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 | 新苏教版化学 必修第一册 专题五 第一单元 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2课时)导学课件(52+68+50张ppt)+练习(含解析) | | |
格式 | zip | ||
文件大小 | 3.2MB | ||
资源类型 | 教案 | ||
版本资源 | 苏教版(2019) | ||
科目 | 化学 | ||
更新时间 | 2020-07-31 10:55:48 |
3.第11~17号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碱性变化规律 ⑥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由弱到强的顺序为SiH4
(1)钠、镁、铝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
强弱:____________________
(2)硅、磷、硫、氯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
强弱:______________________
NaOH>Mg(OH)2>Al(OH)3
H2SiO3
(1)概念:既能与强酸反应又能与强碱反应,且均生成盐和水的氢氧化物。
(2)氢氧化铝的两性
①向AlCl3溶液中加入过量氨水,现象:_____________,反应方程式: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向AlCl3溶液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至过量,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产生白色沉淀
AlCl3+
3NH3·H2O====3NH4Cl+Al(OH)3↓
先产生白色沉淀,后白色沉
淀溶解
AlCl3+3NaOH====3NaCl+Al(OH)3↓
NaOH+Al(OH)3====
NaAlO2+2H2O
③向Al(OH)3沉淀中加入盐酸,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5.元素周期律
(1)随着核电荷数逐渐增加,原子半径_________(稀有气体元素除外),原子核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元素原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规律。
(3)实质:_____________________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发生周期性变化的结果。
Al(OH)3+3H+====Al3+
+3H2O
逐渐减小
最外层电子的吸引力逐渐增强
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
逐渐增强
元素的性质随元素核电荷数的递增呈周期性变化
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得电子能力
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自主探索】
1.向AlCl3溶液中逐渐加入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会产生什么现象?
提示:首先生成Al(OH)3,后Al(OH)3逐渐溶于氢氧化钠溶液,故现象为先产生白色絮状沉淀后逐渐溶解。
2.(情境思考)日常生活中常用到铝制品,如铝锅,但铝锅长时间盛放酸性或碱性食物容易腐蚀。
(1)铝的金属性较强,易与O2等反应,但铝锅可长期使用,试说明原因。
提示:铝与氧气反应,在铝锅表面生成致密的氧化物保护膜,阻止铝与氧气继续反应,故铝锅可长期使用。
(2)铝锅长时间盛放酸性或碱性食物容易腐蚀,为什么?
提示:氧化铝具有两性,能与酸性或碱性食物缓慢反应,使氧化铝失去保护作用。
关键能力·合作学习
知识点一 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比较?
1.实质:比较元素金属性(或非金属性)的强弱,其实质是看原子失去(或得到)电子的能力,越易失去(或得到)电子,则元素的金属性(或非金属性)越强。
2.从原子结构判断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
(1)电子层数相同时,核电荷数越大,金属性越弱,非金属性越强。
(2)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时,电子层数越多,金属性越强,非金属性越弱。
3.从元素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判断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
(1)金属性比较:
①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位置越靠前,金属性越强。
②单质与水或非氧化性酸反应越剧烈,金属性越强。
③单质还原性越强或阳离子氧化性越弱,金属性越强。
④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越强,金属性越强。
⑤若Xn++Y→X+Ym+,则Y的金属性比X强。
(2)非金属性比较:
①与H2化合越容易或气态氢化物越稳定,非金属性越强。
②单质氧化性越强或简单阴离子还原性越弱,非金属性越强。
③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越强,非金属性越强。
④若An-+B→Bm-+A,则B的非金属性比A强。
【合作探究】
1.硫酸为强酸,次氯酸为弱酸,据此能确定非金属性硫大于氯吗?(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
提示:不能。判断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可根据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而HClO中氯元素不是最高价。
2.盐酸(HCl)的酸性强于氢硫酸(H2S),据此能得出氯元素比硫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吗?(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
提示:不能。气态氢化物的酸性强弱与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无关,不能作为判断元素非金属性强弱的依据。如氢碘酸(HI)的酸性强于盐酸(HCl),但氯元素比碘元素的非金属性强。
【典例示范】
【典例】下列事实能说明氯元素原子得电子能力比硫元素原子强的是__________。?
