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1年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一轮复习
专题四:分析鉴赏小说的语言
一、必备知识
语言,是指作家通过小说作品塑造艺术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所使用的文学语言。它包括作家的叙述语言和作品中的人物语言。作家的叙述语言,指作者在小说中叙述事件、描绘人物、发表议论、抒发感情时使用的语言。一般指全文的语言特色,包括修辞、句式、地方色彩和语言风格四个方面,主要是语言的格调、色彩、境界、情味等方面。作品中人物的语言,即文中人物对话、独白等,人物语言应该是性格化的语言,要能充分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人物的心理状态。
高考《考试说明》对小说语言的鉴赏有两层含意:一是鉴赏小说中人物的个性化语言,即作品中人物的语言;二是鉴赏小说作者的语言风格,即作者的叙述语言。体现在高考中往往就两大题型:体会语句含意、品味语言艺术。但在实际考查中,“体会语句含意”和“品味语言艺术”经常是结合在一起的,即要求在体会了语句的含意之后,还要对这样写的好处加以品味赏析。分题型复习便于掌握答题角度,但实际解答时要根据题干要求灵活作答。
(一)作品的语言赏析主要从以下方面入手
①要联系背景,深入探索玩味人物形象折射出来的哲理或社会意义;
②要联系人物形象,深刻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感情倾向;
③品味小说中富有深层含意的语言,努力发掘其隐含意义。
④品味小说的艺术技巧,品味作者的匠心所在。
(二)语言特色思考角度
1.描述语言:生动形象,准确简练,穷形尽相。关注描写的对象。
2.分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达到了什么样的效果。
3.人物语言:个性化,彰显人物性格,让读者如见其人、如听其言。着眼于人物形象
4.叙述语言:简洁传神。立足于全篇。
5.语言风格:幽默诙谐《马裤先生》、辛辣讽刺《套中人》、平实自然《边城》、夸张变形《套中人》、典雅庄重《素芭》、含蓄凝练《安东诺夫卡苹果》(诗意化)、简练明快《桥边老人》、生活化(民俗化、口语化《骆驼祥子》)等。立足于全篇给读者的审美体验。
(三)赏析步骤
(1)用词特点:准确、生动、形象、;丰富,多样;
(2)句式特点:句式整齐有节奏感;整散结合,富有韵律;
(3)修辞的运用;
(4)语言风格;
(5)概括内容,
(6)揭示特征
(7)与情节和主题的关系。
(四)现当代作家的语言风格
1.鲁迅:冷峻
2.老 舍:语言风格风趣幽默、俏皮洒脱、生动活泼、简洁朴茂、雅俗共赏。其独特性表现在提炼口语,纯净至极,清浅俗白,雅俗共赏;创造“始则发笑,继则感动,终于愤怒”的幽默。
3.沈从文:语言格调古朴,单纯而又厚实,朴讷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采。诗意、含蓄、唯美的语言形式,又成就了他健康、高雅的美学追求。
4.赵树理:通俗化,大众化,诙谐幽默。
5.孙 犁:诗化小说。淡雅聪俊,清新隽永, 优美洗练,“质以传真”,具有浓厚的乡土风味。
6.王安忆:清丽单纯,素淡粗朴,冷峻理智,细腻平实。
7.铁 凝:语言风格是诗意、温情、风趣。以清丽、简洁、富有音乐性和诗意的语言,用中国传统的创造意境的手法以呈现,营造空灵、淡远、含蓄的艺术境界。
8.宗 璞:其语言如诗般优美,有诗般韵味,明朗而有含蓄,流畅而有余韵,字字锤炼,句句经营。
