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9张PPT)
2020年暑假初中作文培训(共20主题)
初中作文暑假培训
主题4:温暖
温暖是一种内心感受。父母的精心呵护,让我们感到温暖;老师的谆谆教诲让我们感到温暖;同学的无私援手,让我们心存感激;陌生人的一个鼓励的目光,如同黑夜中的一丝光亮,让我们心中充满温暖与希望……
温暖是一种情感,可以用不同的事物寄托,如一本书,一句话,一一片树叶……尽管温暖是一种抽象的情感,却可以唤醒人们诸多亲切的体验,人间情,父母恩,师生谊,同学情,情之所至,你体会到了,你感受到了,内心便会感到温暖。
不管你看见的是一朵花还是一棵草,一缕云还是一只鸟,都会觉得那么美好,那么可爱。
【命题分析】
温暖类的作文命题,在近年的中考作文命题中时有涉及,这类题目大多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即题目中大都会直接或间接出现温暖或与温暖相关的字词,如2016年四川达州命题作文“那一股暖流”,“暖流”一词直接指向内心的感受,意在引导考生叙写暖人心扉的人或事。
这类命题关注学生的成长,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思考生活,书写成长历程中有关温暖的内心感受。因此要写好这类作文,需要注意三个方面:
是要明确温暖的含义,《现代汉语词典》中的温暖有两种释意,即“暖和”和“感到温暖”,写作时我们要侧重于第二种释义,抒写内心的体验;二是要拓展温暖的范畴,能带给了么那内心以温暖的,不仅可以是某个人,还可以是某个事物或某个生活场景;三是要善于观察生活,能够捕捉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用一颗敏感的心去体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凡是生活中能带给我们内心温暖的事物,皆可入文。
?
考题传真1
春寒料峭,一个盲人乞丐蜷缩在街头的一个角落里,路人匆匆而过,很少有给乞丐施舍。一个诗人看见了,在一个纸牌上写下“春天到了,我却看不到春天!”几个字,放到乞丐身边,路人纷纷解囊。
材料中的诗人,给了盲人乞丐一个春天,让乞丐能感受到春天般的温暖。请以“给他人一个春天”为题写一篇文章。
【文题解析】
这是一道命题作文,文题运用比喻的修辞,其内涵是给他人施以帮助、关爱或对他人奉献爱心,等等。要打开思路,应当围绕中心从多方面作广泛的思考。一方面,这个世界是一个充满爱的世界,助人为乐者有之,慷慨解囊者有之,见义勇为者有之,为民请命者有之,无私奉献者有之,选择这样的事例诉诸笔端,歌颂他们爱心的博大。另一方面,社会在进步,经济在发展,可有些人的爱心却渐趋泯灭,“学雷锋”走过场的多了,扒手猖狂作案众人视而不见的多了……当我们耳闻目睹类似的情形,也可对这些事件来个“笔伐”,像当年鲁迅先生一样大声呐喊——“救救爱心!”
这一文题可以写成记叙文,也可以写成议论文,当然还可以写散文。如果写记叙文,要选择恰当的方法来表达主题,如以小见大,让“一滴水反映太阳的光辉”,或细节点化,“于细微处见精神”,等等。如果写议论文,首先要形成一定的观点,例如,“扶贫助弱是中华民放的传统美德”,“给人玫瑰,手有余香”,“给他人一个春天,也是给自己行个方便”,等等,然后按照一定的结构方式展开论证。如果写散文,可以截取画面,连缀成篇,亦可一事一议,叙议结合。
【佳作精选】
给他人一个春天
一考生
夜已经很深了,喧嚣的世界渐渐的平息下来,我在自己租住的小屋里徘徊。
窗台上的水仙婷婷的立着,袅娜的摆动着她那细细的腰肢,随着风跳着轻盈的舞蹈,洁白的脸庞在月色下透出圣洁的光芒,纯静的金色高领紧紧的围绕着她的笑脸,一袭宝石緑色的长裙娇翠欲滴,仿佛静空中的仙子在月的身旁翩翩起舞。淡淡的白,淡淡的黄,淡淡的绿,近旁那大红大绿、鲜艳夺目的塑料花将她衬托得更加妩媚。打开窗,阵阵幽香扑面而来,沁人心扉。
望着这水中仙子,我不由得想起杨老师,想起前天晚上的事。
当天晚上,外面天寒地冻,阵阵冷风从窗缝里钻小屋,我躺在铺上辗转反侧。
“咚——咚——咚——”,响起一阵轻轻的敲门声,我迷迷糊糊地看了表,已是十二点了,咦!这时候谁会来找我呢,半小时前,我听到一阵微微的脚步声,现在又是敲门声,莫不……我警惕地坐起身。
“是我。今晚冷得很,给你带了床被子。”是杨老师,他说,“我刚备完课,顺路过这里,见你还没有睡着,就给你捎了一条被子来。”
我住在学校西边,杨老师家在东边,怎么会是顺路呢?我一下子明白了,他先前就来看过我,见我没有睡着,才返程回去给我捎来被子,噢,好热心的杨老师!听着杨老师的话语,一股暖流涌遍全身。
“杨老师,今晚我爸带了床被子给我。你……”我哽咽地说道。
“那好,你睡吧,我只是顺便。”接着是一阵鞋子与地面碰撞的声音,渐渐变低,远去了,直到再也捕捉不到了。
明明是特意看我,却说是顺便,淡淡地为人,淡淡地吐露自己的芬芳,在这严寒的季节里给人春天般的温馨,杨老师这不正是窗台上的水仙花?!
