【分析】材料①“走自己的路”强调要有坚定的信念;材料②“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是讲走路时要有虚心求教的精神,要听从他人指导。两者谁是谁非呢?都很有道理,但都只是就某一方面而言,两者具有很强的互补性,若将两者结合起来,就既全面而有很合理。
因此,可以提炼这样的观点:既要有“走自己的路”的坚定信念,又要有“常问路”的虚心精神,才能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2、拟题的方法:
(1)题目要符合话题的要求,题目不等于话题。
(2)要新颖,不要平淡。
(3)题目的范围尽量小,要大题小做。例如《梦》这个题目范围太大,无从下手。
(4)题目要符合文体特点。例如你想写记叙文,题目拟成《说勤奋》,就不太合适。
(5)题目中可以适当用诗句、名言警句、符号、修辞手法等,能使题目增色。
题目举例:
拟人法《迟到的友情》《耳朵挑食》
引用法《春蚕到死丝方尽》
象征法《放飞鸽子》《绿叶赞》
悬念法《不该发生的故事》
反常法《一个真实的谎言》《泪,甜甜的》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2张PPT)
作文审题和确定中心
教学目标:
1、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材料类作文的审题要求。
2、在审题时确定作文中心。
教学重难点:能够灵活运用审题方法,确定作文题目及中心。
一、导入:
从前有一个人,从魏国到楚国去。他带上很多的盘缠,雇了上好的车,驾上骏马,请了驾车技术精湛的车夫,就上路了。楚国在魏国的南面,可这个人让驾车人赶着马车一直向北走去。
路人告诉他说:“到楚国去应往南方走,你这是在往北走,方向不对。”那人满不在乎地说:“没关系,我的马快着呢!”路人阻止他说:“方向错了,你的马再快,也到不了楚国呀!”那人依然说:“不打紧,我带的路费多着呢!”
路人极力劝阻他说:“虽说你路费多,可是你走的不是那个方向,你路费多也只能白花呀!”那个人有些不耐烦地说:“这有什么难的,我的车夫赶车的本领高着呢!”
结果可想而知,他离楚国越来越远了。
这就是南辕北辙的故事,说明了方向,也就是目标的重要性。同样在写作文时,审题是第一位的,也就是我们写作的目标,由审题来确定中心,之后才谈得上文章的内容、语言等其他方面。这节课,我们就来系统地谈谈审题和确定中心的问题。
二、审导语和要求:
1、审导语:
随着命题形式的丰富多彩,很多命题除了题目之外,前面还有导语。导语的作用一般有三种:一是拓展写作思路,降低文题难度;二是明确写作方向,暗示写作要求;三是引起考生情感共鸣,便于调动写作欲望。
题目一:经历了多次社会大课堂实践活动,你对自然风景、人文社会等一定会有很多种感受。请选择一次大课堂实践内容,以“靠近你,我
”为题目,横线上可选择“温暖”、“感动”、“激励”、“充实”等一个词语。
【分析】这个导语中有一个明确的限定,就是“选择一次大课堂实践内容”。如果有的同学写,我们班新来了一个同学,我主动跟他接触、交往,也是“靠近你”,显然是不合适的。
题目二:电脑死机时,或修复更新后,都需要重启,生活也是一样。按下重启键,就可能打开一个新的局面,带来一种新的挑战,开启一段新的征程。请以“重启”为题,写一篇文章。
【分析】这个导语,由电脑死机或修复更新后的重启,引申到了生活中的“重启”。可以是局面、挑战、征程等。这个导语有解释题目、拓宽思路的作用。
2、审要求:
除了审导语、审题目以外,具体要求也是很重要的。例如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表明必须选定一种文体,不能写成四不像,而初中阶段写的最多的是记叙文;②“不少于600字”是对字数上的要求。③“不得套写、抄袭本卷中的材料”,在引用试卷中的材料时就一定要慎重。
(二)命题作文:
命题作文:命题者给出一个既定的题目,要求应试者根据这个给定题目进行写作。
