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作文暑假培训主题6:回忆(1) 课件(共52张PPT)+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作文暑假培训主题6:回忆(1) 课件(共52张PPT)+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8-01 18:37:43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初中作文暑假培训主题6:回忆
回忆是对过去时光的重现,是一种缅怀,也是一种反思和感悟。它让我们对现在认识得更清晰,对未来更期盼,更充满信心。生活中总有些东西让我们难以释怀,总有些东西让我们难以放弃,总有些东西让我们难以替换,太多太多的回忆成了折戟沉沙的遗迹,拥挤在不大的心房里。回忆是人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没有回忆,就没有现在,没有未来。回忆里有悲伤,有欢乐,有酸甜苦辣。回忆中,我们治疗伤痛;回忆中,我们感受美好;回忆中,我们汲取前行的力量。
【命题分析】
回忆类中考作文命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往事的抒写与感悟。有的命题是引导考生对过去的人和事进行追忆,一般题目中会有“那时”“那人”“那一刻”“那件事”等表示过去时间的词语。如2016年四川绵阳题“那件小事真不小”,侧重的就是对往事的回忆;有的命题是引导考生反思过去,如2017年湖南湘西题“学会忘记”,就告诉我们,人生有很多东西是需要忘记的,只有学会忘记,我们才能轻装前行。
写作回忆类作文命题,考生需要对自己的过往经历进行盘点,对自己的过往行为有所警醒,有所反思,有所感悟。写作时可以把对人、事的感情寄托在具体的某个物上,借一个具体的物来抒发情感,托物言志,感悟道理。只有不断反思自己,反思过去,我们才能更好的立足现实,走向未来。
考题传真1
出发,可以说是人生常态。一种期待,一次召唤,一个承诺……凡此种种都可能成就一次出发,让你去经历,去收获……
请以“记得那一次出发”为题写一篇文章。不少于600字。?
【文题解析】
英国著名诗人艾略特说:我们不应该停止探索/而所有探索的尽头/都将是我们出发的起点/并且生平首次了解这起点。“记得那一次出发”即为这种带有人生探索意味的出发,且具有感性中蕴含理性的思辨风格,要求考生能对自己的外部生活进行内向观照、内向思考、内向自省,希冀达到一次自我成长的“精神出发”。
“记得那一次出发”,题中有三个写作关键词,“那一次”,暗示考生去回望自己的成长历程,锁定住“那一次”的故事及框架。此题不排斥采用“那一次……那一次……”的并列式结构成文,但仍不及选择“一次性”事件来构思故事那么紧密。“记得”提示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选择的时态应为过去时而并非现在时。“记得”看似通俗的口语词汇,然而它不仅对印象刻痕的深度有要求,还对事件的性质有考量,如果考生能从引领自己成长、启迪自己心智、陶冶自己情操等方面选材,便充分挖掘出了“记得”一词蕴藏的宝藏。
题中的核心词无疑是“出发”。“出发”有两个义项:①离开原来所在地方到别的地方去。②考虑或处理问题时以某一方面为着眼点。前者较为感性,容易入题,但需要注意“出发”具有很强的行动目的,力求写出事件背后的意义和价值;后者明显侧重于理性思考,审题时能顺着词义的指引方向,容易明确文章主旨,且能写得深入。例如,从空巢老人与留守儿童的角度出发,从道德滑坡与建设角度出发,从文化的多元与固守角度出发,从环境污染与保护角度出发等。这样的话题在素材选择的范围上也变得更为广泛,时下的新闻事件人物皆可入文。另外,我们还可以运用一些经典诗词、歌词作为题记或者开头,比如汪国真的《我喜欢出发》、陈明的《快乐老家》等。?
  【佳作精选】
记得那一次出发
一考生
人生并不像火车要通过每个站似的经过每一个生活阶段。人生总是径直向前行走,从不留下什么。
——
题记
这个冬天,很多美丽都被岁月颠覆成一层苍凉。远方的上海,医院的某个角落,病卧着曾与自己共享童年的薄脆灵魂。几近除夕,烟花虽美,短暂的繁华与热闹过后,只留得零落的半空烟沙,就在这个黄青不接的季节,倏忽间多少人渐行渐远,留下一条独自走不完的路。
我只能又躲进了童年的渡口。
记忆的闸门同老式木门的吱吱声一道打开。童年时我和那位朋友总是在这里——一座落寞的院子里,很随便地从那位看门老人的手里接过他自制的果汁,然后便一玩半天,留下欢声笑语。而现在,正值青春年少的朋友却因一个肿瘤,或许会被夺去生命。
“今天让我试试茶吧!”我轻轻地说,果汁太甜,我不忍心喝。老人听闻,脸上现出一丝欣喜,又陷入宁静。“是啊,人也大了。”于是在尘土与流水之间,温碗烫盏。壶口稍隙,高冲低斟,低味出壶,注入小碗,成茶暗红,汤后竟是润红,湿润的红碗换发出茶的甘香。往事依依,欲说还休的婉约,与渐入佳境的温暖,似可造化。
时光在小火的跃动中化成雾气。我望了望桌上那杯残茶,却生起惆怅。朋友,遥记得你在青石板上成为考古学家的誓言,用坚实的双脚踏遍天下……然而当我上次看到你因为营养不良而薄薄的一层肚皮与竹竿似的双腿,阳光下最后的相约竟成昨日的泡影。生命中有过温暖的瞬间,更多的却是人走茶凉后的落寞。既然生命终要走向虚无,当初何必热闹的出发?
想必是见我出神,老者笑着拍拍我的头,说:“热茶有热茶的温润,冷茶也有冷茶的雅致,不信,你尝尝。”老人的眼里透着时光沉淀的睿智与温度,一如那茶水清明。我端视那茶,细品一口,却是松风泉边,壶中岁月。似生又熟的活,与欲扬先抑的美,真可清心。
一切渐入微妙,只听得老者幽幽一句:“澄怀方能味道。”
天色渐晚,老人陪我走出院门,像照料自己的孩子那样为我披上煦暖的外衣。“孩子,过了今天,你又要出发了。”院子里那些褪了色的叶子,条纹总是那么散乱,就像记忆中那些未曾离去的影子,乱着心,也暖着心。
原来人生未必是想象中的寂寞与苍凉,往日的欢闹与现实构成的无常未必是出发的阻碍。放下包袱,攀山行栈,只要一息尚存,走过奇险风景,自有难得的人生体验。
茶沸而心静。我把自己所经历的一切珍藏于心灵的谷仓,让脚步铿锵,顿觉释然。记得那一次出发,我走向来时的路,只为面朝大海,寻找最具世态演义的那一杯。
〖点评〗
文章叙事上的最大亮点是巧妙的以我和朋友的故事、我与老者的故事双线索结构全文。以“记得”为内在的情感脉络,以“那一次”喝茶为故事元素,以“出发”为思想灵魂,回忆了与老人一段刻骨铭心的交往,自然挽合了两个时空的心灵对话,如诗如画。作者开头运用刘易斯的名言,文章的字里行间弥漫着诗意与哲思。细节刻画让简单的景生了意境,自然引发不断的思考和醒悟,为作品主题的阐发蓄势。
  
记得那一次出发
一考生
雨细而密,不用打伞,满城的和风细雨带着江南的温润沁人肺腑。几片桃红带着几分“花自飘零水自流”的闲愁,连这个小镇上的人走起路来都似乎和着雨丝的轻柔。选择这个细雨绵绵的日子前来木椟古镇似乎是一个很不错的决定。
以往每到一处古镇,我总想着以后要在这个小镇长住,开一间属于自己的书吧,每天可以一边品茶一边看书,偶尔熏香读禅,倦了就小憩一会儿,厌了就学学中医,到镇上逛一圈。生命是不是本该就如此平静?
