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同步练习(带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同步练习(带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8-01 14:08: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原卷版)
一、选择题
1.“北京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考古发现包括:10万多件石器,成批的骨器,100
多种野兽化石,还有大量灰烬……其中最厚的灰烬可达4米。灰烬中有很多石头、骨头和朴树子等。”材料反映了北京人(  )
A.会制造和使用石器、骨器
B.会种植庄稼
C.已经饲养家畜
D.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
2.《国语·鲁语》记载:仲尼曰:“丘闻之,昔禹致群神于会稽之山,防风氏后至,禹杀而戮之。”这表明(  )
A.禹实行独裁专制????????????????????????????????????
B.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C.王权已出现雏形???????????????????????????????????
?D.禹对地方直接控制
3.西周时期同姓、异姓都可以作为卿大夫之室的私属家臣。家臣对家主忠心不二,即便是到春秋初期,家臣忠于家主的现象还非常普遍。家臣与家主之间关系稳定的主要原因是当时(  )
A.家臣的职能就是为家主服务????????????????
B.家臣受政治和血缘的约束
C.“公天下”向“家天下”转型??????????????
D.儒家的等级观念深入人心
4.良渚古城遗址是人类早期城市文明的范例。经考古发现,遗址中存在王陵、大规模墓葬、祭坛、大型宫殿基址以及大批玉制礼器等。良渚古城遗址的考古发现
(  )
A.表明中国古代文明长期领先世界
B.实证了中华五千多年的文明史
C.说明历史记载必须经过考古证实
D.标志着最早的奴隶制国家诞生
5.在我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有“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黄帝教民养蚕缫丝”。这些神话传说反映出中华文明的核心是(  )
A.农耕文明
B.和谐平等的社会秩序
C.神话传说
D.采集、狩猎的游牧文明
6.距今约5000年左右的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典型的文化代表有黄河中下游的龙山文化、北方辽河上游的红山文化、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这些遗址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和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这可以用来说明(  )
A.世界各区域文明中我国最早????????????????
B.中华文明具有多源性特点
C.以玉礼器为代表的礼乐制度????????????????
D.家国一体的早期政治形态
7.商王把一些国家大事或者王家大事刻在龟壳或者动物骨骼上,然后让“贞人”进行占卜,预测事情吉凶。这一现象说明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一大特点是(  )
A.具有民主色彩
B.以血缘为纽带
C.权力高度集中
D.神权王权结合
8.《尚书》保存了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其中有“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欲至于万年,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的记载。这反映了(  )
A.儒家思想已经形成
B.王权与神权相结合
C.民本思想历史悠久
D.“天人合一”学说
9.战国后期的《魏户律》禁止无子嗣之家收养其他家的孩子,禁止无力娶妻者入赘女家。这一规定的目的是(  )
A.维护宗法制度?????????????????????????????????????
???B.促进小农经济发展
C.加强中央集权????????????????????????????????????????
D.树立法家思想权威
10.夏商时期的封国是在原部族居住地上就地册封,而西周的封国是把同姓亲族或异姓功臣分封到边远的地方或新征服的土地上。这一变化(  )
A.防止了贵族内部的经济纷争????????????????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推动了民族交融和文化认同????????????????
D.促进了国家走向统一
11.中国人用大量的称谓词,如“表”“堂”“外”“亲”“干”
“继”“曾”“元”等,以进一步区分亲疏远近关系。与这一文化现象密切相关的是(  )
A.汉字起源与宗法制密切相关
B.西周分封制度影响深远
C.宗法观念成为传统文化核心
D.宗法观念的形成与发展
12.朱凤瀚曾说:“周人克商成功后,不仅占据了殷商旧地,且更扩展了势力范围,领土广袤,仅靠中央王朝难能控制,边陲之地更是鞭长莫及,然当时危及王朝生存者不仅有中原地区之殷遗民,更有四方所谓戎狄蛮夷。”材料体现西周(  )
A.推行分封制的必要性???????????????????????????
