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中国建立共和制的曲折历程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课 中国建立共和制的曲折历程 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3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8-01 11:02: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3课 中国建立共和制的曲折历程 教学设计
一、教学理念
高中历史是一门能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尊重历史,追求真实,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陶冶关爱人类的情操的课程。所以在吃透课标的前提下,我努力使核心素养的提升与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和谐发展,争取达到内在的统一,并有意识地把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教学理念融入自己的教学实践之中,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增强学生的历史意识,从中汲取历史的智慧,开阔视野。
二、教材分析
中国的共和制的建立,要晚于西方,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发起辛亥革命,摧毁封建专制,实现民主共和,到蒋介石统治时期实行一党专政,共和名存实亡,再到中国人民经过艰苦斗争,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和中国国情相适应的人民共和,共和制在中国的建立经历了曲折的过程。因此,回顾研究中国建立共和制的曲折历程,对我们坚定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牢记使命,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全心全意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仍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设计思路
本课内容比较枯燥,历史概念多,且时间跨度长,专业性相对比较强,学生不易掌握。对有关中国共和历程的图片和视频学生很感兴趣,但对抽象思维的东西却很不敏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多种手段来激发学生思维。
首先,注重分析学生实际。在设计教学环节的过程中,注意使教学活动符合这一学段学生的特点,争取让每个学生均有发挥的空间。
其次,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注意教学方法要适合本节课知识的特点,例如在处理这一课时,我先是采用了概念解读(何谓共和)的方法导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紧接以学生自己归纳出的共和两大特征为主线,与中国近现代不同时期?“共和”的表现对比设计教学活动,引领学生直观感悟什么是真共和。在教授本节课时,正赶上我国的第5个国家宪法日,于是我精心选取不同时期“共和”下的宪法或基本法律文件作为史料,促使学生全面理解共和制在中国建立的曲折历程,充分挖掘本课的立德树人功能。这一过程中,我特别注意使用启发、探究、合作、讨论等教学方法,着重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以及透过现象深刻认知历史学科的本质的能力。
四、学情分析
通过初中及高一的历史学习,学生对中外共和的历史已有简单的知识积累,平时也偶然接触过有关共和题材的影视作品,这就为今天的自主学习奠定了基础。但初中及高一学生的认知水平更多还处于感性认识阶段,而高中选择性必修1却在内容编排上以专题形式进行,更注重学生的理性思维,因而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注意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运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历史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目标
1.课标要求
了解共和制在中国建立的曲折过程。
2.核心素养下的课标解读
(1)通过解读共和概念,知道共和的两大基本特征。(历史解释)
(2)通过剖析中国不同时期 “共和”的表现,了解共和制在中国建立的曲折过程。(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3)通过分析不同时期“共和”下的宪法或基本法律文件,进一步理解何谓真正的共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4)通过学习、探讨新中国建立后我国是如何实现人民共和的这一主题活动,深刻理解人民共和的建立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和方向,也是历史的一种必然选择。(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六、教学策略
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启发、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对比等多种教法学法相结合。
七、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中国建立共和制的曲折历程;新中国建立后我国是如何实现人民共和的。
教学难点:深刻理解人民共和的建立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八、教学过程 步骤1:导入新课
师:学者金观涛从词义本身出发对共和下过一个比较客观贴切的定义,认为共和一定要契合这两个特征才能称之为共和:1、政府机构和最高首脑由选举产生 2、民众参与国家事务。[1]请同学们阅读这两条特征,并找出其中的关键有效信息。
生:自己归纳出共和的两大特征:领袖由选举产生、民众参与。
师:我们以前学到过哪些共和?
生:罗马的奴隶制共和、美国及法国的民主制共和等。
师:受西方民主共和思想的影响,孙中山决心以美国为榜样,创建中国自己的共和。
【设计意图】利用学者观点,导入“共和”概念,归纳共和的特征,激发起学生的探究兴趣。
步骤2:讲授新课??
