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1年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一轮复习
专题三:分析鉴赏小说的环境
一、必备知识
环境,是小说中形形色色的人物所活动的特定空间,可以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小说中的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天气、景物等。其考查的重点方向是特点和作用两大方面。
分析景物特点,首先要看描写了哪些景物,再看这些景物有什么共同特点,要盯准那些能揭示景物特点的形容词,若无此类词,自己应选用词语概括。
1.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1)具有审美价值——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
(2)渲染气氛,为后文刻画人物作铺垫;
(3)烘托人物性格,或揭示某种心理;
(4)展开、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作铺垫或埋伏笔;
(5)深化主旨;
(6)象征或暗示主题。
【答题规范】
? 模式一:自然环境本身(交代××时间,交代××背景,营造××氛围,渲染××气氛)→情节(推动、暗示、铺垫)→人物(烘托、映衬)→主题(表达、寄托、暗示、揭示)。
? 模式二:××具体描写了××景色,营造(创设)了一种××气氛;渲染(定下)了××的抒情基调;烘托了人物××的思想感情;为下文××的情节展开作了铺垫,推动了××的情节发展。
概括社会环境的特点,首先,要找到社会环境描写语句和段落,关注人物活动的场所、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人物的身份、人物的对话、情节发展过程以及写作时间等。
然后,根据找出的句段,重新组合画面并在脑海中再现画面,想象、品味画面的整体特色。
最后,具体分析所写环境的特点,用几个形容词准确概括环境的特点。看有什么共同特征,选用恰当的词语概括。
2.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1)交待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
(2)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或影响或决定人物性格;
(3)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揭示主题;
(4)推动情节发展;
(5)象征或暗喻。
【答题规范】
? 模式一:突出(烘托、描写、交代)了××,为××活动提供了背景,与××(情节)形成对比。
? 模式二:烘托(衬托、映衬)了××(思想品质、精神世界),有助于塑造××的形象。
? 模式三:触发××思想(情感)的转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3.环境描写的常见技巧
(1)从描写技巧角度看:
①细节描写,场面描写,白描(粗笔勾勒,突出特征),细描(精雕细刻、浓墨重彩);
②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点面结合,声色结合,明暗对比,色彩搭配,渲染、衬托、烘托;
③借助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来描写;
④选取某某具有代表性的事物描写等等。
(2)从写景角度看:
①感觉角度——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形、声、色角度);
②观察角度——定点观察、移步换景、仰视、俯视、平视;
③写景顺序——分层写景(由远及近,由近到远;由高及低,由低及高;由内及外,由外及内等等)。
4.环境描写寓意题
? 景物的寓意:双关含义,表面(本义)义、象征义、比喻义等。
5.考查的内容
从历年高考题来看,重点考查自然环境描写。具体考查内容有:
1、环境描写的作用(意图)。
2、环境描写的特点。
3、环境描写的手法。
4、环境描写的寓意。
5、环境描写的赏析。
通常以下列两种方式出现,一是描写手法和作用相结合;二是描写的环境特点和作用相结合。重点是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二、关键能力
提问模式:
1.请概括小说开头两段所写景物的特点并简析其作用。
2.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对文中画线句子的景物描写进行赏析。
【答题思路】
第一步:找到描写自然环境的具体语句,分析其特点。因为自然环境的特点与作者写此环境的作用往往是一致的。
第二步:找准分析自然环境描写作用的思维角度。分析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可以从人物、情节、主题以及环境本身等多个角度去考虑。
第三步:组织语言,规范答案。
对点提升练
【2020·安徽省蚌埠二中高三零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守灵之夜
[法]莫泊桑
她去世时并无痛苦,就像一生无可指责的女人那样平静地死去。现在她的脸纹丝不动,闭着双眼躺在床她那银白色长发梳理得很精心,好像刚刚打扮过。苍白的面容非常宁静、安详、虔诫。显然,这躯壳里的灵魂多么的温顺。心地纯洁的老妇人度过的一生是多么的安谧。这个贤淑的妇人死得一定从容不迫,问心无愧,这是善良妇人的命运。
她的儿子——知名的执法严厉的法官,跪在床边。他的姐姐欧拉莉娅,出家做了修女。他们已经泣不成声。从儿时起,母亲教他们养成坚定的道德品质,本着严格的宗教教义精神培养他们,按着无条件执行义务的精神培养他们。他,儿子,做了法官,握着法律宝剑,无情地惩治那些走入歧途的败类。她,女儿,在这个家教严格的家庭中,熏陶出高尚品德,由于憎恨人类犯错而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上帝。
他们全然不记得自己的父亲,只知道他给母亲带来不幸。
修女发狂般吻着死者垂下的手,一只像躺在床上的耶稣圣像的象牙色的手,另一只手还保持临终前抓床单的姿势。
不知放在什么地方的座钟,在黑暗中有节奏地发出嘀嗒声。一阵关于草和树林的柔和的气息,伴着淡淡的月光从开着的窗户飘进来。偶尔听到青蛙的聒噪声,有时,夜间昆虫像子弹一样飞进窗口,撞在墙上,发出嗡嗡的叫声。此外,村中一片寂静。一种神秘的倦意和安详的平静笼罩着死者。好像一切都是由她身上发出的,使万物都安静下来。
法官一直跪在床前,头埋在被子里,用一种低沉的、令人心碎的声音,呼唤着:“妈妈!妈妈!”姐姐则仆倒在地上,浑身抽搐,像癫痫发作似的,全身颤抖,呻吟:“主啊!主啊!妈妈,主啊!”