?
B.取代商朝的必然性
C.加速大一统的合理性????????????????????????????
D.疆域扩大的迫切性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七八千年前,中国北方和南方的农业与农耕聚落都有了很大发展。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粮食的储备,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得到多方面的发展。……内部大小血缘集体之间以及个人之间,关系平等和睦。
——《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二
在郭家庄发掘160号商代墓,出土青铜礼器40件……器表均有精美的纹饰和族徽文字,还有28件青铜乐器和生产工具,220件青铜兵器和900多枚铜镞……墓主人可能是地位较高的武将。
——《新中国考古五十年》
(1)根据材料一,列举农业“有了很大发展”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例说明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精神生活”得到了发展。
(2)据材料二,从商代墓出土文物中可以归纳出当时的哪些历史信息?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任何一项制度,绝不是孤立存在的。各项制度间,必然是互相配合,形成一整套。某一制度之创立,它必有渊源,早在此项制度创立之先,已有此项制度之前身;某一制度之消失,它必有流变,早在此项制度消失之前,已在渐渐地变质。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内容,自行拟定具体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论述。(要求:明确写出具体论题,论述须有史实依据)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解析版)
一、选择题
1.“北京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考古发现包括:10万多件石器,成批的骨器,100
多种野兽化石,还有大量灰烬……其中最厚的灰烬可达4米。灰烬中有很多石头、骨头和朴树子等。”材料反映了北京人(  )
A.会制造和使用石器、骨器
B.会种植庄稼
C.已经饲养家畜
D.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
答案:A
解析:材料说明,北京人已经会制造和使用石器和骨器,但没有涉及北京人体质的特征,故A项正确,D项错误。北京人尚处于采集渔猎时期,不会种植庄稼和饲养家畜,故B、C两项错误。
2.《国语·鲁语》记载:仲尼曰:“丘闻之,昔禹致群神于会稽之山,防风氏后至,禹杀而戮之。”这表明(  )
A.禹实行独裁专制????????????????????????????????????
B.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C.王权已出现雏形???????????????????????????????????
?D.禹对地方直接控制
答案:C
解析:禹因防风氏迟到就杀了他,表明他已经有了生杀大权,这是王权的雏形,故选C项;独裁专制是剥削阶级专政的一种形式,排除A项;世袭制取代禅让制是从夏启开始的,排除B项;县制或郡县制后中央才开始对地方直接控制,排除D项。
3.西周时期同姓、异姓都可以作为卿大夫之室的私属家臣。家臣对家主忠心不二,即便是到春秋初期,家臣忠于家主的现象还非常普遍。家臣与家主之间关系稳定的主要原因是当时(  )
A.家臣的职能就是为家主服务????????????????
B.家臣受政治和血缘的约束
C.“公天下”向“家天下”转型??????????????
D.儒家的等级观念深入人心
答案:B
解析:材料家臣与家主之间有同姓,说明受血缘约束;家臣为家主私属,说明受政治约束,故选B项;家臣的职能不能保证关系的稳定性,排除A项;“公天下”向“家天下”的转型是夏朝王位世袭制,排除C项;春秋初期之前儒家思想尚未出现,排除D项。
4.良渚古城遗址是人类早期城市文明的范例。经考古发现,遗址中存在王陵、大规模墓葬、祭坛、大型宫殿基址以及大批玉制礼器等。良渚古城遗址的考古发现
(  )
A.表明中国古代文明长期领先世界
B.实证了中华五千多年的文明史
C.说明历史记载必须经过考古证实
D.标志着最早的奴隶制国家诞生
答案:B
解析:题干只表述了在良渚遗址发掘出王陵、墓葬、祭坛等中国早期文明产物,不涉及与别国历史文化对比,无法得出中国古代文明长期领先世界的结论,故A项错误。根据题干可知,良渚古城遗址是人类早期城市文明的范例,结合所学可知,良渚遗址为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群,这些遗物、遗迹的发现使良渚遗址成为证实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最具规模和水平的地区之一,故B项正确。考古并不是全知全能的,历史是一脉相传的,即便没有考古发现,通过史书等世代流传的记载也可以证明历史存在,故C项错误。根据所学,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的诞生,与良渚遗址的发掘无关,故D项错误。
5.在我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有“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黄帝教民养蚕缫丝”。这些神话传说反映出中华文明的核心是(  )
A.农耕文明
B.和谐平等的社会秩序
C.神话传说
D.采集、狩猎的游牧文明
答案:A
解析:相传炎帝教人农耕,是中华原始农业的创始人,因此号称“神农氏”。黄帝教民养蚕缫丝,所以这些神话传说反映出中华文明的核心是农耕文明,故选A项。
6.距今约5000年左右的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典型的文化代表有黄河中下游的龙山文化、北方辽河上游的红山文化、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这些遗址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和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这可以用来说明(  )
A.世界各区域文明中我国最早????????????????