古镇也似乎不是我想象中的真正意义上的古镇,又于何处寻得此番宁静?在各种土特产商品的密布中,我默默地对自己念叨:走吧。
于是,我沿着石墙继续往前走,手抚过的墙面凹凸不平,原来这里刻着姑苏十二娘的故事,这十二位姑苏奇女子被镌刻在这面墙上。她们原是深闺女子,静待嫁娶,相夫教子,安稳一生,但是她们却坚定地迈出了那一扇三尺大门,带着姑苏之风走出闺阁,走出了按部就班的生活,就如同那些苏州绣娘,带着一身绣艺走出家族的庇佑,走出架构好的生活圈子,从而得以让苏绣名满天下,让精美的绣品不再局限于一方水乡。她们都是本该过着安逸生活的古代女子啊,却能只身闯天下。
想来她们当时也未曾预料到,自己跨出的这一步对于苏州城市,对于她们自己是何等气魄不凡,也不曾料到后人会因此为她们留下这一面宏伟的墙壁吧。不知她们当时是随着乌篷船摇晃而出,亦或是徒步前行?唯一可以确定的,这里曾经是她们的出发点,这是一条她们走过的石板路,幸运的我也在走着。
一路走下,读完了这十二女子的故事,走进一家书斋。主人抱怨书店的生意不好,几乎入不敷出,而他的确是在经营着我梦寐以求的生活,只是书不是为自己而卖,茶不是为自己而品,我愈发觉得是该跳出无谓的幻想了。汪曾祺的书《一辈古人》彻底惊醒了梦中人,不知这其中古人有何指,但于彼时的我看来,原来我的想象亦不过是一辈古人之妄念而已。思想依赖于古代,化用一句不太恰当的话:不薄今人而爱古人,慕古未尝不可,但须先爱好今人,先迈开另一只脚,出发进入当下。古,偶尔回想足矣。
从书店后门出来时,发现不经意间走出了木椟古镇区域,来到了一个熙熙攘攘的集市。这里热闹如常,叫卖吆喝声此起彼伏,早餐店门口的豆浆热气腾腾,这一切是如此的真实,如此的脚踏实地,我终于出发走向了眼前的现实,这个连热气都可以感知的世界。
〖点评〗
此文最妙之处在于对“出发”的诠释:“不薄今人而爱古人,慕古未尝不可,但须先爱好今人,先迈开另一只脚,出发进入当下。”这样,此文“出发”既是从这个古镇出发,更是悟道之后的“出发”,而这个道就是从虚幻的古人世界走向现实,人不能活在虚幻的理想之中,而是以一种入世的心态,直面现实。这是一种自我的领悟、自我的超越。这是文章提炼的中心,无疑是深刻的,是人生长途中的正能量。另外,文章中运用的素材,姑苏十二娘的故事、汪曾祺的书,对于文章的主旨来说,都是那么恰到好处。
考题传真2
初夏的清风吹过,那时花开了,你走过我的窗前,飘来阵阵清香。
连蝴蝶也驻足了,来欣赏我心中的风景。
如今的思绪,只为了那时花开。
阅读上面一首小诗,请以“那时花开”为题,写一篇作文。文体自选,立意自定,字数不少于
750,不得抄袭和套作。
【文题解析】
这是一篇命题作文。文题“那时花开”可以分解成三个关键词:那时、花、花开。“那时”,应是一个特定的时刻,是“花开”的条件具备之“时”,“那时”正是“花开之时”。“花”可以设定为一个特定的事物,它可以是抽象或具体的事物,考生不能执著于“花”的字面意思,应当化实为虚,化具体为抽象,对文题的内涵进行二次挖掘,诸如理想之花、青春之花、友谊之花、信念之花、奋斗之花、坚毅之花、操守之花等等。“花开”即为该事物最终实现的最好的一种结果。
文题“那时花开”又是一个意象,但包含着一定的哲理意义。审题立意的关键在于明确设定“花”的含义并准确把握“花开”的条件。写作者可以通过记叙、抒情或议论,展示、显示或揭示出事物发展的规律,反映出条件与结果的特定关系。文学素养好的写作者可以优先选择写文学色彩较强的散文写人、记事或抒情;当然也可以考虑选择写记叙文,通过一件事形象地表现主题,可以将“那时花开”作为事件的背景,或以此营造特定的氛围,或以此映衬人物形象,反映“规律”和事物之间的逻辑联系;选择写议论文的,只要准确界定了核心概念“花”的内涵,理清了“花”与相关事物之间的关系,也能够写出一篇结构完整、论证严密的文章。
【佳作精选】
那时花开
一考生
那时,秦晋围郑,国难当头,智勇之花开放于烛之武的心头;那时,秦军旦暮渡易水,燕国危在旦夕,义勇之花开放在荆轲的心头;那时,鸿门宴上,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忠勇之花开放在樊哙的心头。
那时秦晋围郑,郑国危在旦夕。那时,被郑伯一直弃置不用的烛之武,已是风烛残年。佚之狐的力荐,终于让这块尘封已久的真金,闪发出最耀眼的光芒。他受命于危难之间,夜缒而出,只身赴秦营,智说秦君,秦穆公心悦诚服,欣然应诺,不仅退兵,还派兵替郑国戍守城防。秦晋联盟功亏一篑,晋文公只好率军离去,郑国转危为安。那时,他不计前嫌,顾全大局,何其义!那时,他舍身为国,义无反顾,何其忠!那时,他以年迈之躯,只身赴秦营,何其勇!那时,他慷慨陈词,力挽狂澜,何其智!
那时,秦军旦暮渡易水,太子丹惊惶恐惧。那时,田光和太子丹对他有知遇之恩。那时,他也仅仅是迁居燕国,燕国的存亡与他其实并无多大的关联。他也深知,答应太子丹去刺秦其实是一条不归路,但自古以来,“士为知己者死”,他高唱“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毅然决然踏上了刺秦之路。那时,咸阳宫内,秦舞阳色变震恐,他依旧从容应对,何其智!那时,图穷匕见,廷逐秦王,何其勇!那时,他“身被八创”,“自知事不就”,仍不忘太子丹的重托,何其忠!那时,他知恩图报,视死如归,何其义!