9.汪曾祺:清新自然,韵味悠长,散文化的语言风格,语言与人物的身份贴近。
10.冯骥才:描绘市井风俗的“津味儿”。
11.贾平凹:简练隽永传神,间或掺以陕南方言,形成文白杂糅,雅俗兼具,以拙见巧,晓畅可读的语言风格。
12.莫 言:奇诡而涌动着勃勃生机,不拘一格。
13.池 莉:她的小说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是“汉味小说”的代表。
14.刘震云:辛辣,荒诞,凝重,不拘一格,朴实多变。
(五)语言特色试题分析
(1)注意考虑答案的角度
【用词】
A、感彩、语体色彩的搭配:感彩是否鲜明;文言语、口头语、书面语、方言的运用。
B、叠词、关联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的使用:运用叠词;精练的动词、形容词;准确的副词、关联词。
【句式】
长短、整散等:排比句、对偶句、反复句的使用;整散句式的搭配;长短句式的运用。
【修辞】
比喻、拟人、排比等。各种表达方式的选择使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的运用和搭配。
【风格】
注意积累相关的术语。
A、豪放与柔婉:a.豪放:所表现的题材多为雄心伟业;所描写的景象境界开闻;所运用的动调富有力度、形容词和副词色彩鲜明;有时有激越昂扬的抒情;多用排比、夸张、反复、反问等修辞手法。b.柔婉:所表述的对象纤巧细致;所表现的情感细致缠绵;所描写的画面色调轻柔;修辞上少用排比、夸张、反问。
B、直露与含蓄:a.直需:表达作者的感受和观点比较直接;b.含蓄:不直接表情达意,而是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多用象征、比喻、设问等手法。
C、质朴与华丽:质朴(平实):语言通俗化、口语化;少用修辞,少描绘性语句。华丽(典雅):讲究节委和韵律,多描绘性语言;多用引用、排比、对偶、用典等修辞手法。
D、庄重与该谐:庄重:文章的话题比较严肃、语气凝重,句式整齐、完整而绵长;关联词运用完整准确。该谐:语气轻松幽默,多夸张、反语、比喻,有趣味。
E、简洁与繁复:简洁:语势流畅,多用短句。繁复(细腻):多用长句,多对比性和辩证性语言。
(2)答案层次
①概括特点。②举例分析。③指出效果。
(3)赏析作品的语言特点
要建立一个知识体系,包括:各种修辞的作用,各种句式的作用,常考文体的语言特点,常用答题词语等。
情节概括题答题3步骤
第一步,审题干,明方向。即根据题干中的关键词判断题目是明考型还是暗考型,从而确定答题的方向。
第二步,依内容,理层次。即根据小说文本的具体内容,或采用结构连贯法,或采用场面连贯法,或采用线索连贯法,或采用细节连贯法,划分段落,理清层次结构。
第三步:巧概括,规范答。抓文章的关键词句,提炼组合,规范概括。
二、关键能力
提问模式:
1.请结合上下文,赏析文中画横线部分。
2.文中×××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谈谈你的理解。
3.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来描写×××?请结合有关具体内容,简要分析其作用。
4.文章对×××大多用第×人称,而在后文却又用了第×人称,这样写有何作用?请赏析。
5.请简要分析本文语言的主要特点。
6.分析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
【答题思路】
第一步:审明题干,明确答题方向。
