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51890010591800《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以及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2.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3.初步培养自己观察历史文物图,寻找图中较为明显的、主要的历史信息,结合已有知识,初步分析、解释图中历史信息,做出简单的或主要的历史结论的能力。
4.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以及他们对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进步做出的特有贡献;进而促发或增强我们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学重点
半坡、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及其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农业的发展标志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远古居民慢慢学会了种植和饲养,人类文明进入农耕时代。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勤劳勇敢、富于智慧,他们很早就学会了种植粟和水稻,学会了饲养家畜,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农业文明。你们知道我国的农业文明始于何时吗?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板书课题)
二、互研探究
互动活动一 原始农业的发展
1.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
距今10000年左右,我国出现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的农作物,长江中下游的先民开始栽培稻,北方地区的先民开始栽培粟和黍。
2.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粟和黍均发现于中国。这些农作物的人工栽培,是我们的祖先为人类文明作出的重要贡献。
3.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互动活动二 河姆渡人的生活
4.河姆渡人生活距今年代:约7?000年。
5.发现地点:浙江余姚河姆渡。
6.生活状况:房屋主要是干栏式建筑。考古学者发现了木结构水井。河姆渡人会制作陶器、玉器和简单的乐器骨哨。他们还运用雕刻等技术,用象牙和兽骨制成古朴的艺术品,他们还懂得使用天然漆。
7.生产情况:主要农作物是水稻,农业工具以骨耜最为典型,家畜以猪、狗和水牛为主。
互动活动三 半坡居民生活
自主阅读课本P11~12,完成下列问题。
8.半坡居民距今年代:约6?000年。
9.发现地点:陕西西安东部半坡村一带。
10.生活状况:房屋主要是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多用木头作柱子,屋内有灶坑。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最具特色的为彩陶。半坡人还有很多装饰品,并有少量的乐器,如陶埙。半坡人已经会从事简单的纺织、制衣。11.生产情况:半坡人制作出精美的磨制石器,还制造骨器、角器等生产工具,主要种植粟;饲养猪和狗等家畜;用弓箭、长矛、石球等捕猎;用渔叉、渔钩、渔网捕鱼;有时也采集野果,作为食物的补充。
三、合作探究
1.河姆渡人、半坡居民生活在距今什么时间的什么地点?生产工具怎样?他们种植什么作物?住什么样的房子?手工业制造有哪些?
原始居民
时间
地点
生产工具
农作物
房子
手工业
河姆渡原
始居民
距今约七
八千年
长江
流域
磨制石
器、骨耜
水稻
干栏
式房屋
陶器、玉器、
原始乐器
半坡原
始居民
距今约
六千年
黄河
流域
磨制石器、
耒耜、石刀
粟
半地穴
式圆形
房屋
彩陶
2.河姆渡人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上有了哪些进步?
河姆渡人已使用磨制石器,用骨耜耕地,种植水稻,他们住着干栏式的房子,过上定居的生活。已挖掘水井,饮水更加方便。还饲养了家畜,会制造陶器,并能制作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
3.河姆渡人为什么要建造干栏式的房屋,而半坡原始居民却建造半地穴式的房屋?
南方地势低洼,多雨潮湿;北方气候干燥,冬季气温又低。
两地原始居民,正是从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等因素考虑,而建筑的房屋是不同式样的,体现了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因地制宜的特点。
4.简述原始农业的发展状况。
(1)逐渐学会栽培农作物和饲养动物;
(2)原始农业兴起于中国黄河、长江和淮河等流域;
(3)会使用耒耜农具耕种;
(4)对农业有两大贡献。(粟和水稻)
四、归纳总结
指导学生填写《原始农耕生活总结表》
原始居民
半坡居民
河姆渡人
原始农业
距今时间
距今约6000年
距今约7000年左右
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
活动区域
陕西西安(黄河流域)
浙江余姚(长江流域)
居住
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干栏式建筑
农业
磨制石器、骨器、角器等生产工具;种植粟
农业工具以骨耜最为典型;种植水稻
饲养业
饲养猪狗等家畜;捕猎捕鱼、采集野果
家畜以猪、狗和水牛为主
手工业
使用彩陶,多纹饰;有装饰品和乐器;有骨针、骨锥等,会纺织,制衣
制陶器和玉器,简单的乐器骨哨,使用雕刻技术和天然漆
五、板书设计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
1.原始农业的发展
2.河姆渡人的生活
3.半坡居民的生活
六、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