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 2.1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课件+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 2.1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课件+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0-08-03 11:11:14

文档简介

第二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一节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课后篇巩固提升
基础巩固
石海(见下图)是在平坦的地面上堆积的大片巨石角砾,是岩石在水或温度等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读图,完成第1~2题。
1.推测与石海形成关系最密切的是(  )
A.冰川沉积
B.风力沉积
C.流水侵蚀
D.水的冻融
2.最可能有石海分布的地点是(  )
A.大兴安岭北部
B.塔里木盆地
C.海河入海口
D.祁连山山麓冲积扇
解析第1题,据材料可知,石海是岩石在水或温度等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形成原因主要是温度变化幅度大,水的冻融作用频繁,岩石风化作用强烈,导致岩石崩解、破碎。故选D项。第2题,石海在我国青藏高原、西部高山及大兴安岭北部冻土区均有分布。发育石海不仅要岩石坚脆、存在很多裂隙,而且还要有一定的水分条件,同时温度变化幅度大,温度在0
℃上下持续波动的时间要长。故A项正确。
答案1.D 2.A
下图为我国西北地区常见的石蘑菇和沙丘图片。据此完成第3~4题。
3.石蘑菇是指顶部大、基部小的形似蘑菇状的岩石,其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风力侵蚀作用
B.风力堆积作用
C.流水侵蚀作用
D.冰川侵蚀作用
4.图中沙丘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冰川侵蚀作用
B.流水堆积作用
C.风力堆积作用
D.流水侵蚀作用
解析第3题,石蘑菇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地区,是由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第4题,沙丘是因风速降低,风挟带的物质沉积下来而形成,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风力堆积作用。
答案3.A 4.C
意大利北部的阿尔卑斯山区有一些奇怪的柱子,这些柱子顶部有一块巨石,看起来像某种神秘的祭祀场景(如下图)。这就是自然奇观“粘土塔”。据此完成第5~6题。
5.关于“粘土塔”景观岩层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说法正确的是(  )
A.冰川搬运、堆积形成的冰碛土
B.流水挟带泥沙固结形成
C.大规模的岩浆喷出冷却形成
D.风力挟带泥沙沉积形成
6.当地有利于“粘土塔”长期保存的条件是(  )
A.岩性坚硬,抗侵蚀能力强
B.顶部巨石,阻挡雨水侵蚀
C.气候干旱,降水稀少
D.植被茂盛,阻挡风力侵蚀
解析由图文材料可知,该“粘土塔”岩层中含有粘土和石块,应该是冰川搬运、堆积形成的冰碛土。顶部的巨石为它们下方的冰碛土阻挡了雨水的侵蚀,随着时间的推移,周围的土壤被侵蚀殆尽,形成这种奇特的地貌。故第5题选A项,第6题选B项。
答案5.A 6.B
读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完成第7~8题。
7.图中能够表示冷却、凝固的箭头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8.图中与箭头④所示的地质作用相同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⑤
解析第7题,由图可知,箭头①由岩浆指向B,则B为岩浆岩,而岩浆岩是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的,因此能够表示冷却、凝固的箭头是①。第8题,由图可知,A为变质岩,箭头④由沉积岩指向变质岩,因此④表示变质作用。箭头③由岩浆岩指向变质岩,表示变质作用。箭头②由岩浆岩指向沉积岩,表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压实、固结等作用;箭头⑤由变质岩指向岩浆,表示熔化。
答案7.A 8.C
9.下图是某旅行社制作的几幅简易宣传图片,结合图片完成下列各题。
(1)图示景观主要由内力作用形成的是    ,图示景观主要由外力作用形成的是    。(填字母)?
(2)请指出宣传图片中代表的景观名称。(填字母)
长白山天池  ,天山  ,沙漠  ,黄果树瀑布  。?