看着眼前的水仙花,我不由得想起杨老师,也想到一种人生。有些人心中只有自己而没有别人,待人冷若冰霜,见之令人心生寒意,敬而远之;有些人只把漂亮的言词挂在嘴上,三分行动,七分宣传,骄阳似火,“炙手可热”,让人受之有愧。可是也有一种人,像杨老师这样,实在做事,低调做人,处处呵护别人而不自显,时时温暖别人而不张扬,他们给人的是春天般的温暖、温馨和温柔。他们才是真正大写的人。
学学杨老师吧,学学水仙花吧,给别人一个春天。
〖点评〗
先营造意象,借水仙花传情,再以人物实证,花人一体,虚实结合,较好地传达“实在做事,低调为人,给人春天般温暖、温馨、温柔”的哲理。为“感悟”设景,为“哲理”述事,景传达感悟,事显现哲理,情景交融,理事一体,这是本篇散文成功所在。
给他人一个春天
一考生
一个文明的社会,必须认同和尊重每一个个体的私欲,社会主义的道德准则从来就不回避个人利益。但是,这不等于说个人利益高于一切,人生志在索取,拒绝奉献。实际上,勇于奉献,永远是道德的典范,是人格的高标,你给他人一个春天,你便在人生价值的天平上加重了一个砝码。
给他人一个春天,你便拥有春天的快乐。
一位老父亲退休了,生活无忧,女儿也不需要他资助,但他坚持去一家工厂打工,挣钱支持女儿发展她的事业。女儿感动,邻居不解,他说:“当我感到自己有能力帮助女儿的时候,我就会谁都幸福。”我们并不想说这位老父亲多么高尚,只是感到他说出了一个最为普通的道理:最好的满足就是给别人以满足,最大的欢乐就是给别人以欢乐。常言道,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在他人遭遇挫折、陷入困境的时候,施以援手,给他一个春天,你便也拥有了春天的快乐。
给他人一个春天,你会获得春风的回报。
2010年春节,淮安市清洁女孙美兰依然上街扫雪,忙里偷闲倚着墙壁更换湿袜子。一位居民深受感动,拍摄了这一镜头并上传网络,孙大姐被众网友誉为“虎年第一天淮安最可爱的人”。中央电视台立即播发这一照片并发表评论,淮安市市委书记登门慰问,淮安发起了自觉维护环境卫生、为孙大姐们工作减负的新风尚。孙美兰辛苦自己,方便别人,结果赢得了如此的赞誉。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世间万物,相辅相成,你给他人一个春天,你便会获得春风的回报。
给他人一个春天,你会在春天里得到永生。
在一堆废墟下,一个年轻的老师身体被砸成三段,而她双手环抱,将三名学生紧紧搂于胸前,用自己的生命和血肉之躯抵抗天灾,保护学生。保护他人,牺牲自己,人性在她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她就是汶川某小学的向倩老师,名字和人格一样的美好!诗人说过,有人活着,但已死了,有人死了,但却活着,向倩老师就是一个永远活在人们心中的人。人的生命不能单以自然的寿限论长短,纵然大厦轰然倒塌,鲜花香消魂散,你给了他人一个春天,你便会在春天里获得永生。
现代社会是一个经济社会,崇尚物质,崇尚享受,我们在建造自己生活的时候,不妨慷慨一些,“该出手时就出手”,给他人一个春天,也让自己更欢乐、更高贵。
〖点评〗
文章从为什么要“给他人一个春天”的角度出发,提出“你给他人一个春天,你便在人生价值的天平上加重了一个砝”的中心论点,然后再从获得快乐、得到回报、在春天里永生三个侧面提出分论点,并组织论证。全文中心突出,结构清晰,材料精当,是一篇成功的议论文。
?
考题传真2
合肥市某社区村民刘士圣骑三轮车去赶集,回家的路上遇到同村76岁老人李家珍和孙女,就让她们搭乘自己的三轮车,不幸路上翻车,老人颅内出血过多,抢救无效,不幸去世。刘士胜陷入深深的自责和内疚,夫妇俩4次带着祭品和钱上门,都被李家珍家人婉拒。李家珍的媳妇李孝香说:“我收了你的钱,我的良心也过不去,你其实是好心,我怎么能够收你的钱。”李家珍的儿子刘国桥说:“如果做好事还要赔钱,那以后谁还敢做好事啊?”
读了这个故事,你有怎样的联想和想法?请以“良心”为话题作文。
【文题解析】
审题时关键在于清楚把握词语本身的含义,即“良心”是什么?它包含哪些主要内容?或者说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从字面意义理解,“良”就是善”,“良心”就是善心。从词典语义理解,“良心”,本指人天生的善良的心地,后多指内心对是非善恶的正确认识,特别是跟自己的行为有关的。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良心”就是“道德”,有良心就是讲道德,没良心就是没道德。简言之,良心就是知善恶之心,审题时必须牢牢把握这一点,不能把“良心”的范围无限扩大化,例如“奉献”、“职守”、“廉洁”、“公正”、“出污泥而不染”、“咬定青山不放松”等,就超出了“良心”的范围。
第一组立意:
良心,是“真”的流露(说真话);良心,是“善”的化身(做善事);良心,是“美”的使者(心灵美);良心,是“爱”的纯真(给予爱)。
第二组立意:修身养性时,“良心”就是不断完善自己的美德;齐家教子时,“良心”就是劝人行善、知恩图报;治国佐君时,“良心”就是竭忠尽智、泽被百姓;国家危难时,“良心”就是捐躯社稷、报效国家。
第三组立意:良心是“孝”,对尊长的孝道;良心是“义”,对朋友的义气;良心是“仁”,对他人的仁厚;良心是“信”,对社会的诚信;良心是“忠”,对国家的忠贞。
第四组立意:良心是孝敬父母的天性;良心是知恩图报的回音;良心是审判心魔的法官;良心是忏悔罪孽的灯塔。
第五组立意:做人要有良心,要懂得孝顺父母;做人要有良心,要懂得感恩师长;做人要有良心,要懂得尊重自然;做人要有良心,要懂得回馈社会;做人要有良心,要懂得报效国家。
第六组立意:做人要讲“良心”,要懂得“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为官要讲“良心”,要践行“食得百姓赋税,理应为民谋福祉”;企业要讲“良心”,要知道“百姓乃衣食父母,必以诚信天下”。
【佳作精选】
带着良心上路
一考生
冰心说道:“爱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香花弥漫,使船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却不是悲凉。”这诗样的语言启示我们:无论身处何种境遇,无论面临何种抉择,都要坚守自己的良心而绝不能违背。
良心是诚信之花扎根的土壤。人无信不立,诚信就是良心的重要表现。朱镕基对全国会计的唯一要求就是“不做假帐”,就是要他们做的每一笔账都对得起自己的良心。试想,谁愿意每时每刻的生活都是尔虞我诈而惶惶不可终日呢?谁不想生活在人人坦诚相待,诚实成风的社会中呢?我们想诚实之花灿烂地绽放,就必须把它的种子植在良心的土壤里,让它扎根,发芽……
良心是感恩之果渴望的养分。还记得活跃在汶川地震废墟上唐山十三兄弟的身影,他们说,唐山大地震后,是国家把他们救了回来,现在同胞有难,该是他们报答国家拯救灾民的时候了。朴实的话语,闪耀着感恩的光辉。是良心,令他们记起三十年前的痛苦和重生;是良心,令他们的言行感动的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我们想感恩之果顺利地成熟,就必须给它浇上良心的养分,让它由青转黄,再由黄变红……
良心是责任之树生长的阳光。因为有良心,责任之树不断长高,于是便有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便有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能祸福避趋之”的决心,便有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胆识。多少骄傲的华夏子女,抱着为国家为民族的良心,勇敢地肩负起历史赋予的责任和使命,从此,中华民族又增添了许多光辉的脊梁!我们想责任之树茁壮成长,就必须把它置在良心的阳光下,让它攀登,再攀登……
良心是远行巨轮的主机。日本军国主义给亚洲带来过深重的灾难,可他们不知悔过,至今仍在参拜靖国神社,遭到亚洲国家的批评。失去正视历史的良心,日本无法由经济大国转变为政治大国。相反的,德国总理那一跪,德国的形象便高大起来了,德国拥有正视历史的良心,获得了全世界的尊重,经济、政治也发展得相当不错。一个国家只有拥有正视历史的良心,才能走出历史的迷雾,得到前行的动力,获得长足的发展。
天使的翅膀碎了,落到人间,成了我们的忧伤;良心的背囊丢了,散到世上,成了撒旦的魔杖。带着良心上路,让我们在人生中越走越远。
〖点评〗
文章以冰心的话引出“无论身处何种境遇,无论面临何种抉择,都要坚守自己的良心而绝不能违背”的中心论点,然后以“良心是诚信之花扎根的土壤”“良心是感恩之果渴望的养分”“良心是责任之树生长的阳光”和“良心是远行巨轮的主机”为分论点,展开阐述,最后以诗意的语言作结。全文中心突出,层次清晰,语言活泼,很有感染力。
?
