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 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2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8-01 11:02: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4课 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教学设计
【教学理念】
历史学科是人文科学的基础学科之一,在教学中不但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理念,以人为本,倡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还要发挥历史学科立德树人的教育功能,使学生能够关心国家政策,关注世界发展,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
秉持这种理念,本课从中国基层治理导入,由教师整合知识体系,通过一系列探究式问题穿插学生展示自主探究成果的方式介绍世界主要国家基层治理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最后落脚到中国现今社会保障制度的概况,以习近平主席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到2020年建立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作为最后的主题升华,不但使学生初步掌握当代世界各国基层治理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的由来和概况,还要让学生认识到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制度应当从社会实际状况出发,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的文化传统,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开放意识,呼应时代发展对历史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体现时代精神。
【教科书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出自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五单元《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治国安邦,重在基层。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汇聚着居民群众日常工作生活的直接利益,关系着国家政权的和谐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第五单元《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一共有两课内容,在本单元第一课中教材梳理了中国古代各朝代基层治理和社会保障的发展脉络,为本课内容奠定基础。本课承接上篇,系统介绍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特点及其由来,并讲述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及其实行情况。由于涉及的知识点多、时间跨度大,教科书在编写时造成部分教学内容头绪多、内容杂、知识点密度大、概念多、政治性偏强等问题。因此对教材涉及的新名词如“福利国家”等采用知识卡片等形式进行解释分析,运用大量文字、图片及视频资料使学生理解基本概念,并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使学生深入思考,透过现象看到本质,这样就淡化了政治概念的价值导向,把本课和政治课区分开。
再加上新课标和新教材构成了高中历史课程的整体结构,具有关联性、层次性和渐进性的特点。选择性必修课程是必修课程的递进与拓展。这一课涉及到但又不属于本课教学计划的有古希腊城邦、罗斯福新政等知识点,对这些内容适当回顾,从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出发,会比较容易理解本课的内容。
【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具有一定自主学习能力的高中生,因此在授课中对知识进行适当的整合以利于学生知识框架的构建;学习过程中布置自主探究的活动任务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由于高中生对国家基层治理和社会保障的内容不太熟悉,而且内容庞杂、更迭频繁,学生不仅感到枯燥,而且不易理解,因此根据学生16、7岁的年龄特点,利用丰富的网络新闻、视频资料开拓学生视野,提升认识,让概念化的事件和人物变得生动形象,以增强学生的体验和感受。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够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简单了解欧美国家在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和基层治理方面的重要成就及其历史渊源,形成时空观念,并且初步掌握当代中国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和基层治理措施的由来和概况。
过程与方法:
1、自主探究法。在课前布置各学习小组通过对书籍、报刊、杂志网络等媒体搜集和整理关于西方国家社区和中国社保卡的相关资料,并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分工制作多媒体课件,最后由各位组员参与讲述,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以培养学生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2、问题导学法:通过“情境—问题”的设置,结合表格分析等方法与手段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历史材料、归纳历史发展趋势的能力。比如在讲述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时,引用相关文字和图片资料,让学生体验当时人们所处的历史背景,感受当时所面临的社会问题,在此基础上,用一系列递进问题引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逐步认识欧美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性质、特点、作用及评价。
3、史料教学法:通过大量文字图片史料创设学习情境,比如引入二战前后罗斯福和艾德礼实行社会保障制度的文字及图片,结合相关设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欧美国家实行社会保障制度的实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牢固树立“论从史出”的史学观念,从而提高学生历史学科的思维能力与学习素养。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习,能够使学生认识到各国的国家治理和社会保障制度会随着社会变迁而变化,任何一种制度都不是十全十美的,必须要立足本国国情,把国际经验与本国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互相取长补短,臻于完善。
2 、通过对中外各国基层治理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对比学习,培养学生对当今中国制度建设与发展的自信心和责任感,增进学生的爱国意识和家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西方主要国家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及评价