第二步:指出技巧或特色。指出文章或者某段在表现手法、语言特色方面的特点,或者根据题干的要求准确定位。
第三步:分析内容。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这种表现手法或语言特色在文中是怎样运用、表现的。
第四步:概括效果。根据自己对相关知识的积累,结合具体的内容,概括出这样运用的作用及表达效果,这是最重要的一环。
答题格式:技巧(特色)+具体内容+作用(效果)。
对点综合提升练
【2020·重庆八中高三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空 船
何立伟
小船轻揉哗哗涛声好久,将一条大河竟揉得安静了。渐渐,夜从浅浅舱里漫出来,彤云染得就极蓝。此此彼彼灯火胆大跳进水中,作荒唐嬉闹,却不溶没。河水又从容,旷古皆然的来而且去。
然而小船并不飘走,固然缆索,业已烂断。
——抑或没有风的缘故吧。
细伢子的纸船,载了些天真和梦想,偏偏为浪颠覆,与邋遢泡沫一同抹在了河滩上,将慢慢归结到无。并且河滩上老渔翁阔大脚印,尚微微的有些暖。收网罾仰天看云时,知他起了多少浩叹?竟是一语不出,在寥阔苍天下渐小渐远去。
今夕何夕?日子叠了日子。何况鱼已不多了。水鸟叫得人心里别别跳,出汗。
老屋里灯影放大弓曲的背;绕梁有鱼香一带抖抖地飘;待消灭在夜夭里时,木板床上一双阔大脚,便一动不动了。网罾悬着等待着。
小船呢自然是微漾,极细声音的呢喃,半截缆索懒懒,蜷伏。
对面沙渚,柳烟空濛。似乎有人说话,将湿湿声音递过来,拍独立人耳鼓。
然而他似乎不曾听得。只痴痴望河水粼粼地流。思想不在此,在远方,同那河水恰一样。天涯里有歌声,斯人独可闻。他于是浮一微微笑了(自然不晓得脚正将碎纸船,踩入了沙泥里)。却忘了带洞箫,不然便可幽幽地吹。并且自信天底下,会有一个人,在晶莹泪光里侧耳,危坐在碧蓝无限间。
“唉……”他说。遂用肩膀撞开夜,走了。
起细细一阵风,移小小一片云。船就横了横,然而并不飘去。仍复枕住散碎并不流走的灯光。
一个黑点晃大来,便站住了一个细伢子(是不是白昼里飘纸船的那个?不晓得)。惶惶地这里那里的看来看去,又将双掌搭拢,喊另一个细伢子名字。嘴巴小去时,便听到自己声音长长短短射远。忽然背上就有了些些冷。就从裤档里,掏出一线尿来。人影子和尿泡子不多时皆不复见。
云就停了。先前横过去的船,仍复横了过来。河里灯火是渐渐少了许多热闹。但凫水的人似乎上了沙渚,小小黑点遂为柳烟所没。唯浅浅笑语一朵朵黯然地开。残月如慈眉。
阵阵足音响起,自然又来了人。仰头看星月,低首看流水。倏忽觉到两间余一影,甚是寂寞,又无可排解者,于是空得慌大得慌,亦复踽踽走去。剩那小船深深拍水,细而单调的哗哗哗。
桨是决计没有的——大约也算得不想飘离的缘故吧。
但这寂寞不久即为一男一女衔了窃窃细语声音一点一点耐心填,坐在愈见其凉的沙滩上。
这夜便是女人长长黑发一部分了。并且她顺手扯了把草,一节节掐碎,一节节扔在水里边。点点黯绿遂缓缓游走。河水啊长又长。
女人说:“不。不能够再这样!”
这声音也同了那草,于微微起伏间逝远。
慈眉的月遂朝这边凝眸了。
其时,柳烟里的人站起来,看灯火在水里一颗一颗,仿佛为鱼咬灭。就一阵阵生了凉意,清寂着一张面。何况真是有了细细风,远远来而且远远去。
沙渚便也静了。手掌似的摊在水面慢慢眠去。有些足印凌凌乱乱不复识辨,却要什么紧——暖暖风自然要熨平了它,给另一些脚们在上面再涂鸦。
两个影子尚蓝蓝地塑着。女人身边业已没有了草。冷冷沙从她指缝间,无声泻下去,竟起了小小坟。那男人说了什么?叫女人生了气,空气于是四面惊闪开来好些地方,颤颤着放大一个“不!”
复又愈合了静。唯风来摆动她长长黑发了。
并且眼眶里添了两颗大星,一闪兼一闪。
“好吧……不说吧。”
“什么都不要说。”
“天快要——”
“什么都不要说!”