①HCl的溶解度比H2S大
②HCl的酸性比H2S强
③HCl的稳定性比H2S大
④HCl的还原性比H2S弱
⑤HClO4的酸性比H2SO4强
⑥Cl2与铁反应生成FeCl3,而S与铁反应生成FeS
⑦Cl2能与H2S反应生成S
⑧在11~17号元素中Cl处于S的右侧
⑨还原性:Cl-
答案:③④⑤⑥⑦⑧⑨
【规律方法】(1)金属活动性顺序:按K、Ca、Na、Mg、Al、Zn、Fe、Sn、Pb、Cu、Hg、Ag、Pt、Au的顺序,金属性逐渐减弱。
(2)非金属活动性顺序:按
F、O、Cl、Br、I、S
的顺序,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3)比较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不能根据最外层电子数的多少或电子层数的多少,而应根据得失电子的难易程度。
(4)不能通过物质的物理性质,如熔沸点、溶解性等方面比较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
【素养训练】
在如图的实验装置中,锥形瓶中是硅酸钠溶液,分液漏斗中盛装的是稀硫酸,向硅酸钠溶液中滴加稀硫酸,溶液由澄清变浑浊,原因是生成了硅酸沉淀。
(1)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越________;?
(2)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越________;?
(3)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对应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越________;?
(4)非金属性越强的元素形成的气态氢化物的还原性越________。?
提示:(1)强 (2)强 (3)强 (4)弱
知识点二 元素周期律?
1.微粒半径大小的决定因素:核电荷数、电子层数和核外电子数。
2.微粒半径大小比较
(1)不同元素微粒半径的比较:
①具有相同电子层数而原子序数不同的原子,原子序数越大,半径越小(稀有气体除外);
如r(Na)>r(Mg)>r(Al)>r(S)>r(Cl)。
②最外层电子数相同而电子层数不同的原子,电子层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大;其同价态的离子半径也是如此;
如r(F)
r(K+)>r(Ca2+)。
(2)同种元素的微粒半径比较,核外电子数越多,微粒半径越大:
①阳离子半径小于相应原子半径;
如r(Na+)
如r(Cl-)>r(Cl)。
③不同价态的离子,价态越高,离子半径越小;
如r(Fe2+)>r(Fe3+)。
【方法导引】
元素周期律
1.第11~17号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对于第三周期主族元素Na、Mg、Al、Si、P、S、Cl
①原子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为Na>Mg>Al>Si>P>S>Cl。
②简单离子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为P3->S2->Cl->Na+>Mg2+>Al3+。
③单质置换出水或酸中氢的能力Na>Mg>Al。
④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NaOH>Mg(OH)2>Al(OH)3。
⑤单质与H2化合的能力Si
(1)看电子层数: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时,电子层数越多,半径越大。
(2)看核电荷数:当电子层结构相同时,核电荷数越大,半径越小。
(3)看核外电子数:当电子层数和核电荷数均相同时,核外电子数越多,半径越大。
3.所有元素中,原子半径最小的是H,其次是F。
4.11~17号元素中,原子半径最小的是Cl,离子半径最小的是Al3+。
【合作探究】
1.(教材二次开发)将Cl2通入含NaBr的溶液中,能否发生反应?若能,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说明Cl2、Br2活泼性的强弱。(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
提示:能;Cl2+2NaBr====2NaCl+Br2;Cl2比Br2活泼。
2.(情境应用)刘安《淮南万毕术》“曾青得铁则化为铜”,“曾青”指可溶性铜盐。写出Fe与CuSO4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请说明Fe和Cu活泼性的强弱。(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
提示:Fe+CuSO4====FeSO4+Cu;Fe
比
Cu活泼。
【典例示范】
【典例】下列微粒半径大小比较正确的是
( )
A.Na+
C.Na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注意以下两点:
(1)比较微粒半径大小时,首先要确定微粒间的电子层数是否相同,然后再利用规律比较大小。
(2)电子层数相同的看核电荷数。
【解析】选B。A项四种离子核外电子排布相同,核电荷数越大,半径越小,应为O2->Na+>Mg2+>Al3+;B项S2-和Cl-,Na+和Al3+的核外电子排布相同,电子层数相同,微粒半径大小取决于核电荷数,S2-和Cl-比Na+和Al3+多一个电子层,微粒半径显然是前者大;C项电子层数相同,核电荷数越大,半径越小,应为Na>Mg>Al>Si;D项从C、N、O、F原子半径逐渐减小。
【母题追问】比较下列微粒半径的大小。
(1)r(Na+)______r(Na)、r(Cl-)______r(Cl)?
(2)r(Ca2+)______r(Cl-)、r(Mg)______r(Na)?
提示:(1)r(Na+)
(2)r(Ca2+)
我们生活在化学世界中,某些元素在人体的细胞、组织和体液中大量富集,如大脑中含有丰富的Na、Mg、K,骨筋和骨组织中含有丰富的Li、Mg、K等。
(1)Li、Na、Mg、K原子半径大小关系是什么?
提示:原子半径:Li
提示:K>Na>Li>Mg。
【补偿训练】
微观粒子尽管微乎其微,小到肉眼无法观察到,但与宇宙天体有很多相似之处,其中之一是都存在半径问题。
(1)微粒半径与电子层数、核电荷数、电子数有什么关系?
