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9张PPT)
文言文特殊句式复习
文言文中有哪些常见的特殊句式?
一.倒装句
宾语前置句
介宾短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
定语后置
主谓倒装
二.判断句
三.被动句
四.省略句
宾语前置句:
现代汉语一般都把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古汉语中,有时宾语可以放在动词或介词之前,构成特殊的提宾句式。
其中又可分为:
疑问句宾语前置,
否定句宾语前置,
凭借“是”、“之”
宾语前置。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曷”、“胡”、“恶”、“焉”、“孰”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翻译下列句子,找出它们的特点。
①大王来何操?
②沛公安在?
③客何为而来?
“何操”
“操何”
“安在”
“在安”
“何为”
“为何”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
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
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弗”、“非”“否”“无”等否定词表示。
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
翻译下列句子,找出它们的特点
①忌不自信
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③古之人不余欺也!
④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不自信”
“不信自”
“未之有”
“未有之”
“不余欺”
“不欺余”
“未之闻”
“未闻之”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
“夫晋,何厌之有?”——带有疑问代词的短语充当宾语,置于动词之前。
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取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是”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翻译下列句子,找出它们的特点
去我三十里,惟命是听。
唯利是图。
无乃尔是过与?
用
“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是”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唯利是图”,“惟命是从”,“惟你是问”“唯才是举”“惟马首是瞻”
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宾语前置的句子
1、(
)
A
何以知之?
B
未之有也。
C
安得广厦千万间
D
弗之怠
2、(
)
A
其间旦暮闻何物?
B
君何以知燕王?
C
莫之或止
D
未之多见也
C
A
翻译下列各句中划线的部分。
1.何有于我哉?(
)
2.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
3.王曰:“何为者也?” (
)
4.微斯人,吾谁与归?(
)
5.子将安之?
(
)
有什么
愁什么
干什么
我能和谁一道呢
到哪里
练习下列各句,与“何为而至于此”句式完全一致的一项是(3分)
A.君何以知燕王
B.夫子何哂由也
C.夫晋,何厌之有
D.何故而至此
(选A,此题考了介词宾语前置与动词宾语前置。)
找出宾语前置句并翻译:
太祖少机警有权术,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国桥玄、南阳何禺页异焉。玄谓操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
所以世人并没有认为他有什么奇特的地方;(否定句中宾语前置)
状语后置,即将介宾短语放在动词后面作补语,
如:“尝射于家圃”。
这种情况翻译成现代汉语时,一般要把它提到动词谓语之前作状语。
状语后置
按现代汉语的规律,调整下面各句的语序。
1.开小门于大门之侧
(
)
2.赵急,请救于齐
(
)
3.操蛇之神闻之,告之于帝
( )
4.杀人以梃与刃 ( )
5.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 )
6.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 )
7.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 )
8.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
)
9.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 )
10.故临崩寄臣以大事 ( )
于大门之侧开小门
于齐请救
于帝告之
以梃与刃杀人
负者于途歌,行者于树休
于其上刻唐贤今人诗赋
于长勺战
于败军之际受任,于危难之间奉命
于草庐之中三顾臣
以当世之事咨臣
以大事寄臣
定语后置
在古代汉语里,为了突出和强调定语,有时也会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这种情况叫做“定语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一般都应提到中心词前边来。另外,定语后置时,往往在中心词和定语之间加“之”字,有时也在定语后面加“者”字。
1.用“者”结句,形成“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2.用之。“中心词+之+后置定语”的形式。
3.用“者”又用“之”。“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形式。
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如:“求人可使报秦者”
“村中少年好事者”
如“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马之千里者”
4、中心词+数量词
如:“尝贻余核舟一”“铸以为金人十二”
主谓倒装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
甚矣,汝之不惠!
汝之不惠(慧)甚矣。
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
晏子之家其贫若是也。
甚善矣,子之治东阿也!
子之治东阿甚善矣。
指出下列各句为何种倒装,并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1.甚矣,汝之不惠
2.惟利是图
3.尝射于家圃
4.今子是之不察
5.孔子云:何陋之有
6.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
7.韩告急于齐
8.何以战
主谓倒装
宾语前置
介宾短语后置
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
介宾短语后置
定语后置
鲁定公问于颜回曰:“子亦闻东野毕
之善御乎?”对曰:“善则善矣。虽然,其马将必佚。”定公色不悦,谓左右曰:“君子固有诬人也。”颜回退。?后三日,牧来诉之曰:“东野毕之马佚,两骖曳两服入于厩。”公闻之,越席而
起,促驾召颜
回。回至,公曰:“前日寡人问吾子以东野
毕之御,而子曰‘善则善矣,其马将佚’,不
识吾子奚以知之?”颜回对曰:“以政知
之。”
翻译:不知道您根据什么知道这件事呢?
判断句
古汉语中,判断句大多不用判断词
“是”,常见的格式有三种:
1、用“者”或“也”表示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分四种情形:
①用“......者,......也。”表判断
②用“......,......也。”表判断
③用“......者,......。”表判断
④“......者也。”表判断
2、用副词“乃”“则”“即”“皆”等表示肯定判断。
3、用否定副词“非”
、“无”、“莫”
”、“未”、“弗”等表示否定的判断。
4、无标志判断句。
1、用“者”或“也”表示判断。
①
用“......者,......也。”表判断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南冥者,天池也。
②
用“......,......也。”表判断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明星荧荧,开妆镜也……宫车过也。
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③
用“......者,......。”表判断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④
“......者也。”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莲,花之君子者也.
