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综合性学习专题练习七
一.汉字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明最重要的载体。但在应试教育和电脑普及的背景下,中小学生写字的水平普遍下降。前段时间,中央电视台《大家看法》“我建议”节目就“我们的字怎么了”展开讨论。建议人意见:由教育行政部门采取措施,强化中小学生的书法教育,并在中考和高考中对书写较好的考卷酌情加1-5分。现场嘉宾中赞成者和反对者各抒己见。针对建议人意见,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3分)
参考答案
①强化书法教育可以弘扬中华民族的汉字文化,中高考加分是引起学生重视写字的最好办法。
②强化书法教育是个好办法,可引起重视;但考试加分则不妥,因为这样对书写不好的同学显得不公平(或标准难以确定)。
③强化书法教育没必要,但考试加分却是一个好办法,因为加分,学生自然会重视起来。
④强化书法教育没必要,电脑普及,在写字上下工夫纯属浪费时间,考试加分更是有失公平(或标准难以确定)。
(以上四条,任意一条均可,一定要针对建议人的两条意见谈看法和理由。每条意见1分,表述1分,共3分。)
二.依据材料,探究“网络暴力”现象的发展趋势并写明理由。(4分)
材料一:网络暴力是指网民在网络上的暴力行为,是社会暴力在网络上的延伸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_blank )。网络暴力三大特征:一,以道德的名义,制裁、审判当事人并谋求网络问题的现实解决;二,通过网络追查并公布传播当事人的个人信息,以暴力语言进行群体围攻;三,在现实生活中使当事人遭到伤害和威胁。参与者有发帖者、跟帖者、网络看客三类。
材料二:网络暴力行为充分发动了人际网络的力量,将互联网“互助、分享”的精神发挥到极致,可以在最短时间内揭露一些事件背后的真相。网络流行语:恶搞是智者的游戏。以键盘为武器砍下坏人的头,献给受害人做祭品。
材料三:网络现状:开放性,匿名性,无组织化,网民的从众心理,网络传播管理不善。网络暴力普遍存在,网友对此褒贬不一。争论焦点:是否突破了道德底线,是否伴随侵权行为,是否具有攻击性、煽动性和侮辱性。专家和人大代表建议制定相关法规,应对网络暴力,回应网民的善意。搜狐老总张朝阳说,博客的实名制无法限制网络暴力。
答: ▲
参考答案
“网络暴力”现象的发展趋势大致有“趋于规范”、“愈演愈烈”、“维持现状”、“销声匿迹”四类。答“趋于规范”类的4分起评,“愈演愈烈”、“维持现状”类的3分起评,“销声匿迹”类的2分起评。
满分(4分)答案示例:
“暴力”、“围攻”、“伤害和威胁”、“恶搞”、“砍下坏人的头”、“管理不善”等叙述强烈暗示了“网络暴力”的社会危害。专家和人大代表建议制定相关法规加以应对,说明国家已经开始关注该现象。材料倾向性明确:网民们有获得自由表达的权利,同时也要担当起文明建设与维护道德的使命,至少,要保持必要的理性。所以“趋于规范”是最合理的发展趋势。
探究需要依据材料,但也要超前一步,看清了“网络暴力”的本质和危害,加以打击和规范就成为必然的趋势,负责任的网民、网络管理者和相关政府部门一定会很快行动起来。这里要探究的是发展趋势而非简单的结果。当然,在分析中加入“困难”、“艰巨”等字眼的答案会更完善。
3分答案示例:
①“网络暴力”现象会愈演愈烈。理由要点:网民人多势众,网络管理制度不完善,网络暴力有不少合理积极的成分,网络普及不可阻挡,网络看客推波助澜,网络自由发言的权力应该会得到保证等。
②“网络暴力”现象会维持现状。理由要点:专家、网民等意见分歧,在众说纷纭的情况下最合理的办法就是维持现状。“网络暴力”的定义的权威性值得怀疑。博客实名制等办法暂时还不能限制住网络暴力。
认为会“愈演愈烈”的失之于消极,看到了“实名制度无法限制网络暴力”等客观困难,但没有关注到“网络暴力”的社会定性和公众对“网络暴力”巨大危害的逐渐清醒的认识。
认为会“维持现状”的理由不够充分,这里同样是对扭转“网络暴力普遍存在”、“智者的游戏”的恶劣现状缺乏信心,对材料呈现的困难作出了错误的趋势判断。
2分答案示例:
“网络暴力”现象会销声匿迹。理由要点:挑战道德底线,伴随侵权行为,明显具有攻击性、煽动性和侮辱性。国家必然会严加打击,结果就是消灭网络暴力。
认为“网络暴力”现象会“销声匿迹”的可能是判断政府将采取以暴制暴的态度,这种做法在倒掉脏水的同时也倒掉了孩子,不可取。如果认为这种现象会像许多网络时髦花样一样会自生自灭,那就该得0分了。
深刻性不是答案的决定因素。
简单抄录材料中的句子而缺少分析,视情况酌情扣分。
脱离材料自说自话的视情况酌情扣分。
三、今天是6月16日(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节日——端午节,请你参加下列节日活动。(10分)
[走近端午]
(1)请你结合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3分)
它从汩罗江的波涛里悄然走来,几千年前的那朵浪花犹如一滴水彩,把中华大地染成粽叶式的青绿,从此每一条河川都回荡着振聋发聩的呐喊,每一个角落都弥漫着亘古不变的艾香。
“几千年前的那朵浪花”所指的历史事件是:_________。下面是一位同学根据上述文字撰写的一副对联,在横线上可以补写的词语是:_________。
插艾叶清香缕缕飘九州
赛龙舟________传四海
[情系节日]
(2)请你描述所度过的端午节中印象最深的一个场景或一次体验。要求具体生动,情感真切,不超过60个字。(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弘扬传统]
(3)请你探究下面文字所述现象产生的原因。(2分)
现在,在青少年当中,很多人不了解端午,中秋不想回家团圆,对清明的祭奠活动也不以为意,却热衷于过圣诞节等西方节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某网站针对上题文字中所说的现象,以“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为主题向网友征集公益广告。请你也设计一条(含有一种修辞手法)。(2分)
参考答案
(1)屈原投汩罗江自尽,示例:号子声声
(2)示例:只见沿河两岸人山人海,彩旗飘扬,唢呐声,腰鼓声,鼓号声,大鼓声,汇成一片,响彻长空。随着一声枪响,两条龙舟犹如离弦的箭飞了出去。一会儿你超过了我,一会儿我超过了你,紧紧咬住。“加油,加油”两岸的呐喊声此伏彼起,连绵不断。队员们拼劲全力,奋勇争先。
(3)原因:对传统节日宣传力度不够,传统节日缺少新的活力。
(4)示例: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