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湖心亭看雪 课件(共5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2 湖心亭看雪 课件(共51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7-31 21:09: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1张PPT)
名言欣赏:
语言不只是交流与思维的工具,更是人的生存空间、生存条件与存在方式。语文活动就是人的生命运动。
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
—白居易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
湖心亭:位于杭州西湖之中,据说是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山,成为一岛,是西湖三岛之一,后于山上建成亭阁,叫湖心亭。这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 
第12课
湖心亭看雪


1.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积累文言词语,感知课文主要内容。(重点)
2.学习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体会本文对比、白描手法的运用。(难点)
3.领略雪后西湖美景,感悟作者超凡脱俗的文人雅趣。(重点)
学习目标
走近作者
【张岱】(1597—1689年),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明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晚明小品文的代表作家,擅长写景和表现士大夫的闲情雅致,文笔清新活泼、趣味盎然。
【代表作】
文学名著《陶庵梦忆》《西湖梦寻》《夜航船》《琅嬛文集》《快园道古》等;
史学名著《石匮书》。
本文选自《陶庵梦忆》卷三(西湖书社1982年版)。公元1644年,清军入关后,大举南下。张岱避居浙江剡溪山。在此期间,他写下了《西湖梦寻》和《陶庵梦忆》,书中主要追忆了当年风月繁华、故国往事,凡记叙过去的行踪皆用明朝纪年。《湖心亭看雪》就是出自回忆录《陶庵梦忆》。
背景材料
更(?ɡēnɡ)定?? ????毳(cuì)衣 ?
雾凇(sōnɡ)  
沆(hànɡ)砀(dànɡ) ??
一芥(jiè) ??????
喃(nán)喃
检查预习
1.掌握重点字音字形
(1)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古义:古人斟酒时用的酒杯,这里代指酒。
今义:白色
(2)是日更定矣
古义: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
今义:更加;变更
2.古今异义
3.一词多义

是日更定
(这)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
(判断动词,是)

是日更定
(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音ɡēnɡ)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还,音ɡènɡ)

上下一白
(白色)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古时罚酒用的,泛指酒杯。)

见余大喜
(非常)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大,与“小”相对)