一、思想变换中的“共和”
1、理想初现的共和:
师: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布就职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建立,理想照进了现实。2月12日,宣统帝(溥仪)宣布退位, 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被推翻,中国开启了自己的共和之路。
1912年3月,孙中山颁布了临时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展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节选内容)
材料一: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
材料二: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国民一律平等……享有各项自由权
材料三: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材料四:法院以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分别任命之法官组织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师 :约法内容合乎共和内涵吗?是真共和吗?
生:阅读史料,归纳概括出选举总统 、主权在民、三权分立的特征,得出真共和的结论。
师:这一切都表明《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宪法,具有反对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过渡)孙中山一手创建了中华民国,他的民主共和的理念真正落实了吗?共和的政治梦想彻底实现了吗?
2、名存实亡的共和:
(1)北洋军阀的政党政治
师 :宋教仁是中华民国的主要缔造者之一,他认为中国应实行责任内阁制,于是在1912年8月建立了国民党,想通过议会斗争实现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治。国民党在这一年的国会大选中获胜,这威胁到了袁世凯的独裁统治。1913年3月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被刺杀身亡。
1913年10月,袁世凯强迫国会选其为第一任正式大总统,并于1914年5月1日,废除《临时约法》,公布《中华民国约法》,规定:总统一任十年、连任无限制、下届总统由本届总统推荐。[2]
探究路径2:宋教仁案和《中华民国约法》颁布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阅读分析史料,教师提示:宋教仁案的发生反映出什么本质问题?
生:宋教仁代表议会,代表民众参与;北洋军阀排斥异己,从本质上反映了民主共和与专制独裁的矛盾。
教师进一步提示:袁世凯公布《中华民国约法》有什么意图?
生:篡改选举程序、实现专制。
师 :宋教仁案实际上是在否定国民参与,《中华民国约法》的公布破坏了领袖由选举产生,这种情况下,共和还存在吗?
生: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北洋军阀玩弄共和,排除异己、篡改选举程序,实行专制,共和名存实亡。
(2)国民政府的“宪政”独裁
师 :一系列革命失败后,为了捍卫共和梦想,孙中山组建了中国国民党。1928年国民政府统一全国,国民党成为中国新的统治者,开始实行训政。这来源于孙中山的“革命程序论”。“革命程序” 论思想是孙中山关于宪政建设路径的美好设想。(展示《国民政府建国大纲》、国民党《训政纲领》节选内容)
孙中山的理想
九、一完全自治之县,其国民有直接选举官员之权,有直接罢免官员之权。……
十四、每县地方自治政府成立之后,得选国民代表一员,以组织代表会,参预中央政事。
---《国民政府建国大纲》(1924)
国民党的现实
在训政时期,由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领导行使政权;大会闭会期间,把政权付托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治权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和监察五权,由国民党政府独揽执行。
???????????????????????????????????????????????---《训政纲领》(1928)
探究路径3:结合共和概念,对比两部宪法,训政下国民党政府的本质是什么?
生:国民党一党专政独裁。
师:以此为指导的中国共和最终命运将会如何?
生:国民政府的“宪政”下共和有名无实。
师 :(过渡)当国民党还在实行一党专政独裁时,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已经开始了他们红色共和的探索。
【设计意图】深挖教材,突出共和制发展的关键点,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材料解决问题,体悟中国共和制的发展脉络,构建出共和制在中国初步发展的知识结构,理解中华民国不同时期共和制发展的特征,同时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师 :(过渡)当国民党还在实行一党专政独裁时,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已经开始了他们红色共和的探索。
二、逐步探索中的“共和”
1、 革命根据地——人民共和国从这里出发
师:国民大革命失败后,从1927年10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开始,到1930年夏,中国共产党建立起了大小十几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各级苏维埃政权也陆续建立起来。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举行。大会通过土地法、劳动法、《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等法律文件,并选举产生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展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节选内容等材料)
材料一:?凡上述苏维埃公民在十六岁以上皆是有苏维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直接派代表参加各级工农兵苏维埃的大会,讨论和决定一切国家的地方的政治事务。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
材料二:?大会选举毛泽东为临时中央政府主席,项英、张国焘为副主席。
师:根据材料并结合共和观念,说明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是如何探索“共和”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是真的共和吗?
