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比一比
【例1】最高的画“√”,最矮的画“O”。
解析: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高和矮的认识,通过看图可知道左边的树占4个格,中间的树占2个格,右边的树占3个格,所以左边的树最高,中间的树最矮。左边的树下画“√”,中间的树下画“O”。
解答:
【例2】在最长的后面画“O”,在最短的后面画“
”。
解析:
这是一道比较物体长短的题目。图中三条线的左端已经对齐,观察右边,即可得出最短的;如果右边的端点到达同一点,就观察那条线弯曲,弯曲的越多就越长,据此解答。
解答:
【例3】在最重的下面画“√”,在最轻的下面画“O”。
解析:
这是一道比较轻重的题目,解题关键是确定一个参照物。先比较鸭和鹅的重量,一只鹅相当于两只鸭子的重量,说明一只鹅比一只鸭子重;两只鸭子的重量相当于三只鸡的重量,说明一只鸭子比一只鸡重,由此可知,鹅最重,鸡最轻。
解答:
【例4】水池中的哪个球最重?哪个球最轻?分别给它们涂上红色和黄色。
解析:
这是一道比较轻重的题目,一年级的学生就根据日常生活经验来判断。同样大小的球放入水中,沉入水底的最重,漂在水面的最轻,由此得出结论。
解答:
會D4A90%■0743
2
45
题目:
最高的画"√”,最矮的画“○"。
解答
解
问老师
再拍一题
睿D4188%■08:45
345
题目:
在最长的后面画√",在最短的后面画"o
解答:
答:第一个],第三个
三条线段的左端已对齐,要看右端,第三条最短
而第一和第二条右端同样长,但是第一条线有弯曲
的地方,而第二条线没有弯曲的地方,所以第一条
线最长。
故第一个区,第三个O
问老师
再拍一题
e
Q第十单元
探索乐园
【例1】找规律,摆一摆,算一算。
解析:
观察图形可知,第一个图形有1个笑脸;第二个图形有3个笑脸,增加2个;第三个图形有6个笑脸,增加3个;第四个图形有10个笑脸,增加4个;由此可知第几个图形就在前一个图形的基础上增加几个,所以第五个图形在第四个图形的基础上增加5个。
解答:
15第二单元
10以内数的认识
【例1】数一数,在括号中填上合适的数。
有(
)个,
有(
)个,
有(
)个,
有(
)个。
2、最多的是(
),最少的是(
)。
3、
比
多(
)个,(
)比
少2个。
4、
再添上(
)个就和
同样多。
5、
再拿走(
)个就和
同样多。
解析:
此题考查数数的知识和数的比较。在数数的过程中,要按照顺序数。或者从上到下数,或者从左到右数,以免漏掉数错。要求谁比谁多或少的个数,首先找出相比较的图形的个数,可以用画图的方法解决,也可以用减法列式计算解决。
解答:
1、4
3
2
5
2、
3、3
4、1
5、3
【例2】按顺序写出
上的数。
解析:
此题主要考查了整数的认识,解题的关键是明确整数的排列顺序。根据题意可知,1、2小题数的排列规律是由小到大每次增加1,3小题数的排列规律是由大到小,每次减少1。据此解答。
解答:
3
3
4
【例3】图中的6--9分别表示什么?
解析:
通过看图观察可以知道,图中有乒乓球、羽毛球、篮球、足球。其中有6个羽毛球,可以用6表示6个羽毛球,有7个篮球,可以用7表示7个篮球等。
解答:
6表示6个羽毛球;7表示7个篮球;8表示8个足球;9表示9个乒乓球。
【例4】下面表中哪一组的规律和其他三组不一样,涂上红色。
解析:
观察第一个图形中的4组数,可以看出第1,2,4组数都是同一个数出现四次,只有第3组数是2和3重复出现2次,所以第3组数是不同的。第二个图形可以看出第1、2、4组数的排列规律是从小到大排列,后面的每次增加1,第3组数是按照从小到大排列,每次增加2,所以第3组数是不同的。
解答:
【例5】
从左边数起,小样在第(
),小丽在第(
)。
从右边数起,小样排在第(
),排第五的是(
)。
从左边数排第四,从右边数排第二的是(
)
解析:
此题考查从我们自身的角度观察判断左右。从我们自身的角度观察判断左右时,根据我们的左右手来判断。根据我们的左右手的位置来判断,(1)从左边数起,小样排在第二,小丽排在第五;(2)从右边数,小样排在第四,排第五的是小华。(3)从左边数排第四,从右边数排第二的是小红。
解答:
从左边数起,小样排在第二,小丽排在第五;
(2)从右边数,小样排在第四,排第五的是小华;
(3)从左边数排第四,从右边数排第二的是小红。
【例6】下课了,小朋友围成一个圆圈做游戏,从小明开始向后数,小玲是第4个;从小玲开始向后数小明是第6个。一共有几个小朋友在做游戏?小强是这样计算的:4+6=10(人)。小朋友,这样算对吗?
