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学期历史第三、四单元规范检测(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学期历史第三、四单元规范检测(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0.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8-01 11:14: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118870010287000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学期历史第三、四单元规范检测
[范围:第三、四单元 时间:40分钟 满分:6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1906—1910年间孙中山等革命党人领导了多次武装起义,其中不包括 (  )
A.萍浏醴起义 B.金田起义
C.安庆起义 D.广西起义
2.“过去五千年的中华通史,实是一部帝王专制史。而今后的中华通史,将是一部民主政治史。”下列事件中体现了这一历史转型的是 (  )
A.戊戌变法 B.洋务运动
C.甲午中日战争 D.辛亥革命
3.下列不属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内容的是 (  )
A.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
B.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
C.总统可无限期连任
D.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司法独立
4.1913年3月国会召开前夕,革命党人    被人杀害,孙中山为他题写挽联“为宪法流血,公真第一人” (  )?
A.李烈钧 B.宋教仁 C.黄兴 D.蔡锷
5.2020年是二次革命爆发107周年,孙中山等人发动二次革命的目的是维护    的成果 (  )?
A.辛亥革命 B.洋务运动
C.戊戌变法 D.太平天国运动
6.护国战争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  )
A.“宋案”
B.袁世凯复辟帝制
C.袁世凯接受日本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的大部分内容
D.袁世凯镇压二次革命
7.下列不属于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国战争的共同点的是 (  )
A.都是孙中山号召或领导的 B.都是武装斗争
C.矛头都指向北洋军阀 D.都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
8.鲁迅曾说,辛亥革命后,“我们便到街上去走了一通,满眼都是白旗。然而貌虽如此,内骨子里是依旧的,因为还是几个旧乡绅所组织的军政府”。材料反映的实质是辛亥革命 (  )
A.反封建不彻底
B.没有唤醒民众
C.没有推翻封建专制制度
D.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9.下列图片中四位人物的共同身份是 (  )
A.中国同盟会会员 B.新文化运动主将
C.戊戌变法的领导者 D.中国共产党党员
10.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申报》,是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在1915年《申报》报道的新闻内容中可能涉及 (  )
A.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
B.五四运动
C.新文化运动
D.中国共产党成立
11.从近代创办的《新青年》中,我们可以获取的信息是 (  )
A.洋务派宣扬“自强” B.康有为宣传维新变法
C.孙中山宣传三民主义 D.李大钊宣传马克思主义
12.习近平主席指出,弘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发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它是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下列最能体现爱国主义精神的是 (  )
A.“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B.“变法图强,维新变法”
C.“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D.“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13.《百年中国》解说词中说:“1921年注定照耀史册,它并非世纪起点的标志,却是一个全新时代的开始。”这是因为1921年 (  )
A.发动了辛亥革命 B.建立了中华民国
C.爆发了五四运动 D.成立了中国共产党
14.费正清说:“这是一个大约12个二十几岁年轻人参加的会议。会议是在上海法租界的一所女子学校(暑假放假)里召开的,成员们担心巡捕的监视,乘火车转移到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中继续讨论。”材料中所说的会议 (  )
A.给思想紊乱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方向
B.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C.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重要的转折点
D.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正式建立
15.下列不属于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决议的一项是 (  )
A.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
B.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
C.确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
D.确定党的中心工作是领导和组织工人运动
二、非选择题(共三题,每题10分,共30分)
16.(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孙中山早年活动大事年表
时间
主要事迹
1866年
出生于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
1892年
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开始在澳门、广州一带行医
1894年6月
上书李鸿章,提出变法自强等多项改革建议,未被采纳
1894年11月
在檀香山成立 A ,立志推翻清朝统治?
1905年8月
在日本东京成立 B ,确定了政治纲领?
……
……
(1)依据材料一,概括1892年至1894年间孙中山的思想发生了什么变化。(2分)
(2)完成材料一中空白处的内容。(2分)
材料二 在辞去临时大总统时,孙中山认为,三民主义中的两个主义已经实现,接下来——最切实的举措,就是发展实业,改善民生。
(3)材料二中的“两个主义”是指什么?(2分)为何当时孙中山认为“三民主义中的两个主义已经实现”了?(4分)
17.(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共和之路】
材料 1905年,中国同盟会在东京成立,孙中山被推举为总理,黄兴为副总理,中国同盟会成为全国性的革命组织。
(1)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是什么?(2分)资产阶级革命派在哪一年建立了共和体制的“民国”?(1分)这一胜利果实被谁窃取?(1分)
【思想风暴】
(2)辛亥革命失败后,一些先进的中国人认为革命失败的根源在于封建思想根深蒂固,于是掀起了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为批判封建文化,主张学习西方文化,提出了哪两大口号?(2分)
(3)新文化运动前期,胡适、陈独秀分别在《新青年》上发表了哪两篇文章,掀起了一场文学革命?(2分)
【规律揭示】
(4)从洋务运动到新文化运动,中国人在向西方的学习上,体现了怎样的规律?(2分)
18.(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以……运动为起点,马克思列宁主义开始在中国大地上以波澜壮阔的规模广泛传播,已经有那么多先进分子奔集到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下……马克思主义开始在工人阶级中广泛传播……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到了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的时候。
(1)材料一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1分)说说此事件发生的背景。(2分)
(2)这一事件的性质如何?(3分)有何重要地位?(2分)
(3)根据材料二,概括这一事件与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关系。(2分)
参考答案
1.B 2.D 3.C 4.B 5.A 6.B 7.C
8.A 9.B 10.C 11.D 12.C 13.D 14.B 15.B
16.(1)首先是学医救人,后来提出改革主张,最后走上革命道路。
(2)A.兴中会 B.中国同盟会
(3)民族主义和民权主义。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建立了中华民国。
17.(1)“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1912年。袁世凯。
(2)民主与科学。
(3)胡适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发表了《文学革命论》。
(4)由学习技术(或器物)到学习制度,再到学习思想文化(或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深入)。
18.(1)事件:五四运动。背景:巴黎和会上列强拒绝了中国的正当要求,还无理地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或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2)性质: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是一场中国人民为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伟大社会革命运动,是一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地位: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3)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作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或五四运动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和阶级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