俩人悲痛欲绝,哭得喘不上气来,声音都嘶哑了。
很久之后,他们站起来,又悲痛地看着刚刚故去的亲人。遥远的回忆,昨天的欢乐,而今如此痛楚的回忆,又浮现在他们的脑海里。他们想起了她的音容笑貌,想起她生活中的各个片断情景,她再也不能和他们说话了。他们再一次看到她是那样幸福、安详,看到她轻轻的手势,像打拍子一样,这是在她讲到有特殊意义的话时,常有的动作。
他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爱她。她是他们的精神支柱,是他们的向导,是他们青春的化身,是他们生活的全部快乐。
修女对兄弟说:“你知道,妈妈最喜欢反复看自己的信。信都在那儿,在她的抽屉里。我们看看这些信,让我们今夜在她身旁重温她的一生,怎么样?我们来经历一下她苦难的旅程,了解一下外祖母和我们不熟悉的祖先。”
于是,他们从抽屉里拿出几十打发黄的信笺,都精心捆扎在一起,摆得很整齐。他们找出一叠写着“父亲”字样的信拆开看了起来。开头写着“这亲爱的”“我可爱的小孙女儿”“亲爱的孩子”等。突然,修女高声朗读起来,停下后说:“我们把这些信放进她的坟墓里,用这些信做一件白色殓衣,裹在她身上。”
这时她又拿起另一打没有任何签名的信,高声念道:“我最崇拜的人儿,我爱你,简直发了狂。从昨天起,我感到很痛苦,我像被判要受地狱苦刑:对你的思念在炙灼着我,我感到你的芳唇在我的嘴唇上面,你的眼睛在我的眼睛下面,你的身体贴着我……”
法官站起来,修女不再读了。他一把夺过信,找署名,没有签名。只在“最爱你的人”下面写了“亨利”两宇。而他们的父亲叫列内,就是说,这不是父亲。于是儿子飞快地翻动信札,抽出另一封念道:“没有你的爱抚,我已经活不下去了……”他神情严肃,像在法庭一样,冷淡地盯着那个死人。修女呆站在那里,像座雕像。
他收起那些信,扔回抽屉里,随后放下床帐。
当阳光射到桌上已燃尽的蜡烛时,儿子慢慢地从扶手椅里站起来,望都不望母亲一眼。他给母亲判了罪,并和姐姐离开了母亲。他缓缓地说:“现在我们离开吧!姐姐。”
(节选自《莫泊桑中短篇小说全集》第四卷,李显扬译,有删节)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标题“守灵之夜”,既是儿女对母爱感恩之夜,也是儿女责怪母亲而离开之夜。
B.“无情地惩治那些走入歧途的败类”一句,目的是高度赞扬儿子作为法官的执法严厉。
C.母亲的那些没有签名的信是儿女认定母亲在道德上存在问题的证据。
D.小说中写儿子、女儿对母亲离世的悲痛,采用了动作、语言、心理描写等方法。
2.试赏析文中画横线处的环境描写。
3.小说结尾一段有怎样的作用?试简要概括。
【答案】
1.B
2.①采用以声衬静的手法,从听觉、嗅觉两个角度渲染环境的寂静,为母亲去世营造静谧的氛围。②用环境的安谧宁静烘托母亲死得宁静、安详、问心无愧,“一切都是由她身上发出的”“使万物都安静下来”暗示母亲的纯洁,与下文儿女对母亲感情生活的苛求、不理解构成对比。③用环境的寂静烘托儿女的悲痛心情。
3.①(情节结构上)使结局陡转,出人意料。儿子竟然给母亲“判了罪”,女儿竟然也认为母亲“不道德”,两个人丢下母亲的尸体狠心离去。②(形象上)完成人物形象的塑造。法官将工作上的执法严厉、冷酷无情,错误地带回家庭来处理事务;修女从修道院看人的角度审视母亲。两个人都冷酷无情,通过歪曲母亲的情感生活的言行刻画这两人,圆满地完成了两人形象的塑造。③(主旨上)使主题鲜明。通过法官、修女为母亲去世而悲痛,却怪母亲私留追求者信件而离去,讽刺了一些人偏激固执地对待、处理生活中的事情。④(读者阅读上)留下空白,余味无穷。结尾法官、修女离开已逝的母亲,让读者想象,进行道德评判,进行艺术再创造,可谓耐人寻味!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