行善不需要理由
一考生
读罢这则关于良心的故事,想起去年一桩诉讼,觉得颇有议论的必要。
淮安市59岁的居民周翠兰在推自行车卖豆饼途中,捡到1700元现金,几经周折找到失主,失主坚称丢的是8200元,要求她返还另外的6500元。几天后,周翠兰收到法院传票。原来,失主将他告上了法庭。手拿传票,周翠兰心里直犯嘀咕:我捡钱归还了,怎么还被人家告上法庭?而失主却说:“现在周围人都说我在讹拾金不昧者的钱,为了还自己一个清白,我只能将她告上法庭。”
好人难做,世态炎凉——这是大多公众看完新闻后的第一感触。在门户网站,这则新闻留言近万,民意一边倒地将鲜花送给周翠兰,将臭鸡蛋扔向失主。大家要表达的意思总结起来有两层:一是这世道本就良善稀缺,你还将拾金不昧的公民告上法庭,叫我以后怎么敢行善?二是捡了交给你就不错了,不给你又如何?好意思告上法庭,真是白眼狼。
抛开是非不说,舆论在这件事上的焦虑与感怀值得玩味。大家都说,你失主这样了,以后我们谁还敢拾金不昧?说来说去,无非是要表达一个意思:不是我本性不善良,而是善良的后果让我不敢表现我的善良。再往下推,就是:这世界的冷漠与残酷,罪不在我,而在于道德良善的危险系数太大了。接下来,我对无助的眼神视而不见是可以理解的,我碰到求援的双手扒拉开继续走路是不应被谴责的……
大家忙不迭地跟帖,彷佛个个是脆弱受伤的道德圣斗士,埋怨这世间容不下善良的种子。这实在是一个天大的阴谋:真正的善良,有那么娇滴滴?其实,这世间任何道德行为都有成本,都有风险。比如拾金不昧,即便不被失主冤枉,你还得支付时间成本,以及因此而丧失的比较收益,或者在这过程中遭遇的小概率风险。就比如前几年救人溺亡的大学生,他们为善行支付了生命的代价,难道我们对此事的结论就是:救人易丧命,出手须谨慎?
我们呼唤公德,吁求善行,即便善良偶尔被冤枉、被打击、被损害。行善是不需要理由的,只有规避善良才需要貌似冠冕堂皇的借口。善良之所以值得敬畏与信仰,是因为善良总与宽容、坚忍、无私交织在一起,它让人性温润,减少社会的交易成本。正如修女特蕾莎所言:你如果行善事,人们会说你必定是出于自私的隐秘动机,不管怎样,还是要行善事;人们的确需要帮助,但当你真的帮助他们的时候,他们反而可能会攻击你,不管怎样,还是要帮助他人;将你所拥有的最好的东西献给世界,你可能会被反咬一口,不管怎样,还是要把最宝贵的东西献给世界。
可以休矣,行善危险论!归来吧,良知!
〖点评〗
这是一篇思想评论。文章先从一则旧闻谈起,引出行善危险论,然后对此展开议论,指出任何道德行为都有成本,借口危险而拒绝行善是错误的,有违人类良知的,最后以“可以休矣,行善危险论!归来吧,良知!”作结并点题。文章思路清晰,逻辑严密,很有说服力。作者站在时代的前沿,俯瞰当代社会,激浊扬清,指点江山,颇有思想高度。
?
?
考题传真3
人生何处不相逢。与他人相逢,也许就是一次情感的慰藉;与自然相逢,也许就是一次灵魂的洗礼;与书籍相逢,也许就是一次心智的陶冶;与历史相逢,也许就是一次精神的升华……总有一次相逢,会触动我们的心灵,温暖我们的人生。
请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切身体验,以“一次相逢一份暖”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文题解析】
“一次相逢一份暖”这个题目涉及的关键词有三个,分别是“一次”“相逢”“暖”,针对这三个词。“一次”,既可以指横向上的一次,也就是我们通常所指的数量上的“一次”,也可以指具有相同经历的纵向上的“几次”,所以在审题时可以考虑这“一次”。“相逢”,根据词典上的解释,应该是指彼此遇见,多指事先没约定的遇见,但是如果仅仅写这方面的内容,那就使得内容太狭隘了,所以这里的“相逢”就不仅仅是与人的相逢,也可以是与物的相逢,等等。不仅如此,而且“相逢”的内容应该是写作的重点,考生应该把绝大部分的篇幅放在“相逢”上。“暖”,应该是文章中心之所在,文章是否能够有思想、有深度,关键在于“暖”的把握。
题目都有一段篇幅不短的提示语,命题者之所以提供这段提示语,目的就是为考生的选材提供很好的依据。仔细看一下这段提示语,我们会发现,这段提示语中不仅有“相逢”的内容,还有“暖”的内容,同时还指出了“相逢”与“暖”的关系,所以考生在选材的过程中,一定要紧扣“暖”来选材。所以这次“相逢”的选材可选择的范围还是宽泛的。比如可以写与“人”的相逢,可以写与“音乐”的相逢,可以写与“诗歌”的相逢,可以写与“大自然”的相逢,还可以写与“动物”的相逢,等等,不过要注意的就是“相逢”只是一个载体,“暖”才是选材的目的。如果我们把“相逢”作为叙述的主体,那么“暖”无疑就是作文升格的依据;如果我们把“相逢”比作“画龙”的话,那么“暖”无疑就是“点睛”。所以我们在选材的时候,一定要紧紧围绕“暖”来选材。
可以这样说,材料选得再好,如果没有思想、没有深度,那么这样的作文,无疑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要想真正让这次考场作文出彩的话,固然与“相逢”的内容有极大的关系,但是如果少了恰如其分的“暖”,那么文章就会黯然失色。所以在处理“暖”的问题上,考生应该慎之又慎。一定要考虑:这一次的“相逢”究竟给你带来了什么样的“暖”,