提示:电子层数越多、核电荷数越小、电子数越多,半径越大。
(2)同周期元素中,原子半径最小的是哪族元素?
提示:第ⅦA族元素。
(3)同一周期的阴离子和阳离子比较,哪个的半径更大?
提示:阴离子与同周期的稀有气体的核外电子排布相同,阳离子与上周期的稀有气体的核外电子排布相同,故阴离子比同一周期的阳离子多一个电子层,故半径大于阳离子。
(4)比较下列各组微粒半径,正确的是________。
①Cl
③阳离子半径小于同元素的原子半径,③正确;④中应为Se2->Br->S2-,④不正确。?
【课堂小结】
三言两语话重点
1.第11~17号元素性质递变规律
随着核电荷数逐渐增加,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2.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随元素核电荷数的递增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3.微粒半径比较:先看电子层数,电子层数相同时,看核电荷数。
课堂检测·素养达标
1.原子序数在3~9的元素,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而逐渐增大的是
( )
A.电子层数
B.最外层电子数
C.原子半径
D.最高正化合价
【解析】选B。原子序数在3~9之间的元素,核外均为2个电子层,最外层电子数依次从1递增到7,原子半径逐渐减小,而最高正化合价从1递增到5(氧无最高正价、氟无正价)。
2.(双选)下列有关元素周期律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最高正价:N
【解析】选C、D。氮元素最高正价为+5价,而F无正价,A错误;金属性Ca
3.(教材二次开发·教材习题改编)下列各组元素是按最高正价由高到低、负价绝对值由低到高顺序排列的是( )
A.Na、Mg、Al
B.F、O、N
C.N、O、F
D.S、P、Si
【解析】选D。A项中最高正价由低到高,且无负价;B、C两项中F无正价;D项中各元素的最高正价分别为+6、+5、+4,负价绝对值分别为2、3、4,D正确。
4.下列有关性质的比较,不能用元素周期律解释的是( )
A.密度:Mg>Na
B.0.1
mol·L-1溶液的酸性:HNO3>H2CO3
C.还原性:O2->F-
D.Mg、Al与同浓度盐酸反应,Mg更剧烈
【解析】选A。密度为物理性质,与元素周期律无关,A正确;0.1
mol·L-1溶液的酸性:HNO3>H2CO3,能用元素周期律解释,B错误;氟的非金属性强于氧,所以还原性O2->F-,可用元素周期律解释,C错误;Mg、Al与同浓度盐酸反应,Mg更剧烈,可用元素周期律解释,D错误。
【素养新思维】
5.四种常见的1~18号非金属元素甲、乙、丙、丁中,核电荷数依次增大,甲和乙、丙和丁具有相同的电子层数,乙、丙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乙原子序数比甲多1,乙元素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数是其电子层数的三倍。
(1)丙元素的名称是____________。?
(2)能证明丁单质的氧化性大于丙单质的氧化性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3)乙的两种常见单质分别是______,______。?
(4)四种元素的气态氢化物水溶液显酸性的是(写化学式)______,______。?
(5)氢元素和乙组成的化合物中,原子数比是1∶1的是(写化学式)__________。此化合物可将碱性工业废水中的CN-氧化为可溶性碳酸盐和氨,相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根据乙元素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数是其电子层数的三倍,推断乙为氧元素,则甲为氮,丙为硫,丁为氯。
(1)丙元素是硫。
(2)Cl2+H2S====S+2HCl(其他答案合理也得分)。
(3)氧元素可以形成O2、O3两种单质。
(4)甲乙丙丁的气态氢化物水溶液显酸性的是H2S、HCl。
(5)氢、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H2O2原子数比是1∶1;H2O2具有氧化性,根据题意写出离子方程式。
答案:(1)硫
(2)Cl2+H2S====S+2HCl
(3)O2 O3
(4)H2S HCl
(5)H2O2 H2O2+CN-+OH-====
+NH3
【补偿训练】
第1~18号元素X、Y、Z、M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元素X的一种高硬度单质是宝石,Y2+电子层结构与氖相同,Z的质子数为偶数,室温下M单质为淡黄色固体,回答下列问题:
(1)M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浓溶液与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2)Z元素是________,其在自然界中常见的二元化合物是________。?
(3)X与M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碱性强弱是__________。
?