B项,“目的是高度赞扬儿子作为法官的执法严厉”错误。结合“当阳光射到桌上已燃尽的蜡烛时,儿子慢慢地从扶手椅里站起来,望都不望母亲一眼。他给母亲判了罪,并和姐姐离开了母亲”分析,写这句话的目的不是高度赞扬儿子,而是为下文儿子给母亲无情判罪埋下伏笔。故选B。
2.本题主要考查环境描写的特点和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应该从修辞、语言、表现手法、思想感情等方面去考虑。看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有怎样的深刻含义,语言上有怎样的特点。
抓住“偶尔听到青蛙的聒噪声”“发出嗡嗡的叫声”“一阵关于草和树林的柔和的气息”等分析,主要从听觉、嗅觉两个角度渲染环境的寂静,以动衬静,为母亲去世营造静谧的氛围。
结合“村中一片寂静。一种神秘的倦意和安详的平静笼罩着死者。好像一切都是由她身上发出的,使万物都安静下来”分析,用环境的安谧宁静烘托母亲死得宁静、安详、问心无愧。结合“只在‘最爱你的人’下面写了‘亨利’两宇。而他们的父亲叫列内,就是说,这不是父亲。于是儿子飞快地翻动信札,抽出另一封念道:‘没有你的爱抚,我已经活不下去了……’他神情严肃,像在法庭一样,冷淡地盯着那个死人”分析,暗示母亲的纯洁,儿女对母亲感情生活的苛求、不理解构成对比。
结合“村中一片寂静”“一种神秘的倦意和安详的平静笼罩着死者”“使万物都安静下来”等分析,用环境的寂静烘托儿女的悲痛心情。
3.本题主要考查分析文本语段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要求分析尾段作用的,需要结合小说的人物形象塑造、情节发展、主旨表达等方面分析。
结合“他一把夺过信,找署名,没有签名……像在法庭一样,冷淡地盯着那个死人。修女呆站在那里,像座雕像”分析,讽刺了一些人偏激固执地对待、处理生活中的事情。
结合“他给母亲判了罪,并和姐姐离开了母亲。他缓缓地说:‘现在我们离开吧!姐姐’”分析,使结局陡转,出人意料。
结合“她的儿子——知名的执法严厉的法官”“他的姐姐欧拉莉娅,出家做了修女”“从儿时起,母亲教他们养成坚定的道德品质,本着严格的宗教教义精神培养他们,按着无条件执行义务的精神培养他们”“做了法官,握着法律宝剑,无情地惩治那些走入歧途的败类”“她,女儿,在这个家教严格的家庭中,熏陶出高尚品德,由于憎恨人类犯错而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上帝”等分析,法官将工作上的执法严厉、冷酷无情,错误地带回家庭来处理事务;修女从修道院看人的角度审视母亲。通过歪曲母亲的情感生活的言行刻画这两人的冷酷无情。
结尾法官、修女离开已逝的母亲,让读者想象,留下空白,余味无穷。
【2020·全国高三其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海边的雪
张炜