对你的未来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对你的成长、成才、成功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也就是提示语中所提到的“情感的慰藉”“灵魂的洗礼”……这些内容是如何通过“相逢”来体现的。如果考生在动笔之前,已经注意到这些问题,应该就会为文章的升格打下基础。
【佳作精选】
一次相逢一份爱
一考生
几乎是逃跑着奔出石巷,慌乱中择了绿意茵然的石阶,踏上半满的小舟,心有余悸。
还记得未至时对她——水乡气质的百般向往,没想到世俗的商业头脑竟把她“毁灭”成这个样子——听着小吃在油锅中的炸响,闻着恶搞古装的锣鼓喧天,心已冷,不知怎么想到“距离产生美”这句讽刺。
“大家往两边匀一匀,开船喽!”一声清脆的吴地方言寻回我的思绪,只见从舱外探进一个船娘,含着笑向大家示意。没有一上船就紧紧跟着追船费,相逢时的第一句便是一句关切的提醒,我的眉间感受到舒展的轻盈,隐隐感受到这河、这舟或许才是江南真正的藏隐的居所。
回身望去,船娘早已经立在船头侧身摇橹起行,小麦色的皮肤虽不及江南女子的白皙清润,但我仿佛从岁月刻划成的皱纹间感受到舒心的朴质,江南的画幅这才真正展开。
突然船娘亮开嗓子清唱起来,水声,橹与波相戏之声,舟檐铃摇之声,江南的韵致随着她醇厚圆润的嗓音被一一唤醒。船过石桥与对面船相擦相别,我好像也能从对面游人陶醉的目光中看到自己怡然、钦羡的影子。
有多少歌声是仅仅抒发自己对生活、对职业的热爱的呢?我想这一次相逢,我有幸寻得了。
望着船娘的一俯一仰间,我看到的并不是一个苦于生计而辛劳奔波的妇女,她在用自己的歌声荡涤从河岸漫开的世俗喧嚣之气,她在用自己的橹搅动江南的生命之水,她在用自己的舟为惊惧于水乡之变的人提供安慰与庇护。
舟行拨开层层绿水,看两岸青翠的垂柳如帘般将岸边的熙来攘往掩映,仅留下飞檐翘角青砖黛瓦。石桥如带,将清浅小河约束得格外精致典雅。暖,由心而生,一点点流淌、铺展,将嘴角绘出美好的弧度。
或许“不虚此行”已显得太浅薄,一次相逢一份暖,船娘啊!请接受我的这份敬与赞,守护着江南,继续这份诗意。
〖点评〗
1.语言优美娴熟。细细看一下,从开篇到最后,没有一句话不是那么的娴熟,那么的富有诗意。比如“绿意茵然的石阶”“江南女子的白皙清润”“水声,橹与波相戏之声,舟檐铃摇之声,江南的韵致随着她醇厚圆润的嗓音被一一唤醒”无一不是那样的清新。
2.立意深刻独到。如果不静下心来,认真品读这篇作文,也许就很难发现立意的独到之处,恰恰就是这篇文章的立意深深地吸引了阅卷老师,考生在文章中通过与船娘的相逢呼唤质朴的回归、自然的回归,充分显示了考生强烈的社会意识和主人翁意识,你说这样的立意,怎能不让老师为之拍案叫绝呢?!
?
一次相逢一份暖
一考生
只要人活着,总会感觉有些事温暖着自己的心。
我是一个记忆差到无话可说的孩子。总会把身边的一些重要的东西弄丢。元宵前夕,我拉着弟弟的手兴高采烈地出门了。到底是最重要的节日,何况又是城里,街上人流如潮。我拉着他流连于各个店铺。我心满意足地走出礼品店时,发现我身边的弟弟没了。我立马慌了神,赶紧往回找,正当我万般焦急之时,忽然听到有人叫我。我回头一看,弟弟正站在桥对面,旁边是那个礼品店的店员。我赶忙跑过去,摸着他的头不停地说“对不起”。
店员拉我到一边对我说:“你不能说把他弄丢了,我对他说你去给他买吃的了。”我愣住了,顿时心生敬意。一个成年人能站在孩子的角度,顾及孩子的感受,不让孩子幼小的心灵蒙受被丢弃的阴影,这是多么不易。我紧拉着弟弟的手,向她道谢。她微笑着向我们告别,虽然春寒料峭,心里却是暖暖的。那抹天使般的微笑,一直存在我的脑海中。
南通的黄梅时节素来多雨。因顾及交通,我们投身了一家小旅店。老板娘用南通话跟我们交谈,帮我们提着行李,让我们感觉很温暖。
第二天,窗外便是大雨如注,刚走到停车处,便发现昨日还空旷的地方停了一辆红色轿车,我们只好折回旅店。“这里不是交通便捷么?怎么会这样?”我忍不住向老板娘抱怨。⑤
老板娘看了看外面的雨,叹了口气。我们只好在大厅等着车主过来。老板娘怕我们着急,拿了报纸让我们打发时间,可是,过了很久,迟迟不见车主的身影。这时,大家都坐立难安。忽然老板娘提议说可以给交警大队打电话,让他们帮忙寻找车主。她还打电话向广播台求助,让主持人帮忙寻找。终于,车主在接到电话后匆匆赶来。他当即向我们表示歉意,说下次不会再让这种情况发生。我们也向老板娘表示感谢,对于素不相识的人,她想尽办法帮助我们,对我们照顾有加。虽然不是高档酒店,但她依然对客户尽心尽责,让我们感受到别样的温暖。
温暖只是一瞬间的感觉,但它以许多种不同的形式让你感觉到它的存在,让你领略它的美好。
那些人虽只是初次相逢,却如久别的亲人。
那些事,温暖着我的心,让我在未来的生活更有勇气,更坚定地走下去。
〖点评〗
在准确地理解“相逢”、“温暖”的内涵的基础上,作者用去南通城里看花灯所经历的两件事来阐释自己人间自有真情在的想法,通过身边小事,发掘人性的光芒。
记叙平实,淡而有味。在叙述事件时,作者并没有采用多么花哨的写作技巧,华丽的辞藻,但是,读起来很耐咀嚼。这种叙述的从容,不是一朝一夕可以练就的,又要大量的生活积累和一颗沉静的心。