处理方法:以丰富的新闻图片和视频资料为依托,用层层递进的设问引导学生积极探究西方主要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由来和特点,注重引导学生在时空框架下辩证看待历史,并通过中西对比和学生展示“社保卡”的使用方法,使学生更清楚的认识不同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突破重点。
教学难点: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特点
处理方法:课前布置预习问题,结合课本内容预习各个时期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历史与特点,课上采取史料实证和自主探究的方法,先用表格归纳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对史料的分析,概括西方国家基层治理的发展趋势,再通过学生小组展示“美国社区”拓展认知,突破难点。
【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设计内容分三部分,分别是“基层治理之路”、“社会保障之路”以及“走自己的路”。
第一部分“基层治理之路”:由中国基层干部李忠凯受质疑的事件导入,引发学生对基层治理问题的关注,再结合课前预习内容采取史料实证和自主探究的方法,用表格归纳的方式引导学生概括西方国家基层治理的发展趋势,最后通过学生小组展示“美国社区”拓展认知。
第二部分“社会保障之路”:教师引用二战前后大量史料和丰富的新闻、视频资料,用环环相扣的问题引领学生探寻欧美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并进行客观评价,然后引导学生探讨我国从西方社会保障发展史中可以得到哪些启示,使学生认识到可以把国际经验与本国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互相取长补短,臻于完善,具备广阔的国际视野。
第三部分“走自己的路”: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归纳建国后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概况,再由学生结合自身经验介绍社保卡的使用,贴近生活,最后以习近平主席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到2020年建立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作为最后的主题升华,结束新课。
在课后延伸的探究作业中,由学生通过各种方式探寻适合中国国情的城市养老模式,加深对本课内容的认识,帮助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爱国爱家的感情。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布置探究问题:结合课本内容预习各个时期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历史与特点,并组织小组搜集资料,内容是关于美国社区和中国社保卡的相关内容,由各小组分工合作搜集整理资料后制作多媒体课件用于课上展示。
导入:在上课前,大家先来猜猜照片上这个人的年纪?(学生猜测后继续讲述)其实他只有38岁。一张满头白发的公示照片,让云南楚雄这名新提拔的干部李忠凯意外成为“网红”。他的年龄引发网友质疑。组织部随即回应称,李忠凯一直在基层,负责扶贫、移民搬迁等一系列工作,所在乡镇又是当地条件最艰苦的。因此他只是因为“工作苦白了头”。在中国,基层工作的不易也引发了网友的不忍与心疼。但实际上,基层治理的内容不止如此,今天就让我们放眼世界,看看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社会保障制度如何建立和发展的
打出课题:第14课 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先来学习本课课标:
课标要求:了解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特点及其由来;了解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及其实行情况
教师过渡: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让我们先看看西方国家的基层治理曾走过一条怎样的发展道路
打出标题:第一章 基层治理之路
教师过渡:让我们从遥远的古希腊开始说起。大家还记得古希腊城邦的概念吗?
学生回答:以城市为中心,包括周边的若干村社
教师讲述:古希腊的基层单位就是村社,最高权力机关是村社大会,职责是登记公民和抽签选举。(展示表格)
教师过渡:课前我们布置了预习作业,下面分小组集体展示填写表格内容:(可用投影展示答案)
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历史与特点
时期 基层单位 管理机构或方式 职责范围
古希腊
中世纪
近代以来
教师提问:从表格内容中可以总结出西方国家基层治理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学生回答:自治化程度不断提高
教师总结:(结合课本“学习聚焦”知识)由此可见,基层自治是西方国家基层治理的发展趋势和主要特点。
教师过渡: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的社区承担了更多政府功能,我们课前布置了一组同学搜集西方国家社区的相关资料,下课有请组长给我们讲讲最具有代表性的美国社区。
小组展示:(组长用多媒体课件给大家介绍美国社区的含义、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以及某些知名社区的功能,教师给予及时、恰当的点评)
教师过渡:在介绍美国社区时,我们看到当地居民生活状态非常的轻松惬意,这份安定从容的心态不仅来自于成熟的社区建设,更来自于完备的社会保障制度。那么欧美各国社会保障制度又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
打出标题:第二章 社会保障之路
教师题问:结合课本知识简述西方各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
学生回答:1、17世纪初,英国公布了济贫法
2、19世纪80年代,德国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涉及疾病、工伤、养老等方面
3、1935年,美国颁布《社会保障法》,标志着美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最终确立
4、二战后,英国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实现了全民覆盖,推动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此后欧美各国纷纷建成福利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基本建立
教师过渡:下面我们以英美两国为例深入探究欧美国家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相关史实
教师提问:下列两则材料反映了英美两国推行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方式是什么?体现哪些特点?
学生回答:方式:立法
特点:种类多、范围广、成为公民权利
教师提问:英美两国分别在怎样的背景下推行社会保障制度?、
学生回答:美国在经济危机中;英国在二战后。
教师总结:鉴于经济危机引发的社会动荡和政府信用危机,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推行了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
教师提问:由此可知这些国家推行社会保障制度的目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缓和社会矛盾,保证社会秩序的稳定,巩固资产阶级统治。
教师过渡:当时英国是社会保障水平最高的国家,也是第一个福利国家。(引入知识卡片,介绍福利国家的概念)
教师过渡:高福利国家有哪些福利政策?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下北欧国家瑞典的福利政策
(播放视频:瑞典国家的福利政策)
教师提问:看完这个视频,你有何感想?(学生谈个人感受)在瑞典,人的一生 “从出生到坟墓”每个阶段都享受着高福利保障,如此优越的社会福利,资金从何而来?