那时,项羽雄兵四十万对阵沛公军十万。那时,为了挽救危局,作为参乘的他,陪同沛公深入虎穴。当他得知鸿门宴内项庄舞剑意欲加害沛公,他毫不犹豫,手持剑盾,只身闯帐,面责项羽。他深知坑杀秦兵二十万的项羽,也有如秦王般的虎狼心肠,但为了救护主公他义无反顾。那时,他当仁不让,舍身救主,何其义!那时,他只身闯帐,面责项羽,何其勇!那时,他不卑不亢,慷慨陈词,何其智!那时,他一心救主,何其忠!
他们生逢乱世,但并不因为自己的卑微而淹没于历史的尘埃。他们用自己的忠、义、智、勇在风云变幻、英雄辈出的时代,绽放出艳丽的花朵,让自己的名字散发出永久的芬芳。
?〖点评〗
本文的素材全部来源于中学课本,本文最大的启示在于对课本上的素材的巧妙连缀。这篇文章的示范性还在于:
1.并非我们掌握的素材不够多:素材就在课内,素材就在身边,关键是拿到作文题我们要迅速发散思维,搜索记忆,熟练运用。作文的审题和立意能力非常重要。命题作文,只要我们紧扣标题,任何合理的角度都是可以的。只要你肯想,敢想。
2.只要你熟练掌握几个固定句式,文章的文采永远不是问题。本文无论是开篇的句子,还是中间三段段尾的几个句子,句子都很简单。虽然句式重复,但因为稍有变化,并不显拖沓罗嗦;反而,遥相呼应,贯穿始终,强化了主题。同时,这些句子或直接或间接点题、扣题,确保了文章不会偏题。同时这又是一种极其巧妙的凑字法。此外,本文的不少句子直接来源于课本,稍微点化,就成了文中的句子,既免除了造句的艰苦,又增加文章的文采和文化内涵。所以一定要高度重视课本的作用,那实在是一个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宝库!
3.文章的谋篇布局其实并不难。本文就是很简单的并列结构。排比开篇,简洁明了,同时巧妙分解中心话题,彰显思路。三个小标题同样具有彰显文章思路的作用,同时又解决了中间三段的过渡与衔接问题。文章要想内容充实,实在是件简单的事!只要三个故事就能轻松搞定!当然,写作不能是简单的故事堆砌。所有的故事务必紧扣既定话题展开。
4.一篇文章无论写成什么样子,一定要有一个具体的、明确的中心。本文是在文章的最后发掘三个素材的共同点,并紧扣文题,点明中心:“他们生逢乱世,但并不因为自己的卑微而淹没于历史的尘埃。他们用自己的忠、义、智、勇在风云变幻、英雄辈出的时代,绽放出艳丽的花朵,让自己的名字散发出永久的芬芳。”
5.不想偏题的最简易的方法就是不断点题:首段、段首、段中、段末、末段均可!当然点题不能生硬,不能成为口号;应尽量含蓄、巧妙、富于变化,引发美感。最后要说明的是这只是考场作文的一种典型模式,对于作文中下等的同学是很有模仿意义的。而对于作文水平较好的同学,可以借鉴有益成分,为我所用,不必拘泥于此。
?
那时花开
一考生
百花竞放,香飘四野,芬芳馥郁,沁人心脾。这是多么美妙的事情啊!
然而花之绽放是需要条件的。常言道:梅花香自苦寒来。不错,人们往往只是惊羡于花朵的香艳,却没有想到花还是叶芽的时候,浸透了多少汗水和泪水。花儿开放之前的精彩就在“那时”。这是怎样的一种惊心动魄呀。有暗香拂面,王安石发现了那时花儿凌寒独自开;昙花一现,美丽转瞬即逝,川端康成却敏锐的发现了那时“花未眠”。??
世间万事万物,诸如一个小小的心愿,一种美好的憧憬,甚至是一个离奇的梦想均如此。当心愿实现,当美梦成真的那一刻,人们只看到了鲜花和笑脸,只听到了欢呼和掌声,又有多少人知道这背后隐藏着怎样的艰辛和苦涩呢!
还是孟子说得好,“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前人和今人在这方面给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
那时,司马迁身受奇耻大辱却隐忍苟活,只是“恨私心有所不尽”。他几十年如一日,在地狱般的非人间奋笔直书,终成信史照尘寰。司马迁的信念之花开得沉重而绚烂。
那时,轮椅上的霍金全身瘫痪,一点都不能动弹,然而他大脑中的每一根神经却异常活跃。他以非凡的毅志和超人的力量坚持不懈钻研,将自己锻造成当代最伟大的“爱因斯坦”。霍金的毅力之花开放得令人惊奇和诧异。
那时,整整7年,2555天的时间里,菲尔普斯几乎天天凌晨5点起床下水训练。这是怎样的一种艰辛,这是怎样的一种坚持啊!我们无法想象,也不敢去想象。我们愿意看到的只是菲尔普斯在北京奥运会上独夺八枚金牌,创造世纪神话和奇迹的狂喜。菲尔普斯成功了,他的成功向人们昭示了一个简单的道理:天才源于勤奋,源于不懈的拼搏和奋斗。菲尔普斯的奋斗之花开得令人震撼,让人汗颜。
还有那时的李白不受朝廷重用,却并无灰心丧气之举,一咏便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豪迈!
还有那时的陶潜看不惯官场腐败,百姓遭殃,却决无低沉自伤的话语,一唱就是“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魄!
…………
那时花开,花开那时。如果人们能走回“那时”,或许我们就不会单单惊羡于花之香艳了,更多的会是钦佩、敬意和感动。
希望美丽之花常绽枝头,但愿成功之花永开心间!
?〖点评〗
该考生深谙考场作文审题、立意之道,运用联想法,由此及彼,由花及人,将“花”跟人们的心愿、追求等联系起来,推而广之,以小见大,化具体为抽象。行文中,做到了叙议结合,叙得简洁,议得精当,议得有理有据。援例丰富,古今中外,游刃有余,恰当的引用也使得文章增色不少。引述材料能紧扣文题,作出精当的裁剪。而且由于文章选用的例子其实大家都很熟悉,没有详叙的必要。但材料的摆放顺序似乎可以作一些适当的调整:将中国古代的素材放在一起,将外国的素材放在一起,文章的层次感会更加明显。
文章的开篇部分,可以稍作调整,扣题可以更紧密一点,最好能将中心句放在一二自然段。考场作文,入题要快,开篇最忌含蓄。?
考题传真3
时间是领悟最好的容器。总要到了某个时刻,一些人才会被悦纳珍视,一些情感才得以发觉珍惜,一些体验才能够真切获得,一些疑惑才可以清楚解答……
请以“如今,才知道____”为题,叙写自己的生活故事。
?