风肆无忌惮地吼叫着,绞拧着地上的雪。天就要黑下来了。他们一刻也没有多站,就返身回铺子里了。
金豹重新坐到炉台跟前,烘着手说:“这样的鬼天气只能喝酒。唉唉,到底是老了,没有血气了,简直碰不得风雪。”
“这场雪不知还停不停。等几天你看吧,满海都漂着冰矾。”老刚还在专心听着风雪的吼叫声。
“唉,老了,老了。”金豹把一双黑黑的手掌放在炉口上,像烤咸鱼一样,反反正正地翻动着。“就像雪一样,欢欢喜喜落下来,早晚要化的。”
老刚点点头,“像雪一样。”
金豹望着铺门上那块黑乎乎的玻璃:“还是地上好,雪花打着旋儿从天上下来,积起老厚,让人踏,日头照,化成了水。它就这么过完一辈子。”
“人也一样。真不容易啊!”老刚的声音有些发颤,他的眼睛直盯住跳动的灯火,眼角上有什么东西在闪亮。金豹慢慢地吸一支烟,把没有喝完的半瓶酒重新插到沙子里去。
两个老人挨在一起,闭着眼睛各自想心事。老刚想他的儿子——这时已经背上猎枪和金豹的儿子回家了。
老刚躺下了。金豹自己却睡不着了。他侧身吸着烟,静静地听外边的声音。海浪声大得可怕,他知道拍到岸上的浪头卷起来,这时正恶狠狠地将靠岸的雪砣子吞进去。他惯于在骇人的海浪声里甜睡。
可是今晚却睡不着了。仿佛在这个雪夜里,有什么令人恐惧的东西正向他慢慢逼近过来。他怎么也睡不着。他披上破棉袄钻出了铺子。
刚一出门,一股旋转的雪柱就把他打倒了,头被撞得有些懵。金豹望着四周,真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突然想起了白天搬动的舢板,加固的锚绳也不保险哪!他像被什么蜇了似地喊着老刚,翻身回铺子去了。
凭借雪粉的滑润,他们将几个舢板又推离岸边好几丈远。彼此都看不见,只听见粗粗的喘息声。他们不敢去推稍远一些的小船,怕摸不回铺子。
他们的手脚冻得没有了知觉,终于不敢耽搁,开始摸索着回铺子了。金豹不断喊着老刚,听不到回应,就伸手去摸他、拉他。有一次脸碰到他的鼻子,摸到他用手将耳朵拢住,好像在听什么。
老刚真的在倾听。听了一会儿,他的嘴巴颤抖起来,带着哭音喊了一句:“妈呀,海里有人!”
金豹像他那样听了听。
“呜喔——哎——救救——呜……”
是绝望的哭泣和呼喊。金豹跳了起来,霹雳一般吼道:
“有人!他们上不来了!”
“听声音不远!”老刚身上抖起来,牙齿碰得直响。
金豹在浪头跟前吼起来,浪头扑下来,他的身子立刻湿透了……老刚喊了一阵,最后绝望地说:“不行了,他们听见也摸不上来,他们不行了……”
金豹奔跑着,呼喊着,不知跌了多少跤子,伸开手在雪地上乱摸——他想摸些柴草点一堆大火:被海浪打昏了头的人,只有迎着火光才能爬上来,金豹想按海上规矩,为落水者点一堆救命的火。厚厚的大雪,哪里寻柴草去!他一声不吭地站在了老刚身边,突然说了句:“点铺子吧!”
铺子是他们承包组的全部家当哪!
大火燃起来了!风吹着,熊熊烈火四周容不得冰雪了。空中飞旋的雪花,都被映红了;雪地上,远远近近都是嫣红的火的颜色,狂暴的风雪比起这团大火好像已经是微不足道的了……
金豹钻到了水浪里,盯着水里的那团黑影。黑影近了,是抱着一块木板的落水者。金豹拖上他,刚迈开一步,就被一巨浪打倒了,他爬起来时,看到老刚也拖着一个人……他们把两个落水的人抱到了大火边上。
烤了一会儿,两个身体蠕动起来。
正在这时候,金豹和老刚听到了大火的另一边有一种奇怪的声音。他们跑去一看,惊得说不出话——从雪地里、从黑夜的深处滚来两个“雪球”!“雪球”滚到大火边上才展开,让他们看出原来是两个人。老刚低头瞅一瞅,惊慌地捏住其中一个的手说:“这是我儿子!”