选材典型,角度新颖。选材较好,有典型性,虽然事情不大,但热心人的语言,行动让人心感温暖。记述这两件事情时,作者都没有刻意的强调“相逢”,但“相逢”自然地融进在叙事中。若所选两件事有联系紧密些,则更好!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初中作文暑假培训主题4:温暖
温暖是一种内心感受。父母的精心呵护,让我们感到温暖;老师的谆谆教诲让我们感到温暖;同学的无私援手,让我们心存感激;陌生人的一个鼓励的目光,如同黑夜中的一丝光亮,让我们心中充满温暖与希望……
温暖是一种情感,可以用不同的事物寄托,如一本书,一句话,一一片树叶……尽管温暖是一种抽象的情感,却可以唤醒人们诸多亲切的体验,人间情,父母恩,师生谊,同学情,情之所至,你体会到了,你感受到了,内心便会感到温暖。
不管你看见的是一朵花还是一棵草,一缕云还是一只鸟,都会觉得那么美好,那么可爱。
【命题分析】
温暖类的作文命题,在近年的中考作文命题中时有涉及,这类题目大多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即题目中大都会直接或间接出现温暖或与温暖相关的字词,如2016年四川达州命题作文“那一股暖流”,“暖流”一词直接指向内心的感受,意在引导考生叙写暖人心扉的人或事。
这类命题关注学生的成长,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思考生活,书写成长历程中有关温暖的内心感受。因此要写好这类作文,需要注意三个方面:一是要明确温暖的含义,《现代汉语词典》中的温暖有两种释意,即“暖和”和“感到温暖”,写作时我们要侧重于第二种释义,抒写内心的体验;二是要拓展温暖的范畴,能带给了么那内心以温暖的,不仅可以是某个人,还可以是某个事物或某个生活场景;三是要善于观察生活,能够捕捉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用一颗敏感的心去体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凡是生活中能带给我们内心温暖的事物,皆可入文。
考题传真1
春寒料峭,一个盲人乞丐蜷缩在街头的一个角落里,路人匆匆而过,很少有给乞丐施舍。一个诗人看见了,在一个纸牌上写下“春天到了,我却看不到春天!”几个字,放到乞丐身边,路人纷纷解囊。
材料中的诗人,给了盲人乞丐一个春天,让乞丐能感受到春天般的温暖。请以“给他人一个春天”为题写一篇文章。
【文题解析】
这是一道命题作文,文题运用比喻的修辞,其内涵是给他人施以帮助、关爱或对他人奉献爱心,等等。要打开思路,应当围绕中心从多方面作广泛的思考。一方面,这个世界是一个充满爱的世界,助人为乐者有之,慷慨解囊者有之,见义勇为者有之,为民请命者有之,无私奉献者有之,选择这样的事例诉诸笔端,歌颂他们爱心的博大。另一方面,社会在进步,经济在发展,可有些人的爱心却渐趋泯灭,“学雷锋”走过场的多了,扒手猖狂作案众人视而不见的多了……当我们耳闻目睹类似的情形,也可对这些事件来个“笔伐”,像当年鲁迅先生一样大声呐喊——“救救爱心!”
这一文题可以写成记叙文,也可以写成议论文,当然还可以写散文。如果写记叙文,要选择恰当的方法来表达主题,如以小见大,让“一滴水反映太阳的光辉”,或细节点化,“于细微处见精神”,等等。如果写议论文,首先要形成一定的观点,例如,“扶贫助弱是中华民放的传统美德”,“给人玫瑰,手有余香”,“给他人一个春天,也是给自己行个方便”,等等,然后按照一定的结构方式展开论证。如果写散文,可以截取画面,连缀成篇,亦可一事一议,叙议结合。
【佳作精选】
给他人一个春天
一考生
夜已经很深了,喧嚣的世界渐渐的平息下来,我在自己租住的小屋里徘徊。
窗台上的水仙婷婷的立着,袅娜的摆动着她那细细的腰肢,随着风跳着轻盈的舞蹈,洁白的脸庞在月色下透出圣洁的光芒,纯静的金色高领紧紧的围绕着她的笑脸,一袭宝石緑色的长裙娇翠欲滴,仿佛静空中的仙子在月的身旁翩翩起舞。淡淡的白,淡淡的黄,淡淡的绿,近旁那大红大绿、鲜艳夺目的塑料花将她衬托得更加妩媚。打开窗,阵阵幽香扑面而来,沁人心扉。
望着这水中仙子,我不由得想起杨老师,想起前天晚上的事。
当天晚上,外面天寒地冻,阵阵冷风从窗缝里钻小屋,我躺在铺上辗转反侧。
“咚——咚——咚——”,响起一阵轻轻的敲门声,我迷迷糊糊地看了表,已是十二点了,咦!这时候谁会来找我呢,半小时前,我听到一阵微微的脚步声,现在又是敲门声,莫不……我警惕地坐起身。
“是我。今晚冷得很,给你带了床被子。”是杨老师,他说,“我刚备完课,顺路过这里,见你还没有睡着,就给你捎了一条被子来。”
我住在学校西边,杨老师家在东边,怎么会是顺路呢?我一下子明白了,他先前就来看过我,见我没有睡着,才返程回去给我捎来被子,噢,好热心的杨老师!听着杨老师的话语,一股暖流涌遍全身。
“杨老师,今晚我爸带了床被子给我。你……”我哽咽地说道。
“那好,你睡吧,我只是顺便。”接着是一阵鞋子与地面碰撞的声音,渐渐变低,远去了,直到再也捕捉不到了。
明明是特意看我,却说是顺便,淡淡地为人,淡淡地吐露自己的芬芳,在这严寒的季节里给人春天般的温馨,杨老师这不正是窗台上的水仙花?!