1、抓住题眼,来明确命题的题旨。
“题眼”就是指题目中的关键词;“题旨”是指命题者的命题意图,文中表达的思想、情感。“题眼”常常是谓语动词和表示修饰限定的词语。题目中出现的一些虚词也不容忽视,如连词“和”“与”,副词“也”“更”“又”“原来”“依然”“其实”等等。通过分析“题眼”,明确题目指向和限定,确定文章的思想、情感。
练一练:分析下面题目的题眼。
(1)《校园里这么一个有趣的地方》题眼是“校园里”“有趣”,限定所写的是“校园里”的地方,而且要突出其“有趣”。
(2)《其乐融融》“乐”和“融融”的场面呈现。
(3)《改变》和《改变一点点》这两个题目的区别:第一个程度范围较广,第二个程度范围较小。
(4)《这也是课堂》注意“也是”这个词,说明所写的内容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课堂,但是也可以使自己学到东西。
2、挖掘出题目的隐性意义,拓宽写作思路。
有一些作文题,不要只理解其显性意义(题目字面本身的意义),而是要借助联想和想象,辨识其隐性意义(题目寄寓的象征意义、比喻意义、哲理意义),进而突破思维局限,拓宽构思空间。
练习:挖掘出下面题目的隐性意义。
(1)《让我飞翔》不是指真正意义上的飞翔,可以指通过努力,自己在某一方面获得的超越。
(2)《支点》本意是杠杆发生作用时起支撑作用固定不动的一点。引申指事物的关键,中心。例如顽强拼搏是成功的支点,母爱是我生命的支点,宽容是友谊的支点,诚信是做人的支点,亲情是幸福人生的支点等等。
(3)《那一抹亮色》“亮色”本意是明亮的色彩。可以引申为精神品质层面值得赞扬之处。另外,要注意的是,“亮色”相对的词是“暗色”,所以文章中要用反衬的手法,来突出“亮色”。例如写街头发生的一件事,周围人的态度较为冷漠、迟疑,而有一个人则伸出了援助之手,呈现了那一抹“亮色”。
3、为题目添加一些因素,使写作范围更加具体。
当题目的写作范围很宽泛的时候,我们可以添加一些因素,使文章的内容指向更明确。添加的因素选择自己熟悉的,尽量角度新颖。
例如题目《节日》,很多同学都写春节、国庆节等等。而有的同学写“祖父的节日”,写得独特,深沉而有味道。
练习:为下面的题目添加因素。
1、《在我们这个年龄》
在我们这个年龄会经历很多事情,会获得不同的感悟。有成功,也有挫折;有欢乐,也有忧伤。我们学会了理解和分享,懂得了感恩和担当……我们选取的事情,主要突出某一方面,来展开描写。
2、《记号》
学生作文示例一:主要写“友情的记号”,围绕一件物品展开,同学矛盾,物品损坏,产生误解,物品重新修好,追回友情。这件物品也就成为友情的记号。
学生作文示例二:主要是写一次“我”走夜路,一位陌生的老人给予我无私的帮助,最后那盏小灯他忘了取走,我也无法再找到他,小灯就永久成为了“善良的记号”。
四、半命题作文:
半命题作文:题目只出现一半或一部分,另一半或一部分由我们自己去补充。
1、特点:(1)限制性:审已有的文字,方法同命题作文。
(2)灵活性:定待填的内容。
2、如何补题:
(1)扬长避短:补出来的题目,要有利于发挥自己的长处,便于写出自己独特的经历、体验和感受,避免作茧自缚。例如《我们的名字叫
》,有不少命题十分出彩,显示出小作者鲜明的个性特长。如《我们的名字叫网虫》《我们的名字叫坐在最后一排的人》《我们的名字叫灌篮高手》等等,充分表现了自己的特长。
(2)脱俗出新:补全的内容,力求脱俗出新,使命题与众不同,既醒目别致,又便于写作。这就需要我们尽量发挥自己独特的体验,发掘广博的知识积累。例如《精彩
》有的学生就是从导语中选择现成的词,如“一幕”“瞬间”“人生”,缺乏亮点。而的学生却独辟蹊径,如《精彩语文》,充分利用自己的古诗词积淀,展示了他深厚的文学功底;《精彩乡村夜》以自己的生活阅历、体验,描写了乡村梦幻般的迷人夜景图;《精彩三笑》,叙写了妈妈、外婆、老师对自己的关爱与微笑,赋予这“三笑”以深厚的内涵。这样的题目容易取胜。
命题、半命题作文审题练习:
(1)《向你致敬》
