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复习生物与环境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复习生物与环境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3.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济南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1-07-05 17:09: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7张PPT)
专题网络互联
中考热点突破
【例1】生物既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下列现象中,属于生物影响环境的是
A.根深叶茂 B.大树底下好乘凉
C.大雁南飞 D.秋风扫落叶
【解析】选B。理解生物影响环境,实际上是指生物的生命活动使得周围的环境发生变化。大树的生命活动——蒸腾作用带走了大树周围的热量,降低了大树下的温度,因此影响了环境。
【例2】目前时兴一种生态球(如图)作为家庭摆设。该球密封,内装有水、2~3条小鱼,底部有泥沙,并生长着一些单细胞藻类、水草。妙在小鱼、藻类和水草都是活的。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生态球应放在________的环境。
(2)生态球中的生物能生存的原因是:藻类和水草进行_______作用能为鱼的生活提供有机物、氧气和能量;而小鱼通过______作用为水藻提供二氧化碳,小鱼排泄物中的有机物被河泥中的________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再被植物利用。
(3)生态球中的生产者有________,消费者是_________。
(4)生态球中的非生物成分有__________(任写一个)。
(5)生态球不是自然状态下的生态系统,一般不能维持太长时间,说明这种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能力是有限的。
【解析】本题考查了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解答本题的关键点归纳如下:
密封的生态球可看做一个生态系统,该生态系统的非生物成分有阳光、空气、水分、泥沙等,该生态系统生物种类少,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小,易被破坏。
答案:(1)有光  (2)光合 呼吸 分解者(或腐生细菌)
(3)藻类、水草 小鱼
(4)水、阳光、空气、泥沙(合理均可)
(5)自我调节
专题综合检测
一、选择题(本题共13小题,每小题4分,共52分)
1.养花时,我们要经常给花浇水、施肥、松土,把花放在阳光下,天冷了还要及时把它们转移到室内,且一般一个花盆只栽一株植物。与上述顺序相对应的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依次是( )
①营养物质 ②空气 ③阳光 ④适宜的温度
⑤一定的生存空间 ⑥水
A.⑤⑥③②①④ B.①②③④⑥⑤
C.④③②①⑥⑤ D.⑥①②③④⑤
【解析】选D。本题考查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确定题干中含有哪些非生物因素。(1)给植物浇水、施肥,说明植物生活需要水和营养。(2)松土说明植物生活需要氧气。(3)把花放在光下,天冷了放在室内,说明植物生活需要光和适宜的温度。(4)一个花盆只栽一株植物,说明植物生活需要一定的生存空间。
2.蚯蚓能生活在有机质丰富的土壤中,蚯蚓在土壤中活动,可以使土壤疏松,蚯蚓的排出物还能增加土壤的肥力。这说明了( )
A.环境影响生物
B.生物依赖环境
C.生物适应环境
D.生物既适应环境又影响环境
【解析】选D。本题考查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从题干中可以看出,蚯蚓能生活在有机质丰富的土壤中,说明生物适应环境,同时,蚯蚓能疏松土壤和增加土壤的肥力,说明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还影响环境。
3.苹果树不宜在热带栽种,柑橘不宜在北方栽种,起制约作用的主要生态因素是( )
A.阳光 B.温度 C.水 D.空气
【解析】选B。影响生物生长的环境因素主要包括温度、阳光、空气、水分等。南方与北方的差异主要在于温度,苹果不能耐受南方的高温,柑橘不能耐受北方的低温。
4.鸟类在繁殖季节,亲鸟将捉到的小虫带回巢中饲喂雏鸟,这属于( )
A.社会行为 B.繁殖行为
C.防御行为 D.贮食行为
【解析】选B。鸟类的繁殖行为包括筑巢、求偶、交配、产卵、孵卵、育雏等,亲鸟将捉到的小虫带回巢中饲喂雏鸟,属于育雏行为。
5.下列各项中,不能称为生态系统的是( )
A.赤壁陆水水库
B.嘉鱼潘家湾蔬菜基地
C.向阳湖奶牛场的一群牛
D.九宫山国家森林公园
【解析】选C。生态系统由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组成。一群牛只能构成生物成分中的消费者,还缺少生产者、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因此一群牛不能组成生态系统。
6.对下图的解释说明正确的是( )
A.图中最少包含8条食物链
B.图中所有生物可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C.蛇和鹰既存在捕食关系,又存在竞争关系
D.蛇的数量受鼠、青蛙和鹰的影响,与其他生物无关