看着眼前的水仙花,我不由得想起杨老师,也想到一种人生。有些人心中只有自己而没有别人,待人冷若冰霜,见之令人心生寒意,敬而远之;有些人只把漂亮的言词挂在嘴上,三分行动,七分宣传,骄阳似火,“炙手可热”,让人受之有愧。可是也有一种人,像杨老师这样,实在做事,低调做人,处处呵护别人而不自显,时时温暖别人而不张扬,他们给人的是春天般的温暖、温馨和温柔。他们才是真正大写的人。
学学杨老师吧,学学水仙花吧,给别人一个春天。
〖点评〗
先营造意象,借水仙花传情,再以人物实证,花人一体,虚实结合,较好地传达“实在做事,低调为人,给人春天般温暖、温馨、温柔”的哲理。为“感悟”设景,为“哲理”述事,景传达感悟,事显现哲理,情景交融,理事一体,这是本篇散文成功所在。
给他人一个春天
一考生
一个文明的社会,必须认同和尊重每一个个体的私欲,社会主义的道德准则从来就不回避个人利益。但是,这不等于说个人利益高于一切,人生志在索取,拒绝奉献。实际上,勇于奉献,永远是道德的典范,是人格的高标,你给他人一个春天,你便在人生价值的天平上加重了一个砝码。
给他人一个春天,你便拥有春天的快乐。
一位老父亲退休了,生活无忧,女儿也不需要他资助,但他坚持去一家工厂打工,挣钱支持女儿发展她的事业。女儿感动,邻居不解,他说:“当我感到自己有能力帮助女儿的时候,我就会谁都幸福。”我们并不想说这位老父亲多么高尚,只是感到他说出了一个最为普通的道理:最好的满足就是给别人以满足,最大的欢乐就是给别人以欢乐。常言道,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在他人遭遇挫折、陷入困境的时候,施以援手,给他一个春天,你便也拥有了春天的快乐。
给他人一个春天,你会获得春风的回报。
2010年春节,淮安市清洁女孙美兰依然上街扫雪,忙里偷闲倚着墙壁更换湿袜子。一位居民深受感动,拍摄了这一镜头并上传网络,孙大姐被众网友誉为“虎年第一天淮安最可爱的人”。中央电视台立即播发这一照片并发表评论,淮安市市委书记登门慰问,淮安发起了自觉维护环境卫生、为孙大姐们工作减负的新风尚。孙美兰辛苦自己,方便别人,结果赢得了如此的赞誉。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世间万物,相辅相成,你给他人一个春天,你便会获得春风的回报。
给他人一个春天,你会在春天里得到永生。
在一堆废墟下,一个年轻的老师身体被砸成三段,而她双手环抱,将三名学生紧紧搂于胸前,用自己的生命和血肉之躯抵抗天灾,保护学生。保护他人,牺牲自己,人性在她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她就是汶川某小学的向倩老师,名字和人格一样的美好!诗人说过,有人活着,但已死了,有人死了,但却活着,向倩老师就是一个永远活在人们心中的人。人的生命不能单以自然的寿限论长短,纵然大厦轰然倒塌,鲜花香消魂散,你给了他人一个春天,你便会在春天里获得永生。
现代社会是一个经济社会,崇尚物质,崇尚享受,我们在建造自己生活的时候,不妨慷慨一些,“该出手时就出手”,给他人一个春天,也让自己更欢乐、更高贵。
〖点评〗
文章从为什么要“给他人一个春天”的角度出发,提出“你给他人一个春天,你便在人生价值的天平上加重了一个砝”的中心论点,然后再从获得快乐、得到回报、在春天里永生三个侧面提出分论点,并组织论证。全文中心突出,结构清晰,材料精当,是一篇成功的议论文。
考题传真2
合肥市某社区村民刘士圣骑三轮车去赶集,回家的路上遇到同村76岁老人李家珍和孙女,就让她们搭乘自己的三轮车,不幸路上翻车,老人颅内出血过多,抢救无效,不幸去世。刘士胜陷入深深的自责和内疚,夫妇俩4次带着祭品和钱上门,都被李家珍家人婉拒。李家珍的媳妇李孝香说:“我收了你的钱,我的良心也过不去,你其实是好心,我怎么能够收你的钱。”李家珍的儿子刘国桥说:“如果做好事还要赔钱,那以后谁还敢做好事啊?”
读了这个故事,你有怎样的联想和想法?请以“良心”为话题作文。
【文题解析】
审题时关键在于清楚把握词语本身的含义,即“良心”是什么?它包含哪些主要内容?或者说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从字面意义理解,“良”就是善”,“良心”就是善心。从词典语义理解,“良心”,本指人天生的善良的心地,后多指内心对是非善恶的正确认识,特别是跟自己的行为有关的。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良心”就是“道德”,有良心就是讲道德,没良心就是没道德。简言之,良心就是知善恶之心,审题时必须牢牢把握这一点,不能把“良心”的范围无限扩大化,例如“奉献”、“职守”、“廉洁”、“公正”、“出污泥而不染”、“咬定青山不放松”等,就超出了“良心”的范围。
第一组立意:
良心,是“真”的流露(说真话);良心,是“善”的化身(做善事);良心,是“美”的使者(心灵美);良心,是“爱”的纯真(给予爱)。
第二组立意:修身养性时,“良心”就是不断完善自己的美德;齐家教子时,“良心”就是劝人行善、知恩图报;治国佐君时,“良心”就是竭忠尽智、泽被百姓;国家危难时,“良心”就是捐躯社稷、报效国家。
第三组立意:良心是“孝”,对尊长的孝道;良心是“义”,对朋友的义气;良心是“仁”,对他人的仁厚;良心是“信”,对社会的诚信;良心是“忠”,对国家的忠贞。
第四组立意:良心是孝敬父母的天性;良心是知恩图报的回音;良心是审判心魔的法官;良心是忏悔罪孽的灯塔。
第五组立意:做人要有良心,要懂得孝顺父母;做人要有良心,要懂得感恩师长;做人要有良心,要懂得尊重自然;做人要有良心,要懂得回馈社会;做人要有良心,要懂得报效国家。
第六组立意:做人要讲“良心”,要懂得“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为官要讲“良心”,要践行“食得百姓赋税,理应为民谋福祉”;企业要讲“良心”,要知道“百姓乃衣食父母,必以诚信天下”。
【佳作精选】
带着良心上路
一考生
冰心说道:“爱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香花弥漫,使船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却不是悲凉。”这诗样的语言启示我们:无论身处何种境遇,无论面临何种抉择,都要坚守自己的良心而绝不能违背。
