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4张PPT)
专题网络互联
中考热点突破
【例1】阅读下面关于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的有关图解和材料,分析并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A图中显示,17世纪比利时科学家海尔蒙特把一棵柳树苗种在装有土壤的木桶里,只浇纯净的雨水。5年后,柳树的重量增加了80多千克,而称一下泥土的重量,却只减少了不到100克。
材料二 B图中显示,18世纪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利在一个密闭的钟罩内放一支点燃的蜡烛和一只老鼠,在另一个密闭的钟罩内放一只老鼠和一盆绿色植物,且都供给足够的食物和饮水。他发现与植物在一起的老鼠能够长时间正常地生活,而另一只钟罩里的蜡烛熄灭了,老鼠也很快死去了。
(1)从材料二的实验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
A.光合作用产生了有机物
B.绿色植物可以更新因动物呼吸变得污浊的空气
C.水分是植物体建造自身的主要原料
D.无机物是植物体建造自身的主要原料
(2)请你大胆地推测普利斯特利随后可能探讨的问题是: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海尔蒙特的实验中,泥土的重量减少的不到100克,主要是由于土壤中的________被植物吸收利用了的缘故。
(4)柳树吸收的水分大部分通过_______作用散失到了大气中。
【解析】此题综合考查运用光合作用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分析资料获取知识的探究能力。
两实验过程分析如下:
答案:(1)B (2)绿色植物在光下产生了一种什么物质使空气变得清新(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3)无机盐(或矿质元素) (4)蒸腾
【例2】(2008·无锡中考)如图为某同学设计的探究种子萌发的实验。在A、B两个烧杯中,分别放入等量的清水,在两根相同的玻璃棒上各捆上3颗完整的大豆种子,并分别编号。将A烧杯放在温度适宜的恒温箱中,B烧杯放入4℃的冰箱中,数天后观察。
(1)该同学提出的假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6颗种子中,你认为_______号种子能够萌发。如果该种子也没有萌发,则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该实验方案中实际上包括三组对照实验,其中②与⑤对照组,主要探究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该实验设计中存在的一个缺陷是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种子萌发的条件。种子萌发的条件包括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胚完整、活的、不在休眠期是种子萌发的内部条件;适宜的温度、适量的水分、充足的空气是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
(1)6粒种子所具备的外界条件如下
(2)本装置中,每组实验只有一粒种子,偶然性大,应取多粒种子。
答案:(1)种子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适量的水分、充足的空气
(2)② 胚死亡或处于休眠期
(3)温度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4)每组实验只有一粒种子
专题综合检测
一、选择题(本题共14小题,每小题3分,共42分)
1.下列关于花和果实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将未成熟的花进行套袋处理,袋内能结出果实说明花是雌花
B.通过对玉米实施人工辅助授粉,可以解决玉米果穗顶部缺粒现象
C.玉米的种皮和果皮紧密结合在一起,一粒玉米就是一个果实
D.一个西瓜含有多粒种子,说明一个子房中有多个胚珠
【解析】选A。经过套袋处理的花能结出果实,说明该花一定是两性花,只有单性花才分雌花和雄花,雌花不经过受粉不能结出果
实。
2.(2008·咸宁中考)俗话说,树“不怕空心,就怕剥皮”,其中的道理是( )
A.树皮中有筛管,能运输水分
B.树皮中有导管,能运输水分
C.树皮中有筛管,能运输有机物
D.树皮中有导管,能运输有机物
【解析】选C。本题考查植物的运输作用,植物体内运输水和无机盐的结构是导管,位于木质部;运输有机物的结构是筛管,位于韧皮部,韧皮部是树皮的一部分,剥皮后有机物不能向下运输,根缺乏有机物而死亡。
3.昌乐西瓜以其品种全、质量高而闻名。在西瓜结果的过程中,瓜农往往要大量浇水。植物所吸收的水主要用于( )
A.光合作用 B.呼吸作用
C.果实膨大 D.蒸腾作用
【解析】选D。植物吸收的水分只有1%~5%保留在植物体内或被利用,其余部分主要通过蒸腾作用而散失。
4.李娜同学利用显微镜观察根尖切片,需要找出根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该部位的细胞特点是( )
A.细胞大而不规则,排列紧密但不整齐,细胞壁较厚
B.细胞小,细胞核较大,近似正方形,排列整齐
C.细胞呈长方形,内部无液泡
D.细胞呈长方形,内部有液泡,表皮细胞有向外的突起
【解析】选D。根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是成熟区。成熟区细胞的特点是细胞呈长方形,内部有液泡,表皮细胞向外突起即有根毛的出现。
5.(2009·山东中考) “鸟类的黑手党”——杜鹃,将自己的卵
产到别的小鸟巢中,小鸟辛勤地为杜鹃孵卵并精心喂食杜鹃的雏鸟。对小鸟这种行为的解释,正确的是( )
①是先天性行为
②是学习行为
③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
④是由环境因素决定的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选A。本题主要考查动物的先天性行为。由题干信息可知,小鸟的孵卵、育雏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遗传因素决定
的行为,属于先天性行为。因此本题应选A。
6.在探究是否只有绿色植物的叶片才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实验中,下列关于实验材料的选择中,正确的是( )
A.用黑纸片将一部分正反两面夹紧的天竺葵绿色叶片
