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雨 巷
戴 望 舒
济阳职专 李春燕
教材分析
教学重难点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教材分析
《雨巷》来自语文出版社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二单元。本单元“阅读与鉴赏”部分,选编的是八首中国现当代诗歌,要求学生能在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的情况下通过反复诵读诗歌,把握其中丰富的意象,领悟诗歌独特的意境和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雨巷》是现代派大师戴望舒的成名作,他曾因此而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本单元以《雨巷》为例子给学生展示了象征主义诗歌的特点。富于音乐性是《雨巷》的另一个突出的艺术特色。诗中运用了复沓、叠句、重唱等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和宛转悦耳的乐感。
返回上页
教学重难点
(一)通过反复诵读,领略诗歌的音乐美并分析其成因。
(二)体会本诗“丁香姑娘”“雨巷”等意象的象征意义,学习象征的手法,初步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
返回上页
学情分析
学生在此之前就已经学习了现代诗歌,懂得一些鉴赏诗的基本方法,但象征诗还是第一次遇到,所以理解象征诗还有一定的难度。另外本诗写作年代久远,学生要理解其象征意义是有难度的。
返回上页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过诵读,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2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及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初步学会欣赏象征诗
(二)能力目标:
1培养、训练学生的朗诵能力
2培养学生品味语言、体会朦胧感情的能力
3培养学生感悟意境美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惆怅的情怀,和关注社会,追求理想的可贵品质,促使学生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返回上页
教法
情景导入法:情景的创设一直以来都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提倡的一种手段,它能拉近读者与文本的时空距离,也为教学的开展做了感情上的铺垫,尤其是对于诗歌的教学,是一个适合的教学方法
导读与诵读法:诵读是诗歌教学的一个有效的方法,既可让学生深入文本体会诗歌的情感又可以让学生充份欣赏诗歌的音乐美,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当然必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教师必须在“导”字上下功夫,学生在对诗歌的理解上教师要多加点拨和引导。
返回上页
教法
交流与讨论法: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的方法,鼓励学生想象,质疑,发现和创新,结合作者的时代背景,学生在小组的交流与讨论中,就能很快突破难点,在意象和象征意义中寻找到沟通两者的桥梁。
拓展与迁移法:“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通过拓展与迁移,指点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通过动手写作得到更深刻的审美体验,强化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返回上页
学法
新诗的学习对于高一的新生来说已经不陌生了,因此我将引导学生学会用以下的方法来学习诗歌
自主诵读法:诗歌是一种凝炼的艺术,是情感的载体,只有通过反复的诵读才能领略诗歌的音乐美和情感美,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所以,诵读是学习诗歌最基本最实用的学习方法
联想与想象法:《课标与教学要求》中指出:“在品读中,要注意诗歌的情与景,境与情的不同层次的理解,重视联想,想象在意境理解中的作用”
返回上页
学法
合作和探究法:诗歌是隐喻性很强的艺术,由于阅读个体的生活经历和知识结构等诸多因素限制,个体有时无法正确地解读诗歌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情感。小组的合作与探究正好弥补了个体的不足,引导学生到学习小组中去寻求帮助,解决问题。
总之,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学过新诗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针对本课重点我采用诵读法来引导学生把握学习的重点,针对学习的难点我用联想与想象,讨论与交流的方法来突破课文的难点,引导学生掌握鉴赏诗歌的重要方法。
返回上页
教学过程设计
1.走进雨巷 激趣导入
2.彷徨雨巷 熟读顿悟
3.感悟雨巷 合作探究
4.走出雨巷 总结拓展
1.走进雨巷 激趣导入
首先介绍我的第一环节,课前三分钟请大家倾听音乐,播放流行音乐《丁香花》,接着请学生们说说听完歌曲的感受。最后做出总结:歌曲唱出了作者内心的忧愁和孤独,唱出了作者内心无尽的惆怅。接着请学生们打开课本,导入新课。
1.走进雨巷 激趣导入
设计意图:《课标与教学要求》中也提出:“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学生阅读和鉴赏,不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多媒体导入,用流行音乐营造一种与诗歌相一致的气氛,可以拉近学生和文本的距离,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为学生把握诗歌情感奠定了基础,接下来进入我的第二环节。
2.彷徨雨巷 熟读顿悟
(1)先请同学们自由诵读诗歌,整体感知、把握诗歌孤独而惆怅的感情基调。
(2)接着要求学生三次品读诗歌,并且每一次关注的目标都不一样,第一次关注诗歌的韵脚,第二次关注诗歌的重叠句子,第三次关注诗歌重复的词语。并明确指出押韵、复沓、叠句、重章等概念。常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以读带品,以品促悟,反复感知,渐进强化。通过学生诵读,把握了基调,通过技巧的点拨,品味诗歌特点,通过反复的品读,促成学生的顿悟:原来诗歌的音乐美就是来自于复沓叠句等多种艺术手法的运用。
2.彷徨雨巷 熟读顿悟
(3)最后,请学生和教师一起配乐轻声的朗读诗歌。
至此,我完成了本课的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诵读,把握诗歌感情基调,领略诗歌的音乐美以及其成因。
达到了知识与能力目标中的:
通过诵读,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养审美情趣。接下来进入我的第三环节
3.感悟雨巷 合作探究
《课标与教学要求》中指出“指导学生了解诗歌的外在形式(分行排列,句式整齐,合辙押韵,抑扬顿挫,节奏分明等)和内在形式特征(意象,意境,象征,阴喻等),感受,领悟作者透过景与事抒发的情感,把握诗歌的情感特征”。因此,承接上面的朗读,设计以下三个问题,要求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
1.诗歌中包含着怎样的情感和情绪?