(3)请结合所学的知识分析各景观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
(4)根据D景观的特点,推断该地的主导风向并说明原因。
答案(1)B、C A、D
(2)C B D A
(3)A:流水侵蚀;B:地壳运动;C:火山喷发后火山口积水成湖;D:风力堆积。
(4)风向:西南风(偏西风)。原因:沙丘的迎风坡为缓坡,从图中可以看出沙丘的缓坡朝西南方。
素养提升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平均海拔1
200米的盘吉尔塔格山岩体多为火山岩,岩石中含丰富的碳酸钙,形成独特的火成岩石林景观(如下图所示)。据此完成第1~2题。
1.该地岩石主要由(  )
A.流水挟带泥沙固结形成
B.岩浆上升冷却、凝固形成
C.大规模的海陆变迁形成
D.干旱地区风化物沉积形成
2.形成该石林景观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物理风化和风力堆积
B.冰川侵蚀和风力侵蚀
C.风力侵蚀和流水侵蚀
D.流水侵蚀和风力堆积
解析第1题,根据文字信息“平均海拔1
200米的盘吉尔塔格山岩体多为火山岩”可知,该地岩石为岩浆岩,主要由岩浆上升冷却、凝固形成,B项对。第2题,据图可知,石林景观岩体裸露,没有堆积物分布,因而不存在堆积作用,A、D两项错。当地海拔只有1
200米,没有冰川分布,不会受到冰川侵蚀,B项错。岩石中含丰富的碳酸钙,易受流水侵蚀(化学溶蚀);当地气候干旱,风力大,风力侵蚀作用强。故C项对。
答案1.B 2.C
雅丹地貌,现泛指气候干燥地区一种风蚀地貌,河湖相土状沉积物所形成的地面,经风化作用、间歇性流水冲刷和风蚀作用,形成与盛行风向平行、相间排列的风蚀土墩和风蚀凹地(沟槽)地貌组合。下图为两种常见的雅丹地貌示意图。据此完成第3~4题。
3.图1为平顶山状雅丹,推测该地貌顶部平坦的主要原因
(  )
A.风力堆积形成
B.流水堆积作用
C.风力侵蚀残留
D.地壳运动产生地形抬升
4.图2为鲸背状雅丹,多出现在常年风速很大的地方,分析两侧坡度差异的成因(  )
A.陡坡,迎风坡侵蚀而成
B.缓坡,迎风坡堆积而成
C.陡坡,迎风坡堆积而成
D.缓坡,迎风坡侵蚀而成
解析第3题,雅丹地貌是一种典型的风蚀地貌,在极端干旱地区,干涸的湖底常因干旱裂开,风沿着这些裂隙吹蚀,裂隙越来越大,原来平坦的地面发育成许多不规则的背鳍形垄脊和宽浅沟槽,然后经历流水的堆积作用,形成了这种顶部平坦的平顶山状雅丹。故选B项。第4题,鲸背状雅丹多出现在常年风速很大的地方,由于大风的长期吹蚀,导致迎风坡的岩石侵蚀比较严重,逐渐形成了陡峭的地形,另一侧由于位于背风坡,侵蚀作用较弱,因此地势相对和缓。故选A项。
答案3.B 4.A
在土耳其安纳托利亚高原,数亿年前喷发的火山灰熔岩堆积形成玄武岩和凝灰岩层,后经长期风化侵蚀,形成头带“帽子”的圆锥形尖塔,被称为“精灵烟囱”。当地人在岩面上开凿窑洞作为客栈。读图1和图2,完成第5~6题。
图1 “精灵烟囱”景观图
图2 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
5.形成“精灵烟囱”奇特形态的地质作用包括(  )
A.①②⑤
B.①③⑤
C.①②④
D.②③④
6.当地人将“精灵烟囱”开凿“窑洞”建设客桟,其有利条件推断合理的是(  )
A.凝灰岩质地松软,易于开凿
B.塔形外表坡度大,利于排水
C.玄武岩面多气孔,通风透气
D.岩体层理清晰,结构稳定
解析第5题,“精灵烟囱”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精灵烟囱”的岩石是玄武岩和沉积岩。玄武岩是岩浆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形成,沉积岩是外力作用形成。明确图中的含义是解题的关键,图中丁是岩浆,则丙和戊都是岩浆岩,甲是沉积岩,乙是变质岩,①是压实、固结作用,②是风化、侵蚀、搬运、沉积作用(外力作用),③是变质作用,④是冷却、凝固作用,⑤是熔化作用。故①②④正确,选C项。第6题,将“精灵烟囱”开凿“窑洞”建设客栈,主要是因为凝灰岩质地松软,利于“窑洞”的开凿,A项正确。
答案5.C 6.A
7.2019年暑假,某地理兴趣小组考察了某地,并查阅资料绘制了该地地质剖面图(右图),请你帮助他们分析下列各题。
(1)图中A处的岩石为三大类岩石中的哪类岩石?请简述判断理由。
(2)C、D分别表示花岗岩和玄武岩,请将字母填入图中的适当位置。
(3)A、B岩石中可能找到化石的是  ,简述其理由。?