(4)四种元素中的________可用于航空航天合金材料的制备,其单质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短周期元素X、Y、Z、M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元素X的一种高硬度单质
是宝石,则X是碳元素;Y2+电子层结构与氖相同,则Y是镁元素;Z的质子数为偶数,
室温下M单质为淡黄色固体,则Z是硅元素,M是硫元素。
(1)M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浓溶液,浓硫酸与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为Cu+2H2SO4(浓)
CuSO4+SO2↑+2H2O。
(2)Z元素是硅元素,其在自然界中常见的二元化合物是SiO2。
(3)酸性:H2SO4>H2CO3。
(4)四种元素中,镁是密度小的金属,可用于航空航天合金材料的制备,其单质与
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Mg+2HCl====MgCl2+H2↑。
答案:(1)Cu+2H2SO4(浓)
CuSO4+SO2↑+2H2O
(2)Si SiO2
(3)H2SO4>H2CO3
(4)Mg
Mg+2HCl====MgCl2+H2↑课时素养评价
二十四 元素周期表
(40分钟 7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8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
1.(2020·衡水高一检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砹的非金属性在卤素中是最弱的,At-易被氧化
②砹化银能溶于水或稀HNO3
③碱金属元素中密度最小的也是金属性最弱的
④第二周期非金属元素的气态氢化物溶于水后所得水溶液均呈酸性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选A。At位于碘后面,非金属性最弱,At-还原性最强,即At-易被氧化,①正确;按照卤族元素性质的递变性,AgAt不溶于水或稀硝酸,②错误;碱金属元素中密度最小的是锂也是金属性最弱的,③正确;NH3溶于水显弱碱性,④错误。
2.(教材二次开发·原创题)下列关于卤素(用X表示)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卤素单质与水反应均可用X2+H2OHXO+HX表示
B.HX都极易溶于水,它们的热稳定性随核电荷数的增大而增强
C.卤素单质的颜色从F2→I2按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大而加深
D.X-的还原性强弱依次为F-
3.(2020·济南高一检测)下列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
A.检验钠和钾:分别取小粒投入含酚酞的水中,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B.检验氯化钠、溴化钾、碘化钾溶液:分别滴加溴水,再加入四氯化碳,振荡,观察颜色
C.除去氯化钾中的少量碘化钾:溶于水,并通入足量氯气,加热蒸干
D.证明钾比钠活泼:向氯化钠水溶液中加入一小粒钾,观察现象
【解析】选C。钠、钾与水反应都生成强碱,使溶液呈红色,A错误;NaCl、KBr与溴水均不反应,故无法区别,B错误;钾与NaCl溶液中的H2O反应,而不可能置换出钠,D错误。
4.四种短周期元素X、Y、Z和W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如图所示,原子序数之和为4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X
Y
Z
W
A.原子半径(r)大小比较r(X)>r(Y)
B.X和W可形成共价化合物XW3
C.W的非金属性比Z的强,所以W氢化物的沸点比Z的高
D.Z的最低价单核阴离子的失电子能力比Y的强
【解析】选C。由题干信息推断:X为N,Y为O,Z为S,W为Cl;同周期元素从左往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A正确;根据X和W的最外层电子数可推断,两物质可形成8电子稳定状态,B正确;沸点大小的比较取决于分子间的作用力,C错误;Z的非金属性弱于Y,Z的最低价单核阴离子还原性比Y强,D正确。
5.(2020·岳阳高一检测)1869年门捷列夫把当时已知的元素根据物理、化学性质进行排列,准确预留了甲、乙两种未知元素的位置,并预测了二者的相对原子质量,部分原始记录如下。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甲位于现行元素周期表第四周期第ⅢA族
B.原子半径比较:甲>乙>
Si
C.乙的简单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强于CH4
D.推测乙的单质可用作半导体材料
【解析】选C。从示意图可以看出同一行的元素在同一主族,同一列的元素在同一周期,甲元素与B和Al在同一主族,与As在同一周期,则甲在元素周期表的位置是第4周期第ⅢA族,A正确;甲元素和乙元素同周期,同周期元素的核电荷数越小,原子半径越大,甲元素的原子半径大于乙元素的,同主族元素,核电荷数越大,原子半径越大,乙元素的核电荷数大于硅元素的,故原子半径大小顺序为甲>乙>Si,B正确;乙的简单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弱于CH4,C错误;乙为锗元素,其处于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交界处,可用作半导体材料,D正确。