生:从共和的两个特征入手分析,得出真共和结论。
师:与北洋军阀、国民党的共和不同,它是人民的共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建立,是党建立人民政权的探索和尝试,人民共和国从这里出发。
2、 抗日根据地—共产党人的民主实验
师:抗战爆发后,中共领导的抗日根据地逐步扩大。1937年9月,陕甘宁边区政府在延安正式宣布成立,中共党人开启了它的民主实验。从此,中国革命和民主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展示《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陕甘宁边区各级参议会选举条例》节选内容)
材料三:本党愿与各党各派及一切群众团体进行选举联盟,并在候选名单中确定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以便各党各派及无党无派人士均能参加边区民意机关之活动与边区行政之管理。???????????????????
?????????????????????????????????????????????????????---《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
材料四:第三条??凡居住在边区境内的人民,年满十八岁, 不分阶级、党派、职业、男女、宗教、民族、财产及文化程度的差别,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陕甘宁边区各级参议会选举条例》
师:请同学们根据材料并结合课本思考,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采取了什么措施?有何意义?
生:措施:设边区政府、参议会;实施三三制;
意义: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推动了抗战的胜利。
师:“三三制”原则的实施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这个特殊历史时期,对民主政权建设的一次伟大的尝试。在三三制下, 所有抗日的阶级,无论工人、农民、地主、资本家;无论男、女;所有的抗日党派,无论共产党、国民党以及其他党派;所有的民族,无论汉、回、满 、蒙等,只要年满十八岁,为人正派, 不叛国投敌,精神正常,在抗日根据地均享有选举权、被选举权及参加一切政治活动的权利。这是何等广泛、普遍、平等的民主!
多党合作的精神在三三制政权中即开始得到初步体现。
考虑到边区群众的文化程度差别,边区政府创造了丢豆豆、扎香洞、折纸条、画杠杠等多种极具民间特色的选举方式。
2018年12月4日是我国的第五个国家宪法日,今天我们看到的文字史料几乎全部来自不同时期的宪法条文。捍卫宪法的地位,共和将不再是一个名词!中共党人就非常重视维护宪法并严格执行。当边区政府三三制选举中共产党员人数超额时,徐特立当即声明退出。自觉维护宪法的尊严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3、解放区—人民民主政权的建立
师:人民解放战争节节胜利,解放区不断扩大。各解放区相继召开了人民代表会议,选举产生了人民政府,人民民主政权建立。这是全国人民共和的前奏。
【设计意图】学生进一步感悟中国共和制的发展脉络,继续构建中国共和发展历程的知识结构,理解人民共和的具体表现,并提高史料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和现实相结合,让历史走向生活,努力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同时引领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变为现实中的“共和”
??1、砥砺奋进见瞬间
师: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的共和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砥砺奋进前行69年,让我们通过一个短片,去见证69年人民共和的历史瞬间。(播放短片—《图说共和--历史瞬间》)
2、畅所欲言话共和
活动环节:想说就说——人民共和直通车
师:老师已把本部分内容设置成了表格,请同学们根据共和的概念特征,利用表格并结合课本,讨论后说一说新中国建立后党和人民政府是如何实现人民共和的?