(4)A与B接触地带可能形成哪种岩石?
(5)岩石圈与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某校地理兴趣小组在学完该部分内容后,计划进行一次考察活动,调查当地岩石圈与生产、生活的关系。若你是该小组的组长,请拟定活动的主题。
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A为沉积岩,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第(2)题,花岗岩为侵入岩,应标注在B类岩石的下半部(地表以下),玄武岩为喷出岩,应标注在地表以上。第(3)题,沉积岩中可能找到化石,A为沉积岩,可能找到化石,B为岩浆岩,不含有化石。第(4)题,A与B接触,会因高温、高压而变质形成变质岩。第(5)题,只要活动主题与生产、生活相关,且合理即可。
答案(1)沉积岩。具有明显的层理结构。
(2)标注略〔C标注在B岩石的下半部(地表以下),D标注在B岩石顶端(地表以上)〕。
(3)A A是沉积岩,B是岩浆岩,只有在沉积岩中才可能存在化石。
(4)变质岩。
(5)例如,岩石圈对工业生产的影响——烧制水泥、石灰的石料以及大多数矿产来自岩石圈;岩石圈对生活的影响——建筑、修路等所用的石料也来自岩石圈;岩石圈对旅游业的影响——多姿多彩的岩石圈还形成了多种旅游资源。(共43张PPT)
第一节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必备知识
自主检测
一、内力作用
1.能量来源
来自地球内部的热能。
2.表现形式
(1)地壳运动(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①概念:岩石圈因受内力作用而发生的变位或变形,也称构造运动。
②主要方式:水平运动、垂直运动。
③举例:大陆漂移、地面抬升和沉降、地震等都是地壳运动的反映。
必备知识
自主检测
(2)岩浆活动
①概念:当岩石圈破裂时,深处岩浆沿破裂带上升,侵入岩石圈或喷出地面,这一过程叫岩浆活动。
②影响:岩浆只有喷出地表时才可以直接影响地表形态。
(3)变质作用
①概念:岩石受温度、压力等因素的影响,其成分、结构发生改变,这一过程称为变质作用。
②影响:发生在地壳深处,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3.对地表的影响
内力作用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
高低不平。
必备知识
自主检测
二、外力作用
1.能量来源: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2.作用方式:主要有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
必备知识
自主检测
必备知识
自主检测
3.地区差异
不同地区,水热组合状况不同,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外力及其作用的方式、强度等存在差异,从而形成具有不同特征的地表形态。
4.对地表的影响:外力通过风化、侵蚀作用不断地对地表进行破坏,并把风化、侵蚀的产物搬运并堆积起来,总的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于平缓。
必备知识
自主检测
思考感悟从地理的角度分析“坚如磐石”是否正确?为什么?
提示:不正确。风化等外力作用能使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发生破碎崩解、化学和生物分解等。
5.地表形态是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必备知识
自主检测
三、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1.三大类岩石
必备知识
自主检测
2.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1)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基础物质:岩浆、侵入岩、B喷出岩、
A沉积岩、变质岩。
(2)岩石圈物质循环的环节:①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②变质作用,③熔化,④冷却、凝固,⑤压实、固结。
必备知识
自主检测
思考感悟化石是古生物的遗体或遗迹,在岩浆岩和变质岩中会不会发现大量化石呢?在沉积岩中有可能发现化石吗?