6.短周期金属元素甲~戊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
甲
乙
丙
丁
戊
A.原子半径:丙<丁<戊
B.金属性:甲>丙
C.氢氧化物碱性:丙>戊>丁
D.最外层电子数:甲<乙
【解析】选D。同周期元素的原子半径从左向右依次减小,有丙>丁>戊,A错误;同主族元素的金属性自上而下依次增强,即丙>甲,B错误;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金属性减弱,元素对应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减弱,即有丙>丁>戊,C错误;乙位于甲的右端,故乙的族序数大,最外层电子数多,D正确。
7.(2020·潍坊高一检测)短周期元素A、B、C、D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如图所示。已知B、D的原子序数之和是C的3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B
C
A
D
A.元素A在周期表的第3周期ⅢA族
B.元素C的最高正价等于所在的主族序数
C.元素C、D均可与Mg形成化合物
D.元素B的简单气态氢化物的水溶液显酸性
【解析】选C。设元素B的原子序数为x,则x+x+10=3
(x+1),解得x=7,则B为氮、A为硅、C为氧、D为氯。Si在周期表的第3周期ⅣA族,A错误;氧元素没有最高正价,B错误;O、Cl都能与Mg形成化合物,C正确;氮元素的气态氢化物NH3的水溶液显碱性,D错误。
8.借助碱金属和卤族元素的递变性分析下面的推断,其中正确的是
( )
A.已知Ca是第4周期,第ⅡA族的元素,故Ca(OH)2的碱性比Mg(OH)2的碱性弱
B.已知As是第4周期,第ⅤA族的元素,故AsH3的稳定性比NH3的稳定性强
C.已知Cs的原子半径比Na的原子半径大,故Cs与水反应不如Na与水反应剧烈
D.已知Cl的核电荷数比F的核电荷数大,故Cl的原子半径比F的原子半径大
【解析】选D。Ca(OH)2的碱性比Mg(OH)2的碱性强,A错误;从上到下,非金属性降低,其氢化物稳定性减弱,B错误;从上到下,原子半径增大,金属性增强,即Cs与水反应比Na与水反应剧烈,C错误;从上到下,核电荷数增大,原子半径增大,D正确。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2小题,共30分)
9.(14分)(1)卤素(除砹外)氢化物中最不稳定的是__________(写化学式)。?
(2)下列两个元素族,单质熔、沸点随原子序数递增而升高的是________(填序号)。?
A.碱金属
B.卤素
(3)下列反应中,更剧烈的是______(填序号)。?
A.钠与水反应
B.钾与水反应
(4)在稳定存在的碱金属元素(除钫外)中,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最强的是________,写出此元素的单质与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
(5)取下列溶液分装两试管,再分别依次加入少量氯水和少量四氯化碳,用力振荡、静置后,四氯化碳层显紫红色的是________(填序号)。?
A.溴化钠溶液
B.碘化钾溶液
(6)卤族元素中,氢化物热稳定性最强的是________;写出向KI溶液中通入Cl2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卤素中碘元素的非金属性最弱,氢化物最不稳定的是HI;
(2)碱金属元素的单质熔、沸点随原子序数递增而降低,卤素单质熔、沸点随原子序数递增而升高;
(3)钾比钠活泼,与水反应更剧烈;
(4)在稳定存在的碱金属元素中,碱性最强的是CsOH,Cs与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Cs+2H2O2OH-+2Cs++H2↑;
(5)氯水与NaBr、KI溶液分别生成Br2、I2,而二者的四氯化碳溶液分别为橙色、紫红色;
(6)卤族元素中,氢化物热稳定性最强的是HF,Cl2与KI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l2+2I-I2+2Cl-。
答案:(1)HI (2)B
(3)B
(4)CsOH
2Cs+2H2O2OH-+2Cs++H2↑
(5)B
(6)HF Cl2+2I-2Cl-+I2
10.(16分)现有部分元素的性质或结构如表所示:
X
与Mg同周期,最外层电子数是最内层电子数的3倍
Y
常温下单质为双原子分子,为黄绿色有毒气体
Z
单质呈紫黑色,遇淀粉溶液显蓝色
(1)X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__________。
?
(2)Z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为__________。?
(3)判断非金属性:X______Y(填“>”“<”或“=”)。?
(4)判断非金属性:Y______Z(填“>”“<”或“=”),写出结构上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把氯气通入含11
g
NaBr的溶液中,充分反应后将溶液蒸干,得到6.55
g残渣,回答NaBr是否完全反应?_______________,生成的NaCl的质量为______g。?