【解析】选C。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环境对生物的作用两部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又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图中有7条食物链;因缺少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不能构成生态系统;生物与生物间的关系有合作、捕食、竞争、寄生等,鹰吃蛇为捕食关系;鹰和蛇都吃鼠,则鹰和蛇为竞争关系;影响蛇数量的直接生物因素有食虫鸟、鼠、蛙、鹰,食虫昆虫、食草昆虫、植物等也会间接影响蛇的数量。
7.下列能正确表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关系的是( )
【解析】选B。生产者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消费者提供食物,生产者的枯枝落叶以及消费者的尸体、粪便被分解者分解,产生的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又归还到无机环境中被生产者利用。
8.(2009·广西模拟)下列正确的一条食物链是( )
A.太阳→青草→昆虫→蛙→蛇
B.青草→昆虫→蛙→蛇
C.青草→昆虫→蛙→蛇→真菌
D.昆虫→蛙→蛇
【解析】选B。食物链是发生在消费者与生产者之间的吃与被吃的关系,食物链的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最高级消费者。A项中不应有太阳,C项中不应有真菌,D项中没有生产者,只有B项正确。
9.要使一生态系统长期存在,除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外,必须具有( )
A.消费者和分解者
B.生产者和消费者
C.生产者和分解者
D.生产者和人
【解析】选C。此题考查生态系统中各种成分的作用。生产者能够将无机环境中的光能转变成化学能,流入生态系统中,因此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础,是提供生态系统和能量的保证,缺少生产者,生态系统将不复存在;分解者能将动植物的尸体、排泄物等所含有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中,如果没有分解者,动植物的遗体将无法分解,终将堆积如山,生态系统就会崩溃。消费者直接或间接以生产者为食,缺少消费者,生态系统也可以长期维持平衡。
10.下列属于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关系的是( )
A.青蛙捕食蝗虫
B.松鼠吃蘑菇
C.鸟吃草子
D.猫头鹰捕食鼠
【解析】选C。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通过被吃与吃形成了食物关系,以上四个答案都揭示的是吃与被吃的关系,青蛙、蝗虫、猫头鹰、鼠、松鼠、鸟都是消费者,蘑菇是分解者而不是生产者,但只有C项中的鸟是消费者,草是生产者。
11.如图为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图解,其中代表人的字母是( )
A.a B.b C.c D.d
【解析】选B。在生态系统中人是食物链的最高营养级,不会被其他生物捕食,且杂食,故b为人。据图可知,c为肉食性动物。
12.(2008·潍坊中考)对“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解释,错误的是( )
A.蝉、螳螂和黄雀都是消费者
B.上述行为属于先天性行为
C.螳螂、蝉和黄雀组成一个生态系统
D.蝉和螳螂属于节肢动物,黄雀属于鸟类
【解析】选C。本题考查了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蝉和螳螂属于节肢动物,黄雀属于鸟类,均为动物,在生态系统中为消费者,只有消费者不能构成生态系统,因为无生产者、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故选项C错误。生物的捕食行为是一种先天性行为,故选项B正确。
13.如果一个生态系统中的四种生物构成了食物链的关系,在某一时间内它们的相对数量关系如图所示,在一段时间内,若乙的数量增加,则会引起( )
A.甲、丁的数量增加,丙的数量下降
B.甲、丙的数量增加,丁的数量下降
C.丙、丁的数量增加,甲的数量下降
D.甲、丙、丁的数量都增加
【解析】选C。根据图中各生物的相对数量,可知四种生物组成的食物链为丙→甲→乙→丁,若乙增加,丁因食物充足大量繁殖,数量也增加;甲因天敌增加而数量减少,甲减少,丙数量增加。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8分)
14.(9分)科学工作者为了研究环境中重金属元素对生物的污染情况,分别测定了池塘和草原生态系统某种重金属在各种生物体内的质量分数,结果如下表。请回答:
(1)除表中列出的以外,上述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成分还包括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写出池塘生态系统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3)重金属元素在上述生态系统中食物链的各生物体中的分布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表中有植物、动物,即有了生产者和消费者,该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成分还包括分解者(细菌和真菌等)。
(3)重金属元素会通过生物富集到达该生态系统中最高级消费者体内,越到食物链的最高级,重金属元素含量就会越高。
答案:(1)分解者(或细菌和真菌、微生物)
(2)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小鱼→大鱼
(3)越到食物链的最高级,重金属元素含量越高
