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得古原草送别》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字。
2、朗诵古诗,熟读成诵。
3、通过看图读诗,使学生体会到作者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过程:
一、图画激趣,孕伏导入
1、出示课件:以书上图画为基本,加上“古道”“荒城”和远行的人,再配以春风吹拂草地的动感,在学生眼前展现一幅生机盎然的草原美景图。
2、在出示课件的同时,响起悠扬、凄婉的古筝曲,渲染草原的空旷和离别的愁绪。
3、孩子们,用你们的心去静静地听,用你们的眼睛仔细地看,你看到了什么 想到了什么 感受到什么
4、给孩子们一分钟时间欣赏音乐和动画,放手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音画之中,像诗人一样,尽情地去感受、去体验。
5、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什么 感受到什么 分层要求,孩子有哪一层能力就回答哪一层问题。
6、学生自由表达,谈谈自己此时的感受。在孩子回答过中,相机引导孩子们赞叹草原的一碧千里、生机盎然;引导孩子观察图中主要人物的面部表情,感受送朋友时的离别愁绪。
7、大家的耳朵会听,眼睛会看,小嘴会说。刚才你们这么多精彩的发言,老师可以用短短的40个字全说出来。课件上出示古诗《赋得古原草送别》。
想读这首诗吗 先要认识5个字宝宝。
二、整体通读,读准字音,读顺诗句
1、出示带拼音的生字卡片,卡片外形像小草,指名认读。
2、请自信、声音响亮、读音正确的孩子当小老师带着大家读生字。
3、调皮的字宝宝把头上的拼音帽子摘掉了,你们还认得它们吗 开火车认读不带拼音的生字。
4、字宝宝夸大家真能干,把它们的音读得真准。字宝宝还想和大家玩捉迷藏的游戏,有兴趣吗 赶快拿出铅笔,打开课本第122页,在这首诗中找出字宝宝,画上圈,再大声地读几遍。
5、大家的本领真大,都把字宝宝找到了。快速看看这首诗,一共有几句话 (4句)
你能把每一句话都读正确吗 孩子们自由练读,教师巡回辅导。
你觉得自己哪句话读得最棒,想读给大家听?孩子们自信地读自己读得最好的一句话。
6、哪位小朋友能把第1、第2句话连起来读 哪位小朋友能把第3、第4句话连起来读
这两位小朋友真能干,如果两位小朋友能合作,把这首诗连起来读就更棒了。同座之间相互合作,试着读读吧。哪两位小朋友想合作读给大家昕 还有想读的吗
谁能勇敢地站起来,一个人读整首诗 给大家一分钟的时间准备准备。
表扬勇敢的孩子。
三、读品结合,渐入诗境
1、你从这位小朋友的朗读中,感受到什么
(任由孩子们说,说出大意即可,说得不对的地方教师伺机引导正确理解。)
2、这首诗中还有你不明白的地方吗
根据学生质疑,相机引导孩子们结合图文感悟。
(1)“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4句诗班上部分学生曾经学过,可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教学资源,让学生之间相互解决质疑。
(2)“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两句诗可利用草原图像来帮助学生想象、感悟草原的辽阔和美丽。
(3)“又送王孙去,凄凄满别情。”引导学生在读中通过“满”字感受不忍分离的离别之情。
3、不懂的地方弄明白了,再读读诗,你最喜欢哪句诗 把自己最喜欢的一句请读给大家听。
分别指多名学生诵读,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使学生渐惭进入诗境。
四、整体诵读,体悟诗蕴
1、瞧!你们都是小诗人了。诗人们,一起美美地读读这首诗吧!齐读全诗。
2、音乐响起,老师有感情地诵读,请学生们闭上眼睛听。你听到了什么 感受到什么 与开课初步感知相照应,引导学生体悟诗蕴。
孩子说完感受,请他把这种感受读出来。体现孩子对诗的个性化理解和感悟,可以是对草原的赞美,可以是对小草的歌颂,还可以表达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让孩子个性化诵读。
3、这么美的诗,你能把它背下来,记在脑子里吗
自由背、指名配乐背、配乐齐背。
五、小结全诗,课外延伸
这短短的几句话,40个字,把我们的所看、所想、所感全写出来了。不过。这可不是王老师的杰作,这是唐朝大诗人白居易16岁时所作的一首诗。他一生写了三干八百多首诗,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大诗人。回家后,大家找找白居易的其他诗读一读,感受其中的诗情画意,激发大家读古诗的兴趣。
板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习本课抓住特点,先用古诗概括表述再具体描写的表达方法。
3.了解小草的特点,体会作者赞美小草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作者抓住特点来描写的方法,体会作者对小草的德赞美之情。
教具:《小草》课件。
教学方法:以读代教,“读议”结合和“举一反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歌,想听吗?
