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诗三首
一、教材分析
《古诗三首》选编了三首描写古代儿童生活的古诗。
《四时田园杂兴》是范成大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大型的田家诗,共六十首,描写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课本选入的是其中的第三十一首,描写了农村夏日生活中的一个场景。诗人用清新的笔调,对农村初夏时的紧张劳动气氛作了较为细腻的描写,读来意趣横生。
《稚子弄冰》从小孩幼稚嗜玩的心理特征切入,为读者描绘了一幅稚气满纸而又诗意盎然的“脱冰作戏”场景。诗写得清新明快,稚子的嬉乐与失望,宛然在目。全诗突出一个“稚”字。稚气和乐趣能使儿童忘却严冬的寒冷,保持他一如既往的活力和快乐。
《村晚》是一首描写农村晚景的诗。全诗摄取的画面不大,写景集中在池塘上,写人集中在牧童上,又都紧紧围绕着“村晚”二字落笔,把人引入了江南优美的田园之中,使人对悠然恬静的乡村生活充满着向往。
本课教学重点有三个:一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二是了解诗词大意,试着用联想和想象把诗句化为画面,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抓住关键词,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2.认识“昼、耘、稚”等5个生字,借助字源识记“稚”,了解多音字“供”在不同语境的不同读音。会写“昼、耘”等4个生字,重点指导书写“桑、昼”两个字。
3.
根据古诗内容展开想象,将其中一首改写成短文。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搜集作者资料。
四、教学时数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交流背诵描写儿童生活的古诗。
2.揭题板书,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尝试自学。
1.自由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
可采用自己读、同桌互读、小组合作读等方式。
2.标注停顿,读出节奏。
⑴教师范读。
【课件出示三首古诗,标注停顿。】
⑵自由练读,展示读,注意节奏。
3.识记字词。
【课件出示词语:昼夜
耘田
稚子
寒漪】
可采用多种方式认读检查。
(三)学习古诗,感悟诗情
一起走进第一首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1.了解作者,解题。
⑴学生交流范成大资料,教师补充总结。
课件出示: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晚号石湖居士。南宋名臣、文学家、诗人。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他十分喜爱农村生活,《四时田园杂兴》是诗人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大型的田家诗,共六十首,分“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五组,选入课文的是第三十一首。
⑵学生谈对题目的理解,教师补充。
“四时”就是四季,“兴”即兴,指作者对眼前景物有所感触,临时发生兴趣而创作。“杂兴”就是各种兴致。整个题目的意思就是诗人看到一年四季不同的田园景致而产生很多感想,从而创作了诗歌。这一创作,就是60首,可见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2.尝试自学,探究诗意。
⑴这首诗描写的是四时中的哪一时?从哪里看出来?
由“桑阴”可以看出诗歌描写的是夏季。
⑵诗中都写到了哪些人物?他们在干什么?
村庄儿女——耘田绩麻
童孙——学种瓜
⑶读了这首诗,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情景?再读一读,结合注释说一说诗的大意。还有不懂的做上标记,同桌交流。
指名学生尝试说一说。
(白天除草,夜里搓麻条,村里的男女各自当家,都有自己的活儿要干。小孩子不懂得耕田织布,也在桑树荫下学着种瓜呢。)
3.品词赏句,想象悟情。
⑴赏析“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①这句诗写了什么内容?(农民劳动的繁忙景象。)
②“昼”和“夜”分别指什么?你有什么体会?
③围绕“田”和“麻”想象农民还要干什么活?诗人见此情景,有什么感受?想说什么?
④结合体会读句子,教师指导诵读。
⑵赏析“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①【课件出示:“供”的不同读音和意思。】
诗中的“供”是从事的意思,选择第二个读音。
②出示课文插图,请同学描述插图内容,可以结合儿童的神态、动作,并想象其语言。树阴下的小孩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天真、勤劳、可爱、好学……)
③带着诗人对那些儿童的喜爱之情读诗句,读出小孩子的调皮可爱、聪明好学。
④背诵整首诗。
(四)综合练习,实践运用。
指导写字:昼、耘、桑。重点指导“昼”和“桑”,
“昼”注意捺画的起笔位置,“桑”注意三个“又”的结构与区别。
(五)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背诵《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2.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板书设计:
1
古诗三首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村庄儿女——耘田绩麻
勤劳能干
童孙——学种瓜
可爱
好学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巩固提升。
1.背诵《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2.用自己的话说说《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的大意。
(二)理解诗题,了解作者。
1.
理解题意。
【课件出示:稚子弄冰】
出示“稚”,说说它的意思,教师补充:“隹”是短尾鸟的意思,与“禾”组合在一起,表示短小的幼禾,引申为幼小。“稚子”是幼小的孩子,“弄”是“玩”的意思。整个题目的意思就是幼小的孩子玩冰。
2.