【文题解析】
这道作文题从考生的生活体验出发,使人人都有话可说,也利于一部分考生写出有个性的文章。值得注意的是,题目在审题上设置了一定的陷阱。首先,它隐含着一个写作对象—“我”,规定了只能“叙写自己的生活故事”。其次,“才”说明“我”的体验应该是从无到有、逐渐明朗的过程。最后,题目有一个指向—“才知道”,即要求考生写出在体验的过程中,自己感受到了什么,明白了什么,收获了什么。
思路要点
1.如今,才知道父爱的伟大
通过叙述几件自己与父亲的事情,从因父亲对自己漠不关心而伤心不解到明白父亲对自己的良苦用心,从而抒发父亲对自己的浓浓关爱。还可以进一步写自己现今知道要用实际行动回报父亲,为父亲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表明自己的成长、成熟。
2.如今,才知道勤奋成就梦想
作为一个学生,学习是当前的重要任务,而勤奋是成就梦想的途径之一。可以选择历史上关于勤奋的古人事例进行论证,使论点更加突出。同时,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写自己如何通过勤奋学习不断提升自己。
3.如今,才知道已经长大
文章可以通过叙写自己与亲人生活的点点滴滴,以对话的方式,阐述大人的生死观。再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以具体事例引出自己的心里话,表明自己已经长大,点明主题。
4.如今,才知道什么是真朋友
文章可以写自己与同学相处的几件事情,具体描写触动自己最深的细节,体现同学之间的友情,并从中知道什么样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
【佳作精选】
如今,才知道父爱的伟大
一考生
亲爱的父亲:
您好!身体还好吗?在中考考场上,执起笔写您,想起您的点滴之爱,我不争气的眼泪流了下来。
您从来不会表达爱,每次打电话,您说不上两句,最后还是让妈妈跟我说。我常常想,难道您不爱我吗?
小时候,您每天总是早出晚归,晚上也很难见到您,想问您问题都没有办法,陪伴我的总是妈妈。您常说,现在是大哥哥大姐姐们冲刺高考的时候,不能马虎我可是您的亲生儿子啊,亲生儿子不比学生更亲吗?因此,我时不时在您面前发牢骚,还多次跟您顶撞,而您总是摸摸我的头,说我长大后就会明白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您竞聘当上部门的中层领导,而班主任工作、教学工作依然是那么重。虽然知道您工作辛苦,可我还是需要您的呀!可是,您总是忙学校的事,忙到都没有时间检查我的作业。我怒火中烧,一连几天不跟您说话,而您只是苦笑。
直到有一天晚上,妈妈去上班,我写完作业,等着您签字。当时,时钟已经指向九点半,但您还没有回来,我只好睡了到了半夜,我蒙胧中发现台灯还亮着,便爬起来看,原来是您在检查我的作业,而时间已经到了十二点。原来您每天无论多晚回来,都会检查我的作业。那时候,所有累积在心中的怨气都烟消云散了。
想想读初一时,您担心我吃不惯,常常会送饭送汤给我,而我不但没有感激还经常埋怨您多此一举。每次您送我上学,总会不时地提醒我要努力学习,我常常只是随声应和,却缺乏具体的行动……
您以前常说,做人应该有所追求,付出总会有收获。而因为您的不懈的努力与拼搏,一张张荣誉证书摆到了家里,一篇篇文章发表在杂志上。我才知道,原来您是一个永怀“空杯心态”的人,原来您如此优秀、执着。而我却不懂得努力,真不配做您的儿子。
如今,我终于懂得您的爱的伟大。您厚重的爱,拔高了我生命的高度,让我获得人生的厚度。我将以您为荣,努力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祝安康!
您的儿子
2018年6月24日
〖点评〗
1.以小见大,情感真挚。好文章都是源自生活,考生从生活小事入手,写父亲半夜三更给“我”检查作业,给“我”送菜送汤等小事,以小见大,情感真挚突出父爱无声与厚重这一主题。
2.体裁独特,构思巧妙。文章采用书信体,读来让人倍感亲切。文章构思巧妙,一波三折。先写“我”以为父亲不关心“我”的学业、不爱“我”,但看到父亲半给“我”检查作业,又看到父亲所获的那么多的荣誉,才知道父亲是一个值得“我”尊敬的人,才知道父爱无声重如山。一抑一扬,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3.描写入微,形象突出。文章运用了心理、动作、细节等描写手法,描写细致入微,使父亲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结尾情感真挚,让人深受感染。
如今,才知道勤奋成就梦想
一考生
等了十六年,终于迎来了中考。当我接过试卷,心情莫名地激动起来。我能不能通过这场考试,踏上更高的阶梯?但看到试卷后,我变得志忑不已。也许我该为自己的侥幸买单。因为,看着这似懂非懂的试题,我才知道,勤奋成就梦想。
坐在考场里,万千思绪涌上心头。我仿佛看到了为了梦想闻鸡起舞的祖逖、刘琨;见到了凿壁偷光的匡衡以及囊萤映雪的车胤、孙康……古人在学习环境如此恶劣的情况下尚且勤勤恳恳,反观自己,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有家长的关爱、老师的照顾,有如此优越的学习条件,我有什么理由不勤奋拼搏呢?
