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4 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实际问题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4 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实际问题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94.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0-07-31 08:52: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含重、难点)

【教学目标】
1. 通过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实际问题,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2. 借助直观模型,帮助学生分析两个量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
3.在经历数学活动的过程中,积累问题解决的经验,培养学生几何直观的能力,发展符号意识、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经历问题解决的全过程,分析和表征两个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
运用一一对应的比较方法,理解两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可附教学流程图)
教学流程图:
87630040005
false

教学过程:
活动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最近咱们年级开展了“我为父母包饺子”的感恩活动,同学们用实际行动表达了对父母的爱。
出示信息:小安比小林多包了3个,小孟比小林少包了4个。
1.比较这两个信息,你有什么发现?
无论是小安还是小孟,他们都在和小林比。补充已知量:小林包了12个
2.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预设:小安包了多少个? 小孟包了多少个? 小孟比小安少包多少个?……
3.你认为哪2个问题最关键,知道了它其他问题就都好解决了。
【设计意图: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结合学生亲身经历的一次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到信息之间的联系,提出合理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发现问题、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同时对学生进行感恩的思想教育。】
活动二、直观刻画、分析解决
一、小安包了多少个?
老师给你们提供了彩笔和白纸,请你在这张纸上先画一画,再用算式表示出来.
1.两人一组,说一说你的想法。
2.汇报反馈:
累加

false
(1)他用到了哪些信息?在解决问题之前,选取信息很重要。
(2) 说一说你的想法。
总结:不管是用小棒、还是三角形,都是在12的基础上,增添了3个。
一一对应比较
1025525283845102743034925 小林:
小安:
(1)谁能看懂这种想法,到前面来给大家讲讲。
(2) 看看前面的方法,再看看这种方法,你们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引导学生与“累加”作对比,在生生互动中体会,画两排更能清楚的表示是两个人的数量在比较,更能清晰地体现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11163309525
331914539370311912039370292862039370272859539370254762039370235712039370215709539370195707039370176657039370157607039370137604539370119507039370 小林:
387159515240368109515240407162015240小安:
(1) 我还看到有一个同学他是这样画的,这是谁的?
(2)你们有什么问题想问问他?
(3)这部分虽然他没画出来,你们知道表示什么吗?标注:与林同样多。
(4)小结:看来,小安跟小林比,是在与小林同样多的基础上,增加了3个。
5.列式:12+3=15(个)

二、小孟包了多少个?
1. 这个问题和哪些信息有关系呢?谁能把相关信息和问题连起来读一读?
2.独立思考、尝试解决
3.汇报反馈
566420353695小孟
小孟
56642048895小林
小林
false
566420665480小安
小安
566420398145小林
小林
56642064770小孟
小孟
false
总结:不管是比12多3还是比12少4,都是在同样多的基础上增加或者减少。
今天,我们解决的就是: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实际问题。(板书)
三、总结回顾:
我们一起回忆一下,为了解决这两个问题,我们经历了哪些过程?
我们从年级开展的活动中,提取了数学信息,提出了数学问题
利用画图的方法分析他们之间的关系
列出算式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教师引领学生经历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体会到画图是分析问题最有效的策略,在学生已有累加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交流、比较加深对一一对应方法的理解,积累学生建构直观模型,分析问题的经验。】
活动三:借直条图 拓展提升
在“感恩父母”的活动中,我们还以小组为单位,记录了每个人包饺子的数量,提出了一些数学问题.还算出了自己组包饺子的总数,这是老师根据你们的信息,整理的情况。
二组比一组多7个
五组比一组少14个
四组比一组多21个
六组比一组少1个
七组比一组少11个
九组比一组少1个
三组比一组多2个
八组比一组少11个
1. 认真观察这些信息,你能看出哪个组包得最多吗?
2.你们知道四组包了多少个吗?为什么不知道?
3. 补充信息:一组包了59个。
你们还愿意一个一个地画,表示出饺子的个数吗?为什么?
4. 那我们就请小纸条来帮帮忙,用橘色纸条表示一组的59个,请你利用2张蓝纸条,在下面表示出四组比一组多21个。2人一组,动手试一试。
5. 反馈:
7524754254559个
59个
一组
207645050800
75247550800
四组
(1)这样表示行不行,还有什么想说的?
(2)生生交流,得出准确的表示方法
771525952559个
59个
一组
210502560325
76200060325
四组
说一说,这三部分表示什么意思?
总结:当数量很大时,不用具体的把每个饺子都画出来,用这样的方法(直条图)也可以很清楚的表示他们的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筛选哪个组包饺子的数量最多,和不断修正直条图中比一组多的21个,让学生感知数的多与少,培养了学生的数感。让学生先体验一个一个画饺子的数量太麻烦了,再引出直条图,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实现从直观到抽象的跨越,而且为以后借助线段图解决实际问题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5.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课后我们对学生进行了后测
回收废电池:
false
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先画一画,再列式解答。
346710328930通过课前和课后的对比,我们发现学生能够在理解信息的基础上提出合理的数学问题。
在解决问题的方法上,大部分学生不再站在累加的角度考虑问题,而是选择了一一对应的比较方法,体会到了一一对应比较的意义。更让我们欣喜的是,还有一部分学生能够选择直条图来分析问题,看来他们的思维已经由直观逐步过渡到抽象。
教学设计特色说明与教学反思
本节课让学生经历了“从头到尾”的问题解决的全过程。
在发现中,体会理解、选择信息对提出问题的重要性;
在画图中,帮助学生分析问题,从中获得问题解决的策略,积累经验;
在对比和需求中,建构直观模型的经验, 发展学生的数感;
我们认识到问题解决的价值不只是获得具体问题的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获得真正的发展。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