15.(10分)(2008·漳州中考)四川多山的丛林地区是生活在野外的大熊猫的天然栖息地,其中卧龙是大熊猫的保护中心。5月12日汶川地震发生后,引发的泥石流、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对灾区的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也破坏了保护中心的大熊猫圈舍。为拯救国宝,南航派专机将一批大熊猫从四川运送至北京,安置在北京国家动物园进行康复饲养。
(1)大熊猫是国家_______级保护动物,为保护大熊猫及其栖息环境,我国在______建立了自然保护区。地震后,大熊猫被运送至北京国家动物园进行饲养,这种保护措施属于_________。
(2)5.12地震对灾区的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破坏,这类破坏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是________;也说明了生态系统的________能力是有限的。
【解析】大熊猫,哺乳动物,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主要栖息在海拔
1400 m~3 500m的山地竹林,为保护大熊猫,我国在四川省建立了卧龙自然保护区。汶川大地震破坏了大熊猫的圈舍,大熊猫被送到北京,这种保护措施是迁地保护。灾区生态系统被破坏的原因是地震,这属于破坏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自然因素。
答案:(1)一 四川卧龙 迁地保护
(2)自然因素 自我调节
16.(15分)如图为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C为____________。
(2)A为_______,其作用是_______,若缺少了这一环节,则会出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B为________,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4)本图解不能全面表示碳循环的过程,因为它缺少某些环节,这些环节是:①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
(5)碳从B流向A、C和从A流向C是以_____________的形式进行的。
(6)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具有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功能。
【解析】碳循环过程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的关系如下:
煤和石油等燃料也是绿色植物很久以前通过光合作用储存在地下的,石油、煤等燃料燃烧后,把其中所含的碳以二氧化碳的形式放回大气,完成碳循环过程。这一过程图中没有列出。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具有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功能。
答案:(1)消费者
(2)分解者 将动、植物遗体分解成无机物
动、植物遗体堆积如山,生态系统崩溃
(3)生产者 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
将无机物转变成有机物
(4)①动植物遗体形成石油 ②煤等燃料的燃烧
(5)有机物 (6)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
17.(14分)水中的需氧微生物能够分解有机物,维持河流、小溪的自动净化能力。当城市生活污水大量排入河流后,有机物的降解消耗了水中的溶解氧,致使需要氧气的水生生物死亡,河水变黑发臭。图中甲图表示污水处理厂对城市生活污水的处理过程。
(1)如果少量的生活污水排放到河流中,一般不会导致河水变黑发臭,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污水与一定的活性污泥混合后流入曝气池,活性污泥中的生物主要包括“土生土长”的多种细菌、原生动物和其他微生物群体。处理污水的曝气池实质相当于一个小型的生态系统,其中的多种细菌是_________,它们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通过翼轮不断搅拌,不仅使污水与已经处理的污水充分混合并得到较好的稀释,不断充气还能提高水体中的_____含量。于是污水中的有机物被需氧细菌通过________这一生理过程而分解。细菌充当了“污水清洁工”的角色。
(4)翼轮搅拌一段时间后,需氧细菌的数量将明显增加,在曝气池中形成良性循环。在图乙中表示需氧细菌相对增殖速率的曲线是______________。
(5)为了保证微生物的生长,曝气池还应保证合适的_________等条件才能正常净化污水。经过有效处理的曝气池若静置一段时间,水质将变绿,其原因是需氧细菌代谢产生的________等物质被藻类利用。
【解析】图甲所示的污水处理厂,其实可以看做一个小型生态系统,它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其中的需氧微生物能分解污水中的有机物,属于分解者,其中的藻类属于生产者。由于处理污水的微生物是需氧的,所以当氧的浓度为“0”时,它的繁殖速度也为“0”,由此可排除图乙中的A和B两条曲线。能净化污水的需氧微生物除了需要氧以外,还需适宜的温度。
答案:(1)河流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少量的生活污水排入,水中的需氧微生物能够将污水中的有机物分解,不会导致河水变黑发臭
(2)分解者 分解污水中的有机物
(3)氧气 呼吸作用
(4)C (5)温度 二氧化碳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