原来他们终究没能冲出茫茫原野,在漫天的雪尘中迷路了!他们左冲右突,终于知道自己注定要冻死在这个雪夜里了。可他们绝境中望到了奇迹——一团生命的大火在远方剧烈燃烧,爆出了耀眼的白光!他们流着眼泪,爬过去,滚过去……
火势渐渐弱下去,那一堆炭火却红得可爱。两个落水的人能够坐起来了,他们看看炭火,看看远处的黑夜,放声大哭起来。
两个年轻猎人的双筒猎枪早已不知丢在哪里了。他们的一身冰砣融化着,水流又渗进沙子里。他们颤声叫着:“爸……”
他们和两个落水的人一块儿跪在了两个老人面前……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写金豹烘手、饮酒取暖的场景,突出风雪带来的寒冷程度之深,把酒瓶插到沙子里暗示了地点,这些描写紧扣了标题。
B.小说写金豹睡不着这一细节,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因为睡不着而走出铺子,直到他们点火救人,构思巧妙,环环相扣。
C.两位老人关于大雪的对话流露出他们对自己“老了”的无奈心态,真实展示了老年人对未来生活的迷茫。
D.小说语言细腻生动,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极富画面感和表现力,把一个寒冷冬季风雪天气里的温暖故事,讲述得精彩动人。
8.小说极力描写海浪和风雪之大有何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说明。
9.小说结尾写金豹和老刚的儿子也因为点燃的大火而得救,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案】
7.C
8.①描写海浪风雪之大,能表现天气的寒冷、恶劣,营造出紧张、凶险的氛围,突出了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②因海浪风雪越大,落水者和迷路者才找不到方向,才需要大火指引方向,由此才能推动情节的发展。③描写海浪风雪之大,能从侧面烘托两位老人舍弃个人利益,点燃铺子救人的品质。④因海浪风雪之大,点燃铺子救人的举措也无意救了他们儿子的命,凸显“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的温暖主题。
9.①与前文情节互为照应,使这个故事紧凑,结构浑然一体。②情节跌宕起伏,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增强了情节发展的张力。③使主题得到了升华,不仅仅是对舍己救人的歌颂,凸显“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的温暖主题。④引发读者不尽的思考,能起到言有尽意无穷的作用 。
【解析】
7.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C项“两位老人关于大雪的对话流露出他们对自己‘老了’的无奈心态”错误,从原文来看,他们的话语中有对年老的感慨,但并没有无奈的伤感。他们不是对“对未来生活的迷茫”,而是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生命像雪花一样脆弱;人生虽短暂和艰难,但要脚踏实地地去面对、经历。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环境描写的基本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回顾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有哪些,然后结合环境的特点以及环境描写所在的位置来概括该语段的主要内容,然后分析和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在表达主旨和人物性格塑造方面的作用。景物描写的作用一般如下:①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节令和地点,为人物活动提供背景;②映衬人物心情,烘托人物性格、心理;③推动或预示故事情节发展;④暗示或象征社会环境、人物命运,衬托主题。
小说极力描写海浪和风雪之大的作用,能表现天气的寒冷、恶劣,突出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结合文本内容“金豹在浪头跟前吼起来,浪头扑下来,他的身子立刻湿透了……老刚喊了一阵,最后绝望地说:‘不行了,他们听见也摸不上来,他们不行了……’”“原来他们终于没能冲出茫茫原野,在漫天的雪尘中迷路了!他们左冲右突,终于知道自己注定要冻死在这个雪夜里了。可他们绝境中望到了奇迹——一团生命的大火在远方剧烈燃烧,爆出了耀眼的白光”等分析可知,落水者和迷路者才找不到方向,才需要大火指引方向,推动情节的发展。结合文本内容“被海浪打昏了头的人,只有迎着火光才能爬上来,金豹想按海上规矩,为落水者点一堆救命的火。厚厚的大雪,哪里寻柴草去!他一声不吭地站在了老刚身边,突然说了句:‘点铺子吧!’铺子是他们承包组的全部家当哪”分析可知,从侧面烘托两位老人舍弃个人利益而救人的高贵品质。结合“老刚低头瞅一瞅,惊慌地捏住其中一个的手说:‘这是我儿子!’”等内容分析可知,因海浪风雪之大,点燃铺子救人,无意救了他们儿子,体现本文的主题“帮助别人也是帮助自己”。
9.本题考查结尾段落的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思维角度涉及内容主旨、结构思路、语言修辞等三方面。“作用题”是高考现代文阅读的一大亮点,结尾语段的作用通常是:总结全文,归结主旨;呼应开头,首尾圆润,使文章浑然一体;卒章显志,点明题旨;强化作者情感,深化或升华主旨;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读者思考等等。
写金豹和老刚的儿子也因为点燃的大火而得救,结合文本内容“两个老人挨在一起,闭着眼睛各自想心事。老刚想他的儿子——这时已经背上猎枪和金豹的儿子回家了”及恶劣的自然环境等内容分析,与前文情节互为照应。结合“原来他们终于没能冲出茫茫原野,在漫天的雪尘中迷路了!他们左冲右突,终于知道自己注定要冻死在这个雪夜里了。可他们绝境中望到了奇迹——一团生命的大火在远方剧烈燃烧,爆出了耀眼的白光!他们流着眼泪,爬过去,滚过去……”可知,使主题得到了升华,不仅仅是对舍己救人的歌颂,凸显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的温暖主题。结合“他们和两个落水的人一块儿跪在了两个老人面前”分析,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引发读者的思考。
_21?????????è?????(www.21cnjy.com)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