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教学设计
一、教学理念:
在新课标背景下,对高中历史教学提出了明确要求。我注重对知识点间的相互联系的讲授,重点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的思维模式,在教学中逐步培养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感和形成历史使命感,同时,我坚持建立新型的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充分发挥自身主观的能动性,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升高中历史教学效率。通过创建教学情境,可以帮助拉近教师和学生间的距离,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中,通过情感感知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历史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历史知识、领悟历史,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积极弘扬民族精神,通过对历史的学习,逐渐培养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打造健全的人格,从而全面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通过学习历史,将相关知识与历史节点进行有效串联,形成准确的时空观念,加强历史学科理论知识的记忆,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家国情怀。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选自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第9课《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本课宏观上主要讲述了新中国的法制进程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两个子目,第一个子目主要以时间顺序为我们介绍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五个阶段,主要有初创阶段,严重破坏阶段,新的发展阶段,形成体系阶段和全面依法治国阶段。第二个子目主要讲述了建国以来我国取得的精神文明建设成就,在依法治国方略的指导下,不同时期都取得了辉煌成就,尤其是进入二十一世纪,十八大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出巨大的的精神力量。
三、学情分析
高二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认知发展水平的高峰期,其记忆力、理解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都得到了高速发展,能够理解一些较为抽象的内容。同时,该阶段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学习历史知识的基础,能够对一些历史事件有一个初步的理解与分析。但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不足和阅历尚浅,对重大历史事件的深刻意义和影响还不能很好的理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运用更加生动的历史事件来积极的引导学生深刻的理解历史学习的意义和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热情。
四、教学目标
1、唯物史观:了解新中国的法制进程,识记从50年代到十八大以来不同阶段的成果的相关史实;了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突出成就,理解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时空观念:通过设置不同历史时期的史料阅读环节,使学生掌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事实;通过观看不同历史时期的视频,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时空观念。
3、史料实证:通过阅读、分析史料,了解新中国的法制进程,并培养学生提取和挖掘史料信息的能力,形成论从史出的学科素养。
4、史料解释:通过观看视频录像,理解法制与法治的区别,了解法律制定的广泛性和规范性。通过观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伟大历史意义,培养当代学生的史学素养。
5、家国情怀:通过了解新中国法制进程的史实,培养学生对崇尚法治的精神,对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充满信心;通过学习精神文明建设成就,培养学生的民主法治意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践行,形成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感和道德情操,使学生形成家国情怀。
五、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理解社会主义法制国家与法治国家的不同内涵。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难点:理解国家依法治国方略的涵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六、教学设计思路、
导入新课(视频导入)——新中国的法制进程(问题探究)——视频展示(分组讨论法制与法治的内涵不同点)——角色体验(宪法宣誓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成就(问题引领探究,视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堂小结(高考链接核心素养讲述、布置作业)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首先,请同学们观看视频——新中国的法制建设,思考问题:
视频为我们介绍哪两位领导人执政时期的执政理念?两届政府都高度重视哪一治国方略?
生:邓小平和江泽民。依法治国方略。
师:新中国的法制建设是如何一步步开展起来的?在这一治国方略的指导下,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又取得了哪些辉煌成就呢?带着这两个问题,让我们一同走进当代中国的法治和精神文明建设(板书)
(二)、明确课标要求:了解当代中国的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成就
师:请浏览教材第一目,思考下列基本问题:
1、新中国的法治进程大体可以分为那几个时期?
2.20世纪50年代,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是怎样奠定的?
3.改革开放后我国法治建设的十六字方针是什么?
4.中共十五大报告将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做了怎样的修改?
生:1、20世纪50年代,十年动乱时期,改革开放新时期(70、80年代),20世纪90年代,中共十八大以来
2、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等,确立了社会主义中国的政治制度、立法制度、司法制度,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
3、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4,将“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改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三)重点探究突破
问题4,用现实案例“个人起征点”让学生深刻体会法律的制定全面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意见。将法制与法治进行对比、讨论、理解,将全班同学分为A、B、C、D四个小组,学生代表回答,我进行一一点拨明确,法制强调制度的制定,法治强调制度的操作、落实、治理,更加注重对国家权力的约束,保障人民群众的的利益。这样可以更好的体现我国法律的民主化、制度化,更好的体现社会主义法律的优越性。
到了2010年,我国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十八大以来,我们的法制建设怎样落实的呢?
(1)党领导人民全面依法治国,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维护宪法权威;
(2)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
善治;
(3)做到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请全体起立,进行角色扮演,一起齐读宪法宣誓誓词。让学生深刻体会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过渡:以上就是我们学习的新中国的法制建设历程,在依法治国方略的指引下,我们又取得了哪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成就呢?让我们走进第二个框体,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师:请大家自主阅读第一个自然段,思考问题1: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取得了哪些成就呢?
生:涌现出了大批英雄模范集体和个人,孟泰,王进喜,焦裕禄,雷锋,李四光,邓稼先。
问题2: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是如何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
生:中共中央号召骨鼓励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五讲四美三热爱”是80年代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最响亮的口号。
90年代创建三文明活动,促进了社会风气的的好转;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从以德治国的高度进一步规划思想道德建设。
师:进入21世纪,我们党提出了怎样的战略任务?播放视频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学生在生动的视频中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魅力。
生:2006年,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践
(2)内容:2017年十八大明确: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3)意义:
A: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 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
B: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不仅体现于精神文明创建的各个环节,以及在精神文化创作、生产、传播的各个领域中发挥引领作用,还体现在全社会弘扬真善美,激励人民群众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积善成德,明德惟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到实处,使每一个社会成员广泛践行,内化于心,外显于行。
小结后与高考核心素养对接,具体讲述高考历史五大核心素养。
最后,布置作业。
七、板书设计、
八、教学评价设计、
???总体上学生在本课的学习过程中,基本完成了教学目标,达到了我教学的预期。从一开始的导入新课,将学生带入视频情景,感受到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性,然后我出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教材,培养其阅读理解能力,总结归纳的能力;通过设计分组讨论法合作探究法治与法制的区别,学生的合作能力得到了较好的锻炼,顺利的完成了本节课的重点。在角色体验中,完成了宣誓所带来的情感效果。学生对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成就的学习,基本学会从史料中提取关键信息,组织出了知识要点。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掌握需要学生从视频录像中深刻体会其内涵,然后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正确认识其重要意义。
九、教学反思
进入高二的学生,对高中历史课程的学法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本课的时政性较强,在一开始我希望带给他们一种轻松和快乐,培养学生学习兴趣,采用直观教学手段展示影视片段,把死气沉沉的历史课变得生动活泼,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为突破教学重难点,体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我采取的分组合作探究方法收到了理想效果。在讲授精神文明建设成就的时候,着重抓住不同阶段的成就来归纳展示,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讲述借助了多媒体达到了预期,课堂小结使学生宏观把握了本课的基本框架并对接了高考核心素养。不足之处是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讲解如果能借助传统文化来启发和感化学生效果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