B.青菜的茎、叶柄和叶片
C.天竺葵的绿色叶片和长在土壤中的天竺葵的根
D.天竺葵的根和青菜的根
【解析】选B。由题干信息可知探究实验的变量是叶片。选项A的
变量为光照;选项C的根埋于土壤中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因此不能构成一组对照实验;选项D不是同一种植物,变量为不同植物,与题干要求不符。只有选项B的变量为叶片。
7.近年来,国家出台了退耕还林等许多鼓励性政策,以进一步扩
大绿地面积。从生物学的角度看,植物如此受重视是因为其在自然环境中的作用有( )
A.吸收灰尘,降低噪音
B.制造氧气,吸收有毒气体
C.保持水土,调节气候
D.以上三项都是
【解析】选D。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吸附尘埃,降低噪音,保持水土、维持碳—氧平衡、调节气候等。
8.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
A.释放CO2 B.分解有机物
C.促进氮循环 D.促进碳、氮循环
【解析】选D。动物作为消费者,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将摄取的有机物变成自己能够利用的物质,这些有机物在动物体内经过
分解释放能量,同时也产生CO2、水、含氮的物质,这些物质又可以被生产者利用,而动物排出的粪便或遗体经过分解者的分解后,也能释放CO2,含氮的无机盐等物质。可见,动物能促进生态系统中碳、氮的循环。
9.如图为花的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对此图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对于植物繁衍后代来说,花的结构中最重要的部分是⑥
B.释放花粉的结构是①
C.⑦表示的结构是雄蕊
D.发育成果实的是③
【解析】选D。此题综合考查花的结构、功能及受精后各部分的发育。花的最主要结构是花蕊,包括雄蕊和雌蕊。⑥指的是雄蕊;①是柱头,释放花粉的是花药④;⑦表示的是雌蕊;③是子房,将来发育成果实。
10.番茄的每个果实里常见有多粒种子,说明番茄的子房类似图( )
【解析】选B。番茄一个果实里有许多粒种子,一粒种子发育自一个胚珠。图B子房内有多个胚珠,因此,能长出多粒种子。
11.(2009·绵阳中考)表示一昼夜中,植物叶片上二氧化碳、氧气的进出情况,你认为哪幅图所示的现象发生在夜晚( )
【解析】选A。夜晚,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只能进行呼吸作用,植物呼吸作用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
12.老师将两片刚制好的永久装片和两张写明“球形细菌”和“酵母菌”的标签交给你,请你借助高倍显微镜正确地将标签贴好。你的依据是( )
A.叶绿体的有无 B.细胞核是否成形
C.细胞膜的有无 D.细胞壁的有无
【解析】选B。球形细菌属于细菌,无成形的细胞核,酵母菌有成形的细胞核,这是区分二者的依据。二者的共同点是:都是单细
胞、异养等。
13.细菌与植物细胞相比,主要区别是细菌没有( )
A.细胞膜 B.细胞质
C.成形的细胞核 D.细胞壁
【解析】选C。本题考查细菌的结构特点。细菌是单细胞个体,其细胞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没有成形的细胞核,遗
传物质存在于细胞特定的区域,所以细菌属于原核生物。
14.如图为在夏季晴朗的白天某植物叶片光合作用强度的变化曲线,下列有关曲线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曲线AB段表明植物光合作用强度随光照增强而增强
B.曲线CD段表明植物光合作用逐渐减弱
C.曲线DE段表明光合作用随光照强度减弱而逐渐减弱
D.C点较B点低是由于正午的温度过高、太阳光过强,叶片的部分气孔关闭,使二氧化碳吸进量减少,叶片光合作用强度减弱
【解析】选B。这是一道应用题目,考查的是光照对光合作用的影响。一般情况下,光照越强光合作用越强。但并不是说光照越强越好,光照过强时,部分气孔会关闭,二氧化碳无法进入到植物体内,光合作用反而会减弱。所以光合作用有个最适光照强度,高于或低于这个强度,光合作用就会减弱。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8分)
15.(15分)(2009·济宁模拟)有一片正常进行各种生理活动的树叶(如图),图中①、②、③、④分别代表不同的物质,箭头表示物质进出的方向,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若此图为光合作用示意图,则①、②、③、④分别是: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_,④___________。
(2)若此图为呼吸作用示意图,则①、②分别是:①________,②____________。
(3)若此图为蒸腾作用示意图,则图中数字②所指的物质是:__
________________。
(4)若用该叶片作为实验材料验证植物的光合作用,为使实验成功,应在设计对照实验前对植物进行怎样的处理?_________。这样做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5)绿叶在光下照射一段时间后,将其放入酒精中加热,会看到绿叶变成黄白色,这说明叶中_________已经溶解在酒精中。
(6)人们一般都认为在家庭中养些植物对健康有利,但是科学证明晚上在卧室中放置大量植物是不利于健康的。根据所学知识,你认为其中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植物的生理活动。光合作用的反应式为:二氧化碳+水 有机物(储存能量)+氧气,呼吸作用的反应式为:有机物(储存能量)+氧气 二氧化碳+水+能量,因此若此图表示光合作用示意图,则①为二氧化碳,②为氧气,③为水,④为有机物;若此图为呼吸作用示意图,则①为氧气,②为二氧化碳;若此图为蒸腾作用示意图,则②表示水蒸气;用该叶片为实验材料验证光合作用时,应先将该叶片放在黑暗处一昼夜,让叶片内的淀粉运走耗尽,避免叶片内残余有机物干扰实验结果;实验中为避免叶片中的叶绿素干扰实验现象,要用酒精将叶绿素脱去;卧室中不易放过多植物,原因是夜晚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不进行光合作用,会跟人争夺氧气。
光能
叶绿体
答案:(1)二氧化碳 氧气 水 有机物
(2)氧气 二氧化碳 (3)水蒸气
(4)放在黑暗处一昼夜 让叶片内的淀粉运走耗尽
(5)叶绿素
(6)夜晚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和人争夺氧气
16.(16分)你种过花吗?让我们一起养一盆美丽的凤仙花吧!
