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 
教材第61、62页的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教学提示: 
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对混合运算已有初步的认识,在学习用小括号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困难不是很大。关键是让学生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小括号的作用,掌握有小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购物”的情境,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教学情境,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小括号的作用,掌握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难点:能按运算顺序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口算,说说运算的顺序。 
课堂活动:64÷8+32 80-5×9 
说说这两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含有两级的混合运算,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2.小明是个粗心的孩子,他在计算15-6×2时,得到的结果是18,你知道他在计算时犯了什么错误? 
让学生讨论,指名回答:运算顺序是错的,他先算减法,再算乘法。 
追问:对于15-6×2,如果要先算减法,有办法?(添上小括号) 
3.揭题: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含有括号的混合运算。 
设计意图:通过对旧知识的复习寻找新知识的生长点,提出问题,引出本课内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学习新知: 
1、出示例题:说说图上所能看到的数学信息? 
生:阿姨买了一件成人衣服和3件同样的儿童衣服一共用了207元,成人衣服一件120元。一件儿童衣服多少钱? 
师:先列分步算式,再列综合算式。 
设计意图:为学生提供购物的情景,让学生收集信息,提出问题,为学习新知打下基础。 
2、学生尝试练习,教师巡视辅导。 
3、全班交流。 
1)指名说分布算式,教师板书: 
207—120=87(元) 
87÷3=29(元) 
2)师:每步算式求出的是什么?这道题先进行什么计算,再进行什么计算? 
生:第一步求出的是3件儿童衣服的钱,第二步求的是1件儿童衣服的钱。 
生:先算减法,再算除法。 
3)让学生汇报自己列出的综合算式,教师板书: 
207—120÷3 (207—120)÷3 
4师问:要求一件儿童衣服多少钱,必须先求什么?(小组讨论) 
生:必须先求3件儿童衣服的钱。 
师:207—120÷3 这样列式能先算出3件儿童衣服的钱吗?要求3件儿童衣服的钱应先算哪一步? 
生:不对。 
师:怎样才能先算207—120?这里要先算减法,列综合算式时必须在减法这部分添上小括号,因为数学上有个规定:算式中有小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的。 
所以(207—120)÷3是对的。 
师:这个括号起着改变运算顺序的作用。 
4、完成试一试教材61页。学生独立计算,指定两人板演。 
提问:这两道算式里都有括号,都要先算哪一步? 
小结:在一个算式里有小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的。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探索新知,发现矛盾,通过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的形式解决矛盾从而得出正确结论。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巩固练习 
1、说说运算顺序。(80-25)×8 
2、第62页课堂活动2题。 
3、计算:(34+22)÷7 25×(34-26) 
答案:1、略 2、小红做得对。因为有小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的加法,再算乘法。 3、 8、200 
四、达标反馈 
1、比一比,看谁算的对。 
35÷(21-14) (51-43)×7 
2、找朋友,连一连。 
13-2×4 (36-22)÷2 
(20+28)÷6 3×6-10 
45÷5-2 (68-28)÷8 
3、一袋开心果有60颗,要想分给7个人,每人分9颗,还差多少颗? 
答案:1、5、56 2、略 3、7×9-60=3(颗) 
五、课堂小结 
师:说一说,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生:先算小括号里的,再算小括号外的。 
师:要是没有小括号呢? 
生:先算乘除后算加减。 
师:计算时要先理清顺序,再仔细计算。 
六、布置作业 
1、把下面两个算式合并成一个。 
51-43=8 8×7=56 
2、第62页练习十五1—3题。 
3、三年级有男生27人,女生21人,如果每排坐8人能坐几排? 
答案:1、(51-43)×7=56 
 2、练习十五1、90、81、230、80、15、132 
 2、略 
 3、100-(57+38)=5(元) 
 3、(27+21)÷8=6(排) 
板书设计 
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例3 
分步:207-120=87(元) 
 87÷3=29(元) 
综合算式:(207-120)÷3………………必须加小括号 
 =87÷3 
 =29(元) 
答:一件儿童衣服29元。 
(算式里有小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教学反思: 
?计算课常被形容为“枯燥”“机械重复”,这是由传统数学上的缺陷造成的,在本课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使计算教学成为学生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既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计算方法,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开始独立尝试计算,讨论交流,发现矛盾,引入新知。使学生明确小括号的意义,发现小括号的作用,并在练习中强化有小括号的算式的计算方法。总的来说,我们要让学生在听课、练习的同时,有更多的机会去亲自探索、实践、与同学交流和分享探索的结果以及成功的快乐,从而开辟新的教学领域。 
教学资料包。 
(一)教学精彩片段 
二、创设情境,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让我们到春的王国中去看一看。(利用创设美丽的春天的情境。) 
师:如果咱们全班去美丽的桃花坞春游,用数学的头脑想一想:先要考虑什么问题?还要考虑什么?(出示过河图)还需要知道什么数学信息? 
三、主动探究,尝试应用 
(一)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引出问题。 
1.在心里估计一下,悄悄写在练习本上。 
2.至少需要几条船?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算式是表示我们思考的最简洁的语言。练习本上列式解答。 
3.汇报交流。 
第一种方法:分步式。 
生:31+33=64(人) 
?64 ÷ 8=8(条)【板书】 
师:第一步先算什么?为什么要先算?再算什么?同意这种解题顺序吗? 
第二种方法:综合式31+33÷8 
师:你为什么没有用分步式?这种化多为少的想法很好,很简便。 
这样列式行不行?为什么不行?不符合我们解题的顺序。混合运算中,怎样才能让加法优先于除法,先进行计算呢?你有什么好办法? 
生1:我用划横线表示这部分先算。 
生2:我把先算的部分用线框起来。 
生3:我用括号表示31+33先算。 
师:说的真好,你们都是爱动脑筋的好孩子!数学家们也是这样思考的。但这么多的表达方式,如果每个人都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来表示,会出现什么情况?哪种方法最简单? 
师:是啊,所以数学王国中规定:使用统一的符号(?),它叫小括号。计算时,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小括号外面的。 
(二)教学资源包 
四则混合运算典型错误总结 
1、运算顺序错误。 
比如:120+30÷5 
=150÷5 
=30 
造成错误原因:可能是学生没有掌握运算顺序。 
2、格式书写错误。 
比如:97-12×6+43 
=97-72 
=25+43 
=68 
结果是正确的。格式错误。让学生明白脱式计算是用等号把各个式子连起来的,等号两边必须是相等的。 
3、计算结果错误。 
一、可能是计算能力真差。二、可能是部分学生全部依赖口算,怕用草纸导致计算准确率低。 
(三)资料链接 
小括号,大作用 
一天上午,数学老师给我们出了几道数学题。其中有两道题是:3×(2+5)=?3×(7-5)=?“+”号和“-”都瞧不起“小括号”,“+”问“-”喂,老弟“小括号”有什么用处?还括着我们?”“-”回答“对呀,老兄,可是有些不对,没有小括号我们不就到后边去了吗?”“+”想了想说对啊,如果没有括号就要先算乘法。这时“×”号开口说话了:“+”“-”,小括号的用处可大了,小括号可以让你们先算,我在后边。这时“+”“-”看见了正确答案是:3×(2+5)=21? 3×(7-5)=6.这时一直默默无闻的小括号也说话了,说:“朋友,怎么样,我们都有自己的用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