——什么都不要说,听河水呢喃,听草虫轻唱,而一飏一飏长长黑发远去时,就徒剩这一只空船了,载将逝未逝莫大的夜,竟不走。也无缆索也无桨。
居然吃水不浅。
(选自《何立伟短篇小说集》,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小说没有个性鲜明的人物,情节也淡化到了极点,通篇只写暗夜里一只顺水飘浮的小船,岸上散碎的灯光,惊惶撒尿的小孩和一男一女的窃窃细语。
B.“对面沙渚,似乎有人凫水,似乎有人说话,将湿湿声音递过来。”因声音是从那些凫水人口中传来,因而想象声音也是潮湿的,这是由听觉引出触觉印象。
C.这篇小说着力描摹了一种人生空漠、无所寄托的意象,如果拿古典诗词来比较的话,它与“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所描绘的意境十分相似。
D.作者善用短句,长短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散文化小说的节奏和韵味。另外小说运用丰富的比喻、排比、通感、拟人等修辞手法,也为作品平添了些许诗意。
2.小说为什么要以“空船”做标题?
3.作家何立伟曾坦言:“我喜欢古典诗词,尤爱许多的唐人绝句。我以为短篇小说很值得借鉴它那瞬间的刺激而博取广阔的意境且余响不绝的表现方式。”这篇小说诗化的语言深得古典诗词的神韵,请结合文中画线句子,从炼字、炼句两方面进行品味。
【答案】
1.D
2.(1)“空船”运用的是一种象征手法。空船象征着空旷和孤寂,也象征了梦想与闲适,小说借“空船”这一空旷闲适、逍遥自在的物象;(2)(以空船)表达了作者对尚未逝去的自由、美好、宁静、祥和生活的向往。(3)“空船”这一意象贯穿小说始终,串起了朦胧的场景和写意的形象。
3.这篇小说借鉴了古典诗词中的省略跳接、超常搭配、叠字等语言技法,产生了诗意的审美效果。比如:①“小船轻揉哗哗涛声好久,将一条大河竟揉得安静了。”运用成分省略手法,把三句并成一句,从“哗哗涛声”跳跃到“大河的安静”,在跳跃和转换的瞬间形成空白,给读者留下了思考的余味。②“起细细一阵风,移小小一片云。船就横了横,然而并不飘去。”运用叠字反复和超常搭配,精心选择动词和叠词,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与抒情性,使句式显得整齐而富有韵味,让读者在深度体味中获得一种空灵而又深邃的审美效果。③精心搭配动词,增强语言的形象性。“揉”“起”“移”等。
【解析】
1.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粗知大意,理清基本思路,概括主旨,把握艺术特色;其次对选项中的句子进行观察,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仔细辨析,最后做出判断。错误的设置,有的是手法错误,有的是表达效果的错误,有的是人物形象的分析错误,一定要静下心来,判断时要仔细认真。
D项,“小说丰富的比喻、排比、通感、拟人等修辞的运用”分析错误,小说没有使用排比修辞。故选D。
2.本题考查赏析小说标题的能力。在理解题目本意的基础上,首先要注意它在文中是否有比喻象征意义;其次要注意它在表面含义之外是否有语意双关或文章主旨意义;然后再结合着文章具体内容来分析标题的作用。
本文标题“空船”,“空船”是小说中最主要的物象,标题抓住了小说中最主要的物象。这篇小说没有个性鲜明的人物,以描写为主,情节也淡化到了极点,通篇只写暗夜里一只顺水飘浮的小船,借“空船”这一空旷闲适、逍遥自在的物象,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美好、宁静、祥和生活的向往。标题突出了小说主旨,小说中的描写如:“然而小船并不飘走,固然缆索,业已烂断”“桨是决计没有的——大约也算得不想飘离的缘故吧”,可见文中的“空船”实际上是一种象征,象征了普通人心目中尚未逝去的美好的生活愿望。标题“空船”也是串连起小说各个朦胧的场景的形象,成了贯穿小说始终的线索。如开头有“小船轻揉哗哗涛声好久”,中间有“船就横了横,然而并不飘去”“剩那小船深深拍水,细而单调的哗哗哗”,结尾有“就徒剩这一只空船了,载将逝未逝莫大的夜,竟不走”。