学生回答:收税等。
教师讲述:(补充知识卡片内容,介绍资金来源:国家、企业、个人等,实质是一种国民收入再分配的形式。)
教师过渡:分配时出现矛盾会引发社会动荡等一系列连锁反应。
(介绍法国“黄背心”运动。)
教师过渡:由此可见,高税收容易引发社会动荡,福利国家也有自己的苦恼。
教师提问:根据上述材料结合课本内容评价西方社会保障制度?
学生回答:
积极:改善生活,缓和矛盾,
消极:增加支出,造成赤字,助长懒惰
教师过渡:庞大的福利开支让政府不堪重负,20世纪70、8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出现“滞涨”,对此各国如何应对?结果如何?
学生回答:各国着手进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力求在效率与公平的矛盾中寻求新的平衡,但至今效果不明显。
教师提问:刚才我们全面学习了西方社会保障制度的实施情况,我国从西方社会保障发展史中可以得到哪些启示?(学生充分讨论后,畅所欲言)
教师总结:一个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需要借鉴世界各国的经验和做法,我们学习了这么多国外经验,但也要注意必须要立足本国国情,把国际经验与本国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世界上没有完美的制度可以实行和推广,必须走自己的路。
打出标题:第三章 走自己的路
教师提问: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有哪些成就?
学生回答: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逐渐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1951年 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保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发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也得以全面恢复和重建:
教师过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保障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变化点点滴滴无声无息发生在百姓生活周围,和人们的衣食住行密切相关,下面有请二组的同学来给大家谈谈他们小组研究的关于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相关问题。
小组展示:(学生以自己的社保卡为例,谈到了社保卡如何办理,有哪些功能,又结合自己生病住院的例子谈社保卡的使用)
教师总结: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社会保障制度覆盖人数最多、保障项目基本齐备的国家,形成非常庞大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能力日益增强,成为一个社保大国,正在逐步走向人人依法公平享有社会保障的新时代。
教师升华:(展示课件内容)习近平主席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到2020年建立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这不仅是全体人民的福音,也是对世界养老保障制度的一个重大贡献。同时,这个任务也是十分艰巨的,需要更多的智慧和付出更多的努力。让我们拭目以待!
【教学评价设计】
课下探究:
2050年我国老龄化将达到顶峰,这时期60—70岁老人的主体是1980年代和1990年代计划生育的一代人,这给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带来不小的挑战。通过课下搜集资料,加上询问社区工作人员、家中老人,探寻适合中国国情的城市养老模式,结合本课学习内容谈谈你的建议。
(要求:以小论文形式自选题目,字数不少于800字)
【板书设计】
一、基层治理之路
二、社会保障之路
三、走自己的路
【教学反思】
本课内容由于涉及的知识点密度大、时间跨度大,政治性偏强,在原来课时不够的情况下,很多老师可能以课本知识为主,在一节课的时间容量中,划划书,给学生时间背诵,然后检查知识的落实。所以我看到本课内容的就一直在思考:在具体的课堂实施中,以教授知识为主,还是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是以落实知识为目标、还是以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为中心?在课时量有限的情况下,这样的矛盾很难解决。于是在备课中,我一直在努力寻找平衡,在保证基础知识落实的前提下积极运用新课程倡导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以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影响,并着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使学生更具有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感。但是在我实际课堂教学中,还是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有的问题提出后由于时间不够,不等学生回答就自己说出答案;为了营造课堂活跃气氛,在提出探究问题后,任凭学生在课堂上热烈讨论,自己的引导作用不够,没有进行及时的启发和点拨;小组展示结束后评价过于单一,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丰富的感受和体验,对于这些问题,课后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1、任何一节历史课,都要解决一系列历史问题,使学生形成较为明确的历史观念,但是这个结论一定是学生通过充分思考后得出的,而非老师直接公布答案,只有如此,学生才能避免背答案、背结论的坏习惯,养成勤于思考、努力探究的好习惯。
2、问题导学法不仅重视学生问题的最终解决,也要重视问题的生成与探究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都需要教师及时、恰当的评价,否则学生的积极性和探究问题的热情难以长久保持,问题导学法也难以推行下去。
3、在让学生展示本课程相关资源时,避免单一评价,善于发现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可用小组互评、教师点评相结合的模式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总之,我们的日常教学需要传播知识,但是一个人的人格、智慧、能力关乎人生的未来、社会的希望,所以课程设计必须在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之间取得平衡。不过,在学生探究学习、体验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不能用既定模式和不变的标准衡量学生的观点和见解,要进行积极的启发和正确的引导、全面的评价,这样才能有助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保证课程目标的整体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