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1110010795000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
一、单项选择题
1. 2013年4月,法国皮诺家族在北京宣布,将向中国无偿捐赠150多年前被抢劫并流失海外的圆明园青铜鼠首和兔首。当年,这两件文物的流失与下列哪场战争有关?( )
A. 第一次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有史学家指出:“如果说鸦片战争的震撼主要冲击了沿海地区的话,那么持续四年之久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则把沉重的震撼带到了中国的社会中枢。”下列关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②战争期间及其之后,俄国割占中国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
③清政府允许鸦片贸易合法化 ④西方列强获得外国公使进驻北京的权利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3.对与下面两幅图相关的两场侵华战争的相同之处,叙述正确的是( )
A. 都与鸦片贸易直接相关 B. 都占领了当时中国的首都
C. 都体现了列强商品输出的要求 D. 都完全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4.“1853年,拥有3.6亿人口的中国人均消费英国棉纺织品价值只有0.75便士,而仅有14600人的洪都拉斯,却人均消费英国棉纺织品934.5便士……他们把英国棉纺织品在中国滞销的原因归结为中国开放的口岸太少,英国在中国享受的特权太少。”这段材料可以供我们探究下列哪一事件?( )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太平天国运动 D. 总理衙门成立
5.下图是法国作家布立赛写的历史著作。封面上提到的“1860:圆明园大劫难”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6.外国船(包括兵船)可以往来于沿海各通商口岸,也可以在长江一带自由通航。上述现象最早出现于 ( )
A. 《南京条约》签订后 B. 《天津条约》签订后
C. 《辛丑条约》签订后 D. 《北京条约》签订后
7.寓言“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和成语“趁火打劫”用来比喻乘人之危牟取私利。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干此勾当获取中国大片领土的国家是( )
A. 英国 B. 美国 C. 俄国 D. 日本
8.《天津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又派人到上海与列强谈判,以免除关税为代价,换取列强放弃公使进京。清朝官员认为,“进京一节,万不能允”。这说明清政府( )
A. 主张与外国人平等相待 B. 竭力维护国家主权完整
C. 拒绝与外国的直接交往 D. 仍然固守天朝上国尊严
9.有人说,英法发动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是“海盗式扩张”,给中国文化和人类文化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下列说法最能体现这一点的是( )
A. 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B. 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C. 火烧圆明园
D. 获得大量战争赔款
10.下列史实能说明西方列强的势力由东南沿海深入长江中下游的是( )
A. 割占九龙司地方一区 B. 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通商口岸
C. 鸦片贸易合法化 D. 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
11在《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中,最能体现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的条款是( )
①增开汉口、南京等10处通商口岸
②增开天津为商埠
③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④增加大量赔款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②③④
12.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俄国不需要花费一文钱,出动一兵一卒,而能比任何一个国家得到更多的好处”。这主要是指俄国( )
A. 迫使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
B. 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直接参战国家
C. 火烧圆明园,掠夺大量财富
D. 侵占中国15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
二、材料解析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有一天,两个强盗闯入了夏宫,一个动手抢劫,一个把它付诸一炬。原来胜利就是进行一场掠夺。胜利者窃走了夏宫的全部财富。……——法国作家雨果,1860年
请回答:
材料中的“夏宫”是什么地方?“两个强盗”指的是谁?
(2)材料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你有何启示?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道光咸丰年间的人没有领受军事失败的教训,战后与战前完全一样,麻木不仁,妄自尊大。直到咸丰末年,英法联军攻进了北京城,然后有少数人觉悟。知道非学西洋不可。
请回答:
材料中的“英法联军攻进了北京城”具体指的是哪一个历史事件?
(2)该事件对中国社会性质有何影响?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ACBB 6.BCDCB 11.AD
二、材料解析题:
13.(1)圆明园 英国和法国。(2)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落后就要挨打;也激励每个中华儿女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14. (1)第二次鸦片战争;(2)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