了解作者。
⑴全班交流对作者的了解。
⑵教师补充。
【课件出示: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南宋著名文学家、爱国诗人,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被誉为一代诗宗。一生写作勤奋,相传有诗二万余首,现存诗四千二百首。有《诚斋集》行世。】
⑶回顾杨万里写过的描写儿童的诗。《宿新市徐公店》《舟过安仁》
(三)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1.自由朗读,借助注释理解诗的意思。不明白的地方做标记。
2.全班交流、解疑。
3.教师点拨:清晨,满脸稚气的小孩,将夜间冻结在盆中的冰块脱下,用彩线串起,当做银钲。提在手中,轻轻敲打,冰块发出穿林而过的响声。当欣赏者正醉心于那响声时,却忽然听到了另一种声音——冰块落地,发出了破碎的声音。
(四)品读欣赏,深入探究。
1.指名学生朗读全诗,其他同学闭眼想象,然后找同学说一说,你眼前浮现了怎样的场景?这是个怎样的孩子?
2.自由读,思考:诗中哪里让你觉得有趣?
⑴从“脱”“穿”“敲”等动词感受儿童的天真淘气。
⑵“当银钲”“敲成玉磬”感受冰作乐曲带给儿童的快乐。
【课件出示“钲“和“磬”的图片】了解“钲“和“磬”。
⑶从“穿林响”想象这是怎样的声音,带给孩子怎样的体验?
⑷想象儿童从“脱晓冰”“当银钲”到“敲玉磬”,再到最后的“玻璃碎地声”,心情会有怎样的变化?(高兴——兴奋——失望)
3.结合理解,诵读古诗,注意读出儿童情绪的变化。
4.教师总结:其实,孩童的“脱冰作戏”是在模仿人们“打春牛”的场景。“春牛”是用桑木做骨架,用土塑成的牛。立春时节在迎春仪式上“打春牛”,
以示迎春和劝农。杨万里在常州任上,看到此情此景,引起诗人对丰收的联想,孩童的“脱冰作戏”场景在诗人的眼里有了依依情趣,即写下此诗。。
(五)自学古诗,交流提升。
1.理解题意“村晚”。
教师可引导学生借助插图谈谈对诗题的理解。
2.提出要求,自主学习。
⑴自由读,借助注释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⑵读了古诗,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画面?看到了怎样的景?怎样的牧童?
⑶你体会出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3.交流汇报。
⑴结合注释,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绿草长满了池塘,池塘里的水,几乎溢出了池岸。远远的青山,衔着通红的落日,一起把影子倒映在水中,闪动着让人感到寒意的粼粼波光。那小牧童横骑在牛背上,缓缓地回家去,他拿着一支短笛,也没有固定的曲调,随口吹着。
⑵指名一生读诗,说说自己看到了怎样的情景。
①看到怎样的景。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从两个“满”字感受草和水的丰满。注意“草满池塘水满陂”其实是草满池塘草满陂,水满池塘水满陂。从”衔“和”浸“感受诗人用词的生动形象。
②看到怎样的牧童。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从“横牛背”“
信口吹”体会牧童的调皮可爱,天真活泼。
⑶体会诗人的情感。
诗家云“一切景语皆情语”,这首诗写景集中在池塘上,写人则集中在牧童上,又都紧紧围绕着“村晚”二字落笔,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抒发了诗人对乡村晚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六)综合练习,巩固提升。
拓展阅读:《牧童》。
牧童
(清)
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思考与练习:读古诗,说说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画面?体会其中的乐趣。
(七)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教师总结:三首古诗,向我们描绘了三个活泼可爱、天真无邪的儿童。说一说,你的童年有什么难忘的事?
正如冰心说的,童年的一切,都是“心动神移的最深刻的记忆”。
2.布置作业。
⑴背诵三首古诗。
⑵古诗中的孩子,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你根据古诗内容,展开想象,选择其中一首,改写成短文,注意把重点部分写具体。写完后跟同学一起交流。
板书设计:
1.古诗三首
稚子弄冰
村晚
脱晓冰
淘气
景
池塘:草
水
山
日
当银钲
快乐
人
牧童:横牛背
信口吹
敲玉磬
兴奋
碎地声
失望作业
课前作业
1.写一写。
昼
耘
桑
晓
2.查一查。
查找有关作者的资料,了解古诗写作背景。
3.读一读。
有感情地朗读三首诗。
课中作业
1.写一写。
听写词语并改错:昼夜
耘填
桑阴
2.读一读。
昼夜
耘田
稚子
寒漪
供耕织
3.说一说。
借助注释,理解下面诗句的意思,说说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画面,体会期中的乐趣,和同学交流。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铮。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课后作业
1.默写。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2.背一背。
熟练背诵三首诗。
3.写一写。
根据古诗内容,展开想象,选择一首改写成短文,注意把重点部分写具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