良心是诚信之花扎根的土壤。人无信不立,诚信就是良心的重要表现。朱镕基对全国会计的唯一要求就是“不做假帐”,就是要他们做的每一笔账都对得起自己的良心。试想,谁愿意每时每刻的生活都是尔虞我诈而惶惶不可终日呢?谁不想生活在人人坦诚相待,诚实成风的社会中呢?我们想诚实之花灿烂地绽放,就必须把它的种子植在良心的土壤里,让它扎根,发芽……
良心是感恩之果渴望的养分。还记得活跃在汶川地震废墟上唐山十三兄弟的身影,他们说,唐山大地震后,是国家把他们救了回来,现在同胞有难,该是他们报答国家拯救灾民的时候了。朴实的话语,闪耀着感恩的光辉。是良心,令他们记起三十年前的痛苦和重生;是良心,令他们的言行感动的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我们想感恩之果顺利地成熟,就必须给它浇上良心的养分,让它由青转黄,再由黄变红……
良心是责任之树生长的阳光。因为有良心,责任之树不断长高,于是便有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便有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能祸福避趋之”的决心,便有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胆识。多少骄傲的华夏子女,抱着为国家为民族的良心,勇敢地肩负起历史赋予的责任和使命,从此,中华民族又增添了许多光辉的脊梁!我们想责任之树茁壮成长,就必须把它置在良心的阳光下,让它攀登,再攀登……
良心是远行巨轮的主机。日本军国主义给亚洲带来过深重的灾难,可他们不知悔过,至今仍在参拜靖国神社,遭到亚洲国家的批评。失去正视历史的良心,日本无法由经济大国转变为政治大国。相反的,德国总理那一跪,德国的形象便高大起来了,德国拥有正视历史的良心,获得了全世界的尊重,经济、政治也发展得相当不错。一个国家只有拥有正视历史的良心,才能走出历史的迷雾,得到前行的动力,获得长足的发展。
天使的翅膀碎了,落到人间,成了我们的忧伤;良心的背囊丢了,散到世上,成了撒旦的魔杖。带着良心上路,让我们在人生中越走越远。
〖点评〗
文章以冰心的话引出“无论身处何种境遇,无论面临何种抉择,都要坚守自己的良心而绝不能违背”的中心论点,然后以“良心是诚信之花扎根的土壤”“良心是感恩之果渴望的养分”“良心是责任之树生长的阳光”和“良心是远行巨轮的主机”为分论点,展开阐述,最后以诗意的语言作结。全文中心突出,层次清晰,语言活泼,很有感染力。
行善不需要理由
一考生
读罢这则关于良心的故事,想起去年一桩诉讼,觉得颇有议论的必要。
淮安市59岁的居民周翠兰在推自行车卖豆饼途中,捡到1700元现金,几经周折找到失主,失主坚称丢的是8200元,要求她返还另外的6500元。几天后,周翠兰收到法院传票。原来,失主将他告上了法庭。手拿传票,周翠兰心里直犯嘀咕:我捡钱归还了,怎么还被人家告上法庭?而失主却说:“现在周围人都说我在讹拾金不昧者的钱,为了还自己一个清白,我只能将她告上法庭。”
好人难做,世态炎凉——这是大多公众看完新闻后的第一感触。在门户网站,这则新闻留言近万,民意一边倒地将鲜花送给周翠兰,将臭鸡蛋扔向失主。大家要表达的意思总结起来有两层:一是这世道本就良善稀缺,你还将拾金不昧的公民告上法庭,叫我以后怎么敢行善?二是捡了交给你就不错了,不给你又如何?好意思告上法庭,真是白眼狼。
抛开是非不说,舆论在这件事上的焦虑与感怀值得玩味。大家都说,你失主这样了,以后我们谁还敢拾金不昧?说来说去,无非是要表达一个意思:不是我本性不善良,而是善良的后果让我不敢表现我的善良。再往下推,就是:这世界的冷漠与残酷,罪不在我,而在于道德良善的危险系数太大了。接下来,我对无助的眼神视而不见是可以理解的,我碰到求援的双手扒拉开继续走路是不应被谴责的……
大家忙不迭地跟帖,彷佛个个是脆弱受伤的道德圣斗士,埋怨这世间容不下善良的种子。这实在是一个天大的阴谋:真正的善良,有那么娇滴滴?其实,这世间任何道德行为都有成本,都有风险。比如拾金不昧,即便不被失主冤枉,你还得支付时间成本,以及因此而丧失的比较收益,或者在这过程中遭遇的小概率风险。就比如前几年救人溺亡的大学生,他们为善行支付了生命的代价,难道我们对此事的结论就是:救人易丧命,出手须谨慎?
我们呼唤公德,吁求善行,即便善良偶尔被冤枉、被打击、被损害。行善是不需要理由的,只有规避善良才需要貌似冠冕堂皇的借口。善良之所以值得敬畏与信仰,是因为善良总与宽容、坚忍、无私交织在一起,它让人性温润,减少社会的交易成本。正如修女特蕾莎所言:你如果行善事,人们会说你必定是出于自私的隐秘动机,不管怎样,还是要行善事;人们的确需要帮助,但当你真的帮助他们的时候,他们反而可能会攻击你,不管怎样,还是要帮助他人;将你所拥有的最好的东西献给世界,你可能会被反咬一口,不管怎样,还是要把最宝贵的东西献给世界。
可以休矣,行善危险论!归来吧,良知!
〖点评〗
这是一篇思想评论。文章先从一则旧闻谈起,引出行善危险论,然后对此展开议论,指出任何道德行为都有成本,借口危险而拒绝行善是错误的,有违人类良知的,最后以“可以休矣,行善危险论!归来吧,良知!”作结并点题。文章思路清晰,逻辑严密,很有说服力。作者站在时代的前沿,俯瞰当代社会,激浊扬清,指点江山,颇有思想高度。
考题传真3
人生何处不相逢。与他人相逢,也许就是一次情感的慰藉;与自然相逢,也许就是一次灵魂的洗礼;与书籍相逢,也许就是一次心智的陶冶;与历史相逢,也许就是一次精神的升华……总有一次相逢,会触动我们的心灵,温暖我们的人生。
请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切身体验,以“一次相逢一份暖”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文题解析】
“一次相逢一份暖”这个题目涉及的关键词有三个,分别是“一次”“相逢”“暖”,针对这三个词。“一次”,既可以指横向上的一次,也就是我们通常所指的数量上的“一次”,也可以指具有相同经历的纵向上的“几次”,所以在审题时可以考虑这“一次”。“相逢”,根据词典上的解释,应该是指彼此遇见,多指事先没约定的遇见,但是如果仅仅写这方面的内容,那就使得内容太狭隘了,所以这里的“相逢”就不仅仅是与人的相逢,也可以是与物的相逢,等等。不仅如此,而且“相逢”的内容应该是写作的重点,考生应该把绝大部分的篇幅放在“相逢”上。“暖”,应该是文章中心之所在,文章是否能够有思想、有深度,关键在于“暖”的把握。