我国伟大的数学家华罗庚曾有言“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华罗庚先生以百分百的勤奋和韧劲自学成才,成为多个数学领域的开拓者和领头羊。他的事迹昭示着一个真理,即勤奋才是梦想起航的双桨,懒惰的人的梦想永远只是空想。
此时此刻,我的耳旁响起了平日里师长的谆谆教诲。我想起那饱经风霜的班主任总是一遍遍不厌其烦、语重心长地对我们说:“世上的聪明人多了,能成气候的又有几个,多是经不住勤奋二字,被安逸和享受给葬送了大好前程,希望同学们引以为戒。”如今想来,这些话是如此朴实无华却又字字在理。
看看试卷上的空白,想想自己平时的懒惰与心存侥幸,我真懊悔啊!为什么我总在别人埋头苦学的时候开小差?为什么我总有借口去玩游戏?如今,我才真真切切地知道,没有什么是不付出努力就能轻易得到的,不懈的刻苦奋斗才能练就卓越的能力。
从此刻起,我下定决心不让“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的悲剧发生在自己身上。无论如何,我都要更加勤奋地学习,因为我相信,我的勤奋将会托起我的梦想。
〖点评〗
1.内容真实,引人共鸣。文章从亲身经历入手,直言考场上的真实感受,现场感极强,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文章通过写“我”在考场上遭遇了难题,进而想到平日里的懒惰,想到老师的教诲,想到古人的勤奋,才知道勤奋才能托起梦想,把考生的真切感受刻画得入木三分。
2.语言流畅,一气呵成。文章运用了反问、比喻等修辞手法以及细致的语言描写,可见考生具有一定的文字功底。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52张PPT)
2020年暑假初中作文培训(共20主题)
初中作文暑假培训
主题6:回忆
回忆是对过去时光的重现,是一种缅怀,也是一种反思和感悟。它让我们对现在认识得更清晰,对未来更期盼,更充满信心。生活中总有些东西让我们难以释怀,总有些东西让我们难以放弃,总有些东西让我们难以替换,太多太多的回忆成了折戟沉沙的遗迹,拥挤在不大的心房里。回忆是人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没有回忆,就没有现在,没有未来。回忆里有悲伤,有欢乐,有酸甜苦辣。回忆中,我们治疗伤痛;回忆中,我们感受美好;回忆中,我们汲取前行的力量。
【命题分析】
回忆类中考作文命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往事的抒写与感悟。有的命题是引导考生对过去的人和事进行追忆,一般题目中会有“那时”“那人”“那一刻”“那件事”等表示过去时间的词语。如2016年四川绵阳题“那件小事真不小”,侧重的就是对往事的回忆;有的命题是引导考生反思过去,如2017年湖南湘西题“学会忘记”,就告诉我们,人生有很多东西是需要忘记的,只有学会忘记,我们才能轻装前行。
写作回忆类作文命题,考生需要对自己的过往经历进行盘点,对自己的过往行为有所警醒,有所反思,有所感悟。写作时可以把对人、事的感情寄托在具体的某个物上,借一个具体的物来抒发情感,托物言志,感悟道理。只有不断反思自己,反思过去,我们才能更好的立足现实,走向未来。
考题传真1
出发,可以说是人生常态。一种期待,一次召唤,一个承诺……凡此种种都可能成就一次出发,让你去经历,去收获……
请以“记得那一次出发”为题写一篇文章。不少于600字。?
【文题解析】
英国著名诗人艾略特说:我们不应该停止探索/而所有探索的尽头/都将是我们出发的起点/并且生平首次了解这起点。“记得那一次出发”即为这种带有人生探索意味的出发,且具有感性中蕴含理性的思辨风格,要求考生能对自己的外部生活进行内向观照、内向思考、内向自省,希冀达到一次自我成长的“精神出发”。
“记得那一次出发”,题中有三个写作关键词,“那一次”,暗示考生去回望自己的成长历程,锁定住“那一次”的故事及框架。此题不排斥采用“那一次……那一次……”的并列式结构成文,但仍不及选择“一次性”事件来构思故事那么紧密。“记得”提示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选择的时态应为过去时而并非现在时。“记得”看似通俗的口语词汇,然而它不仅对印象刻痕的深度有要求,还对事件的性质有考量,如果考生能从引领自己成长、启迪自己心智、陶冶自己情操等方面选材,便充分挖掘出了“记得”一词蕴藏的宝藏。
题中的核心词无疑是“出发”。“出发”有两个义项:①离开原来所在地方到别的地方去。②考虑或处理问题时以某一方面为着眼点。前者较为感性,容易入题,但需要注意“出发”具有很强的行动目的,力求写出事件背后的意义和价值;后者明显侧重于理性思考,审题时能顺着词义的指引方向,容易明确文章主旨,且能写得深入。例如,从空巢老人与留守儿童的角度出发,从道德滑坡与建设角度出发,从文化的多元与固守角度出发,从环境污染与保护角度出发等。这样的话题在素材选择的范围上也变得更为广泛,时下的新闻事件人物皆可入文。另外,我们还可以运用一些经典诗词、歌词作为题记或者开头,比如汪国真的《我喜欢出发》、陈明的《快乐老家》等。?
  【佳作精选】
记得那一次出发
一考生
人生并不像火车要通过每个站似的经过每一个生活阶段。人生总是径直向前行走,从不留下什么。
——
题记
这个冬天,很多美丽都被岁月颠覆成一层苍凉。远方的上海,医院的某个角落,病卧着曾与自己共享童年的薄脆灵魂。几近除夕,烟花虽美,短暂的繁华与热闹过后,只留得零落的半空烟沙,就在这个黄青不接的季节,倏忽间多少人渐行渐远,留下一条独自走不完的路。
我只能又躲进了童年的渡口。
记忆的闸门同老式木门的吱吱声一道打开。童年时我和那位朋友总是在这里——一座落寞的院子里,很随便地从那位看门老人的手里接过他自制的果汁,然后便一玩半天,留下欢声笑语。而现在,正值青春年少的朋友却因一个肿瘤,或许会被夺去生命。
“今天让我试试茶吧!”我轻轻地说,果汁太甜,我不忍心喝。老人听闻,脸上现出一丝欣喜,又陷入宁静。“是啊,人也大了。”于是在尘土与流水之间,温碗烫盏。壶口稍隙,高冲低斟,低味出壶,注入小碗,成茶暗红,汤后竟是润红,湿润的红碗换发出茶的甘香。往事依依,欲说还休的婉约,与渐入佳境的温暖,似可造化。
时光在小火的跃动中化成雾气。我望了望桌上那杯残茶,却生起惆怅。朋友,遥记得你在青石板上成为考古学家的誓言,用坚实的双脚踏遍天下……然而当我上次看到你因为营养不良而薄薄的一层肚皮与竹竿似的双腿,阳光下最后的相约竟成昨日的泡影。生命中有过温暖的瞬间,更多的却是人走茶凉后的落寞。既然生命终要走向虚无,当初何必热闹的出发?
想必是见我出神,老者笑着拍拍我的头,说:“热茶有热茶的温润,冷茶也有冷茶的雅致,不信,你尝尝。”老人的眼里透着时光沉淀的睿智与温度,一如那茶水清明。我端视那茶,细品一口,却是松风泉边,壶中岁月。似生又熟的活,与欲扬先抑的美,真可清心。
一切渐入微妙,只听得老者幽幽一句:“澄怀方能味道。”
天色渐晚,老人陪我走出院门,像照料自己的孩子那样为我披上煦暖的外衣。“孩子,过了今天,你又要出发了。”院子里那些褪了色的叶子,条纹总是那么散乱,就像记忆中那些未曾离去的影子,乱着心,也暖着心。
原来人生未必是想象中的寂寞与苍凉,往日的欢闹与现实构成的无常未必是出发的阻碍。放下包袱,攀山行栈,只要一息尚存,走过奇险风景,自有难得的人生体验。
茶沸而心静。我把自己所经历的一切珍藏于心灵的谷仓,让脚步铿锵,顿觉释然。记得那一次出发,我走向来时的路,只为面朝大海,寻找最具世态演义的那一杯。
〖点评〗
文章叙事上的最大亮点是巧妙的以我和朋友的故事、我与老者的故事双线索结构全文。以“记得”为内在的情感脉络,以“那一次”喝茶为故事元素,以“出发”为思想灵魂,回忆了与老人一段刻骨铭心的交往,自然挽合了两个时空的心灵对话,如诗如画。作者开头运用刘易斯的名言,文章的字里行间弥漫着诗意与哲思。细节刻画让简单的景生了意境,自然引发不断的思考和醒悟,为作品主题的阐发蓄势。
  
记得那一次出发
一考生
雨细而密,不用打伞,满城的和风细雨带着江南的温润沁人肺腑。几片桃红带着几分“花自飘零水自流”的闲愁,连这个小镇上的人走起路来都似乎和着雨丝的轻柔。选择这个细雨绵绵的日子前来木椟古镇似乎是一个很不错的决定。
以往每到一处古镇,我总想着以后要在这个小镇长住,开一间属于自己的书吧,每天可以一边品茶一边看书,偶尔熏香读禅,倦了就小憩一会儿,厌了就学学中医,到镇上逛一圈。生命是不是本该就如此平静?