“你”可以指谁?既可以是大人物,也可以是生活中平凡的小人物。为什么要向其“致敬”?他有哪些事迹、哪些品质?这是文章表现的重点。
(2)《我尝到了
的滋味》
中心词是“滋味”,可以是酸、甜、苦、辣、咸之类表示滋味的词语,也可以是痛苦、幸福、喜悦、沮丧等表示思想感受的词语。注意要写出是怎么尝到这个滋味的,和这个滋味对自己的影响和启示。
(3)生活中,有些事情看起来很困难,但只要你愿意去做,就会觉得其实很简单;有些事情看起来很容易,但做起来却不简单。相信你也有类似的体验。从两个题目中任选一个,在横线处填入合适的词语(如:拥有幸福、拒绝诱惑、关爱他人……),然后作文。
题目:《
很简单》或《
不简单》
解析:《
很简单》要突出看似不简单,但只要愿意去做,付诸努力,就会觉得很简单;《
不简单》是看似很容易,但中间会遇到一些阻碍,或者是一直坚持下来并不简单。
五、给材料作文:
1、审材料、明确立意的常见方法:
(1)直接提炼中心:
这是写材料作文最为常见且最为稳妥的审题立意方法。写材料作文时,如果能准确地提炼出材料的中心,并以其作为文章的主旨,一定会使所写文章既切题又有深度。所以,写材料作文时应尽量采用这种方法来立意。
【材料】一次,盖达尔旅行时,有一个小学生认出了他,抢着替他提皮箱。小学生见皮箱十分破旧,便说:“先生是大名鼎鼎的盖达尔,为什么用的皮箱却是随随便便的呢?太不协调了。”“不协调吗?如果皮箱是大名鼎鼎的,而我却是随随便便的,那岂不是更糟?”盖达尔笑着说。小学生看着盖达尔笑了。
【分析】分析这则材料,我们可以提炼出这样的中心意思:这则材料通过写大名鼎鼎的盖达尔和小学生关于皮箱破旧的对话,表达了身外之物可以随随便便,但做人却不能随随便便的道理。据此,学生可以提炼出如下两种观点:(1)做人不应该随随便便;(2)做人要做有真才实学的人,不能徒有虚名。
(2)拓宽思路,挖掘象征意义:
有寓意的材料或叙述“物”的材料,由材料中的物联想到人,进而联想到与材料内容相类似的人生哲理、社会现象等,从而提炼出写作的观点。
【材料】据《深圳风采周刊》报道,不久前浙江嘉定徐行镇发生了一件怪事,一位朱姓村民家中的小猫竟被老鼠活活咬死了。
德国海德堡大学教授穆勒博士在分析研究城市老鼠猖獗的原因时指出:当代城市中的猫,处于一种恶性循环中,一方面是因为猫已普遍家养,有充足的食物而不必以捕鼠为生;另一方面是因为猫无法从老鼠体内获取一种名为牛磺酸的物质——这种物质能提高猫的夜视能力,于是现在家养的猫几乎丧失了夜视能力,捕鼠的能力也就越来越差,因此老鼠咬死猫就不奇怪了。
【分析】分析类似的材料时,学生要把握这样一个原则——一切非人的东西都要联想到人。上述材料中的主要叙述对象是小猫,立意时学生可以把小猫想象成人。
如青少年,把饲养小猫的主人想象成青少年的父母,并由“小猫被老鼠活活咬死”联想到如今的青少年由于父母溺爱、家庭生活条件优裕等,逐渐丧失了自食其力的能力,从而提炼出这样的立意——只有放手让孩子在生活的风雨中经受磨炼,才能培养他们的生存能力。
(3)从多角度立意:
有些材料作文的材料比较散,常常会出现许多人和事,好像根本就没有一个明确的中心。对于这样的材料,审题时可以从多角度立意。比如,既可以着眼于甲事物立意,又可以着眼于乙事物立意,还可以着眼于甲乙两事物的关系立意;既可以联系事物的正面立意,还可以联系其侧面和反面立意。
【材料】2002年8月20日,3000多位世界一流的数学家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了第二十四届国际数学大会开幕式。
大会名誉主席——97岁的教授坐在轮椅上发言时,身边的国家主席欠身为他调好麦克风。教授在发言时含蓄地说:“中国数学领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大会颁发了数学领域与计算机理论运用方面的世界最高成就奖。三位获此奖项的都是“老外”,他们都只有36岁,全是1966年出生的。
【分析】
(1)主席欠身为教授调整麦克风的细节——我们国家和领导人非常尊重知识和科学。