提示:在岩浆岩和变质岩中不会发现化石。在沉积岩中可能会发现化石。
必备知识
自主检测
1.判断题
(1)在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中,总是内力作用起主导。
(  )
(2)外力作用使地表起伏状况趋于平缓。
(  )
(3)地壳中各类岩石都可以相互直接转化。
(  )
答案:(1)× (2)√ (3)×
2.在内力作用中,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是(  )
A.地壳运动
B.岩浆活动
C.变质作用
D.堆积作用
答案:A
必备知识
自主检测
3.关于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
B.内力作用引起的地表形态变化速度较快,外力作用引起的地表形态变化速度较慢
C.内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内部的热能
D.地表形态都是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答案:B
4.下列四种地质现象中,属于内力作用导致的是
(  )
①U形冰川谷 ②夏威夷群岛的形成 ③欧洲与美洲之间的距离不断扩大 ④我国桂林山水的形成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C
必备知识
自主检测
5.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气候干旱,其外力作用主要有
(  )
A.流水侵蚀
B.风力侵蚀、搬运
C.冰川侵蚀
D.流水沉积
答案:B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当堂检测
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问题探究
东非大裂谷是世界大陆上最大的断裂带,从卫星照片上看,犹如一道巨大的伤疤。这条裂谷带位于非洲东部,南起赞比西河河口,向北穿过埃塞俄比亚高原入红海,再由红海向西北方向延伸抵约旦河谷地,全长近6
000千米。这里的裂谷带宽度较大,谷底大多比较平坦,裂谷两侧是陡峭的断崖,谷底与断崖顶部的高差从几百米到2
000米不等。东非大裂谷两侧的高原上分布有众多的火山,如乞力马扎罗山、肯尼亚山、尼拉贡戈火山等。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当堂检测
结合材料探究:
(1)这一巨大的裂谷带是怎样形成的?
(2)材料中众多的火山是哪种内力作用形成的?
(3)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哪些?
提示:(1)是裂谷两侧的地壳发生背离的水平张裂运动形成的。
(2)岩浆活动。
(3)主要有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当堂检测
关键能力
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地壳运动又叫构造运动,按照运动的方向和性质,可以将其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具体表现如下: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当堂检测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当堂检测
典例剖析
例题12008年四川地震后,专家称地震致喜马拉雅山长高数米,而据科学家考察,喜马拉雅山脉历史上曾是一片海洋。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导致喜马拉雅山脉由海洋变为世界最高大的山脉的作用是(  )
A.外力作用——冰川作用
B.内力作用——地壳运动
C.内力作用——变质作用
D.内力作用——岩浆活动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当堂检测
(2)关于2008年四川地震后,喜马拉雅山长高数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喜马拉雅山长高是以地壳的垂直运动为主,水平运动为辅
B.喜马拉雅山长高数米,而人们却没有察觉,说明内力作用均进行得极其缓慢,人类不易感知
C.在地壳运动过程中常伴有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
D.喜马拉雅山的增高说明了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当堂检测
解析:第(1)题,喜马拉雅山的崛起是内力作用——地壳垂直上升运动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虽然也伴随着外力作用,但在这个时期,以内力作用为主,外力作用为辅。第(2)题,有些内力作用进行得很快,如火山喷发和地震,可以瞬间改变地表形态,所以内力作用均进行得极其缓慢说法是错误的。
答案:(1)B (2)B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当堂检测
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问题探究
外力作用简直就是一个神奇的魔术师,它在内力作用基础上把地球表面的景观塑造得惟妙惟肖,令人叹为观止。下图为“猫咪山”景观图。
结合材料探究:
(1)在“猫咪山”的形成过程中,内、外力作用的关系是什么?
(2)塑造“猫咪山”的外力作用主要有哪些?