2.这种情感和情绪是从哪里来的?
3.诗人为什么用丁香来形容姑娘?诗人刻画一个忧郁的丁香姑娘,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
3.感悟雨巷 合作探究
1.诗歌中包含着怎样的情感和情绪?
伴着歌曲《丁香花》引导学生答出:低沉、伤感,充满着愁绪和无奈等词语
2.这种情感和情绪是从哪里来的?
引导学生回归文本,发现并分析诗歌意象:油纸伞、雨巷、我、丁香、姑娘、太息般的眼光、颓圮的篱墙……
3.感悟雨巷 合作探究
3、诗人为什么用丁香来形容姑娘?而不说成兰花姑娘,梅花姑娘或是菊花姑娘?诗人刻画一个忧郁的丁香姑娘,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
(出示梅花,兰花,菊花的图片供学生理解)
梅花:不畏霜雪,凌寒独放,浓郁芳香——高洁
兰花 : 常青、独秀、幽香、素雅
——清逸
菊花: 在百花纷纷枯萎的秋冬季节,傲霜怒放,不畏寒霜欺凌——孤傲
3.感悟雨巷 合作探究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浣溪沙》 李 璟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代 赠》 李商隐
丁香颜色为白色或紫色,都不轻佻,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
——美丽、高洁
丁香未开时形状像结,所以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
——愁怨、易逝
3.感悟雨巷 合作探究
总之,丁香给人美丽、高洁、愁怨、容易消逝的感觉。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许多的愁怨和凄美。所以,丁香般的姑娘也是愁怨、忧愁、凄婉、容易消失离去的。用丁香形容姑娘不仅写出了姑娘的淡雅、美丽,还刻画出了她那楚楚动人的忧郁。
中国诗歌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就是用意象来传情达意,历代诗人在意象的使用过程中使其逐渐形成了特定的比喻义和象征义。比如柳枝,因为柳与挽留的留谐音,所以杨柳在中国文学中历来是表达挽留之情,不舍之意的意象。本环节的设计就是让学生记住这一文学知识,养成这样一种意识,培养这种能力,使其在以后的诗歌阅读鉴赏中有据可依,有法可用。这也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3.感悟雨巷 合作探究
诗人刻画一个忧郁的丁香姑娘,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1925年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文,开始受到法国象征派的影响。1926年参加共青团。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
3.感悟雨巷 合作探究
丁香姑娘既可以是诗人的爱情追求,也可以是同伴或知己,还可以是对美好理想、人生信念的追求,
“我”代表着在现实与理想的碰撞和失落中体验痛苦、无奈和煎熬的进步青年。
雨巷象征着当时的社会环境,即黑暗沉闷的社会现实。
此时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忧郁惆怅的情怀,理解中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进步知识分子的可贵之处,树立起对作家的尊重、对作品的喜爱的态度。
至此,我完成了教学目标中的德育目标: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惆怅的情怀,和关注社会,追求理想的可贵品质,促使学生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3.感悟雨巷 合作探究
总之,本环节采用的是分组讨论,合作交流的方法学习,学会合作是素质教育的一项基本内容,也是信息时代对人的一种要求。心理学家认为:合作与交流,可以帮学生的大脑活跃起来,有利于互相启发,能够调动学生的思维进行积极地探索活动。意象和象征意义之间的这种联系在小组交流中得以强化,在小组的合作中得以突破,在想象和联想中得以沟通,使感性的认知上升为理性的认识,领略了象征主义诗歌的特点,至此完成本课教学上的难点:分析意象以及其象征意义初步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同时也完成知识与能力目标中的: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及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意象及特征,由此来把握意境的营造,接下来进入我的第四环节。
4.走出雨巷 总结拓展
“授之与鱼,不如授之与渔”为了让学生能学以致用,突出学习重点,强化学习目标,我设计了以下的练习:
1,背诵全诗。
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对于作者的这种感情一定有所感触。那么拿起自己的笔,假设你就是诗歌中的主人翁,这朦胧的意境中,你能感受到作者究竟想要说什么?结合诗歌中的意象,写一段你想象中那个雨巷邂逅的场面。用自己的笔描绘出雨巷那种独特的意境。
到此,我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我设计了如下的结束语:
“李杜文章在,火焰万丈长”,诗人虽然远离我们而去,但诗的语言正如星星的光辉,永远闪耀在天际。请记住戴望舒的雨巷,你可以忘掉那美丽的忧伤,但一定要记住那份优雅。希望大家成为优雅高尚的人。
最后,投影放音乐,学生在《雨巷》的图片中朗读全诗。
通过音乐的感染和教师富有抒情性的语言,学生们在悠长而又哀伤的气氛中结束本课的学习,即获得情感的体验又更新的原有的知识。
雨 巷
谢
指
导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