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张PPT)
名言欣赏:
语言不只是交流与思维的工具,更是人的生存空间、生存条件与存在方式。语文活动就是人的生命运动。
第13课
诗
词
三
首
水
调
歌
头
1.识记苏轼的相关文学常识,了解这三首诗词的创作背景,背诵这三首诗词。(重点)
2.品味诗词的语言,掌握分析诗歌思想感情的各种方法。(难点)
3.体会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及作者的思想情感,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
(重点)
学习目标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走近作者
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与苏洵、苏辙并称“三苏”,对后代很有影响。曾在朝为官,后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被贬官。
写此词之时,他仕途失意,心情抑郁。这时他的弟弟苏辙正在济南任职,兄弟俩已有七年多没见面了。这年中秋赏月,作者欢饮达旦,在醉意朦胧之中写下这首词。
写作背景
知识链接
词
诗歌的一种,源于唐而盛于宋。原为和乐演唱,因此也称曲或曲子词;和诗相比,词的句子大多是长短不齐的,因此也叫长短句。
词有许多不同的调,每种词调各有特定的名称,叫词牌,如《水调歌头》《西江月》等。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节奏。
课
文
朗
读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
,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qǐ
què
qiónɡ
chán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课
文
讲
解
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
苏轼的弟弟苏辙,字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什么时候。
端起酒杯。把,执、持。
晚。
回到天上去。
宫殿。
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月中仙宫。
经受不住。
哪里比得上。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朱红色的楼阁。
雕花的窗户。
动词用作名词,不能入睡的人,指诗人自己。
为什么。
本意指妇女姿态美好的样子,这里指月亮。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什么时候。
端起酒杯。把,执、持。
晚。
回到天上去。
宫殿。
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月中仙宫。
经受不住。
哪里比得上。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
,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朱红色的楼阁。
雕花的窗户。
动词做名词,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
为什么。
本意指妇女容颜美好的样子,这里指月亮。
再读课文,概括上阕和下阕的内容。
上阕——望月(写景)
下阕——怀人(抒情)
细读感悟
朗读上阕,总结作者经历的心理变化: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苦闷
向往
矛盾
诗人思念亲人的情感是如何表达出来的?
品味赏析
把酒问月,引出思念。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中的“无眠”——因思念而难以成眠。
“何事长向别时圆”——从月圆想到人圆,再想到分别。
“但愿人长久”——渴望团圆。
除了借月表达对弟弟的思念,词人还表达出了怎样的情感?
联系背景:虽然苏轼一心报国,最后还是被贬密州。政治上的失意让他心情十分悲痛。因此,本词除了表达他怀念子由,更传达了他政治上的失意。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几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写:明月你总不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老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才圆呢?相形之下,更加重了离人的愁苦了。这是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给人增添忧愁,无理的语气进一步衬托出词人思念胞弟的手足深情,却又含蓄地表示了对于不幸的离人们的同情。
接着,诗人把笔锋一转,说出了一番宽慰的话来为明月开开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固然有悲欢离合,月也有阴晴圆缺。她有被乌云遮住的时候,有亏损残缺的时候,她也有她的遗憾,自古以来世上就难有十全十美的事。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感到忧伤呢?词人毕竟是旷达的,他随即想到月亮也是无辜的。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忧伤呢?
这三句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做了高度的概括。从语气上,好像是代明月回答前面的提问;从结构上,又是推开一层,从人、月对立过渡到人、月融合。为月亮开脱,实质上还是为了强调对人事的达观,同时寄托对未来的希望。因为,月有圆时,人也有相聚之时。很有哲理意味。
“高处不胜寒”
有怎样深刻的含义?
这句词不仅指经受不住高处的寒冷,还包括不愿回朝廷做官,厌恶朝中的党派相争、勾心斗角;没有志同道合的朋友的孤单冷清;经受不住人世间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等含义。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如何理解这几句?
从个人的悲欢离合变化引出月亮的盈亏变化。月亮的阴晴圆缺,犹如人的悲欢离合,是必然的规律。既如此,就不必叹息和悲伤了,表现了词人心胸开阔、洒脱旷达的一面。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只要人能平安幸福,虽分隔千里,但共赏这一轮明月,并互致慰藉不也是一种团聚吗?这是词人的自我安慰,也是对亲人的劝导,同时也是对自己政治遭遇的自我宽解。表现出词人豁达的胸襟与豪迈的情怀。
这首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作者在词中问天,实际是在问人生,抒发对人生的感慨。
先是因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无法排遣而向青天发问:
明月几时有?……不应有很,何事长向别时圆?
进而释然,语气愈加旷达,感情也进一步升华为对天下之人的美好祝愿:
表现了作者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通过写望月问天、对月怀人,既反映了词人宦海失意的苦闷,也表现了词人豁达乐观的胸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天下人的美好祝愿。
主旨归纳
寓理于景,借景抒情。
全篇着眼于中秋明月,步步设问。把“天”“月”人格化,亲切动人,并借月抒情,将写景、叙事、议论、抒情融为一体,天上人间虚实并述,寓哲理于景物之中,从而以自然的深远澄净映衬出词人胸怀的超脱开阔,使抽象的人生哲理具体化、形象化。
写作特色
诗词中的月
1.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李白《月下独酌(其一)》
2.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鸟鸣涧》
3.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
拓展延伸
4.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5.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杜甫《旅夜书怀》
6.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李白《渡荆门送别》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结构图示
水调歌头
内容
景物
写法
下阙——
上阙——
对月怀人
(抒写离合之情)
望月问天
(抒发人生感慨)
实写:明月、酒、青天、“我”、风、清影、朱阁、绮户
虚写:宫阙、琼楼玉宇
明月
月圆
天上宫阙
琼楼玉宇
人圆
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
虚实结合
想象
联想
课堂小练
1.下列加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金樽(zūn)
投箸(zhù)
B.烂柯人(kē)
侧畔(bàn)
C.宫阙(què)
绮户(qí)
D.婵娟(chán)
歧路(qǐ)
答案:A
【点拨】B.畔—pàn。C.绮—qǐ。D.歧—qí。
2.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B.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C.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D.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答案:C
【点拨】正确的划分应为: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3.理解性默写。
苏轼在《水调歌头》中表达对天下人的美好祝愿的句子是:
,
。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通过本课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课后作业:
1.熟读课文,进一步加深理解
2.完成同步练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