提示:(1)“猫咪山”是在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它们是同时进行的。
(2)塑造“猫咪山”的外力作用主要是风化作用和侵蚀作用。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当堂检测
关键能力
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外力作用主要有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四种方式,通过风、流水、冰川、生物等外力对地表形态造成影响,形成各种外力地貌。
(1)风化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使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发生破碎崩解、化学分解和生物分解等,产生的松散物质残留在地表形成风化壳。如花岗岩球状风化地貌。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当堂检测
(2)侵蚀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当堂检测
(3)堆积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当堂检测
(4)外力作用之间的内在联系
风化、侵蚀、搬运、堆积作用是相互联系的。风化作用产生的松散物质残留在地表,为其他外力作用创造了条件。侵蚀或风化的产物被搬运离开原来的位置,后沉积下来,形成新的地貌。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当堂检测
技巧归纳
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的地貌类型分析
(1)流水作用:上游侵蚀,中游搬运,下游堆积。因此,上游为高山峡谷,中游河道变宽,下游为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冲积岛等,如下图所示:
(2)冰川作用:高山上部侵蚀,形成刀刃状山脊、多面锥体山峰等;山下堆积,常形成冰碛丘陵、冰碛湖等。
(3)风力作用:在风的源地附近,以侵蚀作用为主,形成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在风力搬运途中,风力减弱,会形成沙丘、黄土堆积地貌等。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当堂检测
典例剖析
例题2蛇形丘是一种冰川堆积地貌,隆起如堤,弯曲如蛇,两坡陡峭。其延伸的方向大致与冰川的流向一致,主要分布在大陆冰川区(大陆冰川是在两极地区发育的冰川)。读蛇形丘形成过程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当堂检测
(1)图中冰川地貌最可能发育在(  )
A.中国
B.巴西
C.加拿大
D.澳大利亚
(2)形成蛇形丘的堆积物主要来自(  )
A.湖泊
B.冰面河
C.塌陷沉积
D.冰下河道
(3)蛇形丘接受堆积的季节主要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当堂检测
解析:第(1)题,由材料可知,蛇形丘主要分布在大陆冰川区(大陆冰川是在两极地区发育的冰川),因此该地纬度较高,加拿大纬度较高,存在大陆冰川;中国、巴西、澳大利亚纬度相对较低,不存在大陆冰川。第(2)题,在冰川消融期间,冰川融水较多,冰川融水沿着冰川裂隙渗入冰下,在冰川底部流动,形成冰下隧道。冰下隧道中的冰川融水挟带冰碛物流动,而后堆积;当冰川全部融化后,冰下隧道堆积出露地表,成为蛇形丘,因而蛇形丘的堆积物主要来自冰下河道。第(3)题,夏季气温高,冰川融化量大,冰川融水挟带的堆积物多,堆积量较大。
答案:(1)C (2)D (3)B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当堂检测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问题探究
小岩浆的奇妙旅程
晶晶和亮亮是两滴岩浆,他们生活在地球内部的“岩浆之家”。一天,他们得到批准,与其他同伴一起到地球表面旅行。他们飞快地奔向地表,半路上,晶晶觉得累了就停了下来。亮亮没有停步,与其他同伴一起跳出地表,并沿着山坡往低地流动。忽然,亮亮发现自己不能再动了,不禁问旁边的同伴这是怎么回事。同伴笑着说:“别担心,现在你已经不再是一滴岩浆了。”
过了好长一段时间,亮亮发现自己个头变小了,并随着风和流水往前运动。亮亮边走边欣赏地表美丽的风光。忽然亮亮发现一个熟悉的身影,仔细一看,原来是晶晶。亮亮惊讶地问:“你是怎样到达地表的?”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当堂检测
亮亮和晶晶又一起踏上旅程。不知道过了多久,他们觉得累了,便在一处低地停下休息。不久,他们发现越来越多的伙伴也停了下来,并且重重地压在他们身上。他们商量了一会儿,决定回家去,但怎样才能回到“岩浆之家”呢?这时身边一位“长者”笑着说:“要回家,你们还要经历一到两次大变化,而且还要具备一定条件才可行。”依照“长者”的指引,亮亮和晶晶终于回到了可爱的“岩浆之家”。
结合材料探究:
(1)为什么同伴会说亮亮已经不再是一滴岩浆了?亮亮还可以继续他的地表旅行吗?理由是什么?