古镇也似乎不是我想象中的真正意义上的古镇,又于何处寻得此番宁静?在各种土特产商品的密布中,我默默地对自己念叨:走吧。
于是,我沿着石墙继续往前走,手抚过的墙面凹凸不平,原来这里刻着姑苏十二娘的故事,这十二位姑苏奇女子被镌刻在这面墙上。她们原是深闺女子,静待嫁娶,相夫教子,安稳一生,但是她们却坚定地迈出了那一扇三尺大门,带着姑苏之风走出闺阁,走出了按部就班的生活,就如同那些苏州绣娘,带着一身绣艺走出家族的庇佑,走出架构好的生活圈子,从而得以让苏绣名满天下,让精美的绣品不再局限于一方水乡。她们都是本该过着安逸生活的古代女子啊,却能只身闯天下。
想来她们当时也未曾预料到,自己跨出的这一步对于苏州城市,对于她们自己是何等气魄不凡,也不曾料到后人会因此为她们留下这一面宏伟的墙壁吧。不知她们当时是随着乌篷船摇晃而出,亦或是徒步前行?唯一可以确定的,这里曾经是她们的出发点,这是一条她们走过的石板路,幸运的我也在走着。
一路走下,读完了这十二女子的故事,走进一家书斋。主人抱怨书店的生意不好,几乎入不敷出,而他的确是在经营着我梦寐以求的生活,只是书不是为自己而卖,茶不是为自己而品,我愈发觉得是该跳出无谓的幻想了。汪曾祺的书《一辈古人》彻底惊醒了梦中人,不知这其中古人有何指,但于彼时的我看来,原来我的想象亦不过是一辈古人之妄念而已。思想依赖于古代,化用一句不太恰当的话:不薄今人而爱古人,慕古未尝不可,但须先爱好今人,先迈开另一只脚,出发进入当下。古,偶尔回想足矣。
从书店后门出来时,发现不经意间走出了木椟古镇区域,来到了一个熙熙攘攘的集市。这里热闹如常,叫卖吆喝声此起彼伏,早餐店门口的豆浆热气腾腾,这一切是如此的真实,如此的脚踏实地,我终于出发走向了眼前的现实,这个连热气都可以感知的世界。
〖点评〗
此文最妙之处在于对“出发”的诠释:“不薄今人而爱古人,慕古未尝不可,但须先爱好今人,先迈开另一只脚,出发进入当下。”这样,此文“出发”既是从这个古镇出发,更是悟道之后的“出发”,而这个道就是从虚幻的古人世界走向现实,人不能活在虚幻的理想之中,而是以一种入世的心态,直面现实。这是一种自我的领悟、自我的超越。这是文章提炼的中心,无疑是深刻的,是人生长途中的正能量。另外,文章中运用的素材,姑苏十二娘的故事、汪曾祺的书,对于文章的主旨来说,都是那么恰到好处。
?
考题传真2
初夏的清风吹过,那时花开了,你走过我的窗前,飘来阵阵清香。
连蝴蝶也驻足了,来欣赏我心中的风景。
如今的思绪,只为了那时花开。
阅读上面一首小诗,请以“那时花开”为题,写一篇作文。文体自选,立意自定,字数不少于
750,不得抄袭和套作。
【文题解析】
这是一篇命题作文。文题“那时花开”可以分解成三个关键词:那时、花、花开。“那时”,应是一个特定的时刻,是“花开”的条件具备之“时”,“那时”正是“花开之时”。“花”可以设定为一个特定的事物,它可以是抽象或具体的事物,考生不能执著于“花”的字面意思,应当化实为虚,化具体为抽象,对文题的内涵进行二次挖掘,诸如理想之花、青春之花、友谊之花、信念之花、奋斗之花、坚毅之花、操守之花等等。“花开”即为该事物最终实现的最好的一种结果。
文题“那时花开”又是一个意象,但包含着一定的哲理意义。审题立意的关键在于明确设定“花”的含义并准确把握“花开”的条件。写作者可以通过记叙、抒情或议论,展示、显示或揭示出事物发展的规律,反映出条件与结果的特定关系。文学素养好的写作者可以优先选择写文学色彩较强的散文写人、记事或抒情;当然也可以考虑选择写记叙文,通过一件事形象地表现主题,可以将“那时花开”作为事件的背景,或以此营造特定的氛围,或以此映衬人物形象,反映“规律”和事物之间的逻辑联系;选择写议论文的,只要准确界定了核心概念“花”的内涵,理清了“花”与相关事物之间的关系,也能够写出一篇结构完整、论证严密的文章。
【佳作精选】
那时花开
一考生
那时,秦晋围郑,国难当头,智勇之花开放于烛之武的心头;那时,秦军旦暮渡易水,燕国危在旦夕,义勇之花开放在荆轲的心头;那时,鸿门宴上,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忠勇之花开放在樊哙的心头。
那时秦晋围郑,郑国危在旦夕。那时,被郑伯一直弃置不用的烛之武,已是风烛残年。佚之狐的力荐,终于让这块尘封已久的真金,闪发出最耀眼的光芒。他受命于危难之间,夜缒而出,只身赴秦营,智说秦君,秦穆公心悦诚服,欣然应诺,不仅退兵,还派兵替郑国戍守城防。秦晋联盟功亏一篑,晋文公只好率军离去,郑国转危为安。那时,他不计前嫌,顾全大局,何其义!那时,他舍身为国,义无反顾,何其忠!那时,他以年迈之躯,只身赴秦营,何其勇!那时,他慷慨陈词,力挽狂澜,何其智!
那时,秦军旦暮渡易水,太子丹惊惶恐惧。那时,田光和太子丹对他有知遇之恩。那时,他也仅仅是迁居燕国,燕国的存亡与他其实并无多大的关联。他也深知,答应太子丹去刺秦其实是一条不归路,但自古以来,“士为知己者死”,他高唱“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毅然决然踏上了刺秦之路。那时,咸阳宫内,秦舞阳色变震恐,他依旧从容应对,何其智!那时,图穷匕见,廷逐秦王,何其勇!那时,他“身被八创”,“自知事不就”,仍不忘太子丹的重托,何其忠!那时,他知恩图报,视死如归,何其义!