(1)选种子:要选_______的凤仙花种子,不要混入干瘪或被虫子咬的种子,这样才能保证出苗整齐。
(2)准备花盆:最好用盆底有小洞的瓦盆,为什么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播种:把疏松的土倒进盆中,挖5厘米深的小洞,把种子埋入,浇一些水。想一想,种子萌发需要什么外界条件?______
。
(4)发芽:大约两周后就会有小芽破土而出,它是由种子的哪一部分发育来的?_______________。
(5)开花:经过相当长一段时间的生长发育,凤仙花长出了花苞,美丽的花朵开放,这些美丽的花朵对凤仙花本身有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结果:败落的花结了果,果实由绿变黄,找一个黄色的果实,用手轻碰一下,种子会像子弹一样弹出来,这个特性对凤仙花的分布有什么好处?____________。凤仙花属于种子植物中的________植物。
(7)收获:收集颗粒饱满的种子,用纸包起来,写上名字,应当把它们放在____________的地方,来年春天我们又可以种一盆美丽的凤仙花了。
【解析】该题理论联系实践,以种花养花为主线,描述了植物的一生,从中穿插考查怎样选择种子、种子萌发的条件、胚的作用、种子的保存等知识。选种时要选粒大饱满的,种子萌发过程中胚根最先萌发穿破种皮。一朵花的花瓣虽然漂亮,但它并不是花的主要部分,花的主要部分是花蕊,与繁殖后代有关。
答案:(1)粒大饱满 (2)透水透气
(3)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和足够的水分
(4)胚 (5)繁殖后代 (6)扩大分布 绿色开花
(7)干燥、低温
17.(12分)图中是同学们非常熟悉的五类动物,它们与我们的生活关系密切,多数种类是人类的好朋友。请你结合生活回答下面的问题。
(1)A类终生生活在水中,它的运动方式是________,运动器官是__________。
(2)D类多数能在天空中飞翔,其飞行的器官是____________。
(3)由此可以看出,动物的运动方式呈现_________性,动物通过各种形式的运动主动地____________。
(4)这五类动物在身体构造上的共同特征是____________。
【解析】动物的运动方式多种多样,动物的运动方式的多样性能使动物适应复杂多变的自然环境,提高动物的生存能力和扩大其活动空间,也是长期进化的结果。
答案:(1)游泳 鳍
(2)翼 (3)多样 适应环境
(4)都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或都有脊柱)
18.(15分)阅读下面材料,据图回答问题。
光合作用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碳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存在于大气中,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需不断地从大气中吸收二氧化碳。如一般植物的叶片,每形成1千克葡萄糖,就需要吸收250万升空气中所含有的二氧化碳。由此可见,植物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是十分巨大的。有人做过估计,如果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得不到补充的话,那么几十年的光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就会被植物所耗尽。但是,事实上,大气中的碳—氧一直保持着相对平衡,这是因为碳在地球生物圈中可以不断地循环,从而可以源源不断地为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提供原料(如图)。
(1)地球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来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二氧化碳到氧的过程必须通过________的______来完成。
(3)在碳—氧平衡中,人类的作用与地位和图中的____最接近,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简述绿色植物在碳—氧平衡过程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绿色植物在维持生物圈碳—氧平衡中的作用。从图中可见,大气中的CO2有多个来源,包括分解者的分解、动植物的呼吸、泥炭、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的燃烧。大气中CO2的去向只有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说明绿色植物在维持大气碳—氧平衡中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答案:(1)生物呼吸、工厂废气、汽车尾气、动植物遗体和排出物分解的产物等
(2)绿色植物 光合作用
(3)动物 只进行呼吸作用,吸入氧、排出二氧化碳
(4)绿色植物在光合作用中制造的氧,超过了自身呼吸作用对氧的需要,其余的氧都以气体的形式排到了大气中;绿色植物还不断通过光合作用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这样就维持了生物圈中的碳 氧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