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和外交 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1、了解当代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意义。
2、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主要成就。
【教材分析】
《普通高中历史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通过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的相关内容,揭示人类政治生活的发展。本课是“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的第4专题的“民族关系和国家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即“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和外交”。
本课介绍了两部分内容,即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成就。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包括原因、过程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意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基本国策,充分体现民主原则,实现各民族平等团结的新型政治制度。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成就,概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外交的光辉历程,指出中国政府在不同历史时期,根据当时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对外政策做出的重大调整,以及所取得的伟大成就。
【学情分析】
1、已学知识分析:学生经过以往政治、历史知识的学习,以及同周围各民族学生的接触,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外交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知识背景。
2、思维特点分析:高二学生反应灵敏,语言表达能力较强。可以借助具体思维形成一定的抽象思维,并由此出现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此时期的学生对国家的时事政策如外交等已经有所关注,极个别学生把它当做兴趣进行研究,这是本课教学的亮点。
【教学目标】
1、通过对相关史料的分析,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行的原因、认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行意义;学生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成长中的事物,进一步增强维护国家统一、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民族关系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
3、通过课前对视频纪实资料及其他史料的研究,学生能够归纳分析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主要成就;学生会深刻直观的感受外交的光辉历程,增强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行的原因、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的成就。
教学难点:通过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的成就的学习,让学生具有家国认同感。
【教学方法】
教法:情境教学法、问题探究法
学法:搜集史料、体验情境、合作讨论
【课前学习策略】
1 、自主学习策略
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年龄特点,创设出多个问题情境,为学生搭建自主探究的平台,引导学生结合个人已有的素养去积极发现、探究。
2、合作学习策略
本课教学方法的重点,即课前学生自主查阅资料,引导学生学会搜集史料,探究史料,借助小组协商揣摩出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
【教学资源】
1、利用影视歌曲《爱我中华》进行探究教学。
2、利用网络搜集大量图片资料和视频资料进行归纳分析。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音乐是人类的共同语言,是从人内心世界的感情中产生的。播放歌曲“爱我中华”。(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爱我中华)我国有哪些民族?(56)歌曲体现了怎样的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爱国一家)这样的民族关系得益于哪一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这一民族政策何时实行的?为何实行?
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当代中国在国家制度建设方面是如何处理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的。
??讲授新课:
(一)探究问题一:当代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探索
史料探究: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及实行的原因
教学环节一:创境导学,整体感知
教师在导入的环节,采用创设情境,引出课题。即:歌词导入。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结论】我国由56个民族组成,56个民族56朵花。当今少数民族为什么能够和其他民族一样步入繁荣,迈向共同富裕的生活,得益于我国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设计意图】通过歌词导入的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体现了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和使命感,引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渗透爱国情怀素养。
教学环节二:史料依托,引出问题
根据学生课前预习,准备的史料中,精选史料作依托,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序言》,来探究我国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材料一:少数民族地区……人口相对稀少,经济发达程度低……我国各民族之间语言文字、生活方式、文化习俗以及宗教信仰等方面各有不同……不可以照搬汉族地区的做法,也不能机械地把对一个民族适用的方法移植给另一个民族。
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已经确定,并将继续加强。国家尽一切努力,促进全国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序言》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结论】
(1)统一的多民族国家;(2)各民族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差异大;(3)为实现民族平等、名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设计意图】通过上述两段材料,培养学生重视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去伪存真,并学会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和方法。进而总结出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素养。
教学环节三:法律依据,有理有据
在学生课前预习的过程中,通过网络渠道和图书馆查阅了相关法规性的史料,其中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和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及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因此,我在授课的过程中,采用了学生提供的相关法律史料,作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形成的法律依据,做到有理有据。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第三条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制定。
第二条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1984年)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结论】
民主和法制是相互依存的,民主是法治的基础,法治是民主的保障,民主永远在路上。
【设计意图】通过此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认识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对历史有全面、客观的认识。并认识到民主和法制是辩证的,相互联系的,培养学生唯物史观的素养。
教学环节三:学生根据地图自行梳理民族自治区: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最早:说明在建国前中共就在探索建立民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1965年:最晚。说明民主的探索永远在路上。)
※在此环节中,教师展示图片史料《苗族自治乡选举》。
走访调查、图片探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结论】
苗族自治乡的选举,实现了民主,实现了各民族的团结,通过这一制度,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最终实现了共同繁荣。因此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其重大意义。
【设计意图】通过此问题的设置,培养学生具备热爱祖国、团结民族的情感,以及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渗透家国情怀素养。
教学环节四:索史明意,悟情悟趣
在此环节中,学生通过课前走访新疆班、藏族班的同学,和他们建立友好联系,以及查阅相关图片资料,从现实中感悟并深入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
?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结论】(1)满足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2)实现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4)促进了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
【设计意图】通过此问题的设置,帮助学生学会从图片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并重视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以及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情感。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和家国情怀素养。
(二)探究问题二:建国以来外交的光辉历程
问题探究:展示周恩来在外交部成立大会上的讲话,思考回答问题
教学环节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在导入环节,为了激发学生爱国情感,我选中1949年周恩来在外交部成立大会上的讲话,引出课题。
“中国一百年来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我们要有独立精神,要争取主动,没有畏惧,要有信心”
——1949年周恩来在外交部成立大会上的讲话
阅读教材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周恩来总理认为“中国一百年来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的历史依据。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结论】
联系中国近代的历史,找出周恩来总理这么说的历史依据:不同时期反动政府出卖国家主权的不平等条约。
【设计意图】通过文字资料给学生以直观地感受,既要使学生进入历史学习的情境之中,又要使学生对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有一个鲜明深刻的印象。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素养。
教学环节二:合作探究:播放视频《外交风云》和《大国外交》,撰写成果。
在此环节中,教师课前提供研究课题:建国前后外交的发展历程。学生课前进行材料搜集和整理。学生搜集视频资料《外交风云》和《大国外交》以及相关史料。
问题设置:建国以来的外交光辉历程?