3.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的能力。赏析语言可以从五方面考虑:①语句的含意和作用。②语言的特点。一般从准确简洁、清新明快、生动形象、浅显质朴等方面思考。③语言的风格。有幽默、辛辣、自然和谐、含蓄、深刻等。④语言的技巧。多从修辞角度思考。⑤语言的作用。表达了什么意义,有何表达效果,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本题要求结合文中画线句子,从炼字、炼句两方面进行品味,且赏析的重点在“瞬间的刺激而博取广阔的意境且余响不绝的表现方式”。划线句①“小船轻揉哗哗涛声好久,将一条大河竟揉得安静了。”划线句②“起细细一阵风,移小小一片云。船就横了横,然而并不飘去。”划线的两个句子借鉴、采用了一些诗的技巧手法,或省略跳接,或超常搭配,或叠字通感,产生了诗意的审美效果。句①的“揉”字,运用了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小船与大河的关系。句②的“起”“移”,用词准确,生动形象又轻描淡写地写出了对“风”的刮起与“云”的移动。句①中的“哗哗涛声”,句②的“细细一阵风”“小小一片云”,运用了叠词,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与抒情性,使句式显得整齐而富有韵味,让读者在深度体味中获得一种空灵而又深邃的审美效果。作者打破了传统的语法规范,以其搭配形式的陌生化增加了感知的困难,延长了读者感知的时间长度,使读者在深度体验与反复体味中获得了一种空灵而又深邃的审美效果。
【2020·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其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妻的导盲犬
刘墉
她本来就高度近视,二十几岁时一只眼睛视网膜剥离,手术之后看东西都是扭曲的,四十几岁时另一只眼睛做完镭射矫正,又有了夜盲的问题。除了晚上看不清,白天从亮处走进暗处,也要很久才能适应。譬如有一回在莫斯科,从艳阳的红场走进地下道,他没注意扶好,她一个踉跄,差点滚下十多级的台阶。还有一回游苏州园林,穿过一个小小的山洞,他虽然在前面引路,她却哎呀一声,头上撞出个大包。
所以他总是提高警觉,亦步亦趋地跟在她旁边,即使大白天,只要碰上一级级的台阶,他都会小心拉着她,一边走,一边口里低声念着:“一、二、三、四,到了,是平地了!”有时候在庭园里游玩,虽然她说“我看得清,路窄,我自己走”,他还是会往前快步走一段,检查路面有没有高低落差,再站在不远处等待。
不明就里的朋友,都羡慕他们形影不离、鹣鲽情深。当然也有些褊狭的,会揶揄他秀恩爱——犯得着这么热乎吗?最体贴的还是女人,看见他随侍左右,好像失去了自由,很多女性朋友或学生,会对他说:“您去游玩吧!尊夫人我来照顾,我扶着,没问题!”
但他还是不放心,因为他知道那种“扶”,不能是“虚”扶,而要“实”扶。也可以说不能像一般人礼貌地牵着,而必须十分警惕,表面看似虚虚地挽着,其实暗中蓄劲,应付随时可能的闪失。
那确实需要真功夫,因为当她突然踩空,或者以为踩空而做出反射动作时,瞬间反弹的力量是极大的。他扶着的那只手必须像个固定的栏杆把手,立即撑住她。如果没有劲,非但扶不住,还可能两人一起摔倒。
虽然他从中年就练出“扶”的本领,进入老年还是有些不能胜任。有一回他们去土耳其的帕多奇亚,除了坐热气球、住窑洞,还参观了许多地底的坑道。 那是早期基督徒为了躲避阿拉伯人而挖的秘密地道,窄窄的通路,一层又一层,使他除了在旁边扶持,注意地上的每个坑洞,还得在上面拉、在下面托。好几次,她突然失足,他虽然及时扶起,却伤了自己的腰。 回家之后,他痛得更厉害了,起初晚上散步他还照样坚持走在她的左侧,后来发现稍稍用力扶她,腰就痛,甚至疼得整夜难眠,他没说,只是改为走在她的右边。而且当黑暗巷道比较长的时候,他会试着问她,你看得到马路的边缘吗?他发现她的夜盲只是瞳孔张得慢,待在黑暗中的时间长了,她就能适应。 这时候他会改为牵着她的手,或者走在她的后面,隔几步,推她一下,好像两个小孩玩耍。有一回去邻居家做客,邻居对她说:“常看见你先生不是拖着你,就是推着你,真有意思!”她则笑:“是我牵着他,他是我的导盲犬!”