(教师从创建了那些制度、制度是如何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角度引导学生思考、作答)
生:阅读、思考、讨论回答。
师: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宪法明确规定,我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才是国家的主人,人民在国家政治生活中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人民共和的真正体现。
【设计意图】教师化繁为简,在引领学生了解新中国建立后国家各项制度、政策的基础上,推动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讨论、思维碰撞,拓展提升思维高度,培养其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及合作精神。
小结:“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让我们再次走近孙中山,去聆听他的政治梦想,牢记他的政治嘱托。(播放《辛亥革命》中“孙中山的共和梦想”节选视频)
共和观念在中国历经100多年,在中国共产党人手中变为现实,这充分说明:
从近代历史来看,共和观念必须与中华民族面临的具体任务相结合,也就是必须与独立革命、民族解放运动结合。
历史已经证明,共和国真正实现必须在中国共产党组织的推动下,必须结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才能真正建立在人民民主之上。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再次聆听孙中山共和的政治梦想的同时,更要深刻认识到,共和观念最终在1949年变为现实,只有建立在人民政权基础之上,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共和才是真正的共和,使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思维。
九、教学评价设计
1、设计了恰当的师生互动活动: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营造教学情境,设计探究路标问题,并引导学生积极探究问题、解决问题,通过一系列问题将课本要求的基本知识点一一落实。
2、课堂设计思路清晰合理,环节紧凑,重难点突出,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的参与到课堂中,课堂效果较好。
3、对教材内容处理得当,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学生参与欲望强烈。????????????
4、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能够自学的内容,大胆让学生自学;学生能够自己表达的,鼓励学生去表达;学生自己能做的,放手让学生去做。
5、充分挖掘教材的内在逻辑关系和立德树人功能,使学生认识到,要用发展的眼光从多个角度考查历史事物。
《中国建立共和制的曲折历程》学习评价量规
等??级
优?(5分)
良?(4分)
中?(3分)
差?(2分)
收集、解读历史信息
收集了大量的历史信息,都与主题学习有关;能顺利有效解读信息
收集了一些基本历史信息,大部分与主题学习有关;能较有效解读信息
收集的历史信息比较少,只小部分与主题学习有关;解读信息不顺利
没有收集到与主题学习有关的历史信息;不能有效解读信息
完成学习和小组角色职责情况
完成了课堂学习及小组成员的所有职责
差不多完成了课堂学习及小组成员的职责
尽责很少
几乎不能尽责
与组员合作情况
合作紧密顺畅
合作比较顺畅
几乎不合作
没有合作
任务完成情况
顺利完成了课堂学习及小组成员的所有任务,并具有了相应的素养
差不多完成了课堂学习及小组成员的任务,具有了部分素养
部分完成课堂学习及小组成员的任务
没有完成任何任务
十、板书设计
一、思想变换中的“共和”
1、理想初现的共和
1912.1.1??中华民国建立;???1912.3??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名存实亡的共和
(1)北洋军阀的政党政治
(2)国民政府的“宪政”独裁
二、逐步探索中的“共和”
1、 革命根据地——人民共和国从这里出发
2、 抗日根据地—共产党人的民主实验
3、解放区—人民民主政权的建立
三、变为现实中的“共和”
??1、砥砺奋进见瞬间
2、畅所欲言话共和
十一、教学反思
本课内容比较枯燥繁杂,学生掌握不易,而真正的历史应是丰富多彩的,所以在教学中,我利用图片、视频以及生动的案例等多种形式来激发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同时加深学生对中国共和曲折历程的印象。
在设计“思想变换中的‘共和’”及“逐步探索中的‘共和’”这两部分时,我设计了一系列探究问题去引导学生探究解决,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其历史本质的能力,把“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同时,通过对不同时期的宪法或法律文件的解读,让学生深刻理解,共和不是天赐的,而是斗争得来的,这就使学生形成一种意识:作为公民,我们必须要为捍卫我们的共和而努力,从而打造出一堂有魅力的历史课堂。
新的课程观认为“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所以在关于“变为现实中的‘共和’”部分的处理时,我在创设生动的情景的同时,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学教材,并寻找其中的关键有效信息,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制造出本课的最后一个高潮。
参考文献:
[1]?金观涛、刘青峰著:《观念史研究》,法律出版社,2009-12-1
[2]?唐德刚著:《袁氏当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