2、用副词“乃”“则”“即”“皆”“诚”“为”等表示肯定判断。(这些词可以加强判断的语气或意味)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陈涉世家》)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即今之偶然在墓者也。(张溥《五人墓碑记》)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苏洵《六国论》)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这确实是……)
3、用否定副词“非”、“无”、“莫”、“弗”等表示否定的判断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非我也,兵也。
4、无标志判断句。
刘备,天下枭雄。
刘豫州王室之胄。
青,取之于蓝
,而青于蓝。
?
1、下列各句中,哪一句不是判断句(
)
A、灭六国者六国也。
B、梁父即楚将项燕
C、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D、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D
2、判断以下句子,与“鱼,我所欲也”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B、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C、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
D、季布为朱家钳奴。
B
翻译划线句子:
古人欲知稼穑之艰难,斯盖贵谷务本之道也。夫食为民天,民非食不生矣。三日不粒,父子不能相存。
粮食是人的依靠,人不吃饭就不能活。
三、被动句
在古汉语中,主语是谓语动词的承受者,
这样的句子叫被动句。在现代汉语中用“被”
表示。
……于……。
……见(+动)。
见……于+对象
(受……于)
5、而君幸于赵王。
2、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4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
1、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被……
6、赢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为……所……(或“……为所……”)
7、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为……
8、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9、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无标志
1、下列句子中,不是被动句的是:
(
)
A、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
B、敬希见谅。
C、为仲卿母所遣。
D、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
B
2、选出句式相同的两项:(
)
A、君幸于赵王
B、得复见将军于此。
C、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D、外连横而斗诸侯。
A
C
注意点:
“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恕也。”(《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
动,它是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也是此种用法。
四、省略句
在现代文中,为了表达的简洁,常在句子中省略某词或某种成分,而这种现象,在文言文中更为普遍,能把省略成份补充出来,也是读懂文章的关键。最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省略主语。
2.省略谓语。
3.省略宾语。
4.省略介词。
对话中省略
承前省略
蒙后省略
1、(
)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曰:“不若与人。”
2、
孟子
省略介词
5、今以钟罄置(
)水中。
于
王
3、一鼓作气,再(
)而衰,三(
)而竭。
鼓
鼓
4、沛公谓张良曰:“……(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欲呼张良与(
)俱去。
之
公
6、以相如功大,拜(
)为上卿
之
省略代词
①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诗经?七月》)
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④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
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告
论
吾
吾
蟋蟀
⑤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不为也。
⑥尝与其父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
⑦杞子自郑使告于秦。
⑧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
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邹忌讽齐王讷谏》)
之事
之人
之
人
以
其
以下省略句中,不同类的是(
)
A、以为桂林、象郡。
B、聚之咸阳。
C、竖子不足与谋
D、遍国中无与立谈者。
B
朱晖字文季,南阳宛人也。……晖寻以病去,卒业于太学。性矜严,进止必以礼,诸儒称其高。
??……正月朔旦,苍当入贺。故事,少府给璧。是时阴就为府卿,贵骄,吏慠不奉法。苍坐朝堂,漏且尽,而求璧不可得,顾谓掾属①曰:“若之何?”晖望见少府主簿持璧,即往绐之曰:“我数闻璧而未尝见,试请观之。”主簿以授晖,晖顾召令史奉之。主簿大惊,遽以白就。就曰:“朱掾义士,勿复求。”……??晖刚于为吏,见忌于上,所在多被劾。……?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句(1)(2)考省略句,句(3)考被动句
(1)(朱晖)性格庄重严肃,一定按照礼仪进退,众位儒生称赞他品德高尚。
(2)主簿非常吃惊,立即把(这件事)禀告阴就。
(3)参考答案一:朱晖做官很刚直,被上司忌恨,所到之处,他都被人弹劾。
???
参考答案二:朱晖在做官时很刚正,被上司忌恨,在任职之处,他都被人弹劾。
参考答案:
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之知,往见伯乐,曰:
“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市,人莫与言。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费。”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
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说:“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
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1.一连三个早晨站在市场上,没有人知道他。
1.把它拿给琢玉的工匠看,琢玉的工匠把它当作宝贝。
2.一连三个早晨站在市场上,没有人与我谈交易。
2.如果把玉给了我,我们就都失去了珍宝。
某鼠恶,破家求良猫。厌以腥膏,眠以毡毯。猫既饱且安,率不捕鼠,甚者与鼠游戏,鼠以故益暴。某怒,遂不复蓄猫,以为天下无良猫。
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以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用荤腥让它饱食,用毛毯让它睡觉。
为什么不用脚来试鞋呢?
一.倒装句
1.宾语前置句
2.介宾短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
3.定语后置
4.主谓倒装
二.判断句
三.省略句
1.句中用“者”,句末用“也”,即用“……者……也”表示(有的句中不用“者”,句末用“也”;或者句中用“者”,句末不用“也”。
2.句中不用“者”,句末也不用“也”。
3.用“为”、“乃”、“则”等词表示。
1.主语省略
2.谓语省略
3.宾语省略
4.介词宾语省略
5.介词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