解析:
此题考查基数和序数,以及排队问题。从小明开始向后数,小玲是第4个,说明小玲的前面包括小玲有4人,从小玲开始向后数小明是第6个,说明小明的前面包括小明有6人,这里的小明和小玲都数了两次,所以求总人数时要减2。
解答:
小强做得不对。
4+6-2=8(人)
答:做游戏的小朋友共有8人。
【例7】同学们排队,明明的前面有5名同学,后面有3名同学,一共有多少名同学?
解析:
这是一个排队问题,要清楚前后的人数是否包括作为参照物的那个人,这是解题的关键。根据题意可知总人数=前面的人数+后面的人数+明明,代入数据即可解答。
解答:
5+3+1=9(人)
答:一共有9名同学。第七单元
11---20各数的认识
【例1】看图写数,再填空。
(
)个十和(
)个一。
(
)个十和(
)个一。
解析:
此题考查数的组成。知道一捆小棒有10根。体会把“10个一”用“1个十”来表示。所以上图中的小棒都是由I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这个数就是十几。
解答:
(1)14
1
4
(2)19
1
9
【例2】按要求圈出合适的数。
和15相邻的数是(14
16
18)。
18前面的一个数是(17
19)。
比11大且比17小的数有(8
12
19
14)。
解析:
此题考查整数的认识,学生根据对整数的认识即可填出答案。(1)和15相邻的数就是比15小1的数和比15大1的数。(2)18前面的一个数是就是比18小1的数。(3)比11大且比17小的数就是11和17之间的连续几个数。
解答:
(3)
I0
(1)(416)18,(2)(179
(3)8(219(14第三单元
认识图形
【例1】数一数下面的物体各有几个正方体?
解析:
下面的每个图形都有两层,数的时候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注意不要漏数,也不要重复数。所以要一层一层的数,最后把结果相加,即为这个图形的正方体的个数。(1)这个图形一共两层:上层1个,下层4个,共1+4=5(个);(2)这个图形一共两层:上层1个,下层4个,共1+4=5(个);(3)这个图形一共两层:上层1个,下层4个,共1+4=5(个);(4)这个图形一共两层:上层1个,下层5个,共1+5=6(个)。
解答:
【例2】至少用几个小正方体才能拼成一个大的正方体?
解析:
此题考查正方体的特征。正方体的每个面都是正方形。要使底面是正方形,最少要摆4个小正方体,要保证每个面都是正方形,需要摆两层,每层4个,这样最少需要4+4=8(个)。
解答:
至少用8个小正方体才能拼成一个大的正方体。
會p45A67%■21:25
234
题目
数一数下面的物体各有几个正方体组成。
个
解答:
(1)4+1=5(个)
有5
(2)4+1=5(个)
答:有5个。
(3)4+1=5(个)
问老师
再拍一题
n4A66%21:39
234
6
2)4+1=5(个)
答:有5个。
(3)4+1=5(个)
答:有5个。
(4)5+1=6(个)
答:有6个。
故答案为:
5)个
(5)个
(5)个
问老师第四单元
合与分
【例1】在
中写数。
解析:
此题考查10以内数的合与分。根据数的合与分即可填出答案。
解答:
【例2】在
中写数。
解析:
此题考查数的合与分。根据10以内数的合与分填出。第一个先根据8和7的分解填出,再把填出的两数合成一个数。第二个先根据9的分解填出4,再把4,5分解填出,答案不唯一。
解答:
【例3】把7支笔分给小明和小红,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分法?
解析:
此题考查数的分解的知识,是数的分解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完成此题的关键是把7分解。7可以分成1和6、2和5、3和4、4和3、5和2、6和1,所以一共有6种不同的分法。
解答:
共有6种不同的分法。
【例4】6个小朋友玩捉迷藏的游戏,抓住1人后,还有几人没抓着?
解析:
此题考查数的分解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解题关键是弄清题意,捉迷藏游戏是1人找,其他人藏。根据题意,把6分成1和5,即有1人找,有5人藏,抓住1人后,再把5分成1和4,即还有4人没抓着。
解答:
6可以分成1和5,5可以分成1和4,所以还有4人没抓着。
③○○○○○○
8
7
3
或9
5
3
1
电国3
l640x52b第六单元
分类
【例1】分一分。
解析:
通过观察,先让学生发现各种立体图形的形状、数量、颜色、大小等,再让学生自己确定分类的标准有哪些。让学生体会到同样的物体,在不同的标准下,可以得到不同的分类结果。
解答:
按形状分:
按颜色分:
按大小分:
绿
蓝
红
红
蓝
红
绿
长方体:蓝
红
正方体:蓝
红
圆柱:
蓝
绿
红
红
红
红
绿
绿
绿
蓝蓝
蓝
蓝
红
大
红
蓝
红
绿
蓝
绿
绿)蓝第九单元
20以内的减法
【例1】12辆汽车组成一列车队。从前面数,红色轿车是第4辆,从后面数,红色轿车是第(
)辆。
解析:
这道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位置问题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考查20以内的加减法的计算能力。解题关键是利用前后方向确定物体的位置的方法,可采用画图分析的方法解决,要求学生注意几和第几的区别。
画图分析:共有12辆汽车,从前往后数,红色汽车是第4辆,红色汽车的后面有12-4=8辆,由此即可得出,从后往前数红色汽车是8+1=9(辆)。
解答:
9
【例2】弟弟今年7岁,哥哥今年13岁,10年后哥哥比弟弟大几岁?