(2)亮亮和晶晶在“低地”休息,伙伴们重重地压在他们身上,这样会形成哪一类岩石?若亮亮和晶晶还要经历两次重大变化才能回到“岩浆之家”,这两次重大变化是什么?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当堂检测
提示:(1)岩浆喷出地表后,随着温度的降低,会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
地表旅行还可以继续。由于风化、侵蚀作用,岩石会破碎,并在风、流水等作用下,发生搬运,离开原来的位置。
(2)沉积岩。在一定温度和压力条件下,发生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最后再经历熔化作用,就可以成为岩浆,回到“岩浆之家”。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当堂检测
关键能力
1.三大类岩石及其特征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当堂检测
2.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岩石按成因分为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三大类,岩石圈的物质在内、外力作用下不断运动和变化,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岩浆的形成,周而复始。构成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如下图所示: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当堂检测
技巧归纳
岩石圈物质循环简化示意图及其判读方法
(1)关键是判断岩浆与岩浆岩。岩浆岩只能由岩浆冷却、凝固而成,即只有一个箭头指向的就是岩浆岩。
(2)岩浆是岩石转化的“起点”,也是三类岩石的“归宿”,即有三个箭头指向它。
(3)三大类岩石均可经外力作用形成沉积岩,经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经熔化形成岩浆。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当堂检测
典例剖析
例题3在一定的地质作用下,某些有用的矿物富集形成了矿产。读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当堂检测
(1)图示各相关地质作用中,能表示大理岩形成的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2)下列有关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各类岩石都能形成岩浆岩
B.各类岩石都能形成沉积岩
C.各类岩石都能形成变质岩
D.变质岩能形成新的岩浆
解析:第(1)题,大理岩是由石灰岩(沉积岩)变质形成的。第(2)题,只有岩浆冷却凝固才能形成岩浆岩。
答案:(1)B (2)A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当堂检测
下图中干燥的荒原曾是水下世界。而今天你可以顺着石头砌边的小道,去看一看那些容纳着亿万年前远古海洋生物化石的巨岩。读图,完成第1~2题。
1.远古海洋生物化石在荒原出现,反映出亿万年以来该地区(  )
A.陆地相对上升
B.海水堆积作用加强
C.海平面相对上升
D.海浪侵蚀作用加强
2.图示地区的主要外力作用为(  )
A.流水作用
B.风力作用
C.冰川作用
D.生物作用
解析:第1题,由材料可知,图中干燥的荒原在亿万年前是海洋,说明亿万年以来该地区陆地相对上升。第2题,图示地区为干燥的荒原,降水稀少,生物也十分稀少,外力作用以风力作用为主。
答案:1.A 2.B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当堂检测
西岳华山是岩浆侵入到地表以下冷却凝固后在断层基础上发育而成的。读华山斧劈石景观图,完成第3~4题。
3.斧劈石属于(  )
A.玄武岩
B.花岗岩
C.石灰岩
D.大理岩
4.导致斧劈石破裂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风化作用
B.风力作用
C.流水作用
D.生物作用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当堂检测
解析:第3题,考查岩石圈物质循环。“西岳华山是岩浆侵入到地表以下冷却凝固后在断层基础上发育而成的”,说明斧劈石属于侵入岩,应为花岗岩,B项正确。玄武岩属于喷出岩,石灰岩属于沉积岩,大理岩属于变质岩。第4题,考查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斧劈石是在断层作用下地下的岩浆岩出露地表,由于温度等发生变化,表层与内部受热不均,产生膨胀与收缩,长期作用使岩石破碎、崩解,该作用为风化作用。A项正确。
答案:3.B 4.A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当堂检测
读地貌景观图(图甲、乙、丙)和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图丁),完成第5~6题。
图丁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当堂检测
5.图甲所示火山地貌形成的地质作用对应图丁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6.地貌景观乙和丙的成因分别是(  )
A.流水堆积 流水侵蚀
B.风力堆积 风力侵蚀
C.流水侵蚀 风力堆积
D.流水侵蚀 风力搬运
解析:第5题,读图可知,图甲所示为火山喷发,属于岩浆活动,对应图丁中的④过程。第6题,图乙所示是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貌景观,是流水侵蚀作用的结果;图丙所示是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沙丘景观。
答案:5.D 6.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