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1第一单元第3课 中国建立共和制的曲折历程 课件(共2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选择性必修1第一单元第3课 中国建立共和制的曲折历程 课件(共25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85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7-31 20:44: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第3课
中国建立共和制的曲折历程

民国时期政治制度的探索
(1912-1949)
1、南京临时政府初建资产阶级共和制度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第一章
第二条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二章
第五条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第六条
人民得享有左列各项之自由权。(人民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信和信教的自由;人民有请愿、诉讼、考试、选举及被选举等权利。同时规定,人民有纳税、服役等义务。)
内容:
性质: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意义:具有反对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问题:请阅读课本,指出颁布《临时约法》的目的及确立的政治体制所体现的原则。
2、北洋政府时期共和制度的波折
教师补充解释:
北洋政府:是指中华民国前期以袁世凯为首的晚清北洋军阀在政治格局中占主导地位的中央政府。
政党:马克思主义认为,政党本质上是特定阶级利益的集中代表者,是特定阶级政治力量中的领导力量,是由各阶级的政治中坚分子为了夺取或巩固国家政治权力而组成的政治组织。
政党政治:通常指一个国家通过政党行使国家政权的形式。广义包括各国政党为实现其政纲和主张而展开的一切政治活动和斗争。
问题:阅读课本并结合所学,归纳总结民国初期政党政治出现的背景。
政党政治活动:宋教仁的议会斗争
政党政治前途:宋教仁遇刺
二次革命
镇压二次革命
解散国民党和议会
问题:阅读课本并结合所学,归纳总结民国初期政党政治出现的背景。
问题:宋教仁案的发生对中国民主政治产生的影响?
3、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政治制度
阅读教材“历史纵横”中孙中山提出的“革命程序”论,并结合下面两段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先看“军政”,这是“以党建国”的暴力革命时期,早期是指在国民党的领导下,以革命的手段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后来指通过武装革命彻底打到军阀,实现国家的统一和独立。再看“训政”,这是“以党治国”的威权统治时期。因而以“军政”统一全国后,需要在国民党的领导下,以“训政”来开启民智,培养民众的民主意识。届时要实行约法,由政府派出经过训练、考试合格的人员,到各县筹备地方自治,并对人民进行使用民权和承担义务的训练。最后看“宪政”,孙中山认为,凡一省之内全部的县已实行自治,就可结束训政,开始宪政阶段。“宪政”是“还政于民”的宪政民主时期。——《让历史告诉未来:孙中山的“军政、训政、宪政”三阶段方略及启示》彭先兵
材料2:
《训政纲领》内容:第一条
中华民国于训政时期开始,由中国国民党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领导国民行使政权。
第二条
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闭会时,以政权付托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执行之。
第三条
依照总理建国大纲所定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种政权,应训练国民逐渐行使,以立宪政之基础。
第四条
治权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项,付托于国民政府总揽而执行之,以立宪政时期民选政府之基础。
第五条
指导监督国民政府重大国务之施行,由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会议行之。
第六条
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组织法之修正及解释,由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会议议决行之。
问题:
(1)孙中山的“训政”理论,主要体现了怎样的民主政治原则?
(2)《训政纲领》反映出国民党的“训政”实质是什么?

中共在根据地的制度探索
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形势图

中共在根据地的制度探索
1、在革命根据地的探索
时代背景:在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逐渐摸索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形成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意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建立,是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为以后建立人民政权提供有益的借鉴。
2、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
时代背景:抗日根据地的不断扩大,适应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
主要措施:设立边区政府,作为民国地方政府;设置各级参议会,并选举产生边区政府委员;实行三三制原则。
意义:有利于团结各阶层人民参加抗战
3、解放战争时期
(1946——1949)
背景:伴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和解放区的日益扩大,中共在继承抗日根据地民主政权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适合新形势下民主制度建设。
主要措施:在解放区设置行政区,在行政区设置军政委员会或人民政府,作为最高一级的地方政府机关,各自管辖若干省级及以下行政单位。
意义:解放区的民主政权建设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问题:你如何认识中共在不同时期根据地的制度探索的历史作用。
三、中华政治人民共和国的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概念: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以人民代表大会为核心和主要内容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
过程:1949,1954,1957,文革后
地位:国家根本政治制度
作用:保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
过程:1949,1954,改革开放以来
地位:1954年以前代行人大职能。1954年以后作为爱国统一战线组织存在。
性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阐述对中国建立共和制的曲折历程的认识
课后探究作业:
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孜孜不倦地追求民主,为什么最终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在中国取得了胜利?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又有哪些局限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