(2)获奖者全是“老外”——我国的科学工作者任重道远。
(3)三位获奖者全是36岁——我国在科学领域也要“年轻化”。
这样提炼出多个立意后,学生应该择优进行写作。
(4)抓住主要内容立意:
有些材料作文的材料往往会牵涉许多人和事。因此,审题时学生要明确哪些是材料的主要人物或事件,哪些是材料的次要人物或事件,并舍弃次要人物或事件,从主要人物或事件的角度审题立意。
【材料】从前,有位年轻的猎手枪法极准,但总捕不到大雁。于是,他去向一位长者求教。长者把他领到一片大雁栖息的芦苇地,指着站得最高的一只大雁说:“那只大雁是放哨的,我们管它叫雁奴。它只要一发现异常情况就会向雁群报警,所以接近雁群很困难。但是,我们有办法,你现在故意惊动雁奴再潜伏不动。”
年轻人照着做了,雁奴发现年轻人后立即向同伴发出警告。正在休息的雁群得讯后纷纷出逃,但没有发现什么危险。于是,它们又飞回了原地。长者让年轻人如法炮制了好几回。终于,有几只以为受骗的大雁向雁奴发动了攻击。如此再三,几乎所有的大雁都以为雁奴是谎报军情,纷纷把不满发泄在了它身上——可怜的雁奴被啄得伤痕累累。
“现在,你可以逼近雁群了。”长者提醒道。于是,年轻人大摇大摆地走进芦苇地。雁奴虽然瞧在眼里,但它已经懒得再管了。年轻人举起了枪……
【分析】这则材料中共出现了四个“人物”——年轻人、长者、雁奴和雁群。审题时,学生可以舍弃年轻人和长者这两个次要人物,从雁奴和雁群的关系入手确定如下立意。
(1)从雁群角度立意:不要轻易误解忠诚的人,因为被误解的人因此会放弃忠诚。
(2)从雁奴的角度立意:忠诚被误解后该怎么办呢?是坚持到底,还是放弃忠诚,这是对忠诚的真正考验。
(5)多个材料:
要找出共同点或不同点。
【材料】①马克思23岁被誉为当时德国最伟大的哲学家。②恩格斯21就著文批判当时德国哲学家谢林。③列宁17岁就开始革命活动。④毛泽东26岁主编《湘江评论》。⑤徐特立48岁留法,克服困难,学会法语。
【分析】五个材料都是讲伟人们在事业上都有所成就,这是材料的共性,倘若就此立论,观点就缺乏深度了。
进一步分析材料会发现①—④还有一个共同点,即青年时代就出成果,而材料⑤是讲徐特立48岁苦学法语有所成,年龄特点与前四位伟人不同。根据这个不同点可以立论:年青时代是出成果的黄金时代,但是,年龄并不是成就事业的唯一条件,关键在于有无坚定的志向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要互补结合来看。
【材料】
①佛罗伦萨诗人但丁的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②波兰谚语:“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
【分析】材料①“走自己的路”强调要有坚定的信念;材料②“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是讲走路时要有虚心求教的精神,要听从他人指导。两者具有很强的互补性,若将两者结合起来,就既全面而有很合理。
因此,可以提炼这样的观点:既要有“走自己的路”的坚定信念,又要有“常问路”的虚心精神,才能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2、拟题的方法:
(1)题目要符合话题的要求,题目不等于话题。
(2)要新颖,不要平淡。
(3)题目的范围尽量小,要大题小做。例如《梦》这个题目范围太大,无从下手。
(4)题目要符合文体特点。例如想写记叙文,题目拟成《说勤奋》,就不太合适。
(5)题目中可以适当用诗句、名言警句、符号、修辞手法等,能使题目增色。
题目举例:
拟人法《迟到的友情》《耳朵挑食》
引用法《春蚕到死丝方尽》
象征法《放飞鸽子》《绿叶赞》
悬念法《不该发生的故事》
反常法《一个真实的谎言》《泪,甜甜的》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