【解析】由表中信息推断出X为S,Y为Cl,Z为I,则根据非金属性强弱判断的依据和同主族元素非金属性的递变规律判断。
(1)X的原子是硫。
(2)碘在第五周期第ⅦA族。
(3)氯的非金属性大于硫的非金属性。
(4)氯的非金属性大于碘的非金属性;二者最外层电子数相同,但碘的电子层数多,原子半径大,得电子能力弱。
(5)设11
g
NaBr完全反应,蒸干后得到残渣氯化钠的质量为x
g,
Cl2+2NaBrBr2+2NaCl。
2×103
2×58.5
11
x
解得x≈6.25,因为6.25<6.55,可知NaBr没有完全反应,设生成NaCl的质量为y
g,根据差量法计算:
Cl2+2NaBrBr2+2NaCl
差量
2×103
2×58.5
89
y
11-6.55
y=5.85。
答案:(1)
(2)第五周期第ⅦA族
(3)<
(4)> 二者最外层电子数相同,但碘的电子层数多,原子半径大,得电子能力弱
(5)没有完全反应 5.85
(20分钟 3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11.(2020·舟山高一检测)
0.05
mol某金属单质与足量的盐酸反应,放出1.12
L
H2(标准状况),并转变为具有氖原子的电子层结构的离子,该金属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是
( )
A.第4周期ⅡA族
B.第3周期ⅡA族
C.第4周期ⅠA族
D.第3周期ⅢA族
【解析】选B。n(H2)==0.05
mol,则该金属与氢气之间的关系式为M~H2,即金属M形成化合物时的化合价为+2,又知M2+具有氖原子的电子层结构,说明M为Mg,它位于第3周期ⅡA族。
12.(双选)溴化碘(IBr)的化学性质很像卤素的单质,它能与大多数金属、非金属化合生成卤化物,它也能与水发生以下反应:IBr+H2OHBr+HIO。下列有关IBr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在很多反应中IBr作还原剂
B.IBr与水反应时既作氧化剂,又作还原剂
C.IBr与AgNO3溶液反应会生成AgBr沉淀
D.IBr与NaOH溶液反应时,生成NaBr和NaIO
【解析】选A、B。溴化碘(IBr)中Br呈-1价,I呈+1价;IBr性质与卤素相似,是一种强氧化剂,A错误,C、D正确;IBr与水反应生成HIO和HBr,元素化合价没有变化,B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1小题,共18分)
13.常温下,KMnO4固体和浓盐酸反应产生氯气。为验证卤素单质氧化性的相对强弱,某小组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夹持仪器已略去,气密性已检验)。
实验过程:
Ⅰ.打开弹簧夹,打开活塞a,滴加浓盐酸。
Ⅱ.当B和C中的溶液都变为黄色时,夹紧弹簧夹。
Ⅲ.当B中溶液由黄色变为橙色时,关闭活塞a。
Ⅳ.……
(1)验证氯气的氧化性强于碘的实验现象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B中溶液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验证溴的氧化性强于碘,过程Ⅳ的操作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
(4)过程Ⅲ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
(5)氯、溴、碘单质的氧化性逐渐减弱的原因: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电子层数依次增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得电子能力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解析】装置A是高锰酸钾固体和浓盐酸反应生成氯气,烧瓶上端湿润的淀粉KI试纸变蓝,验证氯气的氧化性强于碘;装置B中盛有溴化钠,氯气进入装置B中,氯气氧化溴离子为溴单质,溶液呈黄色,验证氯的氧化性强于溴,当B和C中的溶液都变为黄色时,夹紧弹簧夹,为验证溴的氧化性强于碘,实验时应避免氯气的干扰。当B中溶液由黄色变为橙色时,说明有大量的溴生成,此时应关闭活塞a,否则氯气过量,影响实验结论。
答案:(1)湿润的淀粉KI试纸变蓝
(2)Cl2+2Br-Br2+2Cl-
(3)打开活塞b,将少量C中溶液滴入D中,关闭活塞b,取下D振荡,静置后CCl4层溶液变为紫红色
(4)确认C的黄色溶液中无Cl2,排除Cl2对溴置换碘实验的干扰
(5)原子半径逐渐增大
PAGE课时素养评价
二十三 元素周期律
(40分钟 7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8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
1.下列事实能作为判断依据的是
( )
A.根据N2在空气能稳定存在,而P4在温度特别高的夏天容易自燃,判断非金属性:N>P
B.根据盐酸除去水垢时发生CaCO3+2HClCaCl2+CO2↑+H2O,判断碳与氯的非金属性强弱
C.向硅酸钠溶液中通入CO2,有硅酸胶体生成,判断碳与硅的非金属性强弱
D.根据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越多,该元素金属性越强
【解析】选C。N2在空气能稳定存在,是因为N≡N的存在,而P4在温度特别高的夏天容易自燃,是因为白磷的着火点非常低,不能作为判断非金属性强弱的依据,A错误;根据反应CaCO3+2HClCaCl2+CO2↑+H2O,不能判断碳与氯的非金属性强弱,而是根据酸性HClO4>H2CO3,判断氯的非金属性大于碳的非金属性,B错误;向硅酸钠溶液中通入CO2,有硅酸胶体生成,说明碳酸的酸性大于硅酸,能判断碳与硅的非金属性强弱,C正确;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越多,失去电子能力越弱,金属性越弱,D错误。
【易错提醒】非金属性强弱比较误区
(1)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强,非金属性越强,不能用无氧酸的酸性强弱来判断。