B.中华文明具有多源性特点
C.以玉礼器为代表的礼乐制度????????????????
D.家国一体的早期政治形态
答案:B
解析:材料中可知
“黄河中下游的龙山文化、北方辽河上游的红山文化、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等地在相近的时间里都有文化遗迹,可知中华文明发源地不仅在一处,而是具有多源性的特点,故选B项;材料中仅提及中国不同文化遗址情况,未提及与其他区域文明的对比,不能判断我国是否最早,排除A项;礼乐制度是周朝周公所作,新石器时代并未有礼乐制度,排除C项;据传说我国第一个国家是夏,夏距今时间约4000年,材料中所述及的时期尚未产生国家,因而也没有“家国一体”,排除D项。
7.商王把一些国家大事或者王家大事刻在龟壳或者动物骨骼上,然后让“贞人”进行占卜,预测事情吉凶。这一现象说明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一大特点是(  )
A.具有民主色彩
B.以血缘为纽带
C.权力高度集中
D.神权王权结合
答案:D
解析:材料中商王的占卜意在说明自己决策的神圣性,用神权维护王权,故D项正确。
8.《尚书》保存了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其中有“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欲至于万年,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的记载。这反映了(  )
A.儒家思想已经形成
B.王权与神权相结合
C.民本思想历史悠久
D.“天人合一”学说
答案:C
解析:材料的含义是人不应当用水当镜子观察自己,
而应该以民间的反应当作镜子观察自己的作为,统治者想长久统治必须“永保民”,可知西周初期就有了注重百姓言论和保民的民本思想,故C项正确。
9.战国后期的《魏户律》禁止无子嗣之家收养其他家的孩子,禁止无力娶妻者入赘女家。这一规定的目的是(  )
A.维护宗法制度?????????????????????????????????????
???B.促进小农经济发展
C.加强中央集权????????????????????????????????????????
D.树立法家思想权威
答案:A
解析:“无子嗣之家收养其他家的孩子”违背了血缘关系的传承,“无力娶妻者入赘女家”不符合父系家长制的传统,这些都是对以父系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的破坏,故选A项;小农经济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模式,材料并未提及有利于家庭发展的信息,因此无法体现促进小农经济发展,排除B项;战国时期并未建立中央集权,排除C项;材料并未提及这一规定所处的地位及起到的作用,无法体现树立其思想的权威,排除D项。
10.夏商时期的封国是在原部族居住地上就地册封,而西周的封国是把同姓亲族或异姓功臣分封到边远的地方或新征服的土地上。这一变化(  )
A.防止了贵族内部的经济纷争????????????????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推动了民族交融和文化认同????????????????