请看大屏幕,一边看歌词,一边欣赏歌曲,,会唱的可以跟着一起唱,听后说说你的感受。(播放《小草》的歌曲,并打出歌词。),
师小结:是啊,普通的小草的确具有不平凡的品质,的确值得大家来歌唱它,赞美它。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一篇赞美小草的散文《小草》。(大屏幕出示小草幻灯片,并板书。)
二、看题质疑。
1、 看到课题,你最想知道的问题是什么呢?
2、老师看了课题也有一个最想知道的问题,想听听吗?(想)作者赞美小草的原因是什么呢?请大家带着你们自己提的问题和老师的问题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吧。
3、汇报问题解决情况。
三、和学生共同探讨课文。
1.谁能回答一下老师刚才提出的问题?
2.请画在书上,画好后看大屏幕,你找到的答案和老师的答案一样吗?齐读。
3.学生一边说,老师一边板书。
4.你的答案是在哪几个自然段找到的?请快速浏览着几个自然段,你发现了什么?
(结构上的共同点:以古诗开头,先概括后具体。)
5.读议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然后齐读。
2).思考:
这一段是怎样开头的?出自谁的什么诗?你能说说诗句的意思吗?
这一段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抓住了小草的什么特点?哪些词句突出了这一特点?
3).找出本段你喜欢的句子,读出你的感情,并指导朗读。
指名读------指导朗读--------师范读---------自由读-------指名读
6.合作探究3----5自然段(选择你喜欢的自然段来学习):
1).幻灯片出示自学---合作探究提示:
我相信我能行:
A.有感情的朗读你患的自然段.
B. 这一段是怎样开头的?出自谁的什么诗?你能说说诗句的意思吗?
C.这一段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抓住了小草的什么特点?哪些词句突出了这一特点?找出来有感情的读一读。
D.第五自然段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进一步生动、形象的突出小草的特点?
2).班级交流汇报,师生评议、补充。
3).从这三个自然段中找出你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一展你的风采。
7.引导学生学习6、7自然段:
1).自由读,齐读:你发现了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2).你敬佩小草的什么?它给你哪些有益的启示呢?(让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四、谈感想收获。
再次引导学生欣赏课文的开头和结尾,纵观全文,你有哪些收获呢?
(从文章的内容,到文章的结构,及写作特色来谈一谈。)
1.学生谈收获。
2.老师和大家一块儿学了这一课,可以说是受益匪浅,满载而归,想不想知道老师的收获呢?(想)请看大屏幕!(出示幻灯片)
满载而归:
1).语言如诗,简洁优美;
2).抓住景物的特点来描写;
3).写作手法:对比;
4).构段方式:以古诗开头,先概括后具体;
5).采用多种表达方式:描写、抒情、议论。
……
五、布置作业。
学了本文后你想给自己布置什么样的作业呢?
(让学生畅所欲言,没想好的同学可以借鉴其他同学的想法,争取百花齐放。)
第二课时
一、通读全文、回顾内容
学生自由读文,回顾文章内容和所学知识。
二、朗读课文,加深理解
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各小组推荐朗读选手,赛一赛,通过有感情朗读把对小草的赞美之情充分表达出来。
三、背诵积累
1、自由联系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同桌之间互相检查一下背诵的情况。
3、指名背诵。
4、自选美词佳句记入积累本。
四、巩固认字,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卡,巩固识记绳生字。
2、写字重点指导书写“炼”“溪”“益”等生字。注意“炼”字右边的写法,与熟字“练”联系记忆;“溪”字的右下部下边是“大”,提示学生不要写错。
五、内化知识,完成练习
指导完成相关练习。
六、拓展阅读,课外延伸
1、学生阅读《小学语文阅读资源》中的相关文章。
2、交流收集到的有关描写小草的文章。
七、作业
八、选择自己熟悉的植物进行有序观察,写一篇观察日记。
教学设想
《草》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古诗两首》中第一首。是唐代白居易写的一首送别诗,课文选的是前四句。低年级儿童对古诗理解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采取“以读带译”的教法,即先读通、读熟、读懂、读好译文,然后再读读通、读熟、读懂、读好古诗。在讲解古诗时,一是通过古今诗歌对照解词、析句、翻译;二是画诗为画,使诗句内容形象化。最后配以诵读、吟唱。这样学生就能领悟内容,体会诗情。
教学目标 ★重点
★1.利用字理知识学习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达到熟读成诵。
教具准备
VCD、生字卡片。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运用“四读”(读通、读懂、读熟、读好)方法学习现代文
《草》:原野上长满了又多又密的草,每年都枯死一次又茂盛一次。
野火无法把它们烧完,一到春天又生长起来了。