(2)非金属性强弱与该单质的稳定性无关。
2.下列离子中半径最大的是
( )
A.Na+
B.Mg2+
C.O2- D.F-
【解析】选C。对于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来说,核电荷数越大,离子半径就越小,所以四个选项中离子半径最大的是O2-。
3.下列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最弱的是
( )
A.硅
B.磷
C.硫
D.氯
【解析】选A。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HClO4>H2SO4>H3PO4>H4SiO4。
4.下列排列顺序不正确的是
( )
A.原子半径:钠>硫>氯
B.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
H2SO4>H3PO4
C.最高正化合价:氯>硫>磷
D.热稳定性:HF
5.(2019·绍兴高一检测)X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为H2XO3,它的气态氢化物为
( )
A.HX
B.H2X
C.XH3
D.XH4
【解析】选D。X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化学式为
H2XO3,则X的最高正价为+4价,说明X原子最外层有4个电子,最低化合价为-4价,形成的氢化物为XH4。
6.(教材二次开发·原创题)某元素R的原子序数小于18,该元素的原子得到1个电子后形成具有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的电子层结构的离子,该元素可形成含氧酸HRO3,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R元素的最高正价是+7价
B.R元素还可形成其他含氧酸
C.R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7
D.R元素的原子序数为7
【解析】选D。根据R元素的原子获得1个电子后形成具有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的电子层结构的离子,且原子序数小于18,表明R可能为F或者Cl,最外层电子数为7,最高正价为+7价(此时R为Cl),A正确,C正确;又由于R元素可形成含氧酸HRO3,可见R元素只能是氯,HRO3为HClO3,还可形成HClO4、HClO等含氧酸,B正确、D错误。
7.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揭示了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反映了元素性质与它的原子结构的关系。下列大小关系符合元素周期律的是
( )
A.最外层电子数:Na
C.酸性:H2SO3
【解析】选D。不能根据最外层电子数的多少判断金属性强弱,A错误;Ca(OH)2也属于强碱,与其溶解度无关,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Ca排在Na之前,Ca更活泼,B错误;应根据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比较元素非金属性强弱,C错误;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金属性K>Mg>Al,则单质的还原性:K>Mg>Al,D正确。
8.电子层数相同的三种元素X、Y、Z,已知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HXO4>H2YO4>H3ZO4,则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
A.原子半径X>Y>Z
B.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HX>H2Y>ZH3
C.非金属性X>Y>Z
D.气态氢化物的还原性HX
9.(14分)Ⅰ.某同学为探究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设计了如下一系列实验。
(1)将钠、钾、镁、铝各1
mol分别投入足量的同浓度的盐酸中,试预测实验结果:____________与盐酸反应最剧烈;______________与盐酸反应的速率最慢;
___________与盐酸反应产生的气体最多。?
(2)向Na2S溶液中通入氯气出现黄色浑浊,可证明Cl的非金属性比S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Ⅱ.为探究钠、钾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的剧烈程度,并且想利用微型化学实验这种实验手段进行实验。
(3)实验用品:玻璃管(直径6~10
mm)、试管夹、小刀、镊子、滤纸、钠、钾、细玻璃棒。还需要的实验用品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实验步骤:
①学生甲、乙分别用小刀切取黄豆粒大小的一小块钠(钾),并用滤纸吸干其表面的煤油;
②手持玻璃管,将玻璃管口扣押到钠块(钾块)上,稍微向下用力,使钠块(钾块)进入玻璃管;
③用细玻璃棒将钠块(钾块)送到玻璃管中间部位;
④然后用试管夹夹持装有钠块(钾块)的玻璃管,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钠块(钾块)所在的部位,直至钠块(钾块)时隐时现地燃烧时,则停止加热。
⑤实验过程中,甲、乙两位同学发现钠、钾在空气中燃烧剧烈程度并没有很大差别,请你帮助他们分析实验失败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实验改进:同学乙认真分析实验失败的原因后,又重复了上述的实验步骤,但在加热到钠块(钾块)融化后,立即用洗耳球向玻璃管内鼓入空气,可以观察到玻璃管内的钠块(钾块)燃烧,且________比________的燃烧明显剧烈。?