D.促进了国家走向统一
答案:C
解析:材料中西周的做法有利于将周朝文化传播到边远地区或新征服地区,加强了对这些地区的统治,推动了民族交融和文化认同,故选C项;贵族内部的经济纷争,主要体现在贵族之间对经济利益的争夺,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西周时期尚未出现君主专制,排除B项;西周分封制度下,地方有着相当大的独立性,并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国家统一,排除D项。
11.中国人用大量的称谓词,如“表”“堂”“外”“亲”“干”
“继”“曾”“元”等,以进一步区分亲疏远近关系。与这一文化现象密切相关的是(  )
A.汉字起源与宗法制密切相关
B.西周分封制度影响深远
C.宗法观念成为传统文化核心
D.宗法观念的形成与发展
答案:D
解析:汉字起源于新石器时代的图画文字,而那个时候没有宗法制,故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分封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故排除B项;宗法观念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故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对血缘关系的详细界定,进而体现宗法观念的形成与发展,故选D项。
12.朱凤瀚曾说:“周人克商成功后,不仅占据了殷商旧地,且更扩展了势力范围,领土广袤,仅靠中央王朝难能控制,边陲之地更是鞭长莫及,然当时危及王朝生存者不仅有中原地区之殷遗民,更有四方所谓戎狄蛮夷。”材料体现西周(  )
A.推行分封制的必要性???????????????????????????
?
B.取代商朝的必然性
C.加速大一统的合理性????????????????????????????
D.疆域扩大的迫切性
答案:A
解析:由材料“更扩展了势力范围,领土广袤,仅靠中央王朝难能控制,边陲之地更是鞭长莫及”可知周初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和统治,实行了分封制,故选A项;周朝灭商的必然性在于社会矛盾的尖锐性,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B项;春秋战国出现大一统的历史趋势,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周灭商后疆域扩大的现实性而非迫切性,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七八千年前,中国北方和南方的农业与农耕聚落都有了很大发展。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粮食的储备,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得到多方面的发展。……内部大小血缘集体之间以及个人之间,关系平等和睦。
——《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二
在郭家庄发掘160号商代墓,出土青铜礼器40件……器表均有精美的纹饰和族徽文字,还有28件青铜乐器和生产工具,220件青铜兵器和900多枚铜镞……墓主人可能是地位较高的武将。
——《新中国考古五十年》
(1)根据材料一,列举农业“有了很大发展”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例说明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精神生活”得到了发展。
(2)据材料二,从商代墓出土文物中可以归纳出当时的哪些历史信息?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粮食的储备,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得到多方面的发展”,农业大发展的表现是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粮食的储备。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精神生活”得到了发展是能制作简单的玉器或原始乐器。第(2)题根据材料“出土青铜礼器40件……器表均有精美的纹饰和族徽文字,还有28件青铜乐器和生产工具,220件青铜兵器和900多枚铜镞……”可知,商朝青铜器品种多、数量大;工艺高超,已经有文字。
答案:(1)表现: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粮食的储备。
说明:能制作简单的玉器或原始乐器。
(2)信息:青铜器品种多,数量大;青铜工艺高超;已有文字等。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任何一项制度,绝不是孤立存在的。各项制度间,必然是互相配合,形成一整套。某一制度之创立,它必有渊源,早在此项制度创立之先,已有此项制度之前身;某一制度之消失,它必有流变,早在此项制度消失之前,已在渐渐地变质。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内容,自行拟定具体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论述。(要求:明确写出具体论题,论述须有史实依据)
解析:本题考查制度发展演变的规律。分析材料可知是强调制度的配套系统和制度的继承发展。制度的配套可从西周井田制和分封制的结合进行分析,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方面进行论述。
参考答案示例
论题:井田制和分封制相结合,构成西周制度的基础。
论述:井田制是西周奴隶主土地国有制度,土地及其土地上的人口均为周天子所有。通过分封制,周天子将土地及其土地上的人口授予各地诸侯,各地诸侯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获得土地、人口的诸侯必须向周天子承担必要的政治、军事、经济义务。可见,井田制为经济基础,分封制为上层建筑,它们之间的结合构成周朝制度的基础。
5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