【互动广场】
1.举例论证(课本上现成的或自己课外接触的社会现象),质疑辩论。
2.形成共识:
①中国建国以来的外交的独特性、成长性,它处于不断完善和发展中;②理解我国外交发展的曲折性,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成长中的事物。
3.学生发表自我感言:
抛去误解;催生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以及为实现民主而奋斗的求真精神。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结论】
学生根据搜集的视频资料,进行整理,并且在教师的引导下将建国以来的外交历程分为以下阶段进行总结,激发了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构建核心素养。
第一阶段 建国初期: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奠基时期)
一、建国初期的三大外交方针:
1、另起炉灶:就是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外交关系。
2、打扫干净屋子在请客:首先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巩固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
3、一边倒:就是中国政府在外交上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设计意图】结合近代历史和当时的现实分析,理解“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外交方针的含义,认识到它将旧中国的屈辱外交改造成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的重大意义。培养学生不拘泥于教材,查阅资料分析问题的能力,渗透史料实证素养。
二、外交成就:
?
学生展示相关图片史料
1、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对外关系;
2、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3、1955年万隆会议
学生重点分析:求同存异:
同:共同的遭遇即殖民灾难和被压迫的命运;共同的任务即反对新老殖民主义,反对国家封建势力,反战民族经济,反对侵略战争、维护世界和平。
异:社会制度、政治体制不同,意识形态不同。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相关图片史料,了解新中国苏联等国建交、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及重点分析万隆会议中的“求同存异”精神,渗透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的素养。
第二阶段??70年外交的转折阶段
学生展示以下图片
【学生总结】通过图片史料的展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1972年毛泽东会见尼克松”,引导学生总结出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成就。
1、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2、中美关系正常化3、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
设计意图:通过对图片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辩证、客观地理解历史事物,不仅要将其描述出来,还要揭示其表面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培养学生唯物史观和史料实证素养。
第三阶段 世纪之交的外交新局面
【导学生总结】
1、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例如维和行动、2000年五个常任理事国首脑的会晤。2、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例如建立上海合作组织,签署《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成立博鳌亚洲论坛;中国还与俄罗斯、印度、巴西建立金砖国家机制。3、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例如,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3国的边界问题全部解决。中国与东盟首脑非正式会晤,即“10+1”领导人会议机制建立。中国通印度、朝鲜、韩国、越南、蒙古等国关系取得进展。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渗透史学核心素养。
课外探究:十八大以来外交新气象的表现?
【课堂小结】
在本课的授课中,学生和教师共同合作下,将本课分为两个课题,即“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建国以来的外交成就”,并且后一个问题完全交给了学生,以论文的形式介绍给大家,展示在课堂上,教学目标达成。
【板书设计】
第12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和外交
一、新中国的民族区域政策
1、原因
2、法律依据
3、概括
4、意义
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成就
1、学生活动
2、成就
(1)奠基时期
(2)转折时期
(3)世纪之交
【教学反思】
在本次授课的过程中,使我的感触颇深,根据目前新课标的要求,我尽最大努力进行核心素养的渗透。
1、捕捉教学的闪光点:学生在分析知识的过程中,初步掌握了具体问题的分析方法,例如在史料分析中,学生通过课前的预习,课上在教师的引导下,反应灵活、积极回答问题,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同学,在第二个专题的授课中,同学们能以研究性课题的形式进行,并且形成小组讨论,形成论文。
2、寻觅教学的失误点:从教师自身来看,我感觉授课的过程中语速过快,同时要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特别是加强《2017年高中历史新课标》的学习,同时应该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培养学生的史学意识。
3、教学中的疑惑点:
本课内容具有广泛性,涵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建国以来的外交发展历程,面对丰富的课堂知识,经过和同学们的沟通,在第二个专题的学习中,我研究性课题的形式进行,这是我在授课过程中的一个大胆的创新,如果能有更好的方法,我会积极吸取。
4、今后教学的发展点:加强专业理论的学习,加大核心素养的渗透,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把更大的自主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去亲身体验。
【资源链接】
1、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部分资料;
2、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共同纲领》;
3、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
4、1971年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图片;
5、1972年毛泽东会见尼克松照片;
6、视频资料《外交风云》和《大国外交》。
7、201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