题目都有一段篇幅不短的提示语,命题者之所以提供这段提示语,目的就是为考生的选材提供很好的依据。仔细看一下这段提示语,我们会发现,这段提示语中不仅有“相逢”的内容,还有“暖”的内容,同时还指出了“相逢”与“暖”的关系,所以考生在选材的过程中,一定要紧扣“暖”来选材。所以这次“相逢”的选材可选择的范围还是宽泛的。比如可以写与“人”的相逢,可以写与“音乐”的相逢,可以写与“诗歌”的相逢,可以写与“大自然”的相逢,还可以写与“动物”的相逢,等等,不过要注意的就是“相逢”只是一个载体,“暖”才是选材的目的。如果我们把“相逢”作为叙述的主体,那么“暖”无疑就是作文升格的依据;如果我们把“相逢”比作“画龙”的话,那么“暖”无疑就是“点睛”。所以我们在选材的时候,一定要紧紧围绕“暖”来选材。
可以这样说,材料选得再好,如果没有思想、没有深度,那么这样的作文,无疑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要想真正让这次考场作文出彩的话,固然与“相逢”的内容有极大的关系,但是如果少了恰如其分的“暖”,那么文章就会黯然失色。所以在处理“暖”的问题上,考生应该慎之又慎。一定要考虑:这一次的“相逢”究竟给你带来了什么样的“暖”,
对你的未来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对你的成长、成才、成功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也就是提示语中所提到的“情感的慰藉”“灵魂的洗礼”……这些内容是如何通过“相逢”来体现的。如果考生在动笔之前,已经注意到这些问题,应该就会为文章的升格打下基础。
【佳作精选】
一次相逢一份爱
一考生
几乎是逃跑着奔出石巷,慌乱中择了绿意茵然的石阶,踏上半满的小舟,心有余悸。
还记得未至时对她——水乡气质的百般向往,没想到世俗的商业头脑竟把她“毁灭”成这个样子——听着小吃在油锅中的炸响,闻着恶搞古装的锣鼓喧天,心已冷,不知怎么想到“距离产生美”这句讽刺。
“大家往两边匀一匀,开船喽!”一声清脆的吴地方言寻回我的思绪,只见从舱外探进一个船娘,含着笑向大家示意。没有一上船就紧紧跟着追船费,相逢时的第一句便是一句关切的提醒,我的眉间感受到舒展的轻盈,隐隐感受到这河、这舟或许才是江南真正的藏隐的居所。
回身望去,船娘早已经立在船头侧身摇橹起行,小麦色的皮肤虽不及江南女子的白皙清润,但我仿佛从岁月刻划成的皱纹间感受到舒心的朴质,江南的画幅这才真正展开。
突然船娘亮开嗓子清唱起来,水声,橹与波相戏之声,舟檐铃摇之声,江南的韵致随着她醇厚圆润的嗓音被一一唤醒。船过石桥与对面船相擦相别,我好像也能从对面游人陶醉的目光中看到自己怡然、钦羡的影子。
有多少歌声是仅仅抒发自己对生活、对职业的热爱的呢?我想这一次相逢,我有幸寻得了。
望着船娘的一俯一仰间,我看到的并不是一个苦于生计而辛劳奔波的妇女,她在用自己的歌声荡涤从河岸漫开的世俗喧嚣之气,她在用自己的橹搅动江南的生命之水,她在用自己的舟为惊惧于水乡之变的人提供安慰与庇护。
舟行拨开层层绿水,看两岸青翠的垂柳如帘般将岸边的熙来攘往掩映,仅留下飞檐翘角青砖黛瓦。石桥如带,将清浅小河约束得格外精致典雅。暖,由心而生,一点点流淌、铺展,将嘴角绘出美好的弧度。
或许“不虚此行”已显得太浅薄,一次相逢一份暖,船娘啊!请接受我的这份敬与赞,守护着江南,继续这份诗意。
〖点评〗
1.语言优美娴熟。细细看一下,从开篇到最后,没有一句话不是那么的娴熟,那么的富有诗意。比如“绿意茵然的石阶”“江南女子的白皙清润”“水声,橹与波相戏之声,舟檐铃摇之声,江南的韵致随着她醇厚圆润的嗓音被一一唤醒”无一不是那样的清新。
2.立意深刻独到。如果不静下心来,认真品读这篇作文,也许就很难发现立意的独到之处,恰恰就是这篇文章的立意深深地吸引了阅卷老师,考生在文章中通过与船娘的相逢呼唤质朴的回归、自然的回归,充分显示了考生强烈的社会意识和主人翁意识,你说这样的立意,怎能不让老师为之拍案叫绝呢?!
一次相逢一份暖
一考生
只要人活着,总会感觉有些事温暖着自己的心。
我是一个记忆差到无话可说的孩子。总会把身边的一些重要的东西弄丢。元宵前夕,我拉着弟弟的手兴高采烈地出门了。到底是最重要的节日,何况又是城里,街上人流如潮。我拉着他流连于各个店铺。我心满意足地走出礼品店时,发现我身边的弟弟没了。我立马慌了神,赶紧往回找,正当我万般焦急之时,忽然听到有人叫我。我回头一看,弟弟正站在桥对面,旁边是那个礼品店的店员。我赶忙跑过去,摸着他的头不停地说“对不起”。店员拉我到一边对我说:“你不能说把他弄丢了,我对他说你去给他买吃的了。”我愣住了,顿时心生敬意。一个成年人能站在孩子的角度,顾及孩子的感受,不让孩子幼小的心灵蒙受被丢弃的阴影,这是多么不易。我紧拉着弟弟的手,向她道谢。她微笑着向我们告别,虽然春寒料峭,心里却是暖暖的。那抹天使般的微笑,一直存在我的脑海中。
南通的黄梅时节素来多雨。因顾及交通,我们投身了一家小旅店。老板娘用南通话跟我们交谈,帮我们提着行李,让我们感觉很温暖。
第二天,窗外便是大雨如注,刚走到停车处,便发现昨日还空旷的地方停了一辆红色轿车,我们只好折回旅店。“这里不是交通便捷么?怎么会这样?”我忍不住向老板娘抱怨。⑤
老板娘看了看外面的雨,叹了口气。我们只好在大厅等着车主过来。老板娘怕我们着急,拿了报纸让我们打发时间,可是,过了很久,迟迟不见车主的身影。这时,大家都坐立难安。忽然老板娘提议说可以给交警大队打电话,让他们帮忙寻找车主。她还打电话向广播台求助,让主持人帮忙寻找。终于,车主在接到电话后匆匆赶来。他当即向我们表示歉意,说下次不会再让这种情况发生。我们也向老板娘表示感谢,对于素不相识的人,她想尽办法帮助我们,对我们照顾有加。虽然不是高档酒店,但她依然对客户尽心尽责,让我们感受到别样的温暖。
温暖只是一瞬间的感觉,但它以许多种不同的形式让你感觉到它的存在,让你领略它的美好。
那些人虽只是初次相逢,却如久别的亲人。
那些事,温暖着我的心,让我在未来的生活更有勇气,更坚定地走下去。
〖点评〗
在准确地理解“相逢”、“温暖”的内涵的基础上,作者用去南通城里看花灯所经历的两件事来阐释自己人间自有真情在的想法,通过身边小事,发掘人性的光芒。
记叙平实,淡而有味。在叙述事件时,作者并没有采用多么花哨的写作技巧,华丽的辞藻,但是,读起来很耐咀嚼。这种叙述的从容,不是一朝一夕可以练就的,又要大量的生活积累和一颗沉静的心。
选材典型,角度新颖。选材较好,有典型性,虽然事情不大,但热心人的语言,行动让人心感温暖。记述这两件事情时,作者都没有刻意的强调“相逢”,但“相逢”自然地融进在叙事中。若所选两件事有联系紧密些,则更好!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