他也用另一种方法防止受伤,就是只要有电梯,一定不走楼梯。即使去一家熟识的二楼餐馆,他也坚持等电梯,因为那家楼梯铺了黑色的地毯。
尽管小心,他还是有疏忽的时候。有一回去朋友家夜里出来,门灯打得很亮,他跟朋友聊天,走在前面,迟迟不见她,回头,发现她正呆呆地站在阴影里,他赶紧跑回去牵她,听见她小声说: “你不带我,我怎么走?”
这几十年养成的习惯,使得她不在身边的时候,他反而有些不适应了。每次一个人在外面上下楼梯,走到台阶边缘,都会立刻停下脚步,好几回害得跟在后面的朋友差点撞上:
“你走就走好了,干吗一下子刹车?见鬼啦?”
“做鬼我也会扶你!”有一天,他对她说,“问题是,如果我走了,没人扶你,你摔跤怎么办?晚上就少出去吧!再不然你可以找个人陪侍左右,只是得早早叮嘱他,要实扶,不能虚扶,不能只是扶个样子!”
他终于扶不动了,严重的椎间盘滑脱造成脊髓腔狭窄,使他经常走着走着,突然寸步难行。于是总被他扶的她,不得不反过来扶他。
这一夜他又腰痛得厉害,翻过来覆过去睡不着,她也被弄醒了:“怎么还没睡?”
“想事情!”
“想什么?”
“想如果我走在你前面,我会等在奈何桥边,等你来,我扶你,你扶我,用我的眼睛、你的腰腿,一起走下面黑漆漆的黄泉路。”
(有删改)
7.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妻的导盲犬”为题,实则写的是丈夫对于夜盲妻子的无微不至的关照与呵护,导盲犬具有的奉献、忠诚等优秀品质,正是“他”的象征。
B.“是我牵着他,他是我的导盲犬!”妻子对邻居打趣的回应,看似闲笔,实则很有用心,说明了妻子对丈夫不离不弃的关爱十分依赖而又感激。
C.文中对“实扶”“虚扶”的相关阐述性文字,既体现了本文语言朴实而又富含理趣的特征,又批判了社会上务虚不务实的形式主义风气。
D.文章仅用两个第三人称代词来称呼主人公,这不是作者草率,而是蕴含深意,体现了作者的匠心,这样简洁的命名方式有利于突出文章的主题。
8.文章以“实扶”串起全文,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实扶”的含义及具体表现。
9.文中所写之事琐碎而又平常,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案】
7.C
8.“实扶”含义:看似虚挽,实则暗中蓄劲,随时应付闪失,是真功夫。
“实扶”体现在:①始终跟在妻子身边,查看路况,保持警觉。②参观土耳其地下坑道,几次扶起突然失足的妻子,自己腰部受伤。
9.①既能突出漫长岁月里丈夫对妻子的细心呵护,又能使主题更具普遍性和典型性。
②可以拉近故事中的生活与读者的距离,使人物形象更加接地气。
③琐碎平常才是夫妻日常生活的常态,这样选材使艺术描写更真实。
【解析】
7.此题考查考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修辞分析、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C项,“批判了社会上务虚不务实的形式主义风气”错误,从原文“但他还是不放心,因为他知道那种‘扶’,不能是‘虚’扶,而要‘实’扶。也可以说不能像一般人礼貌地牵着,而必须十分警惕,表面看似虚虚地挽着,其实暗中蓄劲,应付随时可能的闪失”可知文章中的“实扶”“虚扶”只是指对“她”的“扶”不容易,没有“批判社会上务虚不务实的形式主义风气”的内涵。故选C。