那时,项羽雄兵四十万对阵沛公军十万。那时,为了挽救危局,作为参乘的他,陪同沛公深入虎穴。当他得知鸿门宴内项庄舞剑意欲加害沛公,他毫不犹豫,手持剑盾,只身闯帐,面责项羽。他深知坑杀秦兵二十万的项羽,也有如秦王般的虎狼心肠,但为了救护主公他义无反顾。那时,他当仁不让,舍身救主,何其义!那时,他只身闯帐,面责项羽,何其勇!那时,他不卑不亢,慷慨陈词,何其智!那时,他一心救主,何其忠!
他们生逢乱世,但并不因为自己的卑微而淹没于历史的尘埃。他们用自己的忠、义、智、勇在风云变幻、英雄辈出的时代,绽放出艳丽的花朵,让自己的名字散发出永久的芬芳。
?〖点评〗
本文的素材全部来源于中学课本,本文最大的启示在于对课本上的素材的巧妙连缀。这篇文章的示范性还在于:
1.并非我们掌握的素材不够多:素材就在课内,素材就在身边,关键是拿到作文题我们要迅速发散思维,搜索记忆,熟练运用。作文的审题和立意能力非常重要。命题作文,只要我们紧扣标题,任何合理的角度都是可以的。只要你肯想,敢想。
2.只要你熟练掌握几个固定句式,文章的文采永远不是问题。本文无论是开篇的句子,还是中间三段段尾的几个句子,句子都很简单。虽然句式重复,但因为稍有变化,并不显拖沓罗嗦;反而,遥相呼应,贯穿始终,强化了主题。同时,这些句子或直接或间接点题、扣题,确保了文章不会偏题。同时这又是一种极其巧妙的凑字法。此外,本文的不少句子直接来源于课本,稍微点化,就成了文中的句子,既免除了造句的艰苦,又增加文章的文采和文化内涵。所以一定要高度重视课本的作用,那实在是一个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宝库!
3.文章的谋篇布局其实并不难。本文就是很简单的并列结构。排比开篇,简洁明了,同时巧妙分解中心话题,彰显思路。三个小标题同样具有彰显文章思路的作用,同时又解决了中间三段的过渡与衔接问题。文章要想内容充实,实在是件简单的事!只要三个故事就能轻松搞定!当然,写作不能是简单的故事堆砌。所有的故事务必紧扣既定话题展开。
4.一篇文章无论写成什么样子,一定要有一个具体的、明确的中心。本文是在文章的最后发掘三个素材的共同点,并紧扣文题,点明中心:“他们生逢乱世,但并不因为自己的卑微而淹没于历史的尘埃。他们用自己的忠、义、智、勇在风云变幻、英雄辈出的时代,绽放出艳丽的花朵,让自己的名字散发出永久的芬芳。”
5.不想偏题的最简易的方法就是不断点题:首段、段首、段中、段末、末段均可!当然点题不能生硬,不能成为口号;应尽量含蓄、巧妙、富于变化,引发美感。最后要说明的是这只是考场作文的一种典型模式,对于作文中下等的同学是很有模仿意义的。而对于作文水平较好的同学,可以借鉴有益成分,为我所用,不必拘泥于此。
?
那时花开
一考生
百花竞放,香飘四野,芬芳馥郁,沁人心脾。这是多么美妙的事情啊!
然而花之绽放是需要条件的。常言道:梅花香自苦寒来。不错,人们往往只是惊羡于花朵的香艳,却没有想到花还是叶芽的时候,浸透了多少汗水和泪水。花儿开放之前的精彩就在“那时”。这是怎样的一种惊心动魄呀。有暗香拂面,王安石发现了那时花儿凌寒独自开;昙花一现,美丽转瞬即逝,川端康成却敏锐的发现了那时“花未眠”。??
世间万事万物,诸如一个小小的心愿,一种美好的憧憬,甚至是一个离奇的梦想均如此。当心愿实现,当美梦成真的那一刻,人们只看到了鲜花和笑脸,只听到了欢呼和掌声,又有多少人知道这背后隐藏着怎样的艰辛和苦涩呢!
还是孟子说得好,“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前人和今人在这方面给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
那时,司马迁身受奇耻大辱却隐忍苟活,只是“恨私心有所不尽”。他几十年如一日,在地狱般的非人间奋笔直书,终成信史照尘寰。司马迁的信念之花开得沉重而绚烂。
那时,轮椅上的霍金全身瘫痪,一点都不能动弹,然而他大脑中的每一根神经却异常活跃。他以非凡的毅志和超人的力量坚持不懈钻研,将自己锻造成当代最伟大的“爱因斯坦”。霍金的毅力之花开放得令人惊奇和诧异。
那时,整整7年,2555天的时间里,菲尔普斯几乎天天凌晨5点起床下水训练。这是怎样的一种艰辛,这是怎样的一种坚持啊!我们无法想象,也不敢去想象。我们愿意看到的只是菲尔普斯在北京奥运会上独夺八枚金牌,创造世纪神话和奇迹的狂喜。菲尔普斯成功了,他的成功向人们昭示了一个简单的道理:天才源于勤奋,源于不懈的拼搏和奋斗。菲尔普斯的奋斗之花开得令人震撼,让人汗颜。
还有那时的李白不受朝廷重用,却并无灰心丧气之举,一咏便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豪迈!
还有那时的陶潜看不惯官场腐败,百姓遭殃,却决无低沉自伤的话语,一唱就是“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魄!
…………
那时花开,花开那时。如果人们能走回“那时”,或许我们就不会单单惊羡于花之香艳了,更多的会是钦佩、敬意和感动。
希望美丽之花常绽枝头,但愿成功之花永开心间!
?〖点评〗
该考生深谙考场作文审题、立意之道,运用联想法,由此及彼,由花及人,将“花”跟人们的心愿、追求等联系起来,推而广之,以小见大,化具体为抽象。行文中,做到了叙议结合,叙得简洁,议得精当,议得有理有据。援例丰富,古今中外,游刃有余,恰当的引用也使得文章增色不少。引述材料能紧扣文题,作出精当的裁剪。而且由于文章选用的例子其实大家都很熟悉,没有详叙的必要。但材料的摆放顺序似乎可以作一些适当的调整:将中国古代的素材放在一起,将外国的素材放在一起,文章的层次感会更加明显。
文章的开篇部分,可以稍作调整,扣题可以更紧密一点,最好能将中心句放在一二自然段。考场作文,入题要快,开篇最忌含蓄。?
?
考题传真3
时间是领悟最好的容器。总要到了某个时刻,一些人才会被悦纳珍视,一些情感才得以发觉珍惜,一些体验才能够真切获得,一些疑惑才可以清楚解答……
请以“如今,才知道____”为题,叙写自己的生活故事。
?
