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 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有关词的文学常识,读准字音,熟读成诵。
2.通过诵读体悟伟人的志向与情怀。
3.初步学习赏析词的基本方法。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咏蛙》
春路雨添花
花动一山春色
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人。长征途中,1935年1月遵义会议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领导。领导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建立了新中国。1949至1976年,担任最高领导人。
李白
青莲居士
词:又称长短句,产生于唐代,流行于宋代。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一种,所以又称为“诗余”。词有词牌,是词的格式的名称。今天学习的课文“沁园春”是词牌名,“长沙”是题目。
“词”简介:
沁( ) 湘( ) 舸( )寥( )
廓( ) 稠( ) 遒( )遏( )
读准字音
qìn
è
qiú
chóu
kuò
liáo
g?
xiāng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听读课文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齐读《沁园春 · 长沙》
鉴赏词的方法
1、诵读,整体感知;
2、确定诗歌感情基调;
3、品味诗歌意象;
4、知人论世;
5、 探讨诗歌主旨;
6、感受诗歌语言美、艺术美。
一、初读上阙。
1.课文前面三句写了什么?
3.上阙结尾三句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表达了什么情感?
2.上片描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1.课文前面三句写了什么?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明确:时、地点、环境
独立寒秋图
2.上片描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意象”简释
意
创作者的思想感情
象
作品中的客观物象
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物象融合形成意象
意境
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组合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
山上
远
近
仰
俯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静景
动景
江中
水底
天空
湘江秋景图
万类霜天竞自由
红
碧
色彩对比
看
点面结合
动静结合 对照鲜明 远近相间 由高到低
点
面
写作背
景
1911年,十八岁的毛泽东同志来到长沙,开始他在此地长达十三年之久的求学和革命斗争生活。1923年,他离开长沙,赴上海、广州等地继续从事革命工作。
1925年,当时国共两党统一战线已经确立,但是,革命应该由哪个阶级来领导,成为党内外斗争的焦点。此时,毛泽东自上海回到韶山,军阀赵恒惕要逮捕他。毛泽东于是秘密离开韶山,到达长沙,并独自去橘子洲头,追怀1911至1923年间在长沙的求学生活和革命斗争经历,因有此作。
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上阙结尾三句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表达了什么情感?
看
山
林
江
舸
鹰
鱼
万类霜天
万 红遍,
层 尽染;
漫 碧透,
百 争流。
击长空,
翔浅底,
竞自由。
问
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立
时间 地点 环境
总 结 上 阙
写景
抒情
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
胸怀博大的
凌云壮志
读下阕,思考下列问题:
1、上阕提出“谁主沉浮”这一问题,下阕回答了吗?哪些话是回答?
2、下阕中的哪个字是领字,一直管到哪里?
3、“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抒情: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答——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3)讨论:“中流击水”这一情景蕴含着词人怎样的感情?在全词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采取象征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以天下为己任,以及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鼓桨前进,立志振兴中华的慷慨豪情,含蓄地回答了上片提出的“谁主沉浮”的问题。
战斗岁月:携来百侣曾游
年龄气质: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精神状态: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爱国行动: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下阕
抒情
呼应上阕
设问:曾记否,到中 流击水,浪遏飞舟?
——回答上阕问题
主旨领悟:
这首词上阕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并借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问题。下阕回忆了往昔的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和战友们为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艺术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敢于改造旧世界的青年革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