(6)实验思考:你能用其他的方法探究钠、钾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的剧烈程度吗?__
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根据金属活动顺序表,金属性由强至弱的顺序为钾、钠、镁、铝,故钾与盐酸反应最剧烈,铝与盐酸反应最缓慢。根据电子得失守恒,失去的电子数越多,与盐酸反应生成的氢气越多,所以铝与盐酸反应产生的气体最多。
(2)氯气和Na2S反应生成NaCl和单质硫。
(3)钠、钾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的剧烈程度还需要的实验用品是酒精灯、火柴。
(4)他们分析实验失败的原因是在加热玻璃管时,玻璃管外的氧气很少进入钠块(钾块)周围,导致钠块(钾块)在加热过程中始终处于一个缺氧的状态,因此,该实验方法中钠块(钾块)除开始时隐时现地燃烧外,都几乎不燃烧。
(5)钾比钠的燃烧明显剧烈。
(6)可以在坩埚内(或石棉网上)进行钠、钾的实验。
答案:(1)钾 铝 铝
(2)S2-+Cl2S↓+2Cl-
(3)酒精灯、火柴
(4)在加热玻璃管时,玻璃管外的氧气很少进入钠块(钾块)周围,导致钠块(钾块)在加热过程中始终处于一个缺氧的状态,因此,该实验方法中钠块(钾块)除开始时隐时现地燃烧外,都几乎不燃烧
(5)钾 钠
(6)在坩埚内(或石棉网上)进行钠、钾的实验
10.(16分)第1~18号元素X~W的性质或结构信息如下表:
元素
性质或结构信息
X
单质为有色气体,有毒,可用于自来水消毒
Y
日常生活中常见金属,熔化时并不滴落,好像有一层膜兜着
Z
其单质的体积在空气中约占4/5
V
单质为淡黄色晶体,质脆,不溶于水,微溶于酒精
W
最外层有4个电子,是形成化合物最多的元素之一
回答下列问题:
(1)元素X用于自来水消毒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V2-的离子结构示意图为___________________。?
(2)Z的氢化物与Z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可形成一种盐,化学式为__________;X、Y和V三种元素中原子半径最小的是______(填元素符号)。?
(3)X的氢化物和Y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WV2常温下呈液态,是一种常见的溶剂。已知WV2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VO2和WO2,若0.1
mol
WV2在1
mol
O2中完全燃烧,则所得气体混合物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______L。?
【解析】第1~18号元素X的单质为有色气体,可用于自来水消毒,则X为Cl;铝箔加热至熔化并不滴落,原因是表面形成高熔点的氧化膜兜着,Y为Al;单质Z在空气中体积约占4/5,则Z为N;V的单质为淡黄色晶体,不溶于水,微溶于酒精,V为S;W最外层有4个电子,是形成化合物最多的元素之一,W为C。
(1)元素X用于自来水消毒的原理是Cl2+H2OHCl+HClO,V2-的离子结构示意图为。
(2)Z的氢化物NH3,与Z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是HNO3,可形成一种盐,化学式为NH4NO3;X、Y和V三种元素中原子半径最小的是氯。
(3)X的氢化物是HCl,和Y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是Al(OH)3,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Al(OH)3+3H+Al3++3H2O。
(4)反应CS2+3O22SO2+CO2,0.1
mol
CS2在1
mol
O2中完全燃烧,CS2不足,1
mol
O2没有完全反应,反应前后气体的总体积不变。
答案:(1)Cl2+H2OHCl+HClO
(2)NH4NO3 Cl
(3)Al(OH)3+3H+Al3++3H2O
(4)22.4
(20分钟 3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11.(双选)第1~18号元素A、B、C中,元素A、B具有相同的电子层数,A、C的最低价离子分别为A2-和C-,B2+和C-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离子半径:A2->C->B2+
B.C元素的最高正价一定为+7
C.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C>A
D.原子半径:C【解析】选A、D。由A、C的最低价离子分别为A2-和C-知,A最外层电子数是6,C最外层电子数是7,B2+和C-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则B为Mg,C为氟,A、B具有相同的电子层数,则A为S。离子半径:A2->C->B2+,A正确;C为氟,无正价,B错误、C错误;原子半径:C12.相同电子层数的1~18号的四种元素W、X、Y、Z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单质的化学活泼性:W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1小题,共18分)
13.第1~18的六种元素A、B、C、D、E、F,它们的原子序数由A到F依次增大。所有元素中A的原子半径最小。B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内层电子数的两倍,C为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在1~18号元素中D的原子半径最大,D单质燃烧时呈现黄色火焰,D的单质在加热下与C的单质充分反应,可以得到与E单质颜色相同的淡黄色固态化合物。D与F形成的化合物DF是常用的调味品。试根据以上叙述回答:
(1)元素名称:A__________、B__________、?
C________、D________。?
(2)E的最高价含氧酸的化学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F离子的结构示意图:____________________。?
(4)A、B组成的最简单化合物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
(5)C、D按原子个数比1∶1组成的一种化合物与水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能说明E的非金属性比F的非金属性________(填“强”或“弱”)的事实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举一例)。?
【解析】根据“A的原子半径最小”知A为氢,根据“C为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知C为氧,B为第二周期元素为碳,根据“在1~18号元素中D的原子半径最大”知D为钠,Na在O2中燃烧生成的Na2O2为淡黄色,所以E为硫,根据“D与F形成的化合物DF是常用的调味品”知DF为NaCl,则F为氯。
答案:(1)氢 碳 氧 钠 (2)H2SO4
(3)
(4)甲烷
(5)2Na2O2+2H2O4NaOH+O2↑
(6)弱 相同浓度的高氯酸的酸性大于硫酸(合理答案均可)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