余住西湖
(我,指作者)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
(多)
(1)大雪三日(名词活用作动词,下大雪)
(2)是金陵人,客此(名词活用作动词,客居)
(3)拥毳衣炉火(名词活用作动词,带着炉火)
(4)与余舟一芥(小草,这里名词用作状语,像小草一样的微小)
4.词类活用
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
拥毳衣炉火:
雾凇沆砀:
惟长堤一痕:
5.词语释义
消失。
指初更以后。晚上八点左右。定,完了,结束。
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毳衣,细毛皮衣。毳,鸟兽的细毛。
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气。雾凇,云雾或水汽凝成的冰花;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惟,只有。长堤一痕,形容西湖长堤在雪中只隐隐露出一道痕迹。
及下船:
舟子喃喃曰:
莫说相公痴:
更有痴似相公者:
等到。
舟子,船夫。喃喃,低声嘟哝。
更,还。痴似,痴于,痴过。痴,特有的感受,展示他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本文为痴迷的意思。
原意是对宰相的尊称,后转为对年轻人的敬称及对士人的尊称。
自由朗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
课文可以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1):交代了看雪的时间、地点、天气状况和赏雪的具体经过。
第二部分(2):写湖心亭奇遇。
整体感知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
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公元1632年
再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翻译。
译文: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
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
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晚上八时左右
撑(船)
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气
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
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指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一道痕迹
译文:这一天晚上八时左右,我撑着船,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气,天和云和山和水,天色湖光全是白皑皑的。湖上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一道痕迹,湖心亭的一点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
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惊喜,曰: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
陵人,客此。
三大杯酒
客居此地
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意思是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
译文: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说:“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情的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客居在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船夫
译文: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旧时对士人的尊称
请用自己的花概括课文中心内容。
作者到湖心亭看雪。
叙事是本文的线索,请在文中找出记叙的要素。
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之后的更定时分。  
地点:西湖的湖心亭。  
人物:作者张岱,两“客此”的金陵人(舟子、小童)。  
事件:看雪;奇遇。  
整体感知
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
第一段写赏雪的具体经过。
留意文章叙了什么事,写了什么景。
第二段写在湖心亭的奇遇。
“湖中人鸟声俱绝”的“绝”字在此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一个“绝”字传达出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巧妙地从人的听觉和心理感受上写出了大雪后的情境。
【第一部分(1)】
第1段作者写景运用了白描手法,有什么作用?
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使用白描手法,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就包含了诸多景色,人与自然共同构成富有意境的艺术画面。悠远脱俗是这幅画的精神,也是作者所推崇的人格品质,这就是人与自然在精神上的统一与和谐。
“拉余同饮”中的“拉”字表现了什么内容?
“拉”字表现出“两人”遇到知己的喜悦心情。
【第二部分(2)】
舟子的话有什么作用?
舟子说作者“痴”,虽有世俗之感,却是对张岱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的高度评价。巧妙地表现出作者有抱负、孤高冷寂的品格。
文章开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后来又写到“舟中人两三粒”,况且文章末尾舟子还出现了,这是不是作者行文的疏忽?
这里并不是作者行文疏忽,而是有意为之。在作者看来,芸芸众生不可为伍,比如舟子,虽然存在却犹如不存在,反映出他文人雅士的孤独。
疑难突破
这样写,既不是作者行文的疏忽,也不是作者有意为之,应该是写实。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这只小船是作者租用的,小船上的两三人,可能是两个舟子,他们靠出租小船为生,并无心观雪。真正想观雪的只有作者,因此作者用了一个“独”字,舟子只是陪同而已。
请找出本文写景的句子。本文写景的方法是什么?折射出人物怎样的情感?
写景的句子:“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白描的方法:此时湖上冰花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一片混沌。惟有雪光能带来亮色,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使用白描手法,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就包含了诸多变化,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人与自然共同构成富有意境的艺术画面,悠远脱俗是这幅画的精神,也是作者所推崇的人格品质,这就是人与自然在精神上的统一与和谐。
作者在写景时用白描手法,文字极其简练,为何开头交代时间及看雪背景却极费笔墨?
内容探究
开头作者用明代年号纪年,说明在他心目中明代始终是没有灭亡的。他以明代遗民的视角来看世界,自然会有一种孤标傲世,遗世独立的情怀和风致。“大雪三日”一句,以听觉表现出西湖在大雪后一片静寂的情景,而作者偏要选这最静寂的凌晨时分去看雪景,以示自己的孤怀雅兴。
作为一篇游记,作者是怎样处理写景、叙事、抒情的关系的?
叙事是行文的线索。作者开头用俭省的笔墨交代了看雪的时间、目的地、天气状况,中间交代了游踪“到亭上”“及下船”,并且记叙子湖心亭巧遇一事。  
但是叙事中处处有情。比如“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西湖经历三天大雪后,人鸟声俱绝,空阔的雪景使天地间呈现出一股肃杀、冷寂,作者偏偏此时去赏雪,可见他此时的心态及与众不同的情趣。再如“独往湖心亭看雪”、“舟中人两三粒”,看似矛盾,实则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文人雅士式的孤傲。又如湖心亭巧遇一事,虽是叙事,但重在抒情,有独自赏雪的落寞,有意外相遇的惊喜,有分别的伤感,也有天涯巧遇知音的愉悦。  
景中有情,情景交融。作者抓住了夜色中雪景的特点,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正是茫茫雪景中的亮点,这正透露出作者游湖观雪的雅趣,显得悠远脱俗,卓然独立。此正谓:景中含情,情景交融,情事交融,写景、叙事、抒情融于一炉,这正是本文的一大特色。  
本文描写了湖心亭悠远脱俗的雪景,叙述了作者在湖心亭的奇遇,表达了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
主旨归纳
写法探究
1.描写细致入微,富有诗情画意。
文章第一段用15个字描写西湖雪景,渲染了一幅雪光水气浑然一体、天色湖光茫然一片的背景,然后又以“一痕”“一点”“一芥”等一组传神的数量词把长堤、湖心亭、舟与舟中人写得既微乎其微又迷蒙不清。这既是一幅朦胧的水墨画,又是一首梦幻般的诗。
2.笔法曲折多变,巧妙运用对比。
(1)文章开头描写大雪三日之景时,运用高度写意手法,不从视觉着笔,却从听觉入手,更能画出大雪的威严。
(2)描写湖中雪景,先以“上下一白”之“一”字,状其混茫难辨,使人唯觉其大,而下文“一痕”“一点”“一芥”之“一”字,则状其历历可数,使人唯觉其小,大与小形成一组鲜明的对比。
(3)写亭中会友时,反客为主,以客之喜表现“余”之喜,以客之叹表现“余”之心声。最后又将客之“痴”同“相公”之“痴”进行对比,以舟子之“喃喃”不解与友人同“余”一见如故进行对比,突出知音难觅。
3.记叙、议论、抒情融于一体。
全文将记游与描写雪景以及抒发感情有机结合。如在描写“湖中人鸟声俱绝”后记“余拏一小舟……独往湖心亭看雪”的举动,从而抒发了独抱冰雪之操守和孤高自赏的情怀,也有避世的忧愤。
西湖的传说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天上的玉龙和金凤在银河边的仙岛上找到了一块白玉,他们一起琢磨了许多年,白玉就变成了一颗璀璨的明珠,这颗宝珠的珠光照到哪里,哪里的树木就常青,百花就盛开。
拓展延伸
但是后来这颗宝珠被王母娘娘发现了,王母娘娘就派天兵天将把宝珠抢走,玉龙和金凤赶去索珠,王母不肯,于是就发生了争抢,王母的手一松,明珠就降落到人间,变成了波光粼粼的西湖,玉龙和金凤也随之下凡,变成了玉龙山(即玉皇山)和凤凰山,永远守护着西湖。
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这种写作手法叫作白描。请你用白描手法写一处景物。
结构图示
湖心亭看雪
奇景
上下一白
白描
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
雅趣
独——与众不同
喜——知己之乐
痴——醉情自然
课堂小练
1.给下列加线字注音。
是日更定矣()
余拏一小舟()
拥毳衣炉火()
雾凇沆砀()
长堤一痕()
与余舟一芥()
答案:ɡēnɡ

cuì
hànɡdànɡ

jiè
2.解释下列句中加线的词。
(1)湖中人鸟声俱绝
(2)余拏一小舟
(3)拥毳衣炉火
(4)雾凇沆砀
(5)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答案:(1)消失(2)撑(船)(3)鸟兽的细毛(4)白汽弥漫的样子(5)哪能
3.填空。
本文作者
,是
时期的散文大家,著有《
》《
》等。
答案:张岱
明末清初
陶庵梦忆
西湖梦寻
通过本课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课后作业:
1.熟读课文,进一步加深理解
2.完成同步练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