【文题解析】
这道作文题从考生的生活体验出发,使人人都有话可说,也利于一部分考生写出有个性的文章。值得注意的是,题目在审题上设置了一定的陷阱。首先,它隐含着一个写作对象—“我”,规定了只能“叙写自己的生活故事”。其次,“才”说明“我”的体验应该是从无到有、逐渐明朗的过程。最后,题目有一个指向—“才知道”,即要求考生写出在体验的过程中,自己感受到了什么,明白了什么,收获了什么。
思路要点
1.如今,才知道父爱的伟大
通过叙述几件自己与父亲的事情,从因父亲对自己漠不关心而伤心不解到明白父亲对自己的良苦用心,从而抒发父亲对自己的浓浓关爱。还可以进一步写自己现今知道要用实际行动回报父亲,为父亲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表明自己的成长、成熟。
2.如今,才知道勤奋成就梦想
作为一个学生,学习是当前的重要任务,而勤奋是成就梦想的途径之一。可以选择历史上关于勤奋的古人事例进行论证,使论点更加突出。同时,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写自己如何通过勤奋学习不断提升自己。
3.如今,才知道已经长大
文章可以通过叙写自己与亲人生活的点点滴滴,以对话的方式,阐述大人的生死观。再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以具体事例引出自己的心里话,表明自己已经长大,点明主题。
4.如今,才知道什么是真朋友
文章可以写自己与同学相处的几件事情,具体描写触动自己最深的细节,体现同学之间的友情,并从中知道什么样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
【佳作精选】
如今,才知道父爱的伟大
一考生
亲爱的父亲:
您好!身体还好吗?在中考考场上,执起笔写您,想起您的点滴之爱,我不争气的眼泪流了下来。
您从来不会表达爱,每次打电话,您说不上两句,最后还是让妈妈跟我说。我常常想,难道您不爱我吗?
小时候,您每天总是早出晚归,晚上也很难见到您,想问您问题都没有办法,陪伴我的总是妈妈。您常说,现在是大哥哥大姐姐们冲刺高考的时候,不能马虎我可是您的亲生儿子啊,亲生儿子不比学生更亲吗?因此,我时不时在您面前发牢骚,还多次跟您顶撞,而您总是摸摸我的头,说我长大后就会明白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您竞聘当上部门的中层领导,而班主任工作、教学工作依然是那么重。虽然知道您工作辛苦,可我还是需要您的呀!可是,您总是忙学校的事,忙到都没有时间检查我的作业。我怒火中烧,一连几天不跟您说话,而您只是苦笑。
直到有一天晚上,妈妈去上班,我写完作业,等着您签字。当时,时钟已经指向九点半,但您还没有回来,我只好睡了到了半夜,我蒙胧中发现台灯还亮着,便爬起来看,原来是您在检查我的作业,而时间已经到了十二点。原来您每天无论多晚回来,都会检查我的作业。那时候,所有累积在心中的怨气都烟消云散了。
想想读初一时,您担心我吃不惯,常常会送饭送汤给我,而我不但没有感激还经常埋怨您多此一举。每次您送我上学,总会不时地提醒我要努力学习,我常常只是随声应和,却缺乏具体的行动……
您以前常说,做人应该有所追求,付出总会有收获。而因为您的不懈的努力与拼搏,一张张荣誉证书摆到了家里,一篇篇文章发表在杂志上。我才知道,原来您是一个永怀“空杯心态”的人,原来您如此优秀、执着。而我却不懂得努力,真不配做您的儿子。
如今,我终于懂得您的爱的伟大。您厚重的爱,拔高了我生命的高度,让我获得人生的厚度。我将以您为荣,努力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祝安康!
您的儿子
2018年6月24日
〖点评〗
1.以小见大,情感真挚。好文章都是源自生活,考生从生活小事入手,写父亲半夜三更给“我”检查作业,给“我”送菜送汤等小事,以小见大,情感真挚突出父爱无声与厚重这一主题。
2.体裁独特,构思巧妙。文章采用书信体,读来让人倍感亲切。文章构思巧妙,一波三折。先写“我”以为父亲不关心“我”的学业、不爱“我”,但看到父亲半给“我”检查作业,又看到父亲所获的那么多的荣誉,才知道父亲是一个值得“我”尊敬的人,才知道父爱无声重如山。一抑一扬,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3.描写入微,形象突出。文章运用了心理、动作、细节等描写手法,描写细致入微,使父亲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结尾情感真挚,让人深受感染。
?
如今,才知道勤奋成就梦想
一考生
等了十六年,终于迎来了中考。当我接过试卷,心情莫名地激动起来。我能不能通过这场考试,踏上更高的阶梯?但看到试卷后,我变得志忑不已。也许我该为自己的侥幸买单。因为,看着这似懂非懂的试题,我才知道,勤奋成就梦想。
坐在考场里,万千思绪涌上心头。我仿佛看到了为了梦想闻鸡起舞的祖逖、刘琨;见到了凿壁偷光的匡衡以及囊萤映雪的车胤、孙康……古人在学习环境如此恶劣的情况下尚且勤勤恳恳,反观自己,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有家长的关爱、老师的照顾,有如此优越的学习条件,我有什么理由不勤奋拼搏呢?
我国伟大的数学家华罗庚曾有言“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华罗庚先生以百分百的勤奋和韧劲自学成才,成为多个数学领域的开拓者和领头羊。他的事迹昭示着一个真理,即勤奋才是梦想起航的双桨,懒惰的人的梦想永远只是空想。
此时此刻,我的耳旁响起了平日里师长的谆谆教诲。我想起那饱经风霜的班主任总是一遍遍不厌其烦、语重心长地对我们说:“世上的聪明人多了,能成气候的又有几个,多是经不住勤奋二字,被安逸和享受给葬送了大好前程,希望同学们引以为戒。”如今想来,这些话是如此朴实无华却又字字在理。
看看试卷上的空白,想想自己平时的懒惰与心存侥幸,我真懊悔啊!为什么我总在别人埋头苦学的时候开小差?为什么我总有借口去玩游戏?如今,我才真真切切地知道,没有什么是不付出努力就能轻易得到的,不懈的刻苦奋斗才能练就卓越的能力。
从此刻起,我下定决心不让“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的悲剧发生在自己身上。无论如何,我都要更加勤奋地学习,因为我相信,我的勤奋将会托起我的梦想。
〖点评〗
1.内容真实,引人共鸣。文章从亲身经历入手,直言考场上的真实感受,现场感极强,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文章通过写“我”在考场上遭遇了难题,进而想到平日里的懒惰,想到老师的教诲,想到古人的勤奋,才知道勤奋才能托起梦想,把考生的真切感受刻画得入木三分。
2.语言流畅,一气呵成。文章运用了反问、比喻等修辞手法以及细致的语言描写,可见考生具有一定的文字功底。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