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课题
一、声音是什么
学情与教材分析
声音学生十分熟悉,教材从学生熟悉的现象中提出问题,即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又利于教学内容的拓展。教内容借助类比、观察、叙述等形式介绍了有关内容。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⑴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通过多种实验培养学生
的探究能力,创新能力⑵知道固体、液体、气体能传
声,在真空中不能传播,通过对实验的观察与分析,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⑶了解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向远处传播的和声波的应用,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由个体到共性的分析概括能力。
能力目标
⑴通过观察实验,从关键现象中分析,找出共性的东西,从而得出规律???
⑵通过自身实验体验,日常常见现象中,体会分析该现象中包含的物理规律。
情意目标
⑴通过声现象应用实例的介绍,激发学生应用物理和喜欢物理的兴趣,体会声学知识的价值⑵结合观察实验,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学习习惯,勤于思考的学习品质,和相互协作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声音产生的原因
教学难点
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能传播,但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教学方法
实验法,比较法
教学准备
音叉、玻璃缸(铁棒),水槽、衣架、锣、鼓、细线
教
学
过
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引入新课讲授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声音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声音是一种波声速声能小结作业
上课前出示:锣、鼓、音叉,请三位同学即兴表演一段。?
师:以一张纸为例,同学们有多少种方法能使它发出声音?师:刚刚纸发声与不发声时有什么区别?纸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师:其它物体振动时是不是也有这个特点呢?总结: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我们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师:哪些物体可以作为声源呢?能否举例说明。
总结: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发声,都可以作为声源。师:老师讲课的时候同学们能听到,这说明什么?师:声音除了能在气体中传播之外,能不能在固体、液体中传播呢?师:请描述实验现象。总结: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且固体传播声音的能力比气体强。师:请描述实验现象。总结: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师:请描述实验现象。总结: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师: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事例支持上述观点?指导学生阅读声波师: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需要时间吗?有哪些现象或事实支持你的猜想?师:上述现象说明了什么?师:那声音传播的速度是多少呢?声波能使物体振动,能粉碎小石头。。。。这些都说明声音具有能量,这种能量叫做声能。
同学们答:(看到敲打乐器,听到锣、鼓、音叉发出的声音)学生思考并回答:撕、甩、吹、弹、纸炮等等学生讨论并回答:发声时纸都在振动。学生体验:(1)手指放在喉咙发声处,感受声带是否振动。(2)发声的音叉触及面颊有何感觉。学生举例:空气、水、声带等等回答:声音能在空气(气体)中传播。实验一:将衣架悬空挂在细绳中央,用铅笔轻敲衣架时,你听到了什么?把细绳绕在食指上,并堵住双耳,重复上述操作,你听到声音的情况如何?答:都能听到声音,但第二次比第一次响。实验二:在水中摇动小铃铛,你能听到声音吗?答:能听到实验三:如图1-4,声音有何变化?答:声音越来越小学生阅读学生弄懂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是如何传到人的耳朵被人听到的?小组讨论并回答:需要,如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答:说明光速比声速快。答:空气中:340m/s水中:1500
m/s钢铁中:5200
m/s
教后记:通过一节课的教学后发现,学生对于物理学习的兴趣很高,爱动手做实验,探究问题。存在的问题是合作交流不深入,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小组交流讨论后,语言表述总结不到位;同时动手实验研究点较单一,不能用同样的器材做出不一样的效果,以后教学时自己应在实验创新方面下工夫;同时教师自己在学生的实验设计与创新性上引导的少,导致学生利用身边物体发生不能多样化,课堂的气氛应更热闹些。
板书设计
第一节
声音是什么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2.声音的传播:声音能够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真空中不能传声音。声音在不同介质中都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3.声速:声音每秒传播的距离。声音在不同的物质下传播速度不同,1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