解析:
根据题意,今年哥哥13岁,弟弟7岁,那么我们知道哥哥比弟弟大的岁数,又因为10年后哥哥在长,弟弟也在长,所以他们的年龄差不变,据此解答。
解答:
13-7=6(岁)
答:10年后哥哥比弟弟大6岁。
【例3】小明送给小丽8本童话书,有买来9本,现在共有13本。小明原来有多少本童话书?
解析:
根据题意可知,小明买来9本书以后,总共是13本,那么没买书之前有13-9=4本;这也就是小明送给小丽8本童话书后手中书的数量,再加上送出的8本就是原来有多少本。
解答:
13-9+8=12(本)
答:小明原来有12本童话书。第八单元
20以内的加法
【例1】动脑筋,填一填。
每次跳2格,第4次跳到第(
)格,第6次跳到第(
)格。
每次跳3格,第4次跳到第(
)格,第6次跳到第(
)格。
解析:
此题主要考查整数加法的应用。根据题意,(1)每次跳2格,跳4次,即求4个2的和,列式为2+2+2+2;跳6次,即求6个2的和,列式为2+2+2+2+2+2;即可求得结果。(2)利用同样方法求出每次跳3格,跳4次,6次跳到的格数。
解答:
(1)2+2+2+2=8(格)
2+2+2+2+2+2=12(格)
(2)3+3+3+3=12(格)
3+3+3+3+3+3=18(格)
【例2】小红从家到学校,走了2千米时又返回家拿语文书。小红从家到学校一共走了多少千米?
解析:
根据题意,小红走了2千米时返回拿语文书,这说明小红比平时要多走2个2千米,即多走2+2千米,拿了语文书后又走了一个8千米到学校,所以一共走了8+2+2千米。
解答:
8+2+2=12(千米)
答:小红从家到学校一共走了12千米。
D4181%21:16
2345
题目:
动脑筋,填一填。
10
15
5
10
15
20
1.孿每次跳2格,第4次跳到第()格,第6次跳
到第()格。
2.每次每次跳3格,第4次跳到第()格,第6
次跳到第()格。
解答:
答案:1.8,12;2.12,18
1.每次跳2格,第4次跳到第2+2+2+2=8格,第
6次跳到第2+2+2+2+2+2=12格。
”石A?;?;?:?1
问老师
小红家
学校
8千米第五单元
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例1】小亮家住5楼,每上一层楼要用1分钟,小亮从楼下到家要用几分钟?
解析:
此题考查加法的含义。从一楼到五楼需要上四层楼,每上一层楼要用1分钟,上四层楼要用1+1+1+1=4分钟。
解答:
1+1+1+1=4(分)
答:小亮从楼下到家要用4分钟。
【例2】仔细观察图。
大鸡有(
)只。
小鸡有(
)只。
一共有多少只?
解析:
此题通过观察图形数出:大鸡有几只,小鸡有几只。然后回答第3个问题,求一共有多少只鸡,就是把大鸡和小鸡合起来,用加法计算。
解答:
(1)3
(2)2
【例3】把1--5这五个数填入下面方格中,使横行、竖行三个数的和都相等。
解析:
要把1,2,3,4,5这五个数填入上图,使横行、竖行三个数的和都相等。我们首先把这五个数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起来,找出中间的数字3填入图形中间的方框,然后把首尾的两个数1和5分别填入上下(或左右)的两个方框内,剩下的数字2和4分别填入左右(或上下)的两个方框内,这样横行、竖行三个数的和都相等。
解答:
【例4】填数。(使每条线上的三个数相加都得指定的数。)
解析:
此题考查10以内数的加减法。第一个图每条线上的三个数相加都得9,已知两个数,用9减去这两个数的和所得的差就是第三个数;第二个图每条线上的三个数相加都得8。先求出已知两个数的,再求出最后一条线上的数。
解答:
【例5】看图列式计算。
解析:
首先要理解题意,大括号下面的10表示一共有10只小鸡,鸡房子上的“?”表示鸡房子里有几只小鸡。也就是把10只小鸡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4只小鸡,另一部分就是鸡房子里的小鸡。求鸡房子里的小鸡的只数,用减法计算。即10-4=6(只)。
解答:
10-4=6(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