【“读通、读懂、读熟、读好”具体体现了“感知、领悟、积累、应用”这一习得语言的规律,显示了它的科学性。】
二、借助现代文学习古诗
(一)揭示课题读古诗。
刚才同学们认真地学习了《草》。接下来我们学习一首内容相同的古诗《草》。(板书:草)
1.这首诗的作者是白居易。这首诗的产生还有一个故事呢!传说白居易16岁那年,他带着自己的一篇诗稿去拜见大名人顾况。顾况一看白居易这个名字,就开玩笑说:“长安的大米很贵啊,‘居’在这里不‘易’啊!你有什么本事?”白居易拿起一支毛笔,在墙上“唰唰唰”就写起来,当写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两句时,顾况拍着手说:“好好好!有这样的才能,你在长安居住就容易了。”后来,在顾况的指导下,经过自己努力,成为了著名的诗人。
2.课文《草》是选取这首诗前四句。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1)个人读;(2)同桌读;(3)指名读。(4)检查读
3.要求学生把:离离、原、岁、枯、荣、尽等“字眼”,在现代译文《草》中找出对应的词语,用“0”标出。
(二)析词、解词、翻译
1.全景板画,从词悟句。
在讲“离离原上草”一句时,教师用彩色粉笔在黑板上勾画出一幅简单的草原图。教师说:“谁能看图说说,原野上的草长得怎样?”由此引导学生理解“离离”的意思(草很茂盛的样子)。这时老师又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把“离离原上草”的意思说一说。
2.连续板画,显示变化。
讲到“一岁一枯荣”一句时,先引导理解“岁”(出生9年,就是9岁;)“荣”( 山上有草有木,与“枯”是反义词)。每年有四个季节,接着教师连续画“春夏秋冬”(发芽——茂盛——变黄—一干枯)四幅草原图。老师问:“谁能说说这四幅图的意思?”老师又问:“一年中有哪两次最明显的变化?”老师又让学生把词语“荣”、“枯”贴到对应的图画下。最后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一岁一枯荣”的意思。
【学生们能根据黑板上的画,说出草原上一年四季的变化,较好地理解了这句诗的意思。】
3.改添板画,寻根求源。
讲到“野火烧不尽”一句时,先学习“烧”与“绕”、“浇”区别;“尽”字中的“尺”像杯子,杯子倒过来,里面没有水了,所以“尽”意思是“完”。接着教师在黑板上改添图画,使学生领会“烧不尽”的是草根。教师说:“到了冬天,原野上的草一片枯黄(边讲边将草改成黄色,野火一烧(画上熊熊大火烧枯草的情景),烧了个清光(擦去原野图地上的草),但为什么又说“烧不尽”呢?”学生回答说:“因为地下的草根没有烧掉。”教师根据学生的话,画出地下的草根。
4.指名板画,引发联想。
教师让几名学生在黑板上画出第4句诗的意思,学生根据“春风吹又生”的诗意,画出了短短的草芽。教师又让学生说说他画的意思。
【由于将难懂的诗句化为形象的简图,低年级学生不但易于理解,而且感到有趣。】
三、熟读成诵,背诵表演
1、吟唱《草》。
2、扮演角色背诵《草》,讲解诗句意思。
【积累古诗重运用在学生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指导背诵。背诵的目的在于积累,积累的目的在于运用。】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5个生字。认识“离、枯、荣、野、烧、尽”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出课题。
1.教师手拿一棵小草提问:这是什么?你们知道它有什么特点吗?你对什么季节的草最感兴趣?为什么呢?(学生可结合查找资料。)
2.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所写的古诗《草》,看看诗中写了小草的什么特点?
二、范读课文,学生领会。
三、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1.借助拼音自己读课文。
2.指名读(1)注意两个“一”的读法,前一个“一”读yí,后一个“一”读yì。(2)注意纠正错音。(3)注意读出节奏。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四、理解诗句,熟读成诵。
1.放课件,整体感知诗的意境。
先出现生长着茂盛野草的大草原。配音: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再出现草叶枯黄的秋景,在烈烈劲风中,野火燎原。最后展现春回大地,小草钻出灰烬,一派勃勃生机的画面。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谈谈对诗句的理解。
3.全班交流,教师做重点指导。
离离:形容野草茂盛的样子。
岁:年。
尽:完。
生:生长。
荣:茂盛。
4.质疑问难,深入理解诗句。
提问: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为什么说“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呢,
议答:野火只能烧掉草的茎叶,草根理在泥土里,是烧不掉的,所以来年春天,草还会重新长出来,从而体会到野草旺盛的生命力。
生:白居易为什么要写草呢?
议答:白居易赞赏小草顽强的生命力。告诉人们要学习草顽强的精神,不怕挫折。
5.学生边想象诗意,边练习背诵。
五、自学生字,指导书写。
1.学生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自己分析字形。
2.班内交流。
3.指导书写。
六、板书设计
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