8.本题考查理解词语含义,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理解句子或者词语含义,指的是既要说出词句的表层意思,又要说出深层内容。但是作者所附加的情感与应用的写作方法所表现出的深层含义决不可忽视,这也是得分点。对文章中具体词语含义的理解必须把词语放在文章具体语境中来辨析,通过对具体词语前后句含义的分析,来弄清所问词语的含义。从原文“也可以说不能像一般人礼貌地牵着,而必须十分警惕,表面看似虚虚地挽着,其实暗中蓄劲,应付随时可能的闪失”“那确实需要真功夫,因为当她突然踩空,或者以为踩空而做出反射动作时,瞬间反弹的力量是极大的”可得出“实扶”含义;从原文“所以他总是提高警觉,亦步亦趋地跟在她旁边,即使大白天,只要碰上一级级的台阶,他都会小心拉着她”“他还是会往前快步走一段,检查路面有没有高低落差,再站在不远处等待”“有一回他们去土耳其的帕多奇亚,除了坐热气球、住窑洞,还参观了许多地底的坑道。 那是早期基督徒为了躲避阿拉伯人而挖的秘密地道,窄窄的通路,一层又一层,使他除了在旁边扶持,注意地上的每个坑洞,还得在上面拉、在下面托。好几次,她突然失足,他虽然及时扶起,却伤了自己的腰。 回家之后,他痛得更厉害了,起初晚上散步他还照样坚持走在她的左侧,后来发现稍稍用力扶她,腰就痛,甚至疼得整夜难眠”可得出“实扶”的具体体现。
9.本题考查考生赏析作品 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总览全文,整体把握。对作品做体验式赏析解读的前提是对作品有充分的了解和准确地把握。然后根据文章内容以及自己的理解,结合着文本的具体内容从主题、人物、效果三方面进行归纳即可。从原文“虽然他从中年就练出‘扶’的本领,进入老年还是有些不能胜任。有一回他们去土耳其的帕多奇亚,除了坐热气球、住窑洞,还参观了许多地底的坑道”“是我牵着他,他是我的导盲犬!”的描写既能突出漫长岁月里丈夫对妻子的细心呵护,又使主题更具普遍性和典型性。“譬如有一回在莫斯科,从艳阳的红场走进地下道,他没注意扶好,她一个踉跄,差点滚下十多级的台阶。还有一回游苏州园林,穿过一个小小的山洞,他虽然在前面引路,她却哎呀一声,头上撞出个大包”“那是早期基督徒为了躲避阿拉伯人而挖的秘密地道,窄窄的通路,一层又一层,使他除了在旁边扶持,注意地上的每个坑洞,还得在上面拉、在下面托。好几次,她突然失足,他虽然及时扶起,却伤了自己的腰”这些朴实的故事可以拉近故事中的生活与读者的距离,使人物形象更加接地气。“尽管小心,他还是有疏忽的时候。有一回去朋友家夜里出来,门灯打得很亮,他跟朋友聊天,走在前面,迟迟不见她,回头,发现她正呆呆地站在阴影里,他赶紧跑回去牵她,听见她小声说: “你不带我,我怎么走?”……‘想如果我走在你前面,我会等在奈何桥边,等你来,我扶你,你扶我,用我的眼睛、你的腰腿,一起走下面黑漆漆的黄泉路。’”这些描写写出了琐碎平常才是夫妻日常生活的常态,使艺术描写更真实。